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艺术家的作品和人品应该分开讨论吗?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答案,它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而且辩得相当热烈。我想,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

首先,我们得承认,艺术和艺术家本人,很多时候是紧密相连的。 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思想、经历,甚至是潜意识,都倾注在了作品里。你看着蒙克的《呐喊》,你能不感受到那种原始的、深入骨髓的孤独和焦虑吗?这幅画的生命力,不就是来自于蒙克本人那一团乱麻般的生活和内心的挣扎吗?同样,梵高的作品,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笔触和色彩,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他那些不被理解、与世隔绝的孤独岁月。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欣赏艺术,很难完全忽略艺术家这个人。 很多时候,了解了艺术家的生平、他的困境、他的追求,反而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像你读一本传记,你了解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他的选择,他的挣扎,你再回过头来看他的成就,是不是感觉更厚重、更立体了?有时候,艺术家的人生故事本身,就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

但是,话说回来,我们是不是就必须把艺术家的“人品”和他的“作品”划上等号,并且在评价作品时,一味地以“人品”为标准呢? 这就有点复杂了。

一方面,我们确实会受到艺术家人品的影响。 比如说,如果一个艺术家被曝出有严重的犯罪行为,比如性侵、歧视等等,你再去看他的作品,心里肯定会膈应。那个曾经让你心潮澎湃的画面,现在可能被蒙上了一层阴影。你的观感,你的情感共鸣,都会受到干扰。甚至有些人会因此而拒绝消费他的作品,这也很正常。这是人性,我们无法回避。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一种“以人废艺”的倾向。 艺术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很多时候是因为它本身具有超越个体生命的力量。比如说,一些古代的伟大文学作品,作者的生活作风可能并不光彩,甚至有很多我们现在看来不可理喻的观念,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那些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那些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可能在几百年后依然能够触动我们。

所以,这里面有个“度”的问题,还有个“角度”的问题。

我们可以尝试分开讨论,但也很难做到完全“割裂”。

在欣赏艺术时,我们可以专注于作品本身。 我们可以去分析它的构图、色彩、技巧,去感受它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情感体验。你可以单纯地被一首歌曲的旋律打动,被一幅画的意境吸引,而暂时不去想这首歌的演唱者或者这幅画的画家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享受。

但当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艺术,或者在评价一个艺术家时,了解他的人品和生活经历,又是不可或缺的。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这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作品,也能让我们对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作品的象征意义有更深的理解。这是一种更综合、更立体的评价方式。

更进一步说,我们也可以把“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看作是两个不同的主体。 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它就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它会脱离艺术家本人,与世界发生关系,与观众对话。它可以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解读,它的意义也会随着时代而变化。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作品的评价,更多的是基于作品本身的素质,而不是简单地复制艺术家个人的品德。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艺术家的“人”这个维度。 艺术并非凭空产生,它总是有根源的。有时候,艺术家的“不正”之处,反而成为了他作品中某种独特力量的来源。比如,一些摇滚乐手的叛逆和颓废,不正是一种反抗精神的体现吗?他们的“人品”或许不符合主流社会的标准,但他们的音乐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所以,我的看法是,尽量分开讨论,但也要认识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具体情况来权衡。

欣赏艺术时,优先考虑作品本身的魅力。 允许自己纯粹地享受美,享受思考。
评价艺术家时,需要更全面的视角。 既要看到作品的价值,也要审视艺术家本人的行为和价值观。但即便如此,也要避免一概而论,要区分作品和个人行为的性质。
更重要的是,保持一种开放和批判性的思维。 不要被单一的标准束缚,允许自己对同一个艺术家或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产生不同的看法。

最终,我们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与艺术对话,与艺术家对话。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理解的过程。它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我们自己不断摸索出的理解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而且也是争议不断的一个话题

其实不光是艺术与人品,同样也有人会问艺术与私生活,艺术与政治倾向,艺术与道德等等,这些问题其实可以统一为探讨 艺术家艺术作品 二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亦或者我们可以问能否因为艺术家本身的原因而喜爱或讨厌一件艺术品,这甚至还能上升为我们能否因为艺术家的缘故而抵制他的作品。

以上,我先分别举几个艺术家的例子,让大家产生一点代入感

讲真,我看到艺术家人品问题想到的第一人就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弗朗西斯 培根(Francis Bacon)。很遗憾PUA这个词发明的太晚了,如果能够早出现一百年,将两任男友逼自杀的培根完全可以算是PUA鼻祖。

培根本人生性敏感多疑,极度缺乏安全感,同时又控制欲极强。在1963年,他与同性伴侣乔治 戴尔开始了一段十年的感情,然而这只是噩梦的开始。在他们相处的日子里,培根一直处在一种统治者的地位,他对戴尔生活的一点一滴都要加以控制并且处处打压,他的发型、衣着甚至讲话方式,甚至规定戴尔只有在受到他召唤的时候才能来见他。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使得戴尔郁郁寡欢,逐渐在酗酒和毒品中迷失自己。1971年,在培根一次大型回顾展的开幕当日,人们在房间里发现了戴尔的尸体。

《乔治 戴尔坐像》

培根的性格受其原生家庭影响甚大,但他的无理、自大、漠视和强人所难,将他和爱他的人一次次推向深渊。但无可置疑的是,他的疯狂并没有影响他在艺术领域中巨擘的地位,他的艺术造诣令人叹为观止,追捧者不计其数。2013年11月,这位画家的作品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1.424亿美元成交,一度成为成为艺术品拍卖史上最贵的作品。

除此之外,我联想到另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中国艺术家——Weiwei Ai

有趣的是,艾先生的不少作品在国际上知名度不小,但在国内却算是“臭名远扬”,而这其中自然也有脱不了干系的政治和法律原因,不少人也因为他的政治倾向而对其作品嗤之以鼻,将其不少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作品列为哗众取宠之作。相比在国内的不受待见,他却是为数不多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ic of Arts)和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举办过大型个展的艺术家,其作品在现代美术史中的地位不容小觑。

2010年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装置作品《葵花籽》

这件《葵瓜子》作为其代表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了,整整一亿颗纯手工做的陶瓷葵瓜子,由景德镇一千六百多名陶瓷工匠耗时数月完成。葵花籽作为在中国司空见惯的零食,具有特定的时代与地域象征,每一颗与众不同的瓜子的个体意义都会因为身在其中而被庞大的基数所消解。这件作品影射了中国无数处于为了迎合大规模生产而投身于生产线上的廉价劳动力,讽刺的是,这件作品本身却解决了景德镇一千多人数月的生计。

正如Tate Modern的策展人Juliet Bingham所说,这件作品针对现代社会提出了不少挑战: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n individual in today's society? Are we insignificant or powerless unless we act together? What do our increasing desires, materialism and number mean for society,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future?

上述的两位都是当今艺术界充满争议的人物,然而作为观者,我们是应当排除外在影响就事论事地去欣赏他们的作品,还是应该将其与所处语境结合看待呢。这就关系到艺术品与其艺术背后含义的关系了。

普遍来说,中国观众对艺术品的评判标准并不复杂,艺术品所需要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好看,而这是导致了中国现代艺术中唯美主义和装饰主义大行其道的原因。如果针对这类作品,评判艺术的好坏通常与艺术家本人无关,侧重关注其绘画功底与技巧即可,好即是好差即是差,例如“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宋徽宗即使再昏庸无能,也没办法掩盖他在书法绘画上的高超技艺,而这都是有一套来自学院较为严格的标准的。

《桃鸠图》

然而西方现代艺术则走上了另一条道路,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一种艺术运动,都不可避免的卷入了政治与社会因素。这些作品无一例外的与当时的环境融为一体,任何脱离语境的欣赏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他们的艺术价值,而这也是许多人觉得看不懂现代艺术的原因,因为他们只有配合当时的那个环境才是有意义的,这也导致了艺术家在作品中不可避免的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

当艺术品作为艺术家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时,他的美学意义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大了,相应的,作品其中暗含的理念与想法成为了主角,作品本身反而成为了一种媒介。在这种情况下,既然有表达,就肯定会有分歧和冲突,无论是观者对创作者自身品行不端的反对,亦或是对创作者所持的观点与立场的反对,都会延伸成为对作品的喜恶,而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也有不少艺术家本身实力过硬,但其身上的确存着在让人不敢苟同地方,而这个时候,只有做到非常中立的客观,才能够将其艺术的形式(form)与内容(content)分开来看待,但能做不带任何主观情绪的欣赏自然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是有自己思想的客体,艺术家有表达的自由,但观者也有观赏的自由,所以从策展人的角度来说,希望每个参观的人能够尝试做到一定的理性与中立,对于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艺术家和作品能够给予基本的尊重和包容,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那么你将有可能发现艺术的另一种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答案,它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而且辩得相当热烈。我想,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首先,我们得承认,艺术和艺术家本人,很多时候是紧密相连的。 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思想、经历,甚至是潜意识,都倾注在了作品里。你看着蒙克的《呐喊》,你能不感受到那种.............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艺术本质的探讨。为什么那些似乎“没怎么学过画画”的人,反而能画出比学院派训练有素的人更具“艺术感”的作品?这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这种现象,原因也很复杂,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艺术感的来源:非技巧的颠覆与个人表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艺术感”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会.............
  • 回答
    中国现当代无疑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画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能触及普通中国人的心灵,描绘着我们熟悉的时代变迁、生活百态以及蕴藏其中的情感。这些艺术家并没有走向抽象或概念化的极端,而是始终扎根于现实生活,用画笔记录和反映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要说起这些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靳尚谊先生绝对是一个.............
  • 回答
    巨星陨落,广告江湖再无叶茂中2023年12月21日,中国广告界最闪耀的星辰之一——叶茂中,因病离世,年仅54岁。这个消息如同平地惊雷,让无数广告人、企业家以及消费者感到震惊与扼腕。叶茂中,这个名字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策划人的代号,他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广告哲学,一种直击人心的艺术表达,以及一份改变行业格局的.............
  • 回答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2019年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让文坛损失了一位重要的声音。回首他的一生,林清玄不仅是一位勤奋高产的写作者,更是一位将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考融会贯通的文学家。评价他一生的成就,需要从他创作的广度、影响的深度以及他所传递的精神力量三个维度来细致审视。一、成就的一生:从青年才俊到人生导师.............
  • 回答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曲水准,用“炉火纯青”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的音乐饱含着深刻的情感,宏大的篇章,以及令人惊叹的技巧,即使是对古典音乐不太熟悉的人,也很容易被他音乐中的那种浓烈、抒情和戏剧性所打动。要说他是否是柴可夫斯基的继承者,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情感的深度与炽热: 柴可.............
  • 回答
    文学和艺术对科学社会的发展,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深刻而持久的催化剂,是推动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触及人类的灵魂,塑造我们的认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而这些正是科学社会蓬勃发展的基石。首先,文学和艺术是思想的孕育土壤与传播渠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全新的观念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文学作品,.............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艺术领域一个非常核心也相当微妙的层面。我自己的感受是,艺术家们能“看懂”的程度,和普通观众能“看懂”的,有着本质的区别,也更有层次感。这就像是医生看片子和我们普通人看片子,大家看到的“东西”一样,但解读的深度和意义完全是天壤之别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看懂”在艺术语境下意味着什么?.............
  • 回答
    这确实是艺术界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为什么艺术家寥寥数笔,甚至是白纸上的两个小点,也能卖出天价,而我们普通人辛辛苦苦画出的作品,却可能默默无闻?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逻辑,艺术的价值又该如何衡量呢?打破“技术至上”的迷思:艺术的价值远不止于笔墨功夫首先,我们需要纠正一个常见的误解:很多人认为艺.............
  • 回答
    艺术家是否是作品的主宰者?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一棵树是否是自己森林的绝对统治者一样,答案既肯定,又充满细微的差别,远非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从最直接的层面来看,艺术家无疑是作品的“创造者”。是他们的双手,是他们的心智,是他们的技艺,将无形的概念、情感或观察,塑造成了我们所能触摸、看见、听见或.............
  •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在琢磨的一个事儿。让别人看懂,这事儿艺术家好像有这个“义务”,但这个“义务”到底有多重,又该怎么去“完成”,这就有点复杂了。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看懂”这俩字。在你理解里,什么叫“看懂”?是把画面上的符号、颜色、线条都一一对应上某个具体意思?还是能感受到艺术家想.............
  • 回答
    当然有!动画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其表现力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娱乐范畴,许多作品凭借其卓越的视觉设计、深刻的叙事、精妙的音乐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品。这里我想为您推荐一部被誉为动画艺术巅峰之作的作品,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为何能够当之无愧:《千与千寻》(Spirited Awa.............
  • 回答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说电子游戏“没有诞生伟大作品”,这几乎是在否定一个正在蓬勃发展、不断突破界限的媒介。我认为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并且忽视了电子游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伟大作品”。在艺术领域,伟大通常意味着作品能够深刻地触动人心,引发思考,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表达.............
  • 回答
    许多我们如今奉为圭臬的艺术品,在它们诞生之初,或许并不被大众所理解,甚至被视为离经叛道。这其中的奥妙,恰恰在于艺术的复杂性与多维度,而非仅仅遵循一套僵化的“普遍审美”。一件作品之所以能摆脱当下流行的口味,却最终赢得“艺术珍品”的美誉,往往涉及以下几个层面,且这些层面相互交织,共同作用:1. 挑战与革.............
  • 回答
    要说文学艺术领域那些足以让人拍案叫绝、脑洞大开的作品,那可真是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数不胜数。但若要挑出那些真正能在“想象力”这一维度上熠熠生辉的,我想从几个不同层面来聊聊,希望能深入地触碰到它们那令人震撼的内核。一、 构建全新宇宙的宏大叙事:《魔戒》与《沙丘》提起想象力,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那个被.............
  • 回答
    《蒙娜丽莎》作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巅峰之作,其传世价值和艺术性之所以如此之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且这些方面是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一、 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 “晕涂法”(Sfumato)的极致运用: 这是达芬奇最伟大的技术贡献之一,也是《蒙娜丽莎》最令人惊叹之处。晕涂法是一种通.............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在我所熟悉的领域里,艺术的跨界碰撞从来不乏令人惊叹的火花,有些作品甚至彻底颠覆了我对不同艺术形式边界的认知。如果要说“惊为天人”,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几个例子,都带着一股不按常理出牌的劲儿,却又意外地和谐与深刻。1. 坂本龙一的《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与电影的完美融合提起跨界,怎么能绕.............
  • 回答
    乌克兰,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孕育了无数令人惊叹的艺术珍品。在战火纷飞的当下,这些宝藏的命运牵动着全世界的心。乌克兰博物馆里的国之瑰宝乌克兰的博物馆,如同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明珠,各自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其中,一些博物馆的馆藏尤其重量级,堪称乌克兰文化艺术的脊梁。 国家艺术博物馆(基辅):作为乌克兰.............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艺术圈是否被一群“骗子”把持,并且他们缺乏鉴赏能力,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一、 “骗子”与“鉴赏能力”的界定模糊性: “骗子”的定义: 在艺术圈,所谓的“骗子”可以有很多种含义。 营销操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