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反驳“你觉得房价高是因为你穷,房价是按买得起的人的支付能力定的”?

回答
这句话听起来挺有道理,好像把问题归结到了个人身上,显得挺“现实”的。但仔细琢磨一下,这说法漏洞百出,而且还带着点儿幸灾乐祸的意思,很不负责任。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这句话站不住脚。

首先,“房价是按买得起的人的支付能力定的”,这前半句说得没错,任何商品的价格,归根结底都是由供需关系和能支付的价格来决定的。这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原理。但是,这句话的后半句,“所以你觉得房价高是因为你穷”,这就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简化成了一个纯粹的个人经济状况问题,这就太片面了,也太站不住脚了。

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反驳:

第一,忽视了“买得起”的构成,以及“支付能力”的来源。

这句话暗示,“买得起”的人就是那些付得起钱的,而“支付能力”就是你口袋里有多少钱。但实际上,“支付能力”这个东西,并不仅仅是你个人当下的收入和储蓄。它还包括:

家庭的整体财富和支持: 很多“买得起”的人,他们的支付能力来自于父母的支持、家族的遗产,或者是在房产市场早期就低价购入房产,然后不断增值。这并不是他们“支付能力”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自然形成的,而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或者代际转移的结果。
杠杆的使用(贷款): 绝大多数购房者,尤其是首套房,都需要贷款。他们的“支付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愿意给多少贷款,以及他们能否承担月供。而银行的贷款政策,跟个人“穷不穷”没直接关系,更多的是跟国家信贷政策、利率水平、金融市场流动性有关系。如果贷款利率极低,或者银行愿意提供极高比例的贷款,那么“支付能力”就提高了,但这并不能说明普通人的收入就真的增加了。
投资收益和资产增值: 有些人“买得起”,是因为他们有其他投资(股票、基金、其他房产)获得了高额收益,或者他们拥有的其他资产(比如公司股份)价值连城。这同样不是简单地把“穷”对立于“不穷”,而是涉及到更广泛的财富积累和投资能力。

所以,说“房价是按买得起的人的支付能力定的”,这个“买得起”背后,隐藏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并非只是个人简单地“够不够钱”。而说“你觉得房价高是因为你穷”,就是直接把问题推给了个人,回避了这些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第二,混淆了“支付能力”和“合理价格”。

这句话的逻辑是:有人能买,所以这个价格就是合理的,你买不起是你自己的问题。但这是两个概念:

支付能力: 指的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能够拿出多少钱来购买。
合理价格: 指的是基于商品本身的价值(建造成本、土地成本、开发商合理利润等)以及市场供需平衡后,一个“应该”有的价格。

即使存在“买得起”的人,也并不代表这个价格是“合理”的。就好比,如果一个限量版的包包,标价10万元,只有少数土豪买得起。但这并不意味着10万元就是这个包的“合理”价格,可能它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润,撑死也就1万块。那另外9万元,就是被炒作、被品牌溢价、被市场供需失衡推上去的。

房价也是一样。如果房价高到只有少数人通过非常规手段(比如父母巨额资助、公司高管福利、早期投资获利)才能买得起,这恰恰说明这个价格已经脱离了大多数普通人的“支付能力”范畴,甚至是脱离了房屋本身的“居住价值”范畴。这时候,“你觉得房价高”恰恰是反映了市场价格与普通人的购买力之间的严重脱节,是市场失衡的一个表现,而不是你个人“穷”的证明。

第三,忽略了“价格”对“支付能力”的反向塑造。

这句话的因果关系是:因为有人买得起,所以房价被定成这个水平。但实际上,房价的上涨本身,也在不断地“塑造”着人们的“支付能力”:

推高了“购买门槛”: 房价越高,购房所需的首付款就越高。这使得即使收入不低,但没有巨额原始积累的人,也很难迈入“买得起”的行列。
逼迫人们背负沉重债务: 为了“买得起”,人们不得不贷款更多,承担更长的还款周期和更高的月供。这直接压榨了他们的可支配收入,降低了他们整体的“支付能力”,因为大部分收入都要用来还贷。
导致“羊群效应”和恐慌性购房: 一旦房价形成上涨预期,即使是“买不起”的,也会想方设法去凑钱,或者因为担心未来更买不起而提前负债进入市场。这种行为客观上会进一步推高房价,让“买得起”的人支付更多,而“买不起”的人更加遥不可及。
影响了社会资源的分配: 当房产成为主要的财富象征和投资渠道时,人们的精力和资源会过度集中在房产市场,而不是投入到更具创新性和生产性的领域。这从宏观层面影响了经济的整体发展和普通人的收入增长潜力。

所以,不是简单的“有人买得起,所以房价是这样”,而是“房价被推高,导致一部分人买不起,而那些勉强买得起的人,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被高房价反过来限制了他们的进一步支付能力”。

第四,将“购买力”与“居住需求”混淆。

这句话的隐含意思是,既然有人能买,那么商品就在健康地流通,你买不起不关我事。但房屋不仅仅是商品,它还是:

居住的必需品: 人们需要房子来遮风挡雨,组建家庭,安居乐业。
社会稳定的基石: 稳定的居住条件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当房价高到脱离了大多数人的“居住需求”所能匹配的“支付能力”时,即使有少数人能买得起,也并不代表市场是健康的。这只会导致社会分化加剧,居住矛盾突出,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最后,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站队”和“幸灾乐祸”的意味。

将房价问题简单归结为“你穷”,其实是在回避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收入分配、土地政策、金融监管等问题。它是一种“甩锅”,把责任完全推给了个体,而不去思考制度和市场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

怎么具体反驳?

你可以这样回应:

“你说房价是按买得起的人的支付能力定的,这话从市场经济角度看,某种程度上是事实。但你不能把‘买得起’这三个字理解得这么简单。‘买得起’背后,是多少人啃着馒头、一年365天都在加班、把父母的养老钱都掏空?多少人为了攒首付,连生病都不敢去医院?这已经是拼尽了所有,甚至是透支了未来,才能勉强够上‘买得起’的门槛。

而且,房价高企,并不只是因为‘有人愿意出钱’。房价上涨的因素太多了,比如土地供应、国家政策、信贷环境、城市化进程、甚至包括一些投机行为。当这些因素把房价推到一个大多数人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企及的高度时,‘你觉得房价高’恰恰说明了市场的失衡,而不是你个人‘穷’的原罪。

你可以说‘有人买得起’,但不能说‘你买不起是因为你穷’。这是一种偷换概念,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简化成了一个个人能力问题,甚至是在嘲笑那些努力生活却依然被高房价困住的人。事实上,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是大多数人通过辛勤劳动,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而不是只有少数人能‘买得起’,然后以此来证明‘买不起’的人就是‘不配’。”

总而言之,这句话看似“现实”,实则是一种逃避责任、推卸问题的说法,将复杂的社会经济矛盾简单化,并攻击个体。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清晰地反驳这种站不住脚的观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买一套,然后对他说你还是觉得房价高。


像我啊,我求腰斩许久了……

不然真的买不起了……太贵了……

要响应国家政策多生孩子得房子够大吧?

房子要大得换吧?

快腰斩吧,换不动了……

==============

说个有意思的,当年要保就业要信贷凯恩斯基建,

搞出来的一地吃n次的小户型,天生和多生孩子是完全冲突的……

咋整哟……

笑。

看这波刹车还能怎么踩……

========================

给小户型换个名字,叫“绝育套”。

我现在住的就是绝育套,

因为当时普通人能买的所有的房子只有两种。

一种是动不动通勤时间2小时单程的,

一种就是通勤时间短一点的绝育套……

豹笑。

想要好的?不好意思,特供,不卖。

更巧的是,这波人是生育主力军年龄段的,豹笑。

===============

再多说两句,绝育套目前我主要还是看到在上海(废话)。

前两年去过无锡,那房子是真的又好又漂亮又大……

说明二三线城市这种一地吃n次的小户型的绝户套还是比较少的……

恭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