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艺术圈是否被一群骗子在把持,他们根本没有看出一部作品好坏的能力?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艺术圈是否被一群“骗子”把持,并且他们缺乏鉴赏能力,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

一、 “骗子”与“鉴赏能力”的界定模糊性:

“骗子”的定义: 在艺术圈,所谓的“骗子”可以有很多种含义。
营销操纵者: 有些人可能并非没有鉴赏能力,但他们善于利用市场营销、媒体宣传、人脉关系等手段来抬高特定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和声誉,即便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并未达到如此高度。他们可能更懂“生意经”而非艺术本身。
投机者: 将艺术品视为纯粹的投资品,只关注其潜在的升值空间,而忽略或轻视其艺术创作的本质。他们可能缺乏艺术史背景或深入的艺术理解。
伪造者/造假者: 这是最直接的“骗子”,他们通过仿冒或伪造艺术品来欺骗买家。这与鉴赏能力不直接相关,而是涉及法律和道德问题。
缺乏真诚的评论者/策展人: 有些评论家或策展人可能出于个人利益、迎合潮流或缺乏独立思考,对并不出色的作品进行过度赞美,从而误导公众和收藏家。
“鉴赏能力”的界定: 艺术鉴赏本身就是一个主观性极强的领域,不存在绝对的客观标准。
技术层面: 对色彩、构图、技法、材料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观念层面: 对作品背后思想、情感、文化背景、历史语境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创新性: 对艺术语言的突破和对新观念的探索能力。
情感共鸣: 作品能否触动观众的内心,引发思考和感受。
历史价值: 作品在艺术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 艺术圈的运作机制与潜在的“操纵”因素:

1. 市场与金融化的影响:
艺术品作为投资品: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日益庞大,艺术品逐渐被视为一种金融投资工具。这使得资本的力量在艺术品交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资本的逐利性可能导致艺术品的价格脱离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被市场炒作和金融杠杆所驱动。
画廊与经纪人体系: 画廊和经纪人是连接艺术家和收藏家的重要桥梁。他们需要通过包装、推广和销售来获得收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夸大艺术家的作品价值,以促进销售。
拍卖行: 拍卖行是艺术品交易的重要场所,其拍卖结果往往成为衡量艺术品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拍卖过程中的买家之间竞争、市场情绪甚至内部操作,都可能影响最终成交价,从而形成“价格信号”。
收藏家群体: 部分收藏家可能更注重投资回报或社会地位的象征,而非纯粹的艺术欣赏。他们的购买行为会影响艺术家的市场行情。

2. 话语权与身份认同:
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的角色: 他们拥有塑造艺术潮流和解释艺术作品的权力。如果他们的评价体系存在偏颇,或者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就可能影响公众对作品的认知。例如,某些艺术评论家可能更倾向于支持某种特定的艺术风格或创作理念,从而忽略其他有价值的尝试。
艺术史的建构: 艺术史并非客观记载,而是由一代代评论家、策展人和历史学家共同建构的。在这个过程中,某些艺术家和作品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包括社会政治因素、理论偏好等)而被选择性地强调或忽略。
艺术圈内的“内部人”: 艺术家、画廊主、评论家、收藏家之间可能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存在着“圈子文化”和人脉关系。这可能导致“内部人”更容易被认可和推广,而“圈外人”的优秀作品则可能难以进入主流视野。

3. “观念艺术”与“形式主义”的争议:
观念艺术的挑战: 20世纪以来,观念艺术兴起,强调作品的理念和思想,有时甚至可以独立于精湛的技法而存在。这使得艺术品的“好坏”更加难以判断,也更容易被一些缺乏深入理解的人所利用,用“观念”作为包装,掩盖内容的空洞。
“看不懂”的困境: 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往往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对观众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果观众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或开放的心态,就容易产生“看不懂”的感受,从而被所谓的“权威”评论所引导,甚至产生被“欺骗”的疑虑。

三、 艺术圈中“骗子”存在的现实与“真诚”的守护者:

确实存在利用艺术的“骗子”: 如前所述,确实有人利用市场的机会、艺术的模糊性以及人性的弱点来谋取不义之财。他们可能通过虚假宣传、夸大价值、甚至造假等手段进行欺骗。
但艺术圈并非全是骗子: 艺术圈同时存在着大量对艺术充满热爱、致力于创作和推广优秀作品的艺术家、画廊主、策展人、评论家、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他们对艺术有着深厚的热情和专业的理解,致力于挖掘和传播真正的艺术价值。
鉴赏能力的个体差异: 艺术鉴赏能力并非天生,也并非人人都能达到极高的水平。很多人可能正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即使是专家,对同一件作品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
市场泡沫与艺术价值的区分: 艺术市场的价格泡沫与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需要区分开来的两个概念。市场泡沫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投机、炒作和营销。但艺术价值的判断则需要更深入的鉴赏和历史维度。

四、 如何看待和应对艺术圈中的“骗子”和鉴赏难题:

1. 保持批判性思维: 不要盲目相信市场价格或权威的宣传,对艺术作品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2. 加强自身艺术素养: 学习艺术史、了解艺术理论、多看展览、多阅读相关书籍和评论,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 关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理念: 了解艺术家创作的背景、思考和想要表达的内容,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4. 理解艺术的多样性: 艺术形式和风格多种多样,不要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作品。
5. 区分市场价格与艺术价值: 认识到艺术品市场价格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应完全等同于艺术价值。
6. 支持真诚的艺术探索: 鼓励和支持那些真正有才华、有思想的艺术家,以及那些致力于推广真正艺术价值的机构和个人。

总结:

艺术圈并非被一群“骗子”完全把持,但确实存在利用艺术进行欺骗和操纵的行为。艺术鉴赏的复杂性和主观性,加上艺术市场的金融化和话语权的集中,为“骗子”提供了生存空间。然而,同时也有大量真诚的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在努力维护艺术的纯粹性和价值。

要理解艺术圈的运作,需要认识到市场、资本、评论、历史以及个体鉴赏能力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与其简单地将艺术圈妖魔化,不如以更加审慎和学习的态度去接近艺术,提升自身的辨别能力,并支持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创作和推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你的问题,其实也可以有一个反问:很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在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就已经拥有足够的地位和财富,这是不是说明艺术圈根本没有问题呢?

从人类的艺术史来看,一些艺术家生前名气比较小、死后名气很大的情况的确是有,但大多数著名的艺术家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就已经获得了同时代人的承认。这就好比诺贝尔文学奖没有颁发给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托尔斯泰这些作家的确是一种遗憾,但整体上说,诺贝尔文学奖还是能够代表各个时代文学艺术的一流水平的。

在艺术史上,那些死后才获得价值承认的艺术家通常都有着各自的原因。对于美术圈我不是很了解,但就文学界来说,张爱玲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1940年代的张爱玲虽然有些名气,但名气并没有那么大,也未进入过主流文学圈的视野。后来,是因为夏志清等人的研究,才让张爱玲在评论界获得了比较高的位置。而到了90年代,随着张爱玲的去世,她的书又重新火热起来。

张爱玲的书之所以在当年评价不高,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是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张爱玲的作品与家国大义无涉,不符合当时救亡图存和开启民智的主流要求;其二,则是张爱玲更擅长于表现在上海这类大都市女性的心理状态,而在当时能理解和接受这类人的读者群并不多,所以张爱玲在当时的知名度虽然高,却仅限于上海、北平等几个大城市。

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继续加速,许多城市女性有了“小资”的资本。她们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状态开始渐渐与张爱玲笔下的人物相契合,张爱玲热也就自然而然了。这个时候,张爱玲获得了远高于她在40年代时所能获得的名气。

但与张爱玲相比,鲁迅则是另一种情况。鲁迅在其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鲁迅作品也早早进入了学者研究的视野。如果说当时的张爱玲知名度仅限于大城市的话,那么鲁迅的作品则可以说是基本上是个进步青年,都至少听过或者读过鲁迅的作品。就凭当时的艺术圈能够把鲁迅的作品给识别出来,你也不能说艺术圈子就是被一群骗子把持的。

总的来说,艺术史总会留下这样或者那样的缺憾,但缺憾永远都只是少数。在时间的检验之下,那些被忽视的或者被遗忘的可能会重新显现,那些名噪一时的也许会销声匿迹。但在大的方向上,蒙尘的人和作品并不会成为主流。

user avatar

梵高27岁开始学画画,37岁自杀身亡。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里只卖出去一副画,还是他的弟弟帮忙卖的。

毕加索十五岁开始学画,九十一岁过世,累积的财富惊人,身后遗产几十亿美元。

无论你喜欢哪一位画家,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比较希望过毕加索这样的人生。

这两位画家处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欧洲,英国已经完成工业化,法国刚推翻君主制正在追赶工业化。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狂潮已经从欧洲席卷到亚洲,学了一千年中国的日本换了老师,学起了西方搞明治维新,最后加入了西方的掠夺战队。彼时的清朝正在不断割地赔款。但是在那个时期,欧洲的艺术馆收藏的油画作品已经超过15000000幅,每个人的家里都有油画。

聪明人都会拿起小手点击赞同~

梵高生前籍籍无名,死后也极可能默默消失。

后来,梵高之所以名声大噪,广为人知,是因为当年梵高的弟媳妇发现梵高写给她丈夫,也就是梵高弟弟的信,因此邀请媒体传播信里提到的故事,如果没有这件事,梵高的作品恐怕就被当作垃圾处理掉了。

也就是说梵高的名声是靠别人传播出去的,相反,毕加索的名声是靠自己主动传播出去的。

毕加索是西班牙人,他刚来法国巴黎艺术圈时完全没有名气,一幅画也卖不出去。

毕加索想到了一个办法,他雇了几个大学生每天到巴黎画店里绕来绕去,离开画店之前故意问老板:有没有毕加索的画?

没有,谁是毕加索?

哪能买到毕加索的画?

又是毕加索,不知道。

毕加索来巴黎了嘛?

我不知道,毕加索到底是谁啊?

最后,轮到画店老板到处询问:“哪里能买到毕加索的画?我要进一些来卖?”

没多久毕加索就变成画店老板最熟悉也最陌生的画家,待时机成熟了,毕加索这才带着自己的画作,出现在巴黎各大画店,这时,画店老板已经对毕加索的作品饥不择食了。因此,毕加索卖出去多幅画作,一战成名。

成名后的毕加索每次去买东西时,都不付现金,而是签名,开支票。作为一个知名的画家给你的签名你会怎么做呢?肯定是摆在店里炫耀,这是毕加索来过的店。最后,是谁为谁做了宣传?

毕加索还有许多为自己宣传的技巧,比如在社交方面,他和画商合作,合作的方式是他亲自为画商画肖像,画作能够被画商永久保存。

或者利用画商之间的信息差,展开心里竞争,来抬高他作品的售价。

人们购买画作时有很多原因,首先是品牌效应,这就是像《三十而已》里的阔太,花钱也要买莫奈的赝品,而不是买不出名画家的真品。其次就是买故事,好比当年人们买苹果手机,除了苹果手机真的好以外,更多的是冲着乔布斯本人的故事去的。就像人们喜欢梵高,除了他的作品独树一帜以外,更多的是喜欢梵高本人的故事。

毕加索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艺术家在做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样的人。”

在印象派出现以前,整个欧洲的油画作品色调基本上是褐色的。所以当时的欧洲人并不喜欢莫奈的作品,大量媒体把莫奈的《日出印象》刊登在报纸上批评他,说这个人根本就不会画画。

但是翻阅莫奈的之前的作品,他是完全能画出结构分明,造型严谨,轮廓线清晰的作品的。只是他在此之上做出了创新。试想所有人都在画同一种类型的画,怎么才能保证自己的作品在千万幅画中脱颖而出呢?很难,只有创新。

同理后来的艺术家们在不断搞创新,否定艺术的具体形式,比如马蒂斯的野兽派,蒙德里安的抽象派,蒙克的表现主义等等。

那些看似夸张的画风是画家们自己在能够画好具像画的基础上做的革新。

有些流量明星也很火,每天堵在你的眼球上,你依然清楚对方是一个流量明星,你也没有感觉对方演技很好,对吗?

一个艺术家是否会营销是一回事,作品好坏是另外一回事。

150年前,印象派大师马奈的作品都没资格上沙龙展,沙龙评委是一群王室成员和学院派大师。艺术文化和政治分的开吗?与沙龙展对立的最狠的人是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后来当欧洲艺术走向美国、日本、中国、俄国等国家,这些人更加喜欢米勒这种印象派。等到法国人意识到印象派的重要性时,米勒的《晚祷》已经被美国人买走了,后来又被法国人花高价买了回来。在如今印象派所在展示大厅旁边,原来的学院派根本没资格和印象派摆在一起。

政治和文化分不开。

在大革命以前,人们画的内容是宗教题材,如耶稣、贵族、维纳斯。在革命完成以后进入工业化时代,反映平民生活的画家逐渐出现,比如老彼得·勃鲁盖尔。在现实主义达到了顶峰以后,出现了杜尚为代表的达达主义。他们主张否定一切,打到一切,又叫做虚无主义。

每场艺术形式的革新背后总有一场政治上的新阶级推翻旧阶级的运动。在21世纪相对和平的年代。一个对革命没什么概念的人,同时刷到杜尚的《泉》和安格尔的《泉》,你难保不会有“艺术圈莫不是涌进了骗子?”的想法。

user avatar

板上钉钉的院士评定,都能闹成这样,何况艺术?体育够纯粹了吧,兴奋剂笑了。

user avatar

“艺术”是人类的怪癖。

有个著名的“福克斯博士效应”指出:人类感知系统的一个基本怪癖。只要在合适的背景下,人们善于在一个毫无意义的形状中不知不觉看出含义来。

显而易见,艺术圈就是“福克斯博士效应”的重灾区。

评论一件作品的艺术性,早已经不再谈作品本身的内容,而是谈主观看出的含义。

比如达·芬奇——蒙娜丽莎。

作品内容就是一个普通的雌性人类。

但人们主观看出的含义却是: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这就是典型的“福克斯博士效应”,人类的怪癖。


安格尔——大宫女

评论家德·凯拉特里说得较为尖锐,他曾对安格尔的学生说:“他的这位宫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节脊椎骨。”
然而安格尔的学生阿莫里·杜瓦尔则辩解说:“凯拉特里可能是对的,可是这又怎么样呢?也许正因为这段秀长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慑服住观众。假如她的身体比例绝对地准确,那就很可能不这样诱人了!”

看到没?阿莫里·杜瓦尔的辩解就是典型的“福克斯博士效应”,永远在强调主观看出来的含义。


卡特兰——喜剧演员

这个名为“喜剧演员”的作品其内容是:一根用胶带粘在墙上的香蕉。

胶带和香蕉都是真实的。每当香蕉腐烂时,画廊工作人员都要去超市买来新鲜的香蕉替换上。

这个作品目前市场价12万美元。

12万美元是什么概念?我们可以买来130吨这样的香蕉。

它的艺术价值是什么呢?

懂艺术的人士认为,香蕉是“全球贸易的象征,双关语,表达了一种幽默”。

大家看出来了么?



骗子在哪个圈都有,艺术圈当然也难免。

但是,我们要知道,即使我们步入艺术圈,也会慢慢在毫无意义的形状中不知不觉看出含义来。

如果不警醒,我们可能会以为自己懂艺术了呢。

其实哪有什么艺术?

那不过是人类感知系统的一个基本怪癖在作祟。

哪有什么艺术圈?

那不过是怪癖们的俱乐部。

user avatar

问题的确是个好问题,但是提问者显然还没入门。


随便泛泛的说几点吧:

1、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以什么衡量的?提问者认为就是钱,这个也太肤浅了。事实上很多被炒作的艺术品的值钱的主要部分是稀缺性,我当然不是说他们没有艺术性,而是这种艺术性的稀缺才是他们值钱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死了才值钱,死了艺术品才有足够的稀缺性。要不然梵高再给你画几百幅向日葵,每一副都有不错的梵高的艺术价值,那稀缺性就没了。

2、绘画技巧顶尖的艺术家为什么得不到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这个其实非常搞笑,直说了吧,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是成为艺术家的基本条件。你以为梵高所谓的穷困潦倒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街头乞讨?你知道颜料画布多少钱么?别说当年了,就是今天,除了三角铁什么的,哪个乐器不是几万块钱起步?中国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了解下……

3、最后,绘画技巧也只是艺术价值的基础。很多人说梵高的作品看不懂,进而质疑这种玩意儿我也能画,其实看看梵高的基本绘画技巧,那显然也是超出大部分普通人的。说白了,学院里学出来的绘画技巧只是艺术作品的最基本的要求。没有这个基础你的艺术价值就没有载体,没有办法展示出来。

user avatar

题主如果不写问题描述,光看题目还是有人认同的。

但是这问题描述属实露怯啊:

很多艺术家生前不被承认,死后却抬得很高,是否可以说明艺术圈事实上被一群骗子在把持,他们根本没有看出一部作品好坏的能力?
……
又或者,那些梵高莫奈之流其实技巧并不出众,跟同时代那些美术学院毕业的差不多?就是因为被炒作或是风格独特所以被炒上天?

生前不被承认、梵高、莫奈、美院科班生,你确定要把这些要素叠在一起吗?

1、印象派和美院风是相反的

那个时代的“美院画风”,被称为学院派。

学院派的特点是理想美,匀称、沉静、稳重、规范,主张模仿古典画风。

学院派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

19世纪的安格尔是新古典主义学院派巅峰:

与所有学校一样,美院的教学主张模仿前人。集合了各时代主流艺术家所长,总结了一大堆绘画技法,能让学生少走弯路,画出“标准的好画”。

但过于注重技巧的缺点就在于,学生容易画“油”了,作品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变化。

1848年,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学生罗塞蒂、米莱斯等人开始了一场美术改革运动,反对学院派机械模仿前人的匠气风格。

他们自称“拉斐尔前派”,意思是要回到拉斐尔之前的早期文艺复兴时期,那个没有过多技巧和规则,画风朴实而感情充沛的时代。


拉斐尔前派虽然反对学院派,但并不激进。他们保持了写实的画风,并且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前人,你可以认为他们是改良派

那么印象派就是革命派,彻底推翻种种法则与成规,只强调光与色。

改良派可以被主流接纳,革命派却相反。

你要拨款造舰,皇帝说ok;
你要皇帝当虚权君主,皇帝咬咬牙也ok;
你要革皇帝的命,皇帝说wdnmd!滚!

印象派遭遇了当时艺术界的猛烈抨击和排挤,不被允许参加官方举办的艺术沙龙,被评论家嘲讽为“用舌头舔出来的”——手怎么能画的这样粗糙?

正是因为和“同时代那些美院毕业的”画的太不一样,莫奈才会被骂成这样啊!

2、莫奈没有“生前不被承认”

1874年,莫奈展出第一张《日出·印象》的时候,印象派确实是笑柄。

但历史的车轮从不因古板的既得利益者而停转。

经过几次印象派画展,这种崭新风格越来越被接受和推崇。19世纪末,印象派成为了新的主流,在欧洲甚至全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反响。

至于印象派之首莫奈,当然成为了家财万贯、颇受推崇的著名艺术家。

1900年莫奈的14幅作品参展巴黎世界博览会。
1904年,他的财产达到27万法郎,越来越多的画廊、博物馆收购他的作品。
1911年莫奈在波士顿博物馆举办了他在美国的第一次个人展。
1912年莫奈的财产达到37万法郎。
1914年6月,卢浮宫博物馆打破了不展出在世艺术家作品的传统,展出了莫奈的14幅作品。

莫奈在生前就已经功成名就,“被抬的很高”了。

只可惜莫奈的挚爱卡米尔死在了他最落魄的时候,未能见到来日的辉煌。

3、梵高没有那么不受欢迎,他初次参展就受到赞美,并售出画作

梵高生前卖不出画,主要是因为他入行太晚,转型太晚,死得太早。

1853年出生的梵高,1881年开始艺术生涯,1890年去世。

我们熟悉的,鲜艳大胆的“梵高色彩”,直到1886年中旬才出现呢!他开悟很晚,能留下这么多大作,纯粹是因为高产。

这是梵高1882年画的“商稿”——荷兰海牙的城市景观图。这单是某位大画商叔叔派给他的,从作画水平来看,叔叔确实有点给自家人走后门的意思……

1883年,转型前的梵高用色黯淡,我不说你大概都认不出这是他画的:

1885年的作品长这样,独具特色的笔触初见端倪:

梵高要是一辈子都画成这样,画卖不出去,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但命运就是如此巧合,一定要在大地上创造一名追逐星与月的狂人。

1886年,梵高来到了巴黎,见识到印象派作品的他大为震惊,从此画风突变,用色开始浓烈大胆起来。

6、7月份,颜色鲜亮点了,但还是一点也不“梵高”:

到了8、9月份,经典的“梵高配色”终于出现了!

1886~1888年,梵高的绘画水平进展神速,画风渐趋成熟。

用色大胆、层次分明、细节丰富,1888年的梵高已经具备了一名大师的资质。

身为资深画商的提奥觉得时机终于到了,亲爱的哥哥文森特已经足以应对市场。自1888年起,提奥开始向巴黎一年一度的大展"独立沙龙"提交他的画作。

“独立沙龙”正是那群印象派艺术家搞出来的,因为学院派给他们穿小鞋,不准他们参加官方沙龙,他们就另行组织了“独立沙龙”,只要交钱就能展出(没错,提奥又使用了钞能力)

19世纪的新人画家想要出人头地,唯一的路子就是在展览中露脸。

1890年2月,梵高的六幅作品在布鲁塞尔“二十人展”(Les Vingt)中初次展出,艺术评论家阿尔伯特·奥里尔发表了一篇关于梵高作品的正面文章。

他还卖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幅作品——《红葡萄园》。

尽管只卖了400法郎,但第一次参展就能开张,相当振奋人心。

(当时法郎实行金本位制,400法郎按金价折算相当于今天的4万人民币,仅仅在艺术界算不上很贵罢了……纺织工一周的工资也才4法郎啊)

1890年3月,梵高的十幅作品在独立沙龙中展出,反响非常积极。印象派艺术家们对他不吝溢美之词:

“如果你在独立艺术家的展览上出现,我会多么高兴。你的画位置摆放的很好,看起来很不错。许多人上前请我向您致意。高更说你的画是展览的关键。”
提奥致文森特,巴黎,1890年3月19日

梵高开始受人赏识,他的春天要来了!

……

然后他死了。

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麦田中被子弹射中胸部。究竟是自杀还是被误伤,至今都没有定论。

在床上挣扎两天后,7月29日,他在弟弟提奥的怀中停止呼吸,结束了他短暂而耀眼的一生。

就这样,5个月前卖出的《红葡萄园》,成了他生前唯一一幅售出的画作。

在此之前提奥没能售出作品,很大程度上和梵高是个没参过展、没有名气的新人有关。

他的顿悟和转型姗姗来迟,出名和死亡却接踵而至。

——这就是梵高一生只卖出一幅画的真正原因。

user avatar

转载一个罗永浩讲过的段子。

在2016年以前,手机没有金色的。全中国的手机外壳设计者都认为金色手机就是土鳖老板的代名词。

直到2016年,苹果手机推出金色手机。金色立刻变成高贵典雅的代名词。

我听了都觉得尴尬。

user avatar

合法的金融运作,不能称为骗子。

user avatar

直接上干货了啊,现在世界顶级画廊签约标准:

1,1910年到1940年出生的艺术家,活的死的无所谓。当然作品已经炒到天价的除外。这种年龄段的,还没大红大紫过的艺术家,基本有几个共同点:年轻的时候跟某些天价艺术家有过一点交往,容易被冠以xxxx的挚交、在xxx最困难的时候伸出过援手、当年和xxx的竞争中一念之差没成为顶星balabala;这个年龄段的还不是顶级艺术家的话,之前市场流通性一般,很容易从家人或者某个藏家(死活未知)那里低价打包大量作品,存货多成本低,开始炒呗,参与炒作的买家也不傻,知道是炒,但是入局的早,赚钱的机会大,买家、卖家、拍卖行一起做局割傻货。


2,素人艺术家,的确,媒体环境变了,“经典形象”抓不住消费者的心了,需要一点神秘感,刺激的人来收割新入局的年轻消费者了。画廊就从街头喷涂鸦的,大牌艺术家助手里面找所谓的素人来养成。素人本来一张作品也就是3000人民币,半年之内就能在拍卖行和画廊的合谋下炒到几十万美金。99.9999%的人都不傻,知道是假的,但是这时候有人一万美金兜售,是不是又变得很有吸引力?即便这样,跟3000人民币比,也涨了二十倍。


3,黑人,拉美人,性别模糊者,这类正好符合了西方所谓的zzzq,一帮画的稀烂,作品雷同的黑人,拉美人,性别模糊者变成宠儿,迎合社会主流zz思想。没错,艺术!艺术就是这么跪舔社会的!


以前,亚洲人也曾是市场宠儿,但是只维持了十来年,但是随着亚洲经济水平提高,亚洲的当代艺术就被西方艺术市场抛弃了,这和亚洲人的水平无关,虽然多数亚洲人的当代艺术水平也没高到哪里去。当代艺术市场这个游戏说白了,就是博经济差距,经济差距越大越有得玩。现在的当代艺术市场里只有一种亚洲人可以立足,那就是性别模糊者,同性恋,多性恋,身患各种性传播疑难杂症的艺术家,还能在主流当代艺术市场混口饭吃。


当代艺术市场,就是这么直接,阳春白雪都是张嘴闭嘴喷唾沫星子的事,真到了吃大米白面的时候,人家就要好好掂量掂量你配不配吃饭了?

user avatar

「藝術圈,只是這個大社會運行的小縮影。」


曾經和一些所謂的「藝術家」合作過一些項目。我想我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

2018 年我還在魅族的時候,主要負責了那年的「雙十二促銷」活動,初始創意不是我的,但是我是總控,項目管理和總負責人。當時李楠認為要走結合亞文化營銷的路線,我也認為這個想法很好。

整个项目的 Roadmap 和最后项目呈现可以参考:

此時有人提出要结合一些「藝術家」参与创意,李楠认为可以,在他的營銷理念中,最後總要來一點「昇華」,讓一開始可能容易產生非議的創意最後扭轉成非常正面的輸出,最好還有一些名人或者高端品牌一起聯動,著名案例如「梁翹柏認可魅族聲學產品」(楠總的確是很有營銷才能的,能用小成本完成較高傳播)。

不過呢,這個「合作藝術家」許仲敏,我就覺得⋯⋯

「是我不懂藝術嗎?」



項目開始前電話會議,我們和藝術家說出我們的需求,因為我是總控人,我提出幾個藝術創作的設想,並給出參考圖,算是給他的創作拋磚引玉吧。其中一個設想方向是:

我當時的提議是,像這位老兄,他把貼紙做成了球,然後可以讓這球在一個到處都是鏡子的環境裡面被各種反光折射,得到一種「我在一個全是小廣告的世界」的效果,就像以下這個作品一樣:



對,這是著名藝術家草間彌生 2017 年的作品,而我們和許仲敏的合作在 2018 年底。

我提出的各種建議有很多,方向都是相互之間差別很大的,諸如「在廣告上有特殊文案出現,最後文案貼在了莫比烏斯環上組成了一個永遠循環沒有結局的故事」,以及「孟斐斯風格設計的小屋子裡面的傢俱印花全都是小廣告本身」等等(看官們覺得這些創意怎麼樣?)。

我這些都是拋磚,因為我知道我不是多麼有被正統藝術訓練過的人。所以,

我希望得到的結果當然是能有讓人眼前一亮的裝置藝術的出現:

(為了不讓大家誤解,我想說的是,這位所謂拿獎無數的藝術家許仲敏,拿到了一個不低的預算,至少要給出一個真正的藝術品,而不是我一個區區愛好者就能想出來的普通藝術品。感謝評論區朋友提醒。)




然而讓我沒想到,這位藝術家出來的是:



就這?

我在電話會議裡「拋磚」的時候已經說出來的幾個 Demo 他就挑了一個想都不用想直接用了?

花了數十萬預算,一個「中國著名当代藝術家」,就給我們整來這(也不能說他徒有虛名,去查查他以前的作品,可能也有一些是可圈可點的,各位看官酌情自行搜索)?

不能說這是剽竊,也接近於「毫無創意」了吧?

我的心理落差是這樣的(左➡️右,右邊那個是克拉瑪依的山寨版雲門,焊接水平極其差勁):



在這裏我不是想說他「疑似」剽竊了他人的創意,而是想說,其實這些事情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大家只需要讓公司花區區「數十萬」的錢,去買這個「大不列顛博物館合作藝術家的作品」,給這個項目貼金,貼完金了,這個項目成為了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了,所有人都可以把這件事寫進簡歷了,包括藝術家本人,項目發起人,項目參與人,營銷、廣告、PR 等等部門,甚至是政府關係部,臉上都大大貼金了。

但是就是沒人問:「這藝術家還做過些什麼?是有多大知名度?」

不會有人問這個問題的。

誰要是問,誰就是那個「皇帝的新衣」裡面說出真相的那個小孩,會被人當成異類的。

明白這意思吧?

當然,同樣的「創意被剽竊」的事情也發生在我以前的同事 @Mr厉害 身上。在魅族早年的機型 MX2 的宣傳標語裡面有這麼一句:


「忘記參數」這個字眼其實就是他在一場會議上提出來的,多年以後很多評測機構說到魅族都會津津樂道這句話「忘記參數」。然而在魅族當年的市場部內部,說起這句經典文案的時候,沒有人會記得是 Mr 厲害想出來的,因為這份功勞早就歸到了他當時的上級領導身上。

直到離職那天,他依然對這件事忿忿不平。後來他在 Fview 做的某次評測,還狠狠用了一次「忘記參數」這個台詞,看得我義憤填膺。

如我開頭所提到的那樣,根本沒人在意這是誰的功勞,每個人都只在意「這個功勞」能不能讓我剽竊,寫到我的簡歷裡,在下一次面試裡面用來吹噓成自己的。

比如有一個 M 姓員工,他壓根沒參與過魅族重要的發佈會 Keynote 撰寫,但是他卻在另一場面試中欺騙了聯想公司的 HR,說他負責了魅族的發佈會 Keyonte 撰寫。於是他入職了聯想,卻沒想到聯想公司讓他主要負責某場發佈會 Keynote 撰寫⋯⋯於是他傻眼了,連夜打電話問之前主筆寫魅族發佈會 Keynote 的同學,問他該如何是好⋯⋯

聽說他現在成功跳槽到了 Realme,並且只要有知道他水平很差的前同事來面試 Realme 他都想方設法阻攔,怕被人拆穿⋯⋯

Realme 的朋友們,你們還好嗎?

你說這些人是不是騙子?如果算是「騙子」,那這種「騙子」充斥了幾乎你看到的任何一個行業的任何一個地方,他們瘋狂剽竊,包裝自己,偽造事實,騙完一輪以後拍拍屁股走人,身價還能漲一輪,他們留下的一大堆漏洞,則留給剩下的「老實人」接盤:如果你感覺到你被瘋狂內捲,那別忘了,很有可能你是在為這些「騙子」留下來的漏洞擦屁股,做本不應該是你要做的無用功。

我這裡有一些闡述過於主觀,要是有人對號入座反駁我,那這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吧,反正時間過了那麼久了誰還在乎所謂真相。

但願各位看官能早點看清這個世界。

user avatar

1.无论哪个圈子,都是专业能力平庸的人占多数,这不光是才具问题,还有一个专注力问题,想想你自己平常怎么摸鱼、怎么糊弄工作,就不难理解这种情况。

2.但即便是如此,业内那些平庸之辈的专业力还是远高于行外人的,大多数情况都是这样。如果认为自己是个例,不妨先想想你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多少学习时间。

3.艺术史的编排同其它历史书写一样,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以我所知熟悉的文学史、电影史为例,编史的人没看过原著,也是常有的事。因为这些历史书写,都是拿现成模字框好,然后往里填素材的事儿,有时候反而那种比较有“私修史”味道的书更有意思。教材里的所谓观点,经常四平八稳,无非陈陈相因或拿现成框架套罢了。

前几天有个关于京圈问题,下面有人为了论证京圈的人在电影界很边缘,搬出来所谓“翻过电影史的人都知道”云云,着实好笑,不知道人学的是哪本中国电影史,以及那本电影史的书写年限是从哪到哪,又及其对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运作了解多少。

外行人靠翻一本教材就在某领域装x,这种事儿也就在知乎行得通——毕竟,这可是个翻两页童庆炳就敢闭着眼唠文学理论的地儿。

user avatar

哈哈这个脑洞太好玩了,忍不住脑补了各大艺术奖项的评委相互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你看懂了吗?”“没懂。”“我也没懂。”“好今年金奖就是它了!”“想不到我等纵横艺术界这么多年的经验居然还是看不懂此子的底细,看来此子必成一代宗师!”

咳咳打住,说正经的。(题主用绘画作代表了就按绘画答吧,其余七大门类同理)

先说为什么有的艺术家生前不被重视,死后才被抬得很高。一般这种情况出现时,代表的意思是此子……啊此人已经超越了时代,比如你穿越到了一千年前去宣传地球是围着太阳转,太阳系位于银河系,并且写了一本书到处给人发,信心满满的以为就要走上人生巅峰了,结果……没人理你,直到你死后500年,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你说的是对的,你才会火。

当然实际情况也许会更复杂一点,任何小圈子也都摒弃不了党同伐异那一套,科学界也有学阀,文艺界也讲辈分,圈外人受认可的门槛高于圈内人,这些东西有可能阻碍你当前评价的高低,但拉长到历史长河中看,作品的实力终将回归它应得的地位。

好的,再说你提的绘画技巧问题,因为艺术成就从来都不是比绘画技巧呀……牛顿数学nb是因为他发现了微积分,而不是他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速度快得飞起。

那么评判艺术水平高低靠的是什么呢,这就不得不提艺术史了。艺术的发展也是分阶段的,从原始人在洞穴上的涂鸦开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的发展也经历着不同的阶段,比如耳熟能详的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等时代,都是随着人文的进步而带来的艺术风格的变迁。

而对于艺术家来说,高超的绘画技巧只不过和中学数学一样是基本功而已,艺术水平的高低,通常看的是在这一艺术风格下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的高低。你可以脑补量子力学提出后,在量子力学领域做出贡献的都会成为学界大牛,弦理论提出后,又有无数在弦理论上开疆扩土的大牛。

艺术也一样,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在大的思潮下也会产生结构主义,存在主义,达达主义,解构主义,抽象主义,波普主义等等等等的细分领域。在各个领域取得更高的成就,乃至开拓了新的领域的艺术家,才有可能成为大师,比如你提到的梵高(后印象主义),莫奈(印象主义)。

当科学在攀登和征服一座座高峰时,艺术家们也没闲着,也在不断的攀登。可惜对于大众来说,不管是科学素养,还是艺术素养,都处在山脚位置,拿来一篇最新的希格斯玻色子的研究成果普通人也一样看不懂,又凭什么拿来一副最新的后现代艺术作品就试图看懂呢?

所以回到问题上,从艺术学的角度来说,只要艺术功底足够好,那么任何作品是好的还是坏的,是顶尖的艺术表达还是糊弄人,看起来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至于现代艺术圈的混乱,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大师也有,骗子也有,商业炒作也有,文化角逐也有,政治博弈也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艺术圈是否被一群“骗子”把持,并且他们缺乏鉴赏能力,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一、 “骗子”与“鉴赏能力”的界定模糊性: “骗子”的定义: 在艺术圈,所谓的“骗子”可以有很多种含义。 营销操纵.............
  • 回答
    艺术和文学,这玩意儿,说它是骗局吧,又好像有点太绝对了。但要说它全然是真诚、纯粹的产物,那似乎也站不住脚。咱们不妨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个有点复杂的问题。你想啊,艺术和文学,最开始的时候,可能真的是源于一种冲动,一种表达的渴望。比如,远古时候的人们在山洞里画上动物,记录狩猎的收获,或者是在篝火.............
  • 回答
    许多我们如今奉为圭臬的艺术品,在它们诞生之初,或许并不被大众所理解,甚至被视为离经叛道。这其中的奥妙,恰恰在于艺术的复杂性与多维度,而非仅仅遵循一套僵化的“普遍审美”。一件作品之所以能摆脱当下流行的口味,却最终赢得“艺术珍品”的美誉,往往涉及以下几个层面,且这些层面相互交织,共同作用:1. 挑战与革.............
  • 回答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无疑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篇章之一。提起那个时代,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熟悉的名字:诸葛孔明运筹帷幄,曹操雄才大略,刘备仁德爱民,关羽义薄云天,张飞勇猛盖世……这些鲜活的形象,仿佛昨天才刚刚发生过,充满了传奇色彩。那么,这究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英雄辈出的时代”,.............
  • 回答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浩瀚星河中,蕴藏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一种对自然、对人文的深刻洞察。而西方现代艺术的涌现,则如一声惊雷,炸裂出新的视角与表达。这两者,看似分属迥异的文明土壤,但当我们细细探寻它们各自的精神内核时,会发现其中竟能找到意想不到的契合点,甚至能够碰撞出引人入胜的融合火花。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内核.............
  • 回答
    决定是否要踏上艺术的道路,这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轻描淡写的问题。它关乎你未来的人生走向,你的热情所在,甚至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这就像站在一个岔路口,一边是清晰规划的坦途,一边是充满未知却又令人心驰神往的风景。我理解你此刻的纠结,所以,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诚实地问自己:.............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人工智能是否能做艺术创新”的论战,可谓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碰撞,也深刻地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于AI发展及艺术本质的认知边界。这场讨论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它触及了人类最核心的创造力、情感表达以及艺术的定义本身。论战的焦点与核心分歧这场论战的核心分歧,很大程度上围绕着 “人工智能是否具备真正的‘.............
  • 回答
    当然可以。一个没有贵族世家的普通人,完全有可能拥有汉尼拔·莱克特那种待人处事的优雅以及对艺术极高的欣赏力。事实上,仔细想想,莱克特的“贵族”气质,很大程度上并非源于他所出身的世家(如果他真的有的话,书中对此语焉不详,更多的是他后天的塑造),而是他自身一种深刻的、近乎刻意的修养和智识的结晶。首先,我们.............
  • 回答
    崔健和中国摇滚乐的“坏头”之争,以及艺术家是否一定要去批判,这二者都触及了中国摇滚乐发展的核心命题,也包含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面向。要深入探讨,我们得先梳理清楚问题背后的脉络。崔健:中国摇滚乐的“教父”还是“坏头”?谈论崔健是否给中国摇滚乐起了个“坏头”,首先得承认他 在中国摇滚乐历史上无可撼动的地位。.............
  • 回答
    四川音乐学院近期曝出的三位女教授涉嫌艺术专业招生腐败被调查事件,无疑给这个享有盛誉的艺术学府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不仅牵动着公众的神经,更可能对学院今年的招生工作带来不小的冲击。事件的敏感性与公众关注度艺术类招生,尤其是音乐、舞蹈、表演等专业,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类专业往往高度依赖考官的专业判断和评.............
  • 回答
    相声,这门以说学逗唱为基本功、以逗乐观众为己任的传统曲艺,在其发展历程中,关于其“艺术属性”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在“讽刺”与“作践”之间,更是存在着一道耐人寻味的界限。相声的“讽刺之根”——谁的洞见?要说相声“讽刺的艺术”,其实并非某个单一个人“横空出世”提出的,而是源于对相声早期和发展过程中最.............
  • 回答
    董卓被杀前长安流传的童谣“李氏灭,董氏绝,鸡鸣兆,丁卯灭”确实令人费解,仿佛预言般准确地描述了董卓覆灭的走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童谣如此精准?是巧合、艺术夸张,还是有更深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童谣的内容分析与对应: “李氏灭,董氏绝”: 李氏: 这里可能指的是汉灵.............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音乐会不会终结于数学?”或者“绘画会不会终结于光学原理?”答案,我觉得是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艺术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实在太复杂、太纠缠了,它们更像是相互映照、彼此催生的镜子,而不是一个要吞噬另一个的终点。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艺术和哲学各自是做什么的。艺术嘛,它是我们对世界.............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艺术“毫无用处”,那可真是有点儿把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简化成了一片荒芜了。用我们平常说话的方式来讲,这就像问“吃饭有没有用处”一样,答案显而易见,但深挖下去,却能发现很多我们平时可能没太细想的道理。首先,我们得明白,“用处”这个词本身就很多维度。如果“用处”仅仅指的是解决温饱、建造房屋、驱.............
  • 回答
    “西方艺术比中国艺术都厉害”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判断。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看看这种想法是怎么来的,以及在事实面前,情况又有多复杂。音乐:旋律的交响与意境的吟唱西方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以其宏大的交响乐、严谨的和声体系、多变的曲式结构而闻名。从巴赫的复调艺术,到莫扎特.............
  • 回答
    电子游戏,当得起艺术之名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对“艺术”的定义不断拓展和刷新。从绘画、雕塑、音乐、文学,到电影、摄影,再到如今蓬勃发展的电子游戏,一件作品是否配得上“艺术”的标签,总是会引发一番热烈的讨论。那么,把电子游戏看作艺术品,究竟是否合理?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深.............
  • 回答
    艺术史的浩瀚星空中,闪耀着无数名字,但并非所有艺术家都能成为永恒的传奇。究竟是什么力量,能够让一位创作者的名字镌刻在历史的长卷中,被后世的目光所追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更没有一套僵化的公式可以套用。它更像是一种复杂的互动,是艺术品本身的力量、时代的呼唤、以及无数“看客”的眼光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艺术命题:天赋与努力,究竟孰轻孰重?当我们在欣赏一幅惊世骇俗的画作,聆听一段触动灵魂的旋律,抑或沉醉于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诗篇时,总不免会浮想联翩:这背后,究竟是天生的灵光乍现,还是日复一日的刻苦磨砺?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远没有一个简单的是非题答案。与其说天赋胜过努力,或者努力胜过.............
  • 回答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说电子游戏“没有诞生伟大作品”,这几乎是在否定一个正在蓬勃发展、不断突破界限的媒介。我认为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并且忽视了电子游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伟大作品”。在艺术领域,伟大通常意味着作品能够深刻地触动人心,引发思考,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表达.............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也常常引发讨论的话题:音乐是不是“最高级”的艺术?关于这一点,我想说,你有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非常有价值。但如果说“有问题”,那也不是你的观点本身“错误”,而是它可能触碰到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边界,以及“最高级”这个词本身的模糊性。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