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艺术家和科学家哪个对普通人更有用?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容易引发争论的。因为“有用”这个词,大家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所以艺术家和科学家谁对普通人更有用,就像问“水和火哪个更重要”一样,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问的是哪种“时候”或者哪种“需求”。

咱们先拆开来看看。

科学家,顾名思义,就是探索世界规律、发现真相的人。

他们的“用处”其实非常直接,而且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想想看,我们现在能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吹着空调,看着屏幕,享受着各种便利,这背后有多少科学家的汗水和智慧?

物质层面: 手机里的芯片、我们吃的食物经过的食品加工技术、治病的药物、交通工具、住房的建筑材料……所有这些改变我们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都是科学家辛勤耕耘的成果。没有他们对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领域的不断钻研,我们可能还在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想想那些新药研发出来拯救无数生命,那些新技术让通信变得便捷,那些能源技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光明,这些都是科学家最直接也最能被感知到的“用处”。
认知层面: 科学家还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户。从我们脚下的土地到遥远的星辰,从微观的原子到宏观的宇宙,科学家通过他们的研究,不断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他们提出的理论,比如相对论、量子力学,虽然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它们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也催生了许多革命性的技术。即使我们不是科学家,了解这些知识也能让我们对世界产生更深层次的敬畏和好奇。他们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仅仅知道“是这样的”。
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本身培养了一种严谨、逻辑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迁移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寻找最优解。比如,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科学家们快速研发疫苗、制定防控策略,这种能力就是科学精神最直接的体现。

那艺术家呢?他们又是怎么个“有用法”?

艺术家的用处,可能不像科学家那样立竿见影地体现在物质层面,但它们触及的却是我们内心更深处的需求。

精神慰藉与情感共鸣: 艺术最大的用处,在于它能触动我们的情感,带来慰藉和共鸣。一首动听的歌曲,一部感人的电影,一幅震撼心灵的画作,它们能够抚慰我们疲惫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在人生低谷时,或许正是艺术作品中的某个句子、某个旋律,给了我们继续前进的力量。艺术家擅长捕捉人类共通的情感,并将它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心的投射。
拓展想象力与创造力: 艺术是想象力的边界。艺术家敢于打破常规,挑战传统,创造出我们从未设想过的世界。他们通过绘画、音乐、文学、舞蹈等形式,让我们看到事物不同的可能性,激发我们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孩子看到一幅充满奇幻色彩的画,可能会因此爱上画画,甚至将来成为一名设计师或发明家。艺术的熏陶,往往是创新思维的土壤。
审美品格与文化传承: 艺术塑造了我们的审美观,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当我们身处一个充满美感的环境中,比如欣赏一栋设计精美的建筑,或者聆听一段优美的乐章,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愉悦和满足。同时,艺术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那些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绘画雕塑,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体现,让我们了解“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根在哪里。
反思与批判: 有些艺术作品,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揭示社会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甚至推动社会进步。这种“用处”不那么直接,但其影响力却可以很长远。

那么,到底谁“更有用”?

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像问“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哪个更有用”一样,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

从生存和物质发展的角度看, 科学家的作用可能更为基础和直接。没有科学的进步,我们很难想象现代社会的运转。科学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生存,并且不断地提升生存的质量。
但如果从人作为一个完整生命体的角度看, 艺术家带来的精神滋养和情感连接,同样至关重要。一个只有物质而没有精神慰藉的社会,即便富裕,也可能空虚而乏味。艺术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知道“为何而活”。

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伟大的科学家本身也具备艺术家的某些特质,比如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比如数学中的“优雅”)。而很多艺术家也需要科学的知识来辅助创作,比如电影特效的制作,或者对乐器物理发声原理的理解。

所以,对普通人来说,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是非常有用的。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滋养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共同构建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就像一棵大树,根系(科学)汲取养分,让我们得以生长,而繁茂的枝叶(艺术)则为我们遮风挡雨,带来生机和美丽。缺了哪一部分,这棵树都不完整。

最终,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他们“有用”的程度,也取决于这个人自身的价值观和需求。有人可能更看重科技带来的便利,有人则更需要艺术带来的情感慰藉。而最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同时享受来自科学和艺术的美好,让生活更加完整和充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单论有用的话,你早就被科学包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容易引发争论的。因为“有用”这个词,大家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所以艺术家和科学家谁对普通人更有用,就像问“水和火哪个更重要”一样,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问的是哪种“时候”或者哪种“需求”。咱们先拆开来看看。科学家,顾名思义,就是探索世界规律、发现真相的人。他们的“用处”其实非常直接.............
  • 回答
    文学和艺术对科学社会的发展,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深刻而持久的催化剂,是推动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触及人类的灵魂,塑造我们的认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而这些正是科学社会蓬勃发展的基石。首先,文学和艺术是思想的孕育土壤与传播渠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全新的观念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文学作品,.............
  • 回答
    提到历史上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我们确实会发现一个现象:杰出人物中,男性占了绝大多数。乍一看,这似乎在暗示男性天生就比女性更具创造力、智力或影响力。然而,将这种现象简单地归结为“男性比女性优秀”,就像只看到一片树叶就断定整棵森林的品种一样,未免过于草率和片面了。我们必须深入探究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
  • 回答
    好,咱们就畅想一下,如果这些原本属于更晚时代的玩意儿突然出现在16世纪的欧洲,会掀起怎样的风暴,又会对当时的战争艺术产生多么颠覆性的影响。这不是一篇冰冷的技术分析,而是关于那些热血沸腾的士兵、精打细算的将领,以及被这突如其来变革搅得天翻地覆的战场。一、 火器的质变:从笨拙到致命的优雅首先要提的是那几.............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一个很有趣的历史和文化现象。说在以色列建国前犹太人中“没有”文学家、艺术家,这说法有些绝对了,但要说为什么相对“不那么显眼”或者说集中涌现的现象不那么突出,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犹太民族的文学和艺术传统其实是非常悠久的,只是在“建立以色列”这个概念出现之.............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答案,它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而且辩得相当热烈。我想,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首先,我们得承认,艺术和艺术家本人,很多时候是紧密相连的。 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思想、经历,甚至是潜意识,都倾注在了作品里。你看着蒙克的《呐喊》,你能不感受到那种.............
  • 回答
    高峰,这位在德云社稳居“总教习”之位,被戏称为“老艺术家”的相声演员,无疑是当代相声界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谈论他,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维度:他的相声功底、他“老艺术家”人设的由来与影响、以及他观众缘儿和票房号召力。一、 高峰的相声功底:炉火纯青的“传统”与“创新”高峰的相声功底,用“炉火纯青”来形容绝.............
  • 回答
    看待丹麦艺术家此前的辱华行为和部分媒体的反华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其复杂性,并深入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判断,而是需要审视其背景、动机、表现形式以及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任何形式的侮辱或歧视行为,无论其表达载体是什么,都是不被提倡的,尤其当.............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艺术家”对俄语国家的反感和抵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可能的原因、论据、潜在的影响以及是否有“可取之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反感”和“抵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情绪色彩,而“俄语国家”涵盖了极其多样化的文化、历史和政治现实。为了更详细地进行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池田亮司(Ryoji Ikeda)和黑川良一(Ryoichi Kurokawa)这两位日本新媒体艺术家在中国备受瞩目,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他们的作品在视觉、听觉、观念层面都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恰好契合了中国当下文化语境中对前沿艺术形式的渴望,同时也得益于中国新媒体艺术生态的快速发.............
  • 回答
    区分艺术和非艺术,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人类文明的深层思考。它不是一个泾渭分明的二元划分,更像是一条渐变的河流,两岸的风光各自不同,却又相互影响,蜿蜒流淌。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来,就像品一杯陈年的老酒,细细体会其中的滋味。首先,咱们得明白,“艺术”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的边界一直.............
  • 回答
    装置艺术与建筑学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各自为政的独立领域,而是存在着一种深刻而多维的联系,更像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对话,相互影响,彼此启发。理解这种关系,需要我们跳出单一的视角,去感受空间、材料、观念以及它们在人类体验中交织出的脉络。从“空间”的共同语言开始最根本的联系在于“空间”。无论是建筑还是装置艺术.............
  • 回答
    区分“艺术”与“垃圾”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它没有绝对的公式,因为“好”与“坏”的标准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并且随着时代、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变迁而摇摆不定。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的维度去审视,尝试勾勒出两者之间模糊但重要的界限。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垃圾”并非指字面意义上的废弃物,而是指那些在艺术语境下.............
  • 回答
    在生活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些奇妙的平衡点,它们就像艺术家与商人的握手,既能触动人心,又能赢得市场。这些产品,它们身上流动着艺术的灵魂,同时又有着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商业价值。它们不是简单的商品,也不是纯粹的艺术品,而是两者之间一种令人惊叹的融合。1. 传世的奢侈品设计:爱马仕的丝巾与皮具提到艺术性与商业性.............
  • 回答
    问到梵高画作的好处,这个问题真的太棒了!作为学艺术和美术的同学,我们谈论梵高,那可不是一句“色彩鲜艳”或“笔触奔放”就能概括的。这背后,藏着太多太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研究的东西。首先,他的色彩,绝不是简单地“好看”。梵高使用的色彩,是带有情感的,是直接从他内心喷涌而出的。去看他的《星夜》,那深邃的蓝.............
  • 回答
    泰国艺术和建筑“肤浅”的说法,并非普适的评价,更像是一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观感,甚至可以说是对泰国丰富文化遗产的一种误解。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会发现这种“肤浅”背后,其实隐藏着泰国独特的历史、宗教、地理和社会文化影响,以及它们在艺术和建筑中的巧妙体现。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泰国艺术和建筑“肤浅”,我们需.............
  • 回答
    新艺术运动主张艺术和技术的融合,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却是理解整个运动最关键的钥匙。打个比方,你可以想象一下,以前艺术和技术像是两个各行其道的邻居,虽然知道对方的存在,但很少有什么实质性的往来。新艺术运动的出现,就像是给他们搭起了一座桥,让他们开始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甚至合二为一。要详细理解这句.............
  • 回答
    亚文化是否会毒害人类的艺术和文明?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亚文化”和“艺术与文明”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亚文化:一种多元的生命力还是潜在的破坏力?亚文化(Subculture)指的是在主流文化之外,由特定群体(基于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兴趣爱好.............
  • 回答
    谈到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对人类文明艺术和建筑的贡献,这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较量,两者都留下了令人惊叹的遗产,而且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要说谁的贡献“更大”,这本身就有些主观,因为“伟大”的标准可以有很多种。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各自的亮点在哪里。阿拉伯帝国:连接东西的桥梁,.............
  • 回答
    好,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不搞那些冷冰冰的套话。诗人与清贫:一种古老的羁绊你问诗人为什么大多数过得清贫?这事儿说起来,好像自古以来就这么回事儿。你可以想想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李白、杜甫、屈原,哪个不是在坎坷的仕途和清冷的孤旅中度日?他们的诗句里,有的是对现实的不满,有的是对理想的追求,但很少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