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艺术家们真的能看懂别的艺术家的作品吗?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艺术领域一个非常核心也相当微妙的层面。我自己的感受是,艺术家们能“看懂”的程度,和普通观众能“看懂”的,有着本质的区别,也更有层次感。这就像是医生看片子和我们普通人看片子,大家看到的“东西”一样,但解读的深度和意义完全是天壤之别的。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看懂”在艺术语境下意味着什么?

对大多数人来说,“看懂”可能意味着识别出画面的内容、理解作品的叙事、感受作品的情绪,甚至能说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这是一种比较表层的理解,更偏向于“识别”和“共鸣”。

而对艺术家来说,“看懂”则远不止于此。它包含了很多层面的分析和领悟,甚至带有某种“同行的审视”意味。

艺术家是如何“看懂”作品的?

1. 技术层面的解码: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艺术家天生就对媒介、技法、色彩、构图、笔触、光影等等有着高度的敏感。他们看到一幅画,不仅仅是看到一个场景,而是会立即分析:

材质和技法: 这是油画还是丙烯?用了什么类型的颜料?是厚涂还是薄染?笔触是细腻的还是粗犷的?画布纹理有没有被巧妙利用?如果是雕塑,是用了什么材料?雕刻手法是怎样的?
色彩运用: 作者是如何调色的?色彩之间的关系是和谐还是冲突?色彩情绪是如何传达的?有没有运用色彩来引导视线或制造空间感?
构图与形式: 作品的比例、平衡、节奏、线条是如何安排的?有没有遵循某种经典构图法则,或者是在有意打破它们?空间是如何被构建的?
光影处理: 光源在哪里?光影是如何塑造形体的?有没有利用光影来营造氛围或突出重点?

这些技术细节,对于艺术家来说,就像是一本解剖学图谱。他们能看到作者在材料和形式上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并评估其有效性、创新性,甚至能猜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有时,他们甚至能从笔触的痕迹中,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情绪和状态,这是一种“情绪的回响”。

2. 观念与意图的解读: 技术是外在表现,而更深层次的“看懂”,在于理解作品背后所承载的观念、思想和情感。艺术家通过学习和实践,对艺术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有更深的涉猎,这让他们能更好地捕捉作品的“言外之意”。

作者的意图: 作者想通过这个作品表达什么?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对个体情感的抒发?对某种哲学思想的探讨?对美学的追求?
观念的创新性: 这个作品是否在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是否有新的视角或思考方式?
上下文的关联: 作品是属于哪个艺术流派?与作者之前的作品有何联系?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何呼应?

艺术家在解读时,会自然而然地将作品置于一个更大的艺术史和文化脉络中进行审视。他们会思考作者是否在回应某位前辈的作品,或者是否在参与一场关于某个议题的艺术讨论。

3. “灵感”的触发与“对话”: 很多时候,艺术家看到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不是被动地“理解”,而是在进行一种潜意识的“对话”。

受到启发: 好的作品会点燃艺术家的灵感。他们可能会被某种色彩组合、一个新颖的构图、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所触动,从而产生自己的创作想法。这种启发,本身就是一种“看懂”,只不过这种“懂”更多地体现在“如何将其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上。
产生共鸣或反思: 艺术家可能会因为作品中表达的情感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或者因为作者的某些处理方式而产生不同意见,进而引发自己的思考和反思。这种“同道中人”的互动,也是一种深刻的“看懂”。

但也有“看不懂”的时候,或者说,理解程度不同。

技法上的“看不懂”: 即使是艺术家,也可能遇到一些非常独特的、超越他们目前技术理解范畴的技法。例如,某些抽象艺术的精妙之处,或是当代数字艺术的复杂算法,都需要艺术家自己去学习和探索才能真正“看懂”。
观念上的“隔阂”: 如果作者的观念离艺术家自身的认知体系太远,或者作品的表达方式过于晦涩,艺术家也可能一时难以领会其核心。这种“看不懂”并非能力的缺失,而是视角、经验和认知领域差异的结果。
“不喜欢”不等于“看不懂”: 一个艺术家完全可以“看懂”一幅自己不喜欢的作品。他们能分析出作品的技术优点、观念深度,但就是因为某些审美取向、价值判断上的差异,而无法产生共鸣,甚至觉得其“俗气”或“无聊”。这恰恰证明了他们是有判断力的,是“看懂”了,只是不认同。

总而言之,艺术家看懂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是一个集“解码”与“共鸣”、“分析”与“对话”于一体的复杂过程。

他们不是简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进行一种高度专业化的“阅读”,这种阅读包含了对技术、观念、历史语境的深度挖掘,以及自身经验和情感的投射。有时,他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微妙之处,也能感受到别人难以理解的创作“脉搏”。这种“懂”,是艺术创作能力和艺术修养的直接体现,也是他们不断突破自我的重要驱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抬头看提问和回答时间,那时知乎还是推荐注册?讨论氛围真好。

本回答借作品「好懂」的David HockneyAlex Katz之口[1],看艺术家是怎么看懂其他艺术家的。


喜欢艺术的,都听过两位老顽童吧?猜猜,这两位谁年纪较大?差多少?(文末揭晓)


似乎喜欢霍克尼的多少也喜爱卡茨,两位都是「路人缘」甚佳的当代大师。同时,也有很多人觉得他们的作品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儿童画」,过于简单......还......

Ada with Flowers, 1980,Color screenprint on paper,122.4 × 91.4 cm


“......还肤浅。”卡茨马上接话。


“美女、鲜花,你觉得我是认真的?我拒绝认真的艺术。”


不怀好意的 spRachel 继续问:「你怎么看霍克尼的作品以9000万美元成交?」

David Hockney,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Acrylic on canvas,2.1 m × 3.0 m,1972


霍克尼的《艺术家肖像(泳池与两个人像)》在2018年11月15日在纽约佳士得创下9031万美元在世艺术家拍卖纪录,纪录不久又被原来的纪录保持者 Jeff Koons 以不锈钢兔子仅仅以80万美元反超,但仍是目前最贵的在世艺术家画作。

“我认为霍克尼的画作非常友善,不矫情,没有不安,没有盛世凌人的大男子主义,也不严肃。图像非常引人入胜。影响市场的因素很多,我不认为这不合理,绘画是非常复杂的物体,人们却只当是商品。”


卡茨最高拍卖纪录是《蓝雨伞I(Blue Umbrella I)》2019年10月2日在伦敦富艺斯拍出337.5万英镑

Alex Katz, Blue Umbrella I,oil on canvas,86.7 x 121.9 cm, 1972.


兔美酱 spRachel 侦查到,两人最贵的作品都作于1972年,画中人都是艺术家的恋人。David 是 Peter Schlesinger[2],Alex 是 Ada。

卡茨的肖像画多数画他身边的人。画得最多的是他的妻子,Ada。他认为 Ada 的姿势完美,既是典型的美国美女,又是欧洲美女。


卡茨:“我画Ada 多少受了毕加索画朵拉·玛尔 [3] 的影响,朵拉的眼睛比 Ada 好看,但 Ada 的脖子、肩膀和身材更好。”


David Hockney,Shirley Goldfarb + Gregory Masurovsky, 1974

卡茨赞霍克尼不矫情,是因为他自己就最讨厌装,实际上他刚开始有名气时,美国艺术届主流还是抽象表现主义,他和霍克尼却都专画具象,而且专注人像,还都画身边人,是真·非主流


可惜,没找到霍克尼关于卡茨的评论。霍克尼更喜欢研究和评论老大师们。但却不因循守旧,而是为了打破它们,建立自己的比例、透视和色彩理论。传统和创新并不是两立的,而是共存和传承的。


Alex Katz, “The Cocktail Party” (1965), oil on linen, 72 x 96 inches


霍克尼对老大师的看法多见于他出版的数十本图书中,其中就有2016年出版的《图像史(A History of Pictures: From the Cave to the Computer Screen)》,他和 Martin Gayford 以对谈的方式,生动安利图像史的有趣之处。


霍克尼:“我经常开玩笑说是卡拉瓦乔发明了好莱坞灯光。这是制造戏剧性的最快方法。我只使用一点阴影,但我的阴影像乔托的而不像卡拉瓦乔。你在自然中找不到像卡拉瓦乔那样的阴影。


看看乔托画的骆驼,14世纪的画哦,这不是华特·迪士尼吗?”

Giotto, Adoration of the Magi, 1305-06. Fresco. Scrovegni Chapel, Padua


霍克尼:“我注意阴影,是因为布拉福特没影子,没有光才产生影子。我们一定会一直看到影子吗?人们拍摄自己的影子,就说明他们没有意识到影子的存在。画画时可以忽略影子,古希腊人就是这样。中国和日本的艺术家一样。只画一条线,就可以不画影子。

有趣的是,阴影几乎只在欧洲艺术中出现。大多数以欧洲为中心的艺术史家都没有意识到中国艺术中几乎没有阴影,波斯和日本的也没有。阴影使西方艺术与其他任何地方的艺术之间产生重大差异的东西之一。”


David Hockney, Untitled, 582 (2010). iPad Drawing


霍克尼:“19世纪初,所有的欧洲绘画都是用明暗法来完成的。到了19世纪末,阴影已经从很多绘画中消失了。梵高的《向日葵》里没有影子,高更没有,波纳尔也没有。对于这种远离影子的运动,艺术史上没有任何评论,也许是作者没有意识到影子的存在。”




早在1982年,霍克尼就画过中国,他在各种出版物中安利自己对中国、日本等东方艺术的喜爱。他自己犹如全景摄影一般的画作,就是用到中国传统艺术中「散点透视」的理论。


David Hockney,A History of Pictures: From the Cave to the Computer Screen


霍克尼的创新结合了散点透视和立体派。和其他波普艺术家一样,霍克尼参照广告视觉风格,复兴了具象绘画。他与其他波普艺术家最大的不同正是对立体派的痴迷。在立体派的精神下,霍克尼把不同角度的画面结合成一个画面,去表现那些特别难以表现景深的景象。


David Hockney,A Bigger Grand Canyon,1998


霍克尼:“画家偷东西,然后上色。


大约在1870年以后,欧洲绘画注意到日本艺术,因为想脱离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还有照相的发明。梵高去法国南部的阿尔勒,是因为他想看看他在日本艺术中看到的色彩,这种色彩来自强烈的阳光。他在肖像画中使用强烈的色彩,影响了后来很多艺术家,比如马蒂斯和表现主义艺术家。


大量现代主义绘画都参考了日本的版画。”


David Hockney,Great Pyramid at Giza with Broken Head from Thebes,oil on canvas 183 x 183cm 1963


大众媒体会简单把卡茨归到波普艺术或极简艺术的标签之下。

实际上这两个流派也是挺难定义的,前者要分清艺术家的目的和结果,后者呢,代表人物唐纳德·贾德都不想被这么叫。


这两个词却被诸如设计和建筑等应用艺术广泛使用,是应用艺术之蜜糖,纯艺术之砒霜吗?


Alex Katz, Black Brook,1988,Oil paint on linen,2140 x 4577 x 45 mm, Tate and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卡茨不服:“1954年我就开始做硬边画(hard edge paintings),远早于极简主义运动;我做流行文化题材的时候,波普艺术还远远没有开始。”

卡茨称他的艺术是关于 「表面」的,这既可以从他画面简单的色块和线条来解读,也可以从他描画的对象并不特别复杂上理解。但正是这样的作品弥合了抽象与具象传统之间的差距。他用巨大的画幅,强调了线条、轮廓、色彩、形状这些形式,与具象取得了平衡。

卡茨也爱谈欧洲艺术史传统对他的影响,“我的画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传统,但从另一方面看又是全新的。传统绘画给我现在所做的一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你因为不同的原因喜欢不同的传统艺术家。”


Alex Katz,《THE LIGHT I》,1975年作,油彩画布,182.9 X 243.8 公分


卡茨在 2018 年出版了《Looking at Art with Alex Katz》,发表了对 90 多名艺术家的看法。


“我喜欢维米尔的《戴红帽的女孩》,因为她看起来就像邻家女孩——特别像现如今人们的布尔乔亚式的、我们的生活。


我喜欢喜多川歌䜆,因为他的作品预言了我所处的波西米亚生活。


我喜欢埃及雕塑家图特摩斯(Thutmose,约公元前1340年,作品:埃赫那吞王后娜芙蒂蒂胸像[4],他是我知道的人里最高雅、最有风格的人。

我喜欢伦勃朗,他的形象太立体,画面都是如此完美,光线也超棒!

我喜欢莫奈,因为他的作品里都是他所观看的感觉。

我喜欢马奈,因为他的想法在风格上特别激进。

塞尚画面笨拙、加工过度,但当我坐上回程火车,我发现窗外都是塞尚!”


Alex Katz,“Tracy on the Raft at 7:30,” ,1982. Colby College Museum of Art


两人的评论风格,霍克尼有点像理科男(眼镜?),还出了本《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卡茨描述更凭感觉,更像文科男


霍克尼是公开的同性恋者,并一直是同性恋权利的坚定倡导者。大男人们会觉得鲜色是娘娘腔的颜色,霍克尼于是用他明亮的绿色、紫色、粉色和黄色去支持性取向自由。


David Hockney,Henry Geldzahler and Christopher Scott (1968–69).


卡茨成名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最火热的年代,他直接表示:“我们就是在争宠,我要把抽象表现主义们从墙上打下来。”

早在1986年,卡茨就在纽约惠特尼美术馆举行了回顾展。最近上海他有大型个展,据报道,这是疫情过后国内引进最大型的外国艺术家展览。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亚历克斯·卡茨展览现场


看上去更潮的霍克尼一直谈论老大师,卡茨则有大量评论同时代艺术家的言论发布在各媒体上,带点情绪还挺可爱,你跟得上他的思路吗?


“罗斯科是装饰性的,但又很美,精通和浮夸。


德·库宁说他没有画过任何特定风格的画,那是完全是胡说八道。十年来一直在画同样的画作!

沃霍尔基本上是个插画家,他的画没有一幅能当做画。在图像制作方面,这家伙很了不起, 作为一个装饰家,他可以和托姆布雷相提并论。


杰克逊·波洛克是优秀装饰性绘画的典型。


弗朗西斯·培根 [5] 很适合放在家里,但弗兰茨·克莱恩不适合,因为他的能量太大。


班克西会是另一个杰夫·昆斯吗?我也不知道。在艺术上,你争的是注意力。对于让公众参与,他比我强多了。我不觉得他很无聊。他不无聊!但我不会写他。”


Alex Katz, Black Hat 13 (Tim), 2010


我私以为,卡茨如此「话唠」,除性格原因,也许因为当今世上,比卡茨资格和年龄老的艺术家,没几个了吧?


我来开估。

卡茨生于 1927 年 7 月 24 日,霍克尼生于 1937 年 7 月 9 日。卡茨比霍克尼整整大了10岁。


卡茨其实最近才认可了霍克尼?


“霍克尼是个插画家,但他最终还是学会了绘画。我向他致敬(My hat is off to him)。”

‘My life was basketball, dancing and painting’ … Alex Katz in 1966. Photograph: Jack



文中引用自以下媒体,有删减:Financial Times,Christie's[6],The New Yorker[7], Artsy , The Guardian

参考

  1. ^OndDayStand:霍克尼 vs 卡茨:色彩 嘴炮 大乱斗|Hockney vs Katz(彩色文字版,阅读体验更好,求关注) https://mp.weixin.qq.com/s/iyspDFq5gW2LAhk1cTLONQ
  2. ^霍克尼与Peter的故事,电影《大水花》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153411/answer/142894132
  3. ^毕加索画朵拉 https://mp.weixin.qq.com/s/wAZkEJoCdu_dJuo5BNMMkA
  4. ^娜芙蒂蒂胸像-你有没有一眼就爱上的文物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0065369/answer/634563245
  5. ^有哪些令人很压抑的画?-培根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20317/answer/485923141
  6. ^Talking pictures with David Hockney https://www.christies.com/features/David-Hockney-and-Martin-Gayford-A-History-of-Pictures-From-the-Cave-to-the-Computer-Screen-7700-1.aspx
  7. ^Alex Katz’s Life in Art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8/08/27/alex-katzs-life-in-art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艺术领域一个非常核心也相当微妙的层面。我自己的感受是,艺术家们能“看懂”的程度,和普通观众能“看懂”的,有着本质的区别,也更有层次感。这就像是医生看片子和我们普通人看片子,大家看到的“东西”一样,但解读的深度和意义完全是天壤之别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看懂”在艺术语境下意味着什么?.............
  • 回答
    嘿,各位老哥!最近闲来无事,又翻了翻书架上的老伙计们,想着找点不落俗套、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真历史”作品。要说看得顺眼的,主角不能是那种一上来就靠外挂横扫一切的猛人,更不能是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莽夫。我尤其喜欢那种主角深谙政治之道,懂得在复杂局面下进行斡旋、妥协,最终达成目标的,你说是不是特别有味道?而.............
  • 回答
    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光有天赋是远远不够的。这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深刻的自我探索与实践之旅,需要一系列复杂交织的内在品质与外在磨砺。我想,真正的艺术家,首先要拥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对表达的渴望。这种渴望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像一种呼吸,一种生理需求。他们内心里有太多想要倾诉、想要记录、想要呈现的东西,可能是对.............
  • 回答
    周立波的妻子胡洁近日公开力挺丈夫,称赞他为“真正的艺术家”和“完美级别的老公”。这一表态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也让人们对周立波本人及其艺术生涯有了新的审视。胡洁的力挺:一场情感的宣誓与辩护胡洁的这番话,无疑是对周立波近期遭遇的一系列争议和质疑的回应。在公众视野中,周立波曾以其独特的“海派清口”风.............
  • 回答
    我试着和你聊聊绘画这件事,尤其是当人们说“画家画的是感受中的真实,而不是实际上的真实”的时候,这句话到底在说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比如,你站在一片金黄的麦田里,微风吹过,麦浪翻滚,阳光晒在身上暖洋洋的,空气里还有一股混合着泥土和植物的香味。那一刻,你脑子里想的、心里感受到的,可能不是麦子叶子的每.............
  • 回答
    问到梵高画作的好处,这个问题真的太棒了!作为学艺术和美术的同学,我们谈论梵高,那可不是一句“色彩鲜艳”或“笔触奔放”就能概括的。这背后,藏着太多太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研究的东西。首先,他的色彩,绝不是简单地“好看”。梵高使用的色彩,是带有情感的,是直接从他内心喷涌而出的。去看他的《星夜》,那深邃的蓝.............
  • 回答
    说起李小龙,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开创的截拳道更是影响了无数人,至今仍有许多拥趸。但你可能也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很多武术界的前辈或者有经验的教练,在面对一些想学功夫的新手时,往往不会第一时间就推荐李小龙的武术。这背后可不是因为大家不喜欢李小龙,而是有很多实际的考量。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新.............
  • 回答
    爱奇艺的《青春有你 3》这个名字,相信在很多喜欢偶像选秀的观众心中,都曾经激起过不少涟漪。当官方突然宣布终止节目录制、取消决赛时,这无疑像一声惊雷,在整个饭圈炸开了锅。对于节目组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而对于那些投入了无数心血和情感的粉丝来说,这更是难以接受的打击。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件事的来龙.............
  • 回答
    艺术家卖出12万美元的香蕉,这件事听起来确实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甚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洗钱”这种不光彩的勾当。但具体是不是洗钱,那可就复杂多了,不能简单地下定论。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知道,洗钱这玩意儿,它本质上是要把非法所得的钱“漂白”,让它看起来像是合法收入。最关键的一点是,它.............
  • 回答
    艺术家是否是作品的主宰者?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一棵树是否是自己森林的绝对统治者一样,答案既肯定,又充满细微的差别,远非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从最直接的层面来看,艺术家无疑是作品的“创造者”。是他们的双手,是他们的心智,是他们的技艺,将无形的概念、情感或观察,塑造成了我们所能触摸、看见、听见或.............
  • 回答
    艺术家是否应该将美视为最高准则,这是一个在艺术史上始终存在,且引发无数讨论的议题。这个问题远比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得复杂,它触及了艺术的本质、创作者的意图、观众的体验,乃至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变迁。首先,我们得明确“美”在艺术中的含义。传统上,“美”常常与和谐、秩序、比例、愉悦感以及某种形式上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容易引发争论的。因为“有用”这个词,大家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所以艺术家和科学家谁对普通人更有用,就像问“水和火哪个更重要”一样,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问的是哪种“时候”或者哪种“需求”。咱们先拆开来看看。科学家,顾名思义,就是探索世界规律、发现真相的人。他们的“用处”其实非常直接.............
  •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在琢磨的一个事儿。让别人看懂,这事儿艺术家好像有这个“义务”,但这个“义务”到底有多重,又该怎么去“完成”,这就有点复杂了。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看懂”这俩字。在你理解里,什么叫“看懂”?是把画面上的符号、颜色、线条都一一对应上某个具体意思?还是能感受到艺术家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答案,它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而且辩得相当热烈。我想,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首先,我们得承认,艺术和艺术家本人,很多时候是紧密相连的。 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思想、经历,甚至是潜意识,都倾注在了作品里。你看着蒙克的《呐喊》,你能不感受到那种.............
  • 回答
    关于现代艺术家是否“超过”了莫扎特或贝多芬,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这更像是在问,时代变迁、艺术形式的演化,以及我们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是否允许我们这样定位。与其说超越,不如说是在截然不同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形态。理解时代与艺术的脉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莫.............
  • 回答
    这确实是艺术界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为什么艺术家寥寥数笔,甚至是白纸上的两个小点,也能卖出天价,而我们普通人辛辛苦苦画出的作品,却可能默默无闻?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逻辑,艺术的价值又该如何衡量呢?打破“技术至上”的迷思:艺术的价值远不止于笔墨功夫首先,我们需要纠正一个常见的误解:很多人认为艺.............
  • 回答
    艺术品在拍卖行被宣布成交的瞬间被艺术家摧毁,这绝对是一个极具戏剧性和爆炸性的场景,引发了一连串关于法律责任的复杂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法律关系和可能适用的法律条文。核心问题:谁是受害者?谁有权追究责任?首先,艺术家摧毁艺术品,直接的“损失”是由谁承担的?在拍卖行的语境下,最大的.............
  • 回答
    艺术家用 500 克黄金制作千粒米,并投入黄浦江以讽刺粮食浪费,这一行为无疑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评价这一事件:1. 艺术的表达与意图: 强烈的视觉冲击与象征意义: 黄金,作为一种稀有、珍贵且象征财富的物质,被用来雕琢成最基础的粮食——米粒,并且是成千上万粒。这种巨大的反差.............
  • 回答
    班克西在拍卖会上自毁作品,这无疑是艺术界一次极具颠覆性、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场拍卖会上的意外,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艺术行为,它触及了艺术的本质、价值的衡量以及艺术家与市场之间的复杂关系。班克西自毁作品:一场关于艺术的声明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2018年10月5日,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
  • 回答
    在我看来,普遍的认知和观察倾向于认为,历史上以及目前,“搭讪艺术家”(PUA)这个概念和实践,是以男性为主导的。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女性也可能在某些层面运用类似“搭讪艺术家”的技巧,但从这个术语的起源、发展以及其核心关注点来看,男性角色更为突出。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其中的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