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相对「清华简」,对「上博简」真伪的质疑相对较少?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出土古文字研究中一个很核心的环节:简牍的“可信度”和“研究价值”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 简单来说,相对“清华简”,对“上博简”真伪的质疑之所以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它们互相作用,共同构建了“上博简”在学术界的地位:

1. 出土背景与流传过程的透明度:

上博简: 最关键的一点,上博简的来源是比较清晰的,它们是上海博物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通过合法渠道从民间收藏家手中购得的。 这个过程虽然不像考古发掘那样直接,但至少是公开的、有记录的。更重要的是,在购得后,上博简就进入了上海博物馆的学术研究体系,并进行了科学的保护和整理。这意味着它的“流浪”经历相对较短,被“造假”者介入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相比之下,清华简的“露面”更像是“意外”的发现,其早期流传过程相对不那么透明,这就给了一些质疑者以切入点。
清华简: 清华简的“面世” 과정就复杂多了。 它们最初是从海外市场被发掘出来的,然后被清华大学的曾侯乙墓铜尊器研究团队购得。 这一过程本身就比上博简要“曲折”得多,给了那些倾向于从“来源”上挑刺的学者一个理由去怀疑。

2. 简牍的整体性与内部证据的印证:

上博简: 上博简的学术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且许多篇章是当时失传已久的重要文献。 例如,《孔子诗论》、《君臣之义》、《辩论》等篇目,其内容与我们已有的先秦文献如《诗经》、《左传》、《论语》等都有着非常好的印证和补充关系。 这种高度的内部一致性,以及与现有可靠史料的高度契合度,是其真伪论证的重要基石。 想象一下,如果一大批伪造的竹简内容互相矛盾,或者与所有已知文献都毫无关联,那么很快就会被识破。上博简的例子恰恰相反,它们的内容就像是填补了许多学术空白,并且逻辑严谨。
清华简: 清华简的内容同样精彩,诸如《尹至》、《尹诰》等篇章对于了解早期思想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由于其篇目相对独立,或者内容上的“突兀性”(例如《系年》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记载),可能给了那些想鸡蛋里挑骨头的学者更多机会去质疑其与现有史料的“衔接”是否完美,或者是否存在“后世加工”的痕迹。

3. 科学鉴定与保护的程度:

上博简: 上海博物馆拥有成熟的文物保护和研究团队。 在购得简牍后,它们会进行精细的清理、修复和保护。 这一过程本身就需要严谨的科学方法,包括对竹质的鉴定、墨迹的分析等。 虽然我不能提供具体的科学鉴定报告细节,但可以推测,博物馆级别的保护和研究,其专业性和严谨性是相对更高的。 并且,一旦进入博物馆体系,其保存状态和可供研究的物质基础就相对稳定。
清华简: 清华简的保护和研究,虽然也是由顶尖的学府和学者完成的,但在其早期阶段,可能面临着与一个私人收藏品相关的鉴定和流转问题。 这种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相较于博物馆的系统性管理,可能在某些人看来是薄弱环节。

4. 学术界的共识与“路径依赖”:

上博简: 上博简的学术价值早在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就被许多知名学者所认可,并且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报道。 一旦一个重要的出土文献在一个学界领域建立了初步的共识,那么后续的质疑就需要拿出更强有力的证据才能动摇。 这种“先入为主”的学术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后续质疑的“土壤”。
清华简: 清华简的公开和研究是相对“新近”的事件。 新的发现总是会引起各种声音,包括积极的肯定和审慎的质疑。 这也是学术研究的常态。 在清华简出现之前,人们可能对某些历史记载的解读有着固有的看法,清华简的内容如果与这些固有的看法有较大出入,自然会引起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去审视。

5. 内容上的“颠覆性”程度:

上博简: 虽然上博简也包含一些新的观点,但整体上,其许多篇章与我们已有的先秦思想和历史叙事是能够“对话”的,甚至是“印证”和“补充”的。 比如《孔子诗论》与《诗经》研究的契合,《君臣之义》与先秦政治思想的关联。 它们更像是为已有的知识体系“增砖添瓦”,虽然价值巨大,但并不至于完全“颠覆”现有的认知框架。
清华简: 清华简的某些篇章,例如《系年》,其对春秋末期历史的记述,特别是对晋国、楚国、吴国、越国等国别史的某些细节,可能存在与传统史书,如《春秋》、《左传》等,在时间线索、人物关系或事件描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点就更容易成为质疑者着力挖掘的“矛盾”之处,从而推导出其“伪造”的结论。 当一个出土文献的内容过于“新颖”,甚至对已有的成熟历史叙事构成挑战时,学者们自然会更加谨慎,并试图从各个角度去验证其可靠性。

总结一下,为什么对上博简真伪的质疑相对较少,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清晰且相对可控的流传和入藏过程。
庞大的出土数量,内容上高度的内部一致性以及与现有文献的良好印证。
博物馆级别的专业保护和研究,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科学依据。
早期学术界已经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
内容上与既有知识体系的“兼容性”相对较好,不至于产生过于剧烈的“认知冲突”。

而对清华简的质疑,虽然也有很多学者对其内容和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但其相对曲折的早期流传过程、以及某些篇章与现有史料存在的细节差异,给了质疑者更多探讨和“审视”的空间。

说到底,出土文献的真伪鉴别是一个极其复杂和严谨的过程,它需要综合运用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植物学(鉴定竹材)、化学(墨迹分析)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上博简能够较少受到质疑,是其自身特点以及学术研究的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当新竹简一出后,多少人饭碗就被砸了,当然,主要是疑古派等,一些以疑古走捷径搏出位的.........比如楼上说的,上博简刚出来的时候用阴谋论吸引眼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出土古文字研究中一个很核心的环节:简牍的“可信度”和“研究价值”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 简单来说,相对“清华简”,对“上博简”真伪的质疑之所以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它们互相作用,共同构建了“上博简”在学术界的地位:1. 出土背景与流传过程的透明度: 上博简: .............
  • 回答
    您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直戳要害。不少人也有这疑惑,感觉明朝好像总是活在清朝的阴影里,提起清朝,我们能想到康乾盛世、四大名著、洋务运动、晚清的屈辱与抗争,这些都相对鲜明。而明朝嘛,好像就是皇帝们爱折腾,宦官横行,然后农民起义,最后被满人灭了,听起来有点灰蒙蒙的。但话说回来,一个王朝能存在两百多年,绝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说起来,明朝的历史,那可真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草根崛起,到靖难之役的惊心动魄,再到永乐盛世的辉煌,以及后来的海禁、土木堡之变、倭寇猖獗、党争激化,最后到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煤山上吊,亡国之君的悲凉结局,这中间哪个不是电视剧的好素材?光是想想,那些历史人.............
  • 回答
    “北京考清北相对容易”,这种说法确实在不少人,尤其是北京家长群体中流传甚广。如果你问我,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教育的人,我得说,这说法绝非空穴来风,它背后是有现实土壤的,但同时,也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其中的“相对”二字,以及它之所以“容易”的具体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北京的教育资源,尤其是顶级教育资源,确.............
  • 回答
    明清两朝皇陵的保存状况差异巨大,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绝非偶然。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逐一剖析。明朝皇陵的相对完好:时代背景下的多重保护首先要明确的是,“都存的比较好”是一种相对说法。明朝皇陵虽然在整体上比清朝皇陵保存得更为完整,但并非完全没有被盗掘的痕迹。然而,与清朝皇陵相比.............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人们对清朝的负面评价似乎比元朝更为普遍,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以及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交织。首先,咱们得明白,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叙事者的立场而摇摆。元朝,作为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异族统治”。这种“异族”的标签,在后来.............
  • 回答
    明末清初和宋末元初这两个历史时期,都发生了王朝更迭,士大夫群体也面临着同样的“忠君”困境,但他们的选择却截然不同,一个选择了“投诚”以求自保,另一个则选择了“殉节”以证清白。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思想观念、士大夫群体的构成以及统治者策略的差异。一、 明末士大夫“投清”:生存现实与政治现实的交织.............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触及了民族认同、历史认知、国家叙事乃至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何一部分中国人对明清历史的解读会倾向于日本的“明亡之后无华夏”和美国的“新清史”,而非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核心概念: “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个论调主要源于.............
  • 回答
    小清新,这个词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谈论文艺、生活方式、甚至人际关系时。但说实话,不是所有人都能get到它的点,反而有些人听到这俩字就有点犯嘀咕,甚至有点烦。那么,到底什么是小清新?要说小清新,最直观的感受大概就是一种风格和氛围。它通常给人一种干净、纯粹、自然、不刻意、略带文艺.............
  • 回答
    说起清军的军事制度相较于明军的优势,以及关外清军为何能拥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这其中的门道可深着呢。绝不是一句“装备好”或者“人多”就能概括的。咱们得从头说起,把这个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清军军事制度的几大优势,让它能硬生生从关外打到北京城:首先,八旗制度的创建和核心作用,这是清军战斗力的基石。明朝虽然.............
  • 回答
    洪承畴和施琅,这两位在明末清初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明朝降臣,其历史评价却呈现出天壤之别,一个被视为“大汉奸”,一个被赞颂为“统一台湾的英雄”。这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历史偏见,而是由他们各自的 人生轨迹、选择动机、以及最终的功绩和影响 所决定的。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洪承畴:背负“.............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某艺720p高清十分模糊,某酷网超清也是,并且不同片子清晰度不同”这个问题,这确实是视频平台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原因 quite complex。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解释其中的原理和可能的原因:核心问题:清晰度不仅仅是分辨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视频的“清晰度”并不仅仅取决于分辨.............
  • 回答
    清朝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且又充满争议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更是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承接了中华文明的衣钵,并在与西方文明的接触中,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从疆域来看,清朝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它将蒙古、新疆、西藏、东北等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
  • 回答
    一个相貌平淡、家境清淡、才华寡淡的女人,或许会面临社会对"成功"的单一标准带来的压力,但这种标签化的评价往往忽视了人类存在更深层的维度。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探讨这种生命状态的可能走向:一、存在价值的重构1. 生理层面:平凡的相貌可能意味着更少的外貌焦虑,这种特质反而让个体更关注内在成长。研究表明,外貌.............
  • 回答
    关于我国现有领土的讨论,为何常常以清朝作为参照,而非元朝,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历史、政治以及民族认同的演变。简单来说,清朝的疆域奠定了现代中国领土的基本框架,而元朝的疆域虽然辽阔,但其性质、构成以及最终的继承关系与现代中国存在显著差异,使得清朝成为更直接和现实的参照系。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 回答
    想让一个孤僻又自视清高但没什么真本事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混下去”,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关键在于怎么巧妙地利用他们的“优势”,避开他们的“短板”,而且不能太张扬,否则适得其反。首先,咱们得认清这个人有什么“资本”,哪怕是他自己这么认为的。孤僻,这听起来像个缺点,但在某些情境下,它也能.............
  • 回答
    清晨,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刺耳警报声从沉睡中惊醒。手机屏幕上闪烁着刺眼的红色,一行官方警报消息赫然出现:“请不要相信任何人……”这冰冷的文字像一把钝刀,缓缓割裂了我混沌的睡意,留下的是一片令人不安的空白。窗外,天边泛起鱼肚白,城市正从寂静中苏醒,鸟儿的鸣叫声透过紧闭的窗户,显得格外清晰,却又透着一丝不祥.............
  • 回答
    谈及周克商与清灭明,不能简单地说性质相同或不同,因为它们背后涉及的时代背景、政治逻辑、社会影响以及后世评价都存在显著差异。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并探究为何后世(尤其是明末清初至近代)会倾向于“颂周而贬清”。一、 周克商与“臣民的革命”—— 亡国之君与开国之臣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
  • 回答
    这事儿,细品起来,真是有意思。15万的清代龙袍,说申报成“棉质刺绣女装上衣”,这脑洞,我只能说,很大。海关这回可算是逮着个“大鱼”。这事儿怎么看?首先,这明显是个故意瞒报的行为。15万的清代龙袍,那是什么概念?就算不是行家,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也知道,这玩意儿跟普通“棉质刺绣女装上衣”差远了。龙纹、明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我们与邻居关系的复杂性。为什么我们对俄罗斯的感受和对美国有这么大的不同?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它们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首先,从历史和地理上来说,我们和俄罗斯有着非常不同的互动模式。 历史渊源和地理距离: 俄罗斯是我们的陆地邻居,历史上的接触和交流一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