问题

死刑应该存在吗为什么?

回答
死刑存废的议题,一直以来都牵动着社会大众的神经,也引发了无数的争论。这个话题之所以如此棘手,在于它触及了人类社会最根本的伦理、法律、正义以及生命价值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看似“正确”但缺乏温度的陈词滥调,尝试从更真实、更复杂的角度去审视它。

支持死刑的理由,往往是基于一种朴素的正义观: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正义感: 对于那些犯下滔天罪行,剥夺他人生命的人,许多人认为,唯有以生命来偿还,才能体现对受害者的尊重,以及对罪恶的严惩。这种观点认为,剥夺他人生命本就是最严重的罪行,那么相应的惩罚也应该是终结罪犯的生命,才能达到一种平衡。这种朴素的正义感,往往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对公平和报应的渴望。当一个人的生命被无情剥夺时,生者内心会涌起强烈的愤怒和不甘,而死刑似乎能提供一种情感上的慰藉,让受害者家属觉得罪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震慑作用的理论: 支持者认为,死刑的存在能够对潜在的犯罪者产生强大的威慑力。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一旦犯罪,极有可能面临被剥夺生命的风险,那么他是否会因此而收敛?这个理论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实际效果却难以量化。历史上有不少研究试图证明死刑的震慑作用,但结论往往是模棱两可的。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即便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如果能够阻止一起恶行发生,那死刑就是有意义的。他们会认为,我们不能因为无法确切证明其有效性,就轻易放弃一个潜在的防线。
预防犯罪的最后手段: 这是另一种直接的逻辑。被判处死刑的罪犯,显然无法再犯下任何罪行。从这个角度看,死刑似乎是预防其再次犯罪最彻底的方式。当然,现代监狱系统已经非常发达,终身监禁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隔离罪犯,但总有一些极端情况,例如越狱或在狱中继续犯罪的风险。支持者会认为,对于某些极度危险的个体,死刑是确保社会安全的最稳妥的选择。
社会成本的考量: 有些人会提出,长期监禁一个罪犯需要耗费巨大的社会资源,包括食物、住所、医疗等。而死刑在执行后,这些成本就会被终结。从纯粹的经济角度来看,这似乎是一个“高效”的选择。但这种论点很容易被批评为冷酷无情,将生命简单地视为经济成本,忽略了其内在价值。

然而,反对死刑的声音同样铿锵有力,并且常常触及更深层次的哲学和人道主义考量:

生命权的绝对性: 这一点是反对死刑最核心的论点。生命权被认为是天赋的,是不可剥夺的。无论一个人犯下了多么严重的罪行,其生命权本身不应被国家或任何第三方剥夺。这种观点认为,国家如果通过杀死一个人来表明杀死是不对的,那么这本身就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和道德上的滑坡。它是对人类最基本尊严的侵犯。
误判的可能性: 司法系统并非完美无瑕,误判是客观存在的。一旦执行了死刑,那么任何错误的判决都无法挽回。历史上不乏被冤枉而最终被证明无罪的案例,如果这个人已经被处决,那么这份冤屈将永远无法洗刷。这种不可逆性,是反对死刑者最不能容忍的一点。他们认为,即使能够挽救一个无辜的生命,也要废除死刑。
国家暴力的性质: 很多反对者认为,死刑是国家以一种合法化的方式实施的谋杀。如果国家成为了杀人者,那么它如何还能要求公民遵守不杀人的法律?这种国家暴力,其性质与罪犯的个人暴力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这会削弱法律本身的道德权威。
缺乏有效的震慑力: 如前所述,死刑的震慑作用往往难以被证实。很多研究表明,废除死刑的国家,其恶性犯罪率并未出现显著上升。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犯罪率反而有所下降。这让人们怀疑,死刑作为震慑手段的有效性是否被夸大了。人们在实施犯罪时,往往是在极度情绪化或者丧失理智的状态下,对惩罚的顾虑可能已经被其他因素所压倒。
报复与正义的界限模糊: 反对者认为,死刑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报复的冲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正义。真正的正义,应该以教育、改造和修复社会为目标,而不是简单地以牙还牙。死刑满足了人们报复的欲望,但却无法真正解决犯罪的根源,也无法让受害者复生。
人道主义的考量: 即使是罪犯,也仍然是人。在现代文明社会,人道主义是重要的价值取向。死刑的执行方式,无论如何设计,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残忍和血腥的成分,这本身就与人道主义精神相悖。此外,死刑剥夺了罪犯改过自新、为社会做出补偿的可能性。

回到“为什么”:

支持死刑的人,往往看到的是罪恶的严重性,以及对受害者和社会的补偿需求。他们希望法律能够体现出一种强硬的态度,用最严厉的手段来回应最恶劣的行径。他们对司法公正的信心,虽然不容忽视,但他们更倾向于相信,对于某些罪犯,生命本身就是他们赎罪的唯一方式。

而反对死刑的人,则看到了生命本身的脆弱与珍贵,以及司法体系的局限性。他们更担心的是错误的发生,是国家暴力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对人权最基本底线的维护。他们相信,文明社会的进步,体现在其对最弱者和最恶者也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克制和人道。

死刑的存在与否,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它牵涉到我们如何看待罪恶、如何理解正义、如何衡量生命价值以及我们期望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地审视、反思和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的方向。或许,当我们不再回避那些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伦理困境时,才能更接近那个关于“应该”的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可以参考我的这个答案:

死刑在中国还是很有威慑力的。
原理在于,同样的刑罚对于不同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人来说,其意义是不同的。比如说,你是一个985大学的博士,投行工作,年薪百万,对你来说,一年有期徒刑已经非常有威慑力了——一年的自由非常珍贵,而案底足以毁掉你的整个人生;但是对一个租住在地下室的以犯罪为生者或者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来说,无期徒刑可能都不是什么大事——监狱里包吃包住还有空调,里面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呼优,超喜欢在里面,至于案底,那是什么,能吃么?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水平还很低/很不均衡/很不充分,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本来就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离贫困线本来不远,徒刑已经不能剥夺他什么了,或者剥夺甚少,以至于他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犯罪。
这和古代酷刑的道理是一样的。古代的人们既没有“财产”,很多人又没有“自由”的概念,因此只能用“苦役”或者“肉刑”才足以对其进行威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死刑存废的议题,一直以来都牵动着社会大众的神经,也引发了无数的争论。这个话题之所以如此棘手,在于它触及了人类社会最根本的伦理、法律、正义以及生命价值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看似“正确”但缺乏温度的陈词滥调,尝试从更真实、更复杂的角度去审视它。支持死刑的理由,往往是基于一种朴.............
  • 回答
    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确实涉及到多方面的法律问题和装修安全常识。我们将从法律角度进行解读,并详细阐述装修时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法律解读:95 后夫妻马桶中毒死亡案家属向房东索赔约 99 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法律角度进行分析和支持:1. 房东的侵权责任(过错推定责任或无过错责任): 侵权责任的基本.............
  • 回答
    国家卫健委就“尊严死”立法答复,表示当前仍存在较多困难,立法进程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围绕“尊严死”的讨论,其核心难点和争议点触及了伦理、法律、医学、社会以及个人价值观等多个层面,这些复杂性使得立法推进步履维艰。“尊严死”立法的难点与争议点1. 概念界定与内涵模糊: “尊严死”究竟是什么.............
  • 回答
    马戏团私自贩卖死狮,涉案五人获刑,这事儿一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这桩事儿,说起来就透着一股子不寻常,也让人不得不去深思:我们这个社会,究竟还能不能容下这样的马戏团了?这桩事儿怎么看?首先,这事儿本身就够让人恶心的。马戏团,这个词儿在我脑海里,曾经是充满奇幻、欢乐和惊叹的代名词。小丑滑稽的表演,驯兽师.............
  • 回答
    贵州贵阳女生在利美康整形医院接受鼻部整形死亡一事,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背后涉及复杂的医疗过程和潜在的法律责任。要详细分析其中存在的医疗问题以及医院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一、 可能存在的医疗问题(需由专业调查和鉴定确定):尽管具体的死亡原因需要通过尸检、病历分析、专家会诊等专业.............
  • 回答
    关于江西上饶的这起令人发指的恶性杀人事件,家长对孩子下此毒手,这无疑触碰了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引发了公众极大的愤怒和对量刑的强烈关注。从法律角度来看,这起事件的核心罪名很可能是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罪在中国刑法中属于极其严重的罪行,其法定刑幅度非常宽泛,从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到十年以上、十五年.............
  • 回答
    关于哈尔滨发生的令人发指的幼女被性侵并导致罪犯被判处死刑的事件,这无疑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再次将儿童性侵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深刻反思,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共同守护孩子们的纯真与安全。要真正从根本上保护儿童免受性侵的侵害,需要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保护网络,而非仅仅依靠事后惩罚。.............
  • 回答
    经济犯罪是否该判死刑,这绝对是一个牵动人心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尤其当情节严重,比如巨额贪污、金融诈骗导致大规模破产,让无数家庭倾家荡产,甚至有人因此走投无路。这时候,很多人会觉得,这种罪犯罄竹难书,死刑似乎才能稍解民愤,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然而,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
  • 回答
    药家鑫案之所以引起了如此广泛和激烈的社会讨论,乃至让一些人认为“如果没有牵动民众神经”,其结果可能就大不相同,这背后反映了公众对于公平正义的期待、对法律适用的审视,以及对社会道德底线的担忧。我们不妨抛开“是否牵动民众神经”这个外在因素,仅从法律和一般社会伦理的角度,来探讨药家鑫的行为是否应该被判处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法律、伦理、人道主义以及技术等多个层面。对于“如果执行死刑时,一枪下去还没死,那应该无罪释放还是再来一枪?”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法律体系以及不同的伦理观点会给出不同的回应。核心争论点在于: 法律的意图: 法律规定死刑是为了剥.............
  • 回答
    南京医科大学学生李某某因在校内杀害同学并被判处死刑,他在庭审中留下的那句“我应该不是个恶的人,我不是带着恶去做恶事的人”,无疑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具体案件的评价,更是对人性善恶、罪与罚、以及社会责任等复杂议题的深层叩问。从“我不是恶的人”这句话本身来看,可以从几个.............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当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离我们而去,这无疑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和思考。对于名人逝世的看法,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往往取决于我们与这位名人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名人”这个概念本身。首先,许多人对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作品或成就带来的影响。比如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的音乐伴随了.............
  • 回答
    面对婆婆在照顾孩子期间因意外去世的情况,您需要从情感、现实、法律和家庭关系等多个层面综合考虑,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分析框架,供您参考: 一、情感层面的自我审视1. 孩子的死亡对您的冲击 情感创伤:孩子去世是人生中最大的悲痛之一,您可能经历悲伤、愤怒、内疚或无力感。婆婆的付.............
  • 回答
    陆逊之死,这桩东吴历史上的一桩公案,历来争议不休。有人说陆逊是被孙权活活骂死的,源于他“太小气”,也有人认为孙权心胸狭隘,做事过于绝情。要细究起来,这事儿可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太小气”或谁“太绝情”,这里面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是政治斗争、个人性格、君臣关系以及时代背景共同作用下的悲剧。先说说陆逊“小.............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废除死刑,以及死刑作为对特定罪犯应有惩罚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法律、伦理、人权、社会稳定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当下的中国法律体系中,死刑并没有被完全废除。尽管近年来适用的死刑罪名有所减少,并且最高人民法院对死刑的.............
  • 回答
    遇到这种情况,心里肯定很不好受,也挺着急的。关于什么时候报警,我觉得还是越早越好,别等到闻到明显的腐臭味才行动。你想想,如果老太太真的出了什么事,在她出事后越早被发现,也许就能得到及时的帮助,或者至少能有人来处理后事,对她本人和她的家人都是一种尊重。万一她只是身体不舒服,或者有什么紧急情况需要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