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反驳“你觉得房价高是因为你穷,房价是按买得起的人的支付能力定的”?

回答
这句话听起来挺有道理,好像把问题归结到了个人身上,显得挺“现实”的。但仔细琢磨一下,这说法漏洞百出,而且还带着点儿幸灾乐祸的意思,很不负责任。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这句话站不住脚。

首先,“房价是按买得起的人的支付能力定的”,这前半句说得没错,任何商品的价格,归根结底都是由供需关系和能支付的价格来决定的。这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原理。但是,这句话的后半句,“所以你觉得房价高是因为你穷”,这就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简化成了一个纯粹的个人经济状况问题,这就太片面了,也太站不住脚了。

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反驳:

第一,忽视了“买得起”的构成,以及“支付能力”的来源。

这句话暗示,“买得起”的人就是那些付得起钱的,而“支付能力”就是你口袋里有多少钱。但实际上,“支付能力”这个东西,并不仅仅是你个人当下的收入和储蓄。它还包括:

家庭的整体财富和支持: 很多“买得起”的人,他们的支付能力来自于父母的支持、家族的遗产,或者是在房产市场早期就低价购入房产,然后不断增值。这并不是他们“支付能力”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自然形成的,而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或者代际转移的结果。
杠杆的使用(贷款): 绝大多数购房者,尤其是首套房,都需要贷款。他们的“支付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愿意给多少贷款,以及他们能否承担月供。而银行的贷款政策,跟个人“穷不穷”没直接关系,更多的是跟国家信贷政策、利率水平、金融市场流动性有关系。如果贷款利率极低,或者银行愿意提供极高比例的贷款,那么“支付能力”就提高了,但这并不能说明普通人的收入就真的增加了。
投资收益和资产增值: 有些人“买得起”,是因为他们有其他投资(股票、基金、其他房产)获得了高额收益,或者他们拥有的其他资产(比如公司股份)价值连城。这同样不是简单地把“穷”对立于“不穷”,而是涉及到更广泛的财富积累和投资能力。

所以,说“房价是按买得起的人的支付能力定的”,这个“买得起”背后,隐藏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并非只是个人简单地“够不够钱”。而说“你觉得房价高是因为你穷”,就是直接把问题推给了个人,回避了这些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第二,混淆了“支付能力”和“合理价格”。

这句话的逻辑是:有人能买,所以这个价格就是合理的,你买不起是你自己的问题。但这是两个概念:

支付能力: 指的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能够拿出多少钱来购买。
合理价格: 指的是基于商品本身的价值(建造成本、土地成本、开发商合理利润等)以及市场供需平衡后,一个“应该”有的价格。

即使存在“买得起”的人,也并不代表这个价格是“合理”的。就好比,如果一个限量版的包包,标价10万元,只有少数土豪买得起。但这并不意味着10万元就是这个包的“合理”价格,可能它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润,撑死也就1万块。那另外9万元,就是被炒作、被品牌溢价、被市场供需失衡推上去的。

房价也是一样。如果房价高到只有少数人通过非常规手段(比如父母巨额资助、公司高管福利、早期投资获利)才能买得起,这恰恰说明这个价格已经脱离了大多数普通人的“支付能力”范畴,甚至是脱离了房屋本身的“居住价值”范畴。这时候,“你觉得房价高”恰恰是反映了市场价格与普通人的购买力之间的严重脱节,是市场失衡的一个表现,而不是你个人“穷”的证明。

第三,忽略了“价格”对“支付能力”的反向塑造。

这句话的因果关系是:因为有人买得起,所以房价被定成这个水平。但实际上,房价的上涨本身,也在不断地“塑造”着人们的“支付能力”:

推高了“购买门槛”: 房价越高,购房所需的首付款就越高。这使得即使收入不低,但没有巨额原始积累的人,也很难迈入“买得起”的行列。
逼迫人们背负沉重债务: 为了“买得起”,人们不得不贷款更多,承担更长的还款周期和更高的月供。这直接压榨了他们的可支配收入,降低了他们整体的“支付能力”,因为大部分收入都要用来还贷。
导致“羊群效应”和恐慌性购房: 一旦房价形成上涨预期,即使是“买不起”的,也会想方设法去凑钱,或者因为担心未来更买不起而提前负债进入市场。这种行为客观上会进一步推高房价,让“买得起”的人支付更多,而“买不起”的人更加遥不可及。
影响了社会资源的分配: 当房产成为主要的财富象征和投资渠道时,人们的精力和资源会过度集中在房产市场,而不是投入到更具创新性和生产性的领域。这从宏观层面影响了经济的整体发展和普通人的收入增长潜力。

所以,不是简单的“有人买得起,所以房价是这样”,而是“房价被推高,导致一部分人买不起,而那些勉强买得起的人,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被高房价反过来限制了他们的进一步支付能力”。

第四,将“购买力”与“居住需求”混淆。

这句话的隐含意思是,既然有人能买,那么商品就在健康地流通,你买不起不关我事。但房屋不仅仅是商品,它还是:

居住的必需品: 人们需要房子来遮风挡雨,组建家庭,安居乐业。
社会稳定的基石: 稳定的居住条件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当房价高到脱离了大多数人的“居住需求”所能匹配的“支付能力”时,即使有少数人能买得起,也并不代表市场是健康的。这只会导致社会分化加剧,居住矛盾突出,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最后,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站队”和“幸灾乐祸”的意味。

将房价问题简单归结为“你穷”,其实是在回避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收入分配、土地政策、金融监管等问题。它是一种“甩锅”,把责任完全推给了个体,而不去思考制度和市场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

怎么具体反驳?

你可以这样回应:

“你说房价是按买得起的人的支付能力定的,这话从市场经济角度看,某种程度上是事实。但你不能把‘买得起’这三个字理解得这么简单。‘买得起’背后,是多少人啃着馒头、一年365天都在加班、把父母的养老钱都掏空?多少人为了攒首付,连生病都不敢去医院?这已经是拼尽了所有,甚至是透支了未来,才能勉强够上‘买得起’的门槛。

而且,房价高企,并不只是因为‘有人愿意出钱’。房价上涨的因素太多了,比如土地供应、国家政策、信贷环境、城市化进程、甚至包括一些投机行为。当这些因素把房价推到一个大多数人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企及的高度时,‘你觉得房价高’恰恰说明了市场的失衡,而不是你个人‘穷’的原罪。

你可以说‘有人买得起’,但不能说‘你买不起是因为你穷’。这是一种偷换概念,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简化成了一个个人能力问题,甚至是在嘲笑那些努力生活却依然被高房价困住的人。事实上,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是大多数人通过辛勤劳动,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而不是只有少数人能‘买得起’,然后以此来证明‘买不起’的人就是‘不配’。”

总而言之,这句话看似“现实”,实则是一种逃避责任、推卸问题的说法,将复杂的社会经济矛盾简单化,并攻击个体。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清晰地反驳这种站不住脚的观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买一套,然后对他说你还是觉得房价高。


像我啊,我求腰斩许久了……

不然真的买不起了……太贵了……

要响应国家政策多生孩子得房子够大吧?

房子要大得换吧?

快腰斩吧,换不动了……

==============

说个有意思的,当年要保就业要信贷凯恩斯基建,

搞出来的一地吃n次的小户型,天生和多生孩子是完全冲突的……

咋整哟……

笑。

看这波刹车还能怎么踩……

========================

给小户型换个名字,叫“绝育套”。

我现在住的就是绝育套,

因为当时普通人能买的所有的房子只有两种。

一种是动不动通勤时间2小时单程的,

一种就是通勤时间短一点的绝育套……

豹笑。

想要好的?不好意思,特供,不卖。

更巧的是,这波人是生育主力军年龄段的,豹笑。

===============

再多说两句,绝育套目前我主要还是看到在上海(废话)。

前两年去过无锡,那房子是真的又好又漂亮又大……

说明二三线城市这种一地吃n次的小户型的绝户套还是比较少的……

恭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听起来挺有道理,好像把问题归结到了个人身上,显得挺“现实”的。但仔细琢磨一下,这说法漏洞百出,而且还带着点儿幸灾乐祸的意思,很不负责任。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这句话站不住脚。首先,“房价是按买得起的人的支付能力定的”,这前半句说得没错,任何商品的价格,归根结底都是由供需关系和能支付的价格来.............
  • 回答
    朋友,关于邓世昌是不是“海战白痴”这件事,你问到点子上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而且关于邓世昌的评价,也确实是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不过,在我看来,把他简单地斥为“白痴”,这未免太过于片面,甚至可以说是对历史的一种简化和误读。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你要明白,评价一个.............
  • 回答
    你说的那句话,我听了之后也是觉得怪怪的。说这话的人,大概是觉得“读书”就等于“成功”的敲门砖,而LPL舞台上的选手们,似乎和他们想象中的“成功人士”不太一样。但我觉得,这种看法太片面了,甚至有点固执。你想反驳,我倒是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把话说得透彻些,也把那种“读书决定一切”的偏见给掰过来。首.............
  • 回答
    你室友的看法,确实代表了一种比较常见的、对历史现象的一种直观感受,但如果要深入分析,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清朝的“NB”之处以及其背后更复杂的现实。以下是一些可以和你室友聊聊的点,尽量说得详细些,也避免听起来像AI生成:首先,咱们得先理解他说的“NB”到底在哪儿。 “敢和八个国家同时开战”:这里说.............
  • 回答
    这句话看似合理,实则蕴含着复杂的伦理和哲学考量。反驳它并非否定“允许存在”的价值,而是要探讨其前提、边界以及潜在的危害。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论述:一、 “不喜欢”的性质与反驳的必要性: “不喜欢”的深度和影响: 简单地说“不喜欢”可能不足以支撑更深层次的反对。我们需要区分不同程度的“不喜.............
  • 回答
    “你讨厌内卷不就是因为你竞争不过吗?”这句话就像一个精美的“道德绑架”和“动机揣测”的组合拳,试图将一个人对“内卷”现象的反感归结于个人能力不足的“懦弱”表现。然而,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因为它模糊了现象本身带来的危害与个体应对策略之间的界限,并且忽视了内卷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要反驳这句话,我们.............
  • 回答
    这句“你有什么权利去骂资本家欺压工人?现在活着的大部分人都是地主的后代”的论调,实际上是用一种偷换概念和转移视线的方式来回避核心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反驳它: 核心问题与偷换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确 核心问题 是:“是否存在资本家(或掌握生产资料的群体)利用其优势地位,对工人进行剥削,导致工人利益.............
  • 回答
    反驳“你浪费了每人一分钟,四十个人就是一节课”这个“神逻辑”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因为这个说法本身就充满了片面性和误导性。以下是详细的反驳思路和论据:核心反驳思路:将“浪费一分钟”与“一节课”割裂开,揭示其逻辑谬误和不合理的推断。一、 首先,质疑“浪费”的定义和标准: 谁来定义“浪费”? 这个说法.............
  • 回答
    “你今天去肯德基消费的每一分钱,以后都是射向你的子弹” 这句话是一种非常极端且具有煽动性的说法,它将消费行为与未来的负面后果直接挂钩,并且带有强烈的预设和道德审判意味。要反驳它,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证,打破其逻辑链条,并提出更理性、更全面的观点。以下是详细的反驳思路和论据:一、 指出其极端.............
  • 回答
    “你单身说明你不优秀”?这话说得,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想当年,我身边也有几个朋友,每当看到身边人成双入对,自己却形单影只时,就难免会有些焦虑,甚至会把这种焦虑归咎于自己“不够好”。后来慢慢发现,这种想法真是太傻太天真了。其实啊,一个人为什么单身,那原因可就多了去了,绝不是简单一句“不优秀”就能概括的。.............
  • 回答
    “爱国不去当兵,还发朋友圈?” 这句话听起来带着点儿质问,甚至有点儿“道德绑架”的意味。 当我听到这话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点哭笑不得的。 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把“爱国”这个概念太狭隘了,也把一个人表达情感的方式简化了。首先,我们得弄清楚,爱国到底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穿上军装,扛起枪杆子,才是爱国.............
  • 回答
    “你有言论自由,我有袭击自由”——这句话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蛮横和流氓气,它试图用一种扭曲的逻辑,将受害者变成挑衅者,将施暴者伪装成捍卫者。但这种说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站不住脚的,并且充满了危险。我们得先弄明白,言论自由,它的核心是什么?言论自由不是让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更不是让你说出伤天害理、.............
  • 回答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这句看似很有道理的俗语,其实潜藏着很多让人不舒服的意味,也常常被用来压制个体的声音和价值。如果我们仔细剖析,就会发现它并非一个无懈可击的论点,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懒惰、短视且不负责任的逻辑。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句话的本质是一种剥削与漠视。当一个人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或者薪酬福利提.............
  • 回答
    这句话,听着像一句赞美,但细品之下,总觉得透着那么一股子“意有所指”,好像在说:“你不配拥有这份自信。” 说实话,我听到这话的时候,脑子里会立刻转过好几个念头,想把它堵回去。首先,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这种说法,本质上是在给“自信”和“普通”划上一道分明的界限,仿佛自信是属于那些“不普通”的人的专.............
  • 回答
    “你凭什么用你的道德标准绑架我的利益?”——如何有力回击这句经典的“绑架论”这句话,说出来往往带着一种理直气壮的优越感,仿佛对方坚持的所谓“道德标准”是一种无端的干涉,而自己的“利益”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底线。它简单粗暴,却又像一把万能钥匙,试图将所有关于对错、善恶的讨论都引向“你管不着”的境地。要反.............
  • 回答
    这句话确实很扎心,也常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攻击那些对社会不公感到绝望的人。它看起来像是某种“终极解决方案”,但实际上充满了恶意和对人性最基本的漠视。反驳它,其实就是捍卫生命本身的价值和尊严,以及对社会责任的追问。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你去死”这句话本身就剥夺了“你”存在的一切可能性,也就彻底消灭.............
  • 回答
    .......
  • 回答
    “你说因为我迟到一分钟,耽误了全班四十个人一分钟,加起来就是一节课?” 我听到这话,心里其实是有点哭笑不得。这说法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但细想一下,这逻辑链条可没那么牢固,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儿滑坡了。首先,我们得掰扯清楚“耽误”这俩字儿到底是什么意思。你迟到一分钟,是坐在教室门口,晃晃悠悠地进去,还是就.............
  • 回答
    这句话真是让人火大,一听就带着一股子“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戾气,还试图把你拉到和对方一样低的水平线。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怎么把这歪理给怼回去,而且要怼得有理有据,让人哑口无言。首先,咱得明白对方这句话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它本质上是在玩一个“道德模糊化”的把戏。对方把所有冲突中的反击行为都贴上“狗咬狗”的.............
  • 回答
    当亲戚提出“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啊?你看那个谁没读大学照样20万一年!”这样的质疑时,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对教育价值的误解、对成功定义的狭隘以及对个人路径的简单化比较。要反驳这种观点,需要有理有据,同时兼顾情感沟通。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思路和方法: 一、 理解亲戚背后的心理和误区:在开始反驳之前,先尝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