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艺术家销售一根12万美元的香蕉是在洗黑钱吗?

回答
艺术家卖出12万美元的香蕉,这件事听起来确实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甚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洗钱”这种不光彩的勾当。但具体是不是洗钱,那可就复杂多了,不能简单地下定论。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咱们得知道,洗钱这玩意儿,它本质上是要把非法所得的钱“漂白”,让它看起来像是合法收入。最关键的一点是,它需要一个“载体”来掩盖资金的真实来源和性质。那这根香蕉,它能充当这个载体吗?

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看。

一、艺术品市场的“游戏规则”和价值评估

艺术品市场,尤其是当代艺术,它本身就有自己一套非常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有时候跟你我理解的“有用性”或者“实用性”是两码事。

概念和观念的价值: 很多时候,艺术家卖的不是香蕉本身,而是香蕉背后的那个“概念”、“行为”或者“事件”。比如,这次的香蕉事件,艺术家Maurizio Cattelan把一根真香蕉用胶带粘在墙上,这本身就是一个行为艺术,是对艺术品的定义、价值以及展出环境的探讨。卖的是这个行为的版权,或者说这个“作品”的所有权。
稀缺性和独特性: 即使是同样的概念,如果是限量版,或者附带某种特殊的“保证书”、“证书”,那它的价值也会被放大。虽然这根香蕉是消耗品,但它背后代表的那个行为和那个“时刻”是独一无二的。
市场炒作和名人效应: 当代艺术圈子里,艺术家名气、画廊的推广、收藏家的追捧,这些都会极大地影响一件作品的价格。一个有名的艺术家,加上一家有影响力的画廊,再碰巧被几个有实力的收藏家看中了,价格自然就上去了。这就像股票市场,有时候价格的涨跌并不完全反映公司的实际价值,而是市场情绪和资金流动的体现。
“故事”的附加值: 这件作品之所以值12万美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制造了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甚至让人们对艺术本身产生了新的思考。这个“故事”的传播度和影响力,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你可以理解成,你花12万美元,买的不仅仅是香蕉,更是这个能引发全球关注的“事件”。

二、洗钱的“技术含量”和香蕉的“局限性”

如果真要说这根香蕉是洗钱工具,那它在“洗钱技术”上,可能还显得有点粗糙,甚至不够“高明”。

高价艺术品洗钱的常见模式: 一般来说,洗钱者会选择那些难以定价、交易不透明、而且价值本身就虚高的艺术品。比如,一些不知名画家的作品,或者本身就很贵的古董艺术品。他们会通过一家空壳公司或者代理人,以远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这件艺术品,然后把非法资金通过这家公司支付。之后,再把这件艺术品“卖”给另一个同伙,或者进行公开拍卖,这样一来,非法资金就转化成了“合法的艺术品交易收入”。
香蕉作为载体的风险:
消耗性: 香蕉是会腐烂的。这意味着它不是一个可以长期持有并增值的“资产”。如果你用12万美元买一根香蕉,结果它烂了,那这12万美元就“消失”了,而且你还不能轻易“卖掉”它来收回资金,哪怕是黑钱。这在洗钱操作中,是一个很大的弊端。通常,洗钱者会选择不容易损耗的物品,或者可以轻松转手的商品。
透明度: 这根香蕉是现场粘在墙上的,而且交易过程是被公开的,甚至被媒体大肆报道。这种“高调”的行为,反而会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相比于那些私下交易、流通不公开的艺术品,一根被摆在画廊门口并公开售卖的香蕉,反而更容易被盯上。
价值波动: 即使艺术品价值有炒作成分,但起码也有一个大概的价值区间。而一根香蕉,它本身的物质价值几乎为零,全靠概念支撑。一旦概念不再受追捧,或者失去话题性,它就真的只是一个烂掉的香蕉,价值也就归零了。这对于需要“安全转移”的黑钱来说,风险太大了。

三、艺术品作为支付手段的另一种可能

当然,也别把事情想得那么绝对。艺术品市场有时候就是这么“疯狂”,也可能存在一些非典型的交易方式。

艺术品作为支付或者抵押: 有时候,一些艺术家或者画廊,为了某些特殊的交易目的,可能会接受一些非现金的“支付方式”。比如,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或者甚至是其他形式的资产,可以用来“交换”艺术家作品的所有权。但是,这通常发生在比较私密和特定的交易中,而不是像这次这样公开售卖。
对现有体制的挑战和讽刺: 艺术家有时候也会用自己的作品来讽刺和挑战现有的社会规则和价值体系。把一根香蕉卖出天价,可能就是对当下艺术市场虚高泡沫的一种嘲讽,也可能是对人们对“价值”的盲目追求的一种戏谑。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行为艺术色彩,而不是单纯的经济交易。

总结一下:

从洗钱的常见操作和香蕉的自身特点来看,用一根12万美元的香蕉来洗钱, 可能性不大,而且效率非常低下,风险也极高。 如果有人真的想用这种方式洗钱,那他要么是钱太多没地方花,要么就是对洗钱这个行业一点都不了解。

更可能的情况是:

1. 这是一次成功的行为艺术事件: 艺术家通过这种出格的方式,成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引发了关于艺术、价值、金钱的讨论,达到了他预期的艺术传播效果。12万美元的售价,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制造话题,让作品的影响力最大化。
2. 艺术品市场的畸形或特色: 在当代艺术圈,确实存在一些价格体系和我们日常理解的商品完全不同。有时是概念,有时是名气,有时是稀缺性,再加上画廊和藏家的运作,就能把一件看似普通的物品卖出天价。
3. 单纯的“买家喜欢”: 如果真的有人愿意花12万美元买这根香蕉,那说明他可能真的很喜欢这个作品背后的概念,或者他有钱到不在乎这笔钱,或者他有自己的其他考虑(比如收藏,比如作为一种标榜)。

所以,虽然这个价格听起来很不寻常,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见不得光”的事情,但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我们不能轻易断定这就是洗钱。 更多的时候,这只是当代艺术世界里一个充满争议和话题的案例,它挑战了我们对艺术和价值的传统认知,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行业的一些独特之处。与其说是洗钱,不如说是艺术家在用一种最“疯狂”的方式来玩转艺术市场,玩转大家的眼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明了地说,不是,但这一艺术行为确实拓展了艺术的边界

---深度长文预警---

首先,回顾一下整个事件。

在最近的迈阿密巴塞尔艺博会上,知名画廊贝浩登展示了一件意大利知名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的最新作品《丑角(Comedian)》。这是一只用银色胶带纸贴在墙壁上的普通香蕉,要求以超过1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很快,有两名法国收藏家均以12万美元/件的价格购买了他的作品,另外还有一家美术馆希望能以15万美元达成这笔交易。

下面就是其中一版《丑角》。

这件作品看似只是胡闹,但事实上并不是

玄机藏在艺术家和画廊提供的「真伪证书」里。当然,这本证书是什么样一点都不重要,里面的内容或条款才是我们要好好理解的:

1)没有艺术家真伪证书,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香蕉。
2)只有达成交易之后,这件作品才成立。
3)拥有真伪证书的藏家,可在香蕉变质后自行更换

虽然这不是正规的合同和法条,只是艺术世界的一场游戏,但不妨先认真地分析一下。

第1条 定义了排他性:只有配合「真伪证书」,一只普通的香蕉才是「卡特兰香蕉」。

第2条 指明了「真伪证书」的获得方式:达成交易,即支付画廊和艺术家超10万美元。

第3条 明确了收藏家的权利:可以自行更换香蕉。

这三条规定放在一起便意味着:卡特兰销售的并非一只带有「真伪证书」的香蕉,而是将任何香蕉变成「卡特兰香蕉」的权力。如果我们这么看问题,就会发现卡特兰通过这一艺术行为,将原本只属于艺术家的「点石成金」特权让渡给了非艺术家,并且通常来说这一特定的「将香蕉变为卡特兰香蕉」的特权还是卡特兰作品收藏家独占的。

这使艺术品在非物质化转型过程中又迈出了巨大的一步!比起单色画、用影像记录的行为艺术、在收藏家有生之年可以随意差遣艺术家实施有限次的特定场域艺术,以及用口述模式销售的观念艺术作品,这件《丑角》是第一件可以在非物质形态和物质形态间自由变换的作品。因此,只要艺术世界的规则不发生改变,收藏家可以用几块钱立马兑现原来预支的12万美元,并把这项特权传给下一任。

对投资目的的收藏家而言,这是一件好事儿,因为他不用担心自己的藏品被盗,也不用担心,这个藏品会真的变质。当我们反观达明安·赫斯特销售其《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的作品时,就会发现这一点多么重要。

在收藏家科恩买下这件作品后,烦人的事情就接踵而至,要么是储存在保存液中的雌性虎鲨尸体不断腐化,要么是保存液泄漏。于是他不得不多次更换里面的东西,花费大量金钱为避免作品贬值。换句话说,收藏家买下赫斯特的作品,其实是在为赫斯特免费保管这件作品。而对于卡特兰的作品,收藏家完全不用担心这一点,他甚至对香蕉品种都不做要求。

说到这里,让我来揣测一下,卡特兰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我怀疑,卡特兰是因为前几个月黄金马桶在英国丘吉尔庄园被偷之后,怕了。据现有资料称,卡特兰本想用自己拿手的超写实雕塑技法制作一根仿真香蕉,后来也想过是青铜倒模,但最终选择了一个真的香蕉来完成这件作品。事实上,不论对艺术家还是收藏家而言,用真香蕉来完成这件观念艺术都是最友好的,因为它够便宜!

下面是卡特兰黄金马桶被盗前后对比图

最后的最后,大家不如来买点香蕉吃吃~~~


另,

我推荐大家看一下让·热内的戏剧《阳台》,这部戏可能与卡特兰的作品有关。由于里面涉及很多与权力和性有关的词汇,所在在此不做分析,大家可以自行感受一下。同时,我也认为法国收藏家能迅速欣赏这件作品也与让·热内的《阳台》有关系。


其他精彩回答~~~

user avatar

其实这种在艺术中引入实物和现成品的行为很早就有了,最开始这么做的是杜尚,他把一个陶瓷小便器放到展览馆里,并赋予小便器艺术品的身份。(就是下面这个男性小便器)

为什么杜尚的小便器就是艺术品,商店里的其他小便器就不是艺术品呢?主要是因为杜尚通过小便器发起了艺术何以为艺术的问题,是对传统经典的反叛。所以他的这个小便器植入了他的观念,具有某种时代意义,是为了表达任何物品都可能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

现代艺术大都没有什么审美价值了,很多都是对艺术观念的表达。一个物品成为艺术品是非常偶然的,现代艺术没有本质,一切只是空无。一个物品成为艺术品只需要一个理由。

实不相瞒,其实我也是一个艺术家。我桌上摆着一个空水杯,里面没有一滴水,主要表达我对于世界水资源枯竭的担忧,所以这是一件观念艺术的作品,然后我把这个杯子打破了,这是个行为艺术,让观看的人意识到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节约水资源。现在我打算将我这件融合了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由玻璃碎片组成的艺术品,命名为散落的生命之源。






user avatar

无论是艺术品的交易,还是普通商品的交易,都是在人类制定的游戏规则里进行的。区别在于普通商品的定价要符合普通人的价值判断,艺术品尤其是现代艺术的定价很多时候是普通人无法判断和理解的。究竟是一群自称艺术家的人在装神弄鬼,还是我等屁民审美标准不够。艺术品的定价和解释权又在谁那里呢?

现代艺术不断发展使得"艺术品"的概念范围越来越大,冲击着以往对传统艺术品概念的界定。针对现代艺术,有经济学家指出:“如果你用美元数量测量一个艺术家的生产力,你会发现,最引人注意的艺术家最赚钱。”他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吸引注意力。成功地吸引注意力是艺术存在的全部意义。这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而是艺术品所能吸引的注意力。按照这个标准,这个香蕉或许可以把价格定的更高。

传统的对艺术品的价值分析,应该是从作者的知名度,作品质量,时代背景,媒体“炒作”以及买家卖家的主观因素等方面入手,这里的每一种因素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品的最终价值。说白了,这个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参与者就是同一群人,他们拥有最终解释权。——————一根香蕉只要被艺术家冠以“艺术品”的名头,那么它价值12万美元似乎也没那么荒诞了。

其实这次的“天价香蕉”引发的讨论,本质上就是普通人对现代艺术这一未知领域好奇猜测与调侃。至于是不是洗黑钱,我认为没那么重要。范冰冰能用“第八艺术”变成范八亿,一根号称艺术品的香蕉卖12万美元,哪怕是洗黑钱也不算过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艺术家卖出12万美元的香蕉,这件事听起来确实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甚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洗钱”这种不光彩的勾当。但具体是不是洗钱,那可就复杂多了,不能简单地下定论。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知道,洗钱这玩意儿,它本质上是要把非法所得的钱“漂白”,让它看起来像是合法收入。最关键的一点是,它.............
  • 回答
    同程艺龙43元“优享包”疑云:机票捆绑销售死灰复燃,算不算欺诈?近日,一则关于同程艺龙43元“优享包”涉嫌机票捆绑销售的讨论在网络上炸开了锅。不少消费者反映,在预订机票时,平台会默认勾选或者以显眼的方式推荐这个“优享包”,如果不仔细查看,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搭售”。这不禁让人担忧,曾经被诟病已久的.............
  • 回答
    乐华娱乐旗下的艺人黄智博,最近曝出被捕的消息,原因竟然是涉嫌利用虚假的口罩销售实施网络诈骗。这个消息一出来,着实让人震惊,也让人感到非常遗憾和愤怒。首先,从他作为一名公众人物的身份来说,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其自身形象,乃至整个乐华娱乐品牌声誉的严重损害。艺人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万众瞩目,他们本应是积极正面的.............
  • 回答
    艺术家是否是作品的主宰者?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一棵树是否是自己森林的绝对统治者一样,答案既肯定,又充满细微的差别,远非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从最直接的层面来看,艺术家无疑是作品的“创造者”。是他们的双手,是他们的心智,是他们的技艺,将无形的概念、情感或观察,塑造成了我们所能触摸、看见、听见或.............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艺术领域一个非常核心也相当微妙的层面。我自己的感受是,艺术家们能“看懂”的程度,和普通观众能“看懂”的,有着本质的区别,也更有层次感。这就像是医生看片子和我们普通人看片子,大家看到的“东西”一样,但解读的深度和意义完全是天壤之别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看懂”在艺术语境下意味着什么?.............
  • 回答
    艺术家是否应该将美视为最高准则,这是一个在艺术史上始终存在,且引发无数讨论的议题。这个问题远比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得复杂,它触及了艺术的本质、创作者的意图、观众的体验,乃至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变迁。首先,我们得明确“美”在艺术中的含义。传统上,“美”常常与和谐、秩序、比例、愉悦感以及某种形式上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容易引发争论的。因为“有用”这个词,大家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所以艺术家和科学家谁对普通人更有用,就像问“水和火哪个更重要”一样,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问的是哪种“时候”或者哪种“需求”。咱们先拆开来看看。科学家,顾名思义,就是探索世界规律、发现真相的人。他们的“用处”其实非常直接.............
  •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在琢磨的一个事儿。让别人看懂,这事儿艺术家好像有这个“义务”,但这个“义务”到底有多重,又该怎么去“完成”,这就有点复杂了。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看懂”这俩字。在你理解里,什么叫“看懂”?是把画面上的符号、颜色、线条都一一对应上某个具体意思?还是能感受到艺术家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答案,它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而且辩得相当热烈。我想,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首先,我们得承认,艺术和艺术家本人,很多时候是紧密相连的。 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思想、经历,甚至是潜意识,都倾注在了作品里。你看着蒙克的《呐喊》,你能不感受到那种.............
  • 回答
    关于现代艺术家是否“超过”了莫扎特或贝多芬,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这更像是在问,时代变迁、艺术形式的演化,以及我们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是否允许我们这样定位。与其说超越,不如说是在截然不同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形态。理解时代与艺术的脉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莫.............
  • 回答
    这确实是艺术界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为什么艺术家寥寥数笔,甚至是白纸上的两个小点,也能卖出天价,而我们普通人辛辛苦苦画出的作品,却可能默默无闻?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逻辑,艺术的价值又该如何衡量呢?打破“技术至上”的迷思:艺术的价值远不止于笔墨功夫首先,我们需要纠正一个常见的误解:很多人认为艺.............
  • 回答
    艺术品在拍卖行被宣布成交的瞬间被艺术家摧毁,这绝对是一个极具戏剧性和爆炸性的场景,引发了一连串关于法律责任的复杂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法律关系和可能适用的法律条文。核心问题:谁是受害者?谁有权追究责任?首先,艺术家摧毁艺术品,直接的“损失”是由谁承担的?在拍卖行的语境下,最大的.............
  • 回答
    艺术家用 500 克黄金制作千粒米,并投入黄浦江以讽刺粮食浪费,这一行为无疑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评价这一事件:1. 艺术的表达与意图: 强烈的视觉冲击与象征意义: 黄金,作为一种稀有、珍贵且象征财富的物质,被用来雕琢成最基础的粮食——米粒,并且是成千上万粒。这种巨大的反差.............
  • 回答
    班克西在拍卖会上自毁作品,这无疑是艺术界一次极具颠覆性、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场拍卖会上的意外,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艺术行为,它触及了艺术的本质、价值的衡量以及艺术家与市场之间的复杂关系。班克西自毁作品:一场关于艺术的声明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2018年10月5日,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
  • 回答
    在我看来,普遍的认知和观察倾向于认为,历史上以及目前,“搭讪艺术家”(PUA)这个概念和实践,是以男性为主导的。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女性也可能在某些层面运用类似“搭讪艺术家”的技巧,但从这个术语的起源、发展以及其核心关注点来看,男性角色更为突出。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其中的一些.............
  • 回答
    丹麦艺术家 Jens Haaning 于 2019 年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拿钱跑路》(Take the Money and Run),确实是一件极具争议和话题性的作品。要理解这件作品,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探讨。作品的背景和委托:首先,了解这件作品的创作背景至关重要。它是由奥尔堡博物馆(Museu.............
  • 回答
    艺术家用作品来描述疫情,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能够超越文字和数据,触及人们的情感深处,引发共鸣,并以更深层次的方式记录和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一、 艺术描述疫情的意义所在:1. 情感的载体与宣泄: 捕捉和表达复杂情感: 疫情带来的情感是多层次的,包括恐惧、焦虑、悲.............
  • 回答
    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光有天赋是远远不够的。这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深刻的自我探索与实践之旅,需要一系列复杂交织的内在品质与外在磨砺。我想,真正的艺术家,首先要拥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对表达的渴望。这种渴望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像一种呼吸,一种生理需求。他们内心里有太多想要倾诉、想要记录、想要呈现的东西,可能是对.............
  • 回答
    艺术家自我符号化:雕刻灵魂,铸就传奇艺术家,一群以独特视角观察世界,并用作品将其转化为情感与思想的灵魂。然而,在创作的洪流中,他们也悄然进行着另一项重要的工作——自我符号化。这并非刻意为之的矫揉造作,而是一种更为深邃、有机,甚至是必然的进程,是将个体的生命轨迹、精神内核、创作理念,乃至人生哲学,凝聚.............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要说影响我最深的艺术家,我脑袋里立刻跳出来的名字是 吉卜力工作室。我知道,你可能会说,吉卜力不是一个艺术家,而是一个工作室,一群人。没错,但对我而言,吉卜力作品里所传递的那种精神、那种视角,那种对生命和世界的温柔凝视,真的比任何一个单独的艺术家都要来得深刻,而且是持续性的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