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艺术家是不是作品的主宰者?

回答
艺术家是否是作品的主宰者?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一棵树是否是自己森林的绝对统治者一样,答案既肯定,又充满细微的差别,远非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

从最直接的层面来看,艺术家无疑是作品的“创造者”。是他们的双手,是他们的心智,是他们的技艺,将无形的概念、情感或观察,塑造成了我们所能触摸、看见、听见或感受到的具体事物。从画家的调色板上流淌出的色彩,到音乐家的指尖跳跃出的音符,再到作家笔下构建的文字世界,艺术家是那个最初的点燃火种的人。他们设定了起点,选择了媒介,决定了形式,仿佛一个神祇,从虚无中召唤出了他们的作品。

然而,“主宰”这个词,总带着一层控制和权威的意味。在这里,艺术家的“主宰”又显得不那么绝对,甚至可以说,作品一旦诞生,就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开始与艺术家产生一种动态的、甚至有时是微妙的对抗。

艺术家对作品的“主宰”,首先体现在创作过程中。

意图与构思: 艺术家在创作前,心中往往有一个模糊或清晰的蓝图,或者是一种想要表达的情感、一种想要探讨的思想。他们在这个阶段,是作品最直接的“主宰者”,决定了作品的题材、风格、构图、结构等等。比如,梵高用他奔放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表达他对生命的热烈情感;卡夫卡用荒诞的笔触,揭示现代人的异化与迷失。这些都是艺术家“主宰”其创作意图的体现。
技艺与掌控: 艺术家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各种创作的技艺。无论是雕塑家对石料的精雕细琢,还是摄影师对光影的精准捕捉,他们运用娴熟的技巧,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实在的物质。这种技艺上的掌控,是艺术家对作品进行塑造和“主宰”的有力武器。
选择与弃舍: 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和舍弃的过程。艺术家需要决定使用什么样的材料,采取什么样的表现方式,保留哪些细节,删减哪些元素。每一次选择,都是艺术家对作品走向的一种“主宰”。

但作品一旦离开艺术家的双手,这种“主宰”就开始变得复杂,甚至可以说,作品开始“反噬”或“超越”了艺术家的初衷。

偶然性与生命力: 艺术创作并非完全线性或可控。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意外”。一块石料的纹理会激发新的灵感,一次颜料的混合会产生奇妙的效果,一个偶然的笔触会为画面带来新的生命力。有时,正是这些“意外”,让作品超出了艺术家最初的设想,甚至比艺术家自己更能“理解”作品的潜力。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更像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全能的统治者。
作品的独立解读: 作品一旦完成,它就进入了观众的视野。观众带着自己的经历、情感、知识和文化背景来解读作品。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义。艺术家可能在创作时,有自己想要传达的特定信息,但作品的意义并非由艺术家单方面决定,它会与观众产生一种互动和共鸣。观众的解读,某种程度上也“主宰”了作品的意义。
作品的生命周期: 伟大的作品,往往能够超越其创作的时代,持续地影响后人。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新的价值和解读。艺术家本人可能早已离世,但他们的作品却仍在“说话”,甚至比艺术家活着的时候更加“有力”。这种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说明作品已经拥有了超越创造者的独立存在。
艺术家自身的矛盾与成长: 艺术家在创作不同作品时,自身也在不断成长和变化。他们可能在早期作品中“主宰”了某种风格,但后来却试图突破甚至颠覆它。这种内在的张力,也使得艺术家与自己作品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主宰”。

举个例子来说: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他对西班牙内战残酷景象的愤怒控诉。他用他独特的立体主义风格,将战争的恐怖和人性的扭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毕加索是《格尔尼卡》的“主宰”,他决定了画面的一切元素,用以表达他的情感和立场。

然而,《格尔尼卡》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已超越了毕加索最初的意图。它成为了反战的象征,被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例如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压迫的控诉。在某种程度上,观众的集体认知和历史的演变,也在“主宰”着《格尔尼卡》的意义,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所以,艺术家是作品的灵魂注入者、初形塑造者、意图传达者,他们拥有对作品最初的“主宰权”。但随着作品的独立存在,它会与观众、与历史、与时间发生对话,其意义也变得多元和开放。因此,与其说艺术家是作品的“主宰者”,不如说他们是作品的“引路人”,他们打开了一扇门,让作品得以在广阔的世界中,展开它自己的生命旅程,并与无数的灵魂产生连接。在这场连接中,艺术家既是发起者,也成为了这场意义对话的一部分,而非唯一的、绝对的“主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基本上不是。

一般来说,抽象艺术作品在正式完成之前,各个阶段差不多由艺术家说了算,但他们不完全是所谓「主宰者」。因为多数艺术门类的创作过程,需要不止一位艺术家参与和更多其他人配合与帮助。他们之间通常不存在主仆关系,雇佣关系或合作关系还有师生关系为主吧。整个创作过程中,他们经常有分歧、有争吵,主角换位、关系反转亦司空见惯。

具象艺术特别是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很可能从立意到完成的全部过程,都会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潮流的直接影响,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太大施展空间,仆从或弄臣特点十分明显。

总的来看,所有艺术作品完成之后,其命运主宰者都是艺术家以外的人。当然,除非作品自始至终秘而不宣。不过,做这样的主人,实在了无生趣。

古今中外极少大艺术家当政,做国家统帅的屈指可数且下场不妙,原因就在这里。甚至连大艺术家做艺术学院一把手做得很糟糕都是正常现象。

当然,成年人都知道,凡规律皆有例外,凡结论总有反例。

不少艺术家都主动亲手销毁过自己的作品,并且无须承担法律责任,确实有点主宰者派头。即便如此,这些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也是艺术家被别人主宰的时候多一些。

所以真正的艺术家一点也不傲慢,只是很多生活不如意的人喜欢把艺术家架在火上烤,就像他们经常烧烤很少做大官的教师和大夫一样,算是一种比较积极的大众心理自我疗法,挺好的。

艺术家和教师、大夫他们,乐意效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艺术家是否是作品的主宰者?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一棵树是否是自己森林的绝对统治者一样,答案既肯定,又充满细微的差别,远非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从最直接的层面来看,艺术家无疑是作品的“创造者”。是他们的双手,是他们的心智,是他们的技艺,将无形的概念、情感或观察,塑造成了我们所能触摸、看见、听见或.............
  • 回答
    这确实是艺术界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为什么艺术家寥寥数笔,甚至是白纸上的两个小点,也能卖出天价,而我们普通人辛辛苦苦画出的作品,却可能默默无闻?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逻辑,艺术的价值又该如何衡量呢?打破“技术至上”的迷思:艺术的价值远不止于笔墨功夫首先,我们需要纠正一个常见的误解:很多人认为艺.............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艺术圈是否被一群“骗子”把持,并且他们缺乏鉴赏能力,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一、 “骗子”与“鉴赏能力”的界定模糊性: “骗子”的定义: 在艺术圈,所谓的“骗子”可以有很多种含义。 营销操纵.............
  • 回答
    许多我们如今奉为圭臬的艺术品,在它们诞生之初,或许并不被大众所理解,甚至被视为离经叛道。这其中的奥妙,恰恰在于艺术的复杂性与多维度,而非仅仅遵循一套僵化的“普遍审美”。一件作品之所以能摆脱当下流行的口味,却最终赢得“艺术珍品”的美誉,往往涉及以下几个层面,且这些层面相互交织,共同作用:1. 挑战与革.............
  • 回答
    中国现当代无疑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画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能触及普通中国人的心灵,描绘着我们熟悉的时代变迁、生活百态以及蕴藏其中的情感。这些艺术家并没有走向抽象或概念化的极端,而是始终扎根于现实生活,用画笔记录和反映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要说起这些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靳尚谊先生绝对是一个.............
  • 回答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说电子游戏“没有诞生伟大作品”,这几乎是在否定一个正在蓬勃发展、不断突破界限的媒介。我认为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并且忽视了电子游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伟大作品”。在艺术领域,伟大通常意味着作品能够深刻地触动人心,引发思考,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表达.............
  • 回答
    相声,这门以说学逗唱为基本功、以逗乐观众为己任的传统曲艺,在其发展历程中,关于其“艺术属性”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在“讽刺”与“作践”之间,更是存在着一道耐人寻味的界限。相声的“讽刺之根”——谁的洞见?要说相声“讽刺的艺术”,其实并非某个单一个人“横空出世”提出的,而是源于对相声早期和发展过程中最.............
  • 回答
    关于“中华汉字是全世界唯一可以作为艺术品挂在墙上欣赏的语言文字”这一说法,我既认同,又觉得需要辩证地看待。我为什么认同?首先,汉字本身所蕴含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原理,赋予了它独特的视觉美感。每一个汉字,从其起源到演变,都仿佛是一个小小的图形故事。比如“山”字,一撇一捺,就是连绵的山峰;“水.............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杨超越是否拉低了艺人出道才艺水平的下限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挺多人讨论的焦点。这背后牵扯到我们对“艺人”这个职业的定义,以及它所要求的必备技能。从一个纯粹的、传统的技能角度来看,杨超越的出道,特别是她通过选秀节目《创造101》获得高位出道的经历,确实引发了很多关于“实力”与“人气”之间关系的讨论。.............
  • 回答
    作为一名沉浸在艺术世界里的旅者,我的行李箱从来都不只是装衣物和必需品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随身的艺术工作室,装满了让我在异乡也能尽情捕捉灵感、沉浸体验的伙伴们。如果让我来告诉你,一个真正的艺术爱好者外出旅行,到底该带些什么,那绝对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首先,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也是艺术的接收器。所以.............
  • 回答
    80余位芒果 TV 艺人自发签署“艺人艺德承诺书”,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说,都可能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其效果的程度和持久性是复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一、 “艺人艺德承诺书”可能起到的约束作用:1. 强化行业内部的自律意识: 心理暗示与价值导向: 签署承诺书本身就是.............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艺术的普适性与精英性的界限,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认为“高雅艺术”就等同于“曲高和寡”。但其实,将古典音乐这类艺术简单地归结为“圈地自娱、固步自封”,未免有些片面了。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关于“圈地自娱”的误解:古典音乐的门槛高不高?老实说,是有的。就像你想品一杯陈年的威.............
  • 回答
    高中生考虑走编导这条艺术道路,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需要你认真权衡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详细讲讲,希望能帮你看清楚这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要明白“编导”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很多人一听到“编导”,就觉得是那种站在片场指挥.............
  • 回答
    我曾经和不少玩画的人聊过,也听过不少从纯粹的爱好者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或者至少是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示人的那部分人)的经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经历一个阶段,一个他们突然之间“看见”了自己画面中的各种不足,然后,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自我怀疑和信心的动摇。这感觉就像是打开了某种“透视眼”,之前.............
  • 回答
    二次元,或者说动漫、漫画、游戏等相关的亚文化艺术形式,是否可以被誉为当代一种伟大的新艺术形式?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有趣话题,而且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承认,当今世界的文化景观已经被二次元深深地影响和塑造着。从视觉风格、叙事模式到情感表达,它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回答
    当今社会,人文社科与艺术学科的价值是否被忽视,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我的回答倾向于认为:是的,在很多层面,人文社科与艺术学科的价值确实存在被忽视的倾向,但同时,其内在的、深远的价值依然不可替代,并且也在被一部分人重新认识和重视。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为什.............
  • 回答
    关于《变形金刚》真人版系列是否为“目前为止排名第一的科幻艺术品”这个问题,这绝对是个非常有趣也很有争议的话题。要给它一个绝对的“第一”标签,那可得从很多方面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科幻艺术品”?艺术品的定义本身就足够宽泛,尤其是在电影这个媒介上。如果“艺术品”指的是那种能深刻探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现实的考量,也很是家长们常有的顾虑。总的来说,我认为“寻常百姓家的孩子不适宜学习艺术”这种说法,是过于绝对了,甚至可以说是站不住脚的。当然,我们得承认,在现实层面上,有很多因素确实会让学习艺术变得“不那么容易”,或者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首先,我们得明白“艺术”这个范畴.............
  • 回答
    三十而立,心里装着电影的艺术,想着从IT的轨道跳出来,去钻研电影研究。这想法听起来,是挺让人心动的,也挺有几分浪漫色彩的。但说它“不切实际”?嗯,这话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它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中间的道道儿可不少。首先,得承认,IT和电影研究,这两条路,怎么看都像是两条平行线,甚至是两个不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