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斯大林屠杀远东华人是真的吗?

回答
关于斯大林时期“远东华人屠杀”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要深入了解,我们需要区分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事件,并审视史料的来源和解读。

首先,我们不能直接将“屠杀”这个词语简单套用在所有斯大林时期发生在远东与华人相关的事件上。在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确实对包括华人(主要是朝鲜族和中国籍劳工)在内的许多民族进行了大规模的强制迁移、镇压和处决,这些行为造成了大量死亡,其规模和残酷性无疑可以被视为一种“清洗”或“迫害”。

其中,最广为人知,也最常被与“远东华人屠杀”联系起来的是1937年苏联发生的“朝鲜人迁徙”。当时,苏联以“日本间谍活动”和“民族不稳定因素”为由,对远东地区的朝鲜族人口进行了强制迁移。这并非针对所有在远东的华人,而是特指当时生活在那里的朝鲜族居民,他们绝大多数是苏联公民,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国籍朝鲜族。

这次迁徙的规模非常庞大,据估计有超过17万朝鲜族居民被强制迁往中亚地区。在迁移过程中,由于条件极其恶劣,食物、住所匮乏,以及旅途中的疾病和劳累,导致了大量人口死亡。此外,在随后的清洗和镇压中,许多被指控为“反苏分子”或“间谍”的朝鲜族人(包括一些与中国有联系的人)被逮捕、判刑,甚至被处决。

除了朝鲜族,在同一时期,苏联也对其他远东地区的居民进行了清洗,包括一些被认为可疑的中国人。然而,将这些事件统一归结为针对“远东华人”的“屠杀”,可能过于简化和混淆。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研究中对于“屠杀”的定义以及事件的责任归属,往往存在不同的解读。苏联官方当时将这些行动辩护为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的必要措施,而西方历史学家和人权组织则普遍认为这是对少数民族的系统性迫害和种族清洗。

那么,关于“斯大林屠杀远东华人”的说法,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

针对朝鲜族的迫害与迁徙: 这是最主要且有确凿证据的事件。虽然对象主要是朝鲜族,但其中不乏与中国有关联的人,且造成的死亡人数巨大,性质极其恶劣。
对其他中国籍居民的零星迫害: 在大清洗时期,苏联境内任何被怀疑为“敌人”的人都可能遭到镇压,包括一些在远东的中国人。但这些事件的规模和系统性,与针对朝鲜族的迁徙和清洗有所区别。
历史认知的模糊性: 由于历史资料的限制,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很多时候“远东华人”这个概念会被笼统地用于指代所有在那里的中国人或与中国有关的民族。因此,一些针对朝鲜族或其他民族的迫害事件,也可能被笼统地解读为针对“远东华人”的迫害。

总而言之,斯大林时期苏联对远东地区的某些族群进行了大规模的强制迁移、镇压和处决,其中朝鲜族是受影响最严重、规模最大的群体。这些事件导致了巨大人道灾难,造成了大量死亡。虽然不能简单地将所有事件都定性为针对“远东华人”的“屠杀”,但斯大林政府在远东地区对包括与中国相关联的少数民族在内的群体所实施的残酷政策,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并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创伤。要准确理解这一历史,需要区分事件的性质、受害者群体以及历史资料的细致考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两个高票所谓屠杀“空穴来风”的说法,此说法早已有之。

至于此说法是否可靠,我们可以继续探讨。我也会继续查证,不过手头资料不多,欢迎指正。

==============================

“这样,好像他们所设想的自己的出路是唯一正确的。好象招募这些人对德国指挥部说来完全是一个既浪费又愚蠢的举动。其实不然!希特勒正是与他的大国兄弟配合行动的。间谍狂是斯大林丧失理智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斯大林看来,他的国家里间谍成群。所有住在苏联远东的中国人都得到了间谍罪条款五十八条6,被关进北方的劳改营并在那里死绝。参加过国内战争的中国人,如果没有及时地溜之大吉,也都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几十万朝鲜人全都被怀疑是间谍而放逐到哈萨克斯坦去。所有出过国的、在“国际旅行社”旅馆旁边放慢过脚步的、被照进有外国人面孔的相片中的、或者自己拍摄过城市建筑物(弗拉基米尔的“金门”)的苏联人——都被指控为间谍。对铁路线、对公路桥梁、对工厂烟囱瞧的时间过久——也被指控有间谍行为。所有滞留在苏联的为数众多的外国共产党人,所有大大小小的共产国际人员,不区别个人情况,一股脑儿首先被指控有间谍行为。对拉脱维亚的步兵——革命初期年代最可靠的武力,在一九三七年把他们全部关进监狱时,也都指控为有间谍行为!斯大林好似把风骚的叶卡捷琳娜的一句名言翻转过来并加以扩大了:宁可错杀九百九十九,决不能放过一个真正的间谍。所以怎能相信那些确实在德国侦探机关手里呆过的俄国士兵呢?!所以当成千上万个士兵从欧洲蜂拥而来并且不隐瞒他们是自愿应幕的间谍时,国家安全部的刽子手们感到多么轻松呀!最最英明的人的预言得到了多么惊人的证实!来吧,来吧,傻小子们,条文和报酬早就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

——索尔任尼琴:《古拉格群岛》 第六章

------------------------

《古拉格群岛》是1973年出版的。而《古拉格群岛》在相关领域上的地位我也不必多说。

显然这一说法不是“完全没有出处”,也不是像玄不改命暗示的一样是挖到了骨头之后才有了传言。

==========================

斯大林屠杀远东华人是真的吗? - 徐雨鸣的回答

"据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数据,当时全苏有华侨38427人,其中24589人在远东,仅是1926年数量的1/3。③"

“华侨”尚未加入外籍的中国公民,但长期居于国外;“中国人”(Китайский)在此处语境下显然指“华人”(其实几乎在任何语言下都是这样,比如American Chinese显然指“美籍华人”而非“在美华侨”,而“华人”是这两个部分的总和),而且几乎在所有我所看过的过的俄语翻译文学中都是这个用法。因而你的简单的数字推理站不住脚。

至于三十万这个数字本身是不是可靠的不好说(我觉得太多了),不过再退一步,即便能够否定数量,也没法借此否定存在。

至于关于苏联对华援助的论述,对证明或证伪肃反扩大化中是否波及了在苏中国人毫无意义。

user avatar

1926年苏联共有华人10247,华侨81783,总计92030。

1939年只剩下不到1/3。

所以所谓“清洗30万华人”之说肯定是注水的。

另外:

In the First All-Union Census of the Soviet Union, conducted in 1926, 100,000 respondents declared that they held Chinese nationality or that Chinese was their primary language; three-quarters of these were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Vladivostok was 22% Chinese, and even Moscow had a community of roughly 8,000 Chinese, largely of Shandong origin, who ran laundries, bakeries, and knitwear shops, as well as engaging in streetside peddling. Outside of the cities, others engaged in mining and opium cultivation.

——WIKI说1926年人口普查中苏联有10万汉人,海参崴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是汉族。莫斯科有8000汉族,大部分是山东人。

大部分人运营洗衣店、面包房和裁缝铺——看来当时世界各地的华侨都一样……也有一部分人从事矿业或者……鸦片种植业。

但是,很多人在1936年被遣返中国。另有11000人在随后的岁月里被捕,其中8000人被安置到俄国北部(也就是西伯利亚荒原)。

还有,题主给出的天涯某文章,应该是根据凤凰网的《认为中国会灭亡 斯大林清洗30万远东中国人》一文引申出来的:

认为中国会灭亡 斯大林清洗30万远东中国人

不过这篇文章破绽不少:

1、“金卢布”是沙俄时代发行的货币,在苏联时期仅作为外贸结算单位。

因此这一段叙述到底是一战前沙俄时期留下的,还是苏联时期留下的?

根据上下文来看,显然是“十月革命前”的情况,却故意分到下一代,让人误解到1930年代仍然如此。

2、1929年中东路事件后中苏关系相当紧张,怎么可能还允许大量季节工入境?甚至多至于20万?苏联政府不怕这些人是张学良的奸细?

3、“日本从来没有进攻苏联计划”的“真相”性就不必多说了。

4、苏联德意志人大部分流放到中亚,朝鲜人也是。该文却危言耸听说这些人都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无人区。

5、关于日本西伯利亚战俘“没有回去多少”的“真相”性。事实是这些人回去之后倒有很多成了左翼运动积极分子。


6文中提及的马员生是未改变立场的托派分子(由于在苏联已经服过刑,因此回国后未继续受追究(当然在文革期间也受到批判),按照当时与其接近者的回忆,此人仍在私下散布反斯大林言论,只不过当时未被揭发,所以逃过了进一步的清算:《《南方周末》记马员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f44100101re35.html

),所以这家伙说的东西的可靠性么……

总之,当时苏联的民族迁徙(流放)政策虽然可能有种种原因,但无疑是错误的。迁徙(流放)中国人就更没有道理。但当时遭到这种命运的也不是汉族人一家,朝鲜族被迁徙者就几倍于汉族。这是一种历史现象,在1935—1940年苏联那一种政治生态下并不奇怪(当时苏联官方理论认为,随着所有制改造的完成,苏联国内阶级斗争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存在了,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主要来自外国间谍和“被击溃的旧剥削阶级残余”,因此陷入了近乎歇厮底里的间谍恐惧症——特别是外部的战争危险又日益临近,这也是导致肃反扩大化的重要原因(关于苏联1930年代中后期肃反运动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了,虽然这事本来大有讲头,另外还有,由于类似的指导思想方面的错误,苏联在战后还一度废除死刑——当然这又是右了),姚艮等中枪其实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当然具体到姚艮,他是1932年出的事,当时大清洗尚未开始(因此和后来的事情还不完全是一回事。还有,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方面对于一些他们自己确认搞错了的案件,譬如包尔汉事件,后来也是认错道歉的),另外顺便一提,姚艮被捕时实际掌控苏联安全机关的是布哈林派分子亚戈达),用“种族灭绝”、“排华”之类来解释是错误的,是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当然,袁红兵之流也在国外叫嚣“内人党事件是种族灭绝”,与这些反苏的天朝民族主义者如出一辙),肃反扩大化本身也不是专门针对某个民族的,任何民族在大清洗中都有被捕被杀被流放者。

在迁徙中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是悲剧。但夸大到“三十万人”如何如何就纯属“真相”了。

———————————————————————————————————————————

再补充一点,关于某些材料提及的所谓“50年代中国外交人员曾接到受难华侨求助,但“为了中苏友好大局,无法救助他们””云云也是有猫腻的。

说什么“他们之所以得到苏联当局的‘关照’,是因为他们有一门技术或专长。他们被打发到集体农庄后,不知怎么的就欠下了这个农庄一大笔钱。他们一年到头地干着没完没了的活儿,但就是还不清这笔债……”,简直匪夷所思,在集体农庄干活需要什么【特殊技能】?当时苏联的农业机械都归拖拉机站……难道是修理搅拌机的特殊技能?欠账或许有,不过斯大林时代苏联的集体农庄和毛泽东时代人民公社的分配机制大同小异,之所以有赊欠,是因为集体反正会预先把所需的日用必需品赊给大家(反正人民公社也因为“部分社员对公社的赊欠”挨喷)。

当然,文章本身(借其引用的所谓“一位50年代赤塔中国领事馆工作人员的回忆”之口)干脆声称“在苏维埃的统治下,所有的农庄都一样,跑到另一个农庄也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境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幸运’的华人华侨被苏联当局变成了现代的农奴”了——攻击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农村集体经济为“农奴制”,是典型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当然也不仅仅是自由派)的宣传口径(因此作者对人民公社的看法应该也差不多)。所以炒作所谓“在苏华人历史遭遇”也只不过是幌子(虽然在做文章时也确实抓住了苏联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错误并借题发挥),这个幌子掩盖的是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集体所有制)的阶级仇恨。

实际上,题主给出的天涯某文章也是大骂“抗战胜利转瞬间国民政府已经被苏联支持的红色代理人推翻”的,其立场也不必多说了。

————————————————————————————————————————

再多说一点,虽然问题本身和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援助无关,不过既然有人声称“苏联本来谋求日苏友好,然而在诺门坎之前日本不干。所以苏联才援助中国希望中国能够拖住日本以免苏联东西两线受敌。”“日苏友好签订之后,苏联就停止了对华援助。”那么索性也说道说道。

事实上,《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并未导致苏联援华的中止。"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援助规模逐步缩小,8月,我国仍获得千余吨物资,多为石油产品,至1941年10月,由于苏联已无力支持我国,苏联援华贷款宣告结束。"至于苏联驻华军事顾问则直到1942年2月才回国。

还有,苏联并未承认伪满,未建立外交关系,但派遣了领事。

问题应该提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那个时代,领事关系不等于外交关系,一国可向其不承认的国家或者地区派遣领事。但战后情况发生变化。

另外,伪满成立到日美开战期间奉天始终驻有美国领事,但没人认为美国承认了伪满吧。

1941年4月的《苏日中立条约》中苏联也只是表示不进攻伪满控制区而已,但这只是一种军事互不侵犯的表示而不等于外交承认。否则北约不早承认民主德国了吗?西德的“原则”岂不成了搞笑么?!

当然,如果要细究的话,《苏日中立条约》的立场比苏联过去的立场显然还是后退了。后退的原因主要是世界局势的变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斯大林时期“远东华人屠杀”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要深入了解,我们需要区分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事件,并审视史料的来源和解读。首先,我们不能直接将“屠杀”这个词语简单套用在所有斯大林时期发生在远东与华人相关的事件上。在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确实对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宣传以及人们对不同事件和人物的认知方式。简单地说,人们对斯大林和希特勒的态度差异,并非源于他们所造成的苦难的轻重,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历史叙事的构建与国际影响力的差异首先,二战结束后,西方世界在塑造“历史叙事”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德国对.............
  • 回答
    阿尔萨斯在斯坦索姆的所作所为,之所以会成为一场震撼人心的悲剧,并非仅仅因为魔兽世界背景下容不下“灰色人物”那么简单。这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冲突,是人性、责任、宿命以及道德困境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恶果。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魔兽世界的宏大叙事确实倾向于将角色划分为相对清晰的正邪阵营,这是一种叙事.............
  • 回答
    阿尔萨斯在第二次战争期间屠杀斯坦索姆的行动,是一个在《魔兽争霸》系列中极具争议和悲剧色彩的事件。要评价其“正当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背景、阿尔萨斯的动机、行为的后果以及不同角色的视角。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关乎权衡、牺牲与道德困境的复杂讨论。事件背景:斯坦索姆,这座繁荣的城市,.............
  • 回答
    当《魔兽世界》中的斯坦索姆事件与现代防疫手段碰撞,历史的轨迹是否会因此改变?阿尔萨斯是否会走向另一条道路,乌瑟尔的悲剧能否避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命题,而是一场关于决策、信息传播、社会心理以及技术应用的复杂推演。问题的核心:斯坦索姆的“局”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斯坦索姆僵局的本质。它并非简.............
  • 回答
    斯大林和希特勒作为二战期间最具影响力的两位军事领导人,其军事才能的比较需要从战略思想、战争实践、历史结果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战略思想与军事目标1. 希特勒的军事战略 扩张主义与意识形态:希特勒的军事目标是实现“生存空间”(Lebensraum),通过征服东欧.............
  • 回答
    斯大林发动的大清洗(19361938年)是苏联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其直接原因与当时苏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但核心动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权力斗争与政治清洗的必要性 巩固权力的需要:斯大林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逐步确立了对苏共的绝对领导地位。然而,他需要消除潜在的政治.............
  • 回答
    斯大林在1928年至1937年间推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和“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是苏联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如钢铁、煤炭、机器制造等)实现国家经济独立和军事力量的增强。这一政策在推动苏联工业化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 回答
    斯大林是否算是一个共产主义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从他个人宣扬的政治理念、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读和实践,以及他所领导的苏联的意识形态,都可以找到支持他“是”共产主义者的论据。然而,他的许多政策和手段又与共产主义的理想背道而驰,引发了大量的批评和质疑。为了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
  • 回答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19241953年)在政治体制上呈现出高度集权化的特征,尽管其法律框架中包含了一些民主元素,但实际运行中民主制度被制度化为一种形式,而真正的民主实践被压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宪法与法律框架中的“民主”元素1. 1936年宪法的“民主”宣言 苏联1936年宪法(《苏联社.............
  • 回答
    斯大林、布哈林和托洛茨基这三位苏联早期的核心领导人,在个人性格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如果从“处朋友”的角度来衡量,布哈林 往往被认为是三人中最有可能成为一个好朋友的人选。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为何布哈林在这方面可能更胜一筹: 约瑟夫·斯大林 (Joseph Stalin)斯大林的性格.............
  • 回答
    斯大林如果不进行肃反清洗,苏联能否避免在苏德战争初期那种一溃千里的状况?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历史假设,牵涉到苏联军事实力、政治稳定、指挥体系以及战前准备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肃反清洗对苏联军事和政治产生的具体影响,然后将其与假设“无肃反清洗”的情况进行对比。首先,理解肃反清.............
  • 回答
    斯大林发动肃反运动是一个极其复杂且血腥的历史事件,其背后有多种交织的考虑,并且对斯大林本人和苏联都产生了深远而毁灭性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其原因以及带来的后果。 斯大林发动肃反运动的考虑:斯大林发动肃反运动并非单一原因驱动,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巩固.............
  • 回答
    斯大林大清洗对苏德战争而言,利弊交织,其影响之深远复杂,难以简单用“弊大于利”或“利大于弊”来定论。许多历史学家和分析家对此至今仍有争论。若要深入探究,我们必须细致梳理清洗对苏联军事领导层、军队士气、战略规划以及战争整体进程造成的方方面面影响。清洗前的苏联军队:潜藏的危机在分析大清洗的影响之前,理解.............
  • 回答
    斯大林和希特勒,这两位二十世纪的巨枭,都以其铁腕统治和极端的个人崇拜将国家推向了独裁的深渊。尽管他们的政治哲学和手段各有侧重,但其核心都是通过国家机器的全面控制,剥夺个体自由,并以个人的意志凌驾于一切之上。我们先来看看约瑟夫·斯大林。这位格鲁吉亚出身的革命家,在列宁逝世后,凭借其狡猾的政治手腕和冷酷.............
  • 回答
    要说斯大林在二战前对罗马尼亚的“觊觎”,以及这种觊觎如何最终成为压垮希特勒决心进攻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历史恩怨和战略考量。这并非简单的“想要”或“不想要”,而是一系列步步紧逼的策略,最终将德国推向了那个决定性的十字路口。我们得先回到一战后那个硝烟散尽的欧洲。当时的.............
  • 回答
    “斯大林大雷雨计划” 这个说法,在我了解的史实范围内,并不存在一个被广泛承认和记录的官方军事行动或科研项目,能够直接对应上这个名字。不过,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以及它可能与哪些历史事件或概念擦边球。了解这一点,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
  • 回答
    说到斯大林对历史的贡献,这绝不是一句两句话能概括的,而且很多方面都伴随着巨大的争议。他的一生,尤其是他对苏联乃至世界格局的影响,如同一个极其复杂的巨型雕塑,即便过去了这么久,我们依然在试图理解它每一个棱角和阴影的含义。首先,最直接、最广为人知的贡献,就是他将一个农业国打造成了一个工业强国。在斯大林掌.............
  • 回答
    斯大林宁愿让被俘的大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被杀,也不愿与德国人交换俘虏,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不近人情”或“冷酷无情”,而是由一系列复杂且深刻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交织而成。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斯大林个人的性格特质以及他所面临的严峻局面。1. 政治原则与国家尊严:不容许的妥协在那.............
  • 回答
    关于斯大林为何要处置叶戈罗夫和布柳赫尔,这背后是那个时代错综复杂、充满猜忌和血腥的政治斗争的缩影。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将他们个人的命运置于整个大清洗的宏观背景下。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关键人物是谁。 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叶戈罗夫 (Mikhail Nikolaevich Egorov):这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