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艺术家应该把美作为最高准则吗?

回答
艺术家是否应该将美视为最高准则,这是一个在艺术史上始终存在,且引发无数讨论的议题。这个问题远比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得复杂,它触及了艺术的本质、创作者的意图、观众的体验,乃至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变迁。

首先,我们得明确“美”在艺术中的含义。传统上,“美”常常与和谐、秩序、比例、愉悦感以及某种形式上的“正确”联系在一起。古典艺术,无论是古希腊雕塑还是文艺复兴绘画,都将对理想化人体的塑造、对透视的精准运用以及对画面整体和谐的追求视为重要的目标。在这种语境下,美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对一种令人愉悦、引人赞叹的视觉或情感体验的肯定。如果将美作为最高准则,那么艺术家便会致力于创造出能够满足这种传统的、普遍认可的美学标准的作品。

然而,将美作为“最高”准则,意味着艺术家必须将其余所有考虑都置于美之下。这是否就意味着艺术家应该回避一切不“美”的事物?例如,描绘苦难、丑陋、混乱、甚至是令人不安的主题的作品,就应该被视为低于那些追求纯粹美感的作品吗?

历史上,我们看到不少艺术家挑战了“美”的既定定义,甚至有意去探索和呈现“非美”的领域。例如,表现主义画家梵高,他的作品充满了扭曲的线条和强烈的情感,其表达的更多是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视觉愉悦。他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恰恰在于它触及了人类情感的另一面,揭示了生活中更深层、更复杂的部分。

再比如,一些观念艺术家、行为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可能并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视觉美感,甚至可能显得粗糙、晦涩,但其价值在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对观念的挑战,或者对观众思维方式的引导。这些艺术作品,如果仅以“美”作为评判标准,很可能会被误读甚至被忽视。

我们也不能忽略艺术的多样性和功能性。艺术不仅仅是装饰品,它还可以是工具,用来记录历史、表达思想、引发思考、唤起共鸣,甚至推动社会变革。当艺术家致力于揭露社会不公、反思历史伤痛时,他们所追求的可能是一种“真”或“力”,而非单纯的“美”。例如,描绘战争残酷的纪实摄影,其价值在于其真实性和警醒意义,而非画面是否“悦目”。

此外,观众的接受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对“美”的感知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个人化和时代性。一个时代认为美的,另一个时代可能觉得平淡无奇;一个文化背景下认为是美的,另一个文化背景下可能难以理解。如果艺术家只迎合一种狭隘的、僵化的“美”,他们的作品可能会失去与更广阔世界的连接。

那么,是否意味着艺术家就应该抛弃“美”?显然不是。美,无论其形式如何变化,仍然是艺术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即使是描绘丑陋或痛苦的作品,其构图、色彩、笔触等“形式”层面,依然可能蕴含着艺术家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只不过这种“美”可能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的,或是对某种真理的呈现。

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艺术家不必将“美”作为“唯一”或“最高”的准则,但“美”可以是一种重要的考量,一种可以被艺术家灵活运用和重新定义的力量。艺术家可以追求形式上的和谐,也可以追求情感上的震撼;可以描绘理想化的世界,也可以揭露现实的残酷。他们的目标,更多的是在“表达”——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对世界的观察,以及对某种“真”或“力”的探寻。

有时候,对“美”的执着反而可能束缚艺术家的创造力,让他们回避那些真正触动人心的、具有挑战性的主题。相反,当艺术家敢于突破对传统“美”的界限,去探索更广阔的艺术可能性时,他们反而可能创造出更深刻、更具影响力的作品。

所以,与其说艺术家应该把美作为最高准则,不如说艺术家应该将“表达”作为最高准则,而“美”可以是一种重要的工具、一种可变的追求,甚至是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意义上被理解和感受到的价值。艺术家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他们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触碰和呈现人类经验中那些最复杂、最深刻、有时甚至是难以名状的部分,而这些部分,往往也能在某种层面上,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尽管这种“美”可能不再是简单的视觉愉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艺术家的最高追求,应当是坦诚,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不回避自己的缺憾,不把能力的不足包装成“先锋”,“风格”,“哲学”等等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艺术家是否应该将美视为最高准则,这是一个在艺术史上始终存在,且引发无数讨论的议题。这个问题远比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得复杂,它触及了艺术的本质、创作者的意图、观众的体验,乃至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变迁。首先,我们得明确“美”在艺术中的含义。传统上,“美”常常与和谐、秩序、比例、愉悦感以及某种形式上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答案,它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而且辩得相当热烈。我想,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首先,我们得承认,艺术和艺术家本人,很多时候是紧密相连的。 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思想、经历,甚至是潜意识,都倾注在了作品里。你看着蒙克的《呐喊》,你能不感受到那种.............
  • 回答
    要想象“希腊化中国艺术”,我们需要将那个遥远的、充满理性与和谐的古希腊精神,与这片古老东方、孕育着深邃哲学与独特审美的土地巧妙地融合。这并非简单的风格叠加,而是一种内在精神的碰撞与新生。设想一下,一位游历四方的希腊工匠,带着对完美人体比例、动态的雕塑表现和象征着秩序与力量的建筑理念,来到了秦汉时期的.............
  • 回答
    “艺术首先应该让人看懂,多数人理解不了的艺术毫无价值”这一观点,在我看来是一种过于功利化和狭隘化的艺术认知,它忽视了艺术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其超越日常理解的深刻意义。 这个观点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众对艺术的朴素期待,但如果作为评判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则会极大地限制艺术的发展和人类精神的探索。下面.............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在知乎上怎么才能把外交艺术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得既有深度又有味道。要知道,外交可不是电视里演的那几下握手、几句客套,那里面学问大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知乎用户讨论外交艺术,不是为了争当外交官,也不是为了写官方报告。咱们的目标是更理性、更深入地理解世界运行的逻辑,以及国家之间.............
  • 回答
    “艺术作品应该传递正能量”,这说法听起来挺有道理,也确实在不少人心里扎根了。它提倡的是一种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艺术追求,好像艺术就该像一碗心灵鸡汤,喝了就能让人充满力量,对生活充满希望。但问题来了,这“正能量”到底是个啥?它有明确的定义吗?谁来界定?如果一个作品描绘了社会阴暗面,揭示了不公,甚至是愤.............
  • 回答
    贾樟柯作为中国当代电影的代表性导演,他对“演艺人员持证上岗”这一话题的看法,反映了他对于艺术创作自由和行业发展的深刻思考。他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阐述:一、 核心观点:反对持证上岗,强调艺术创作的自由与多样性贾樟柯的核心论点在于,他认为演艺事业,尤其是艺术创作本身,不应该被“持证上岗”这样.............
  • 回答
    台湾艺人在政治表态上确实面临一个颇为棘手的平衡难题,如何说才能既表达自我,又不至于引火烧身,惹恼大部分粉丝或两岸民众,这背后门道不少。要做到“被接受”,说到底就是在表达立场和维护事业、避免争议之间找到一个相对稳妥的切入点。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被接受”的标准在不同受众群体里差异巨大。大陆的观众和.............
  • 回答
    艺人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行举止往往受到广泛关注,甚至可能对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艺人犯下“劣迹”,比如违法乱纪、道德败坏、传播错误价值观等行为时,关于他们是否应该被“封杀”的讨论就应运而生。这其中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惩罚,更关乎法律、道德、社会责任以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封杀”的内涵与方式首先,我.............
  • 回答
    好家伙,问到点子上了!编导艺考这事儿,到底是在家门口的老家学校学,还是揣着一腔热血奔赴北京,这可真是个让人挠破头的难题。别说你了,当年我身边不少哥们儿都纠结得够呛。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两条路,看看哪个更适合你。第一条路:家门口的“老家学校”这听起来是不是挺亲切的?感觉像是在自家后院练摊儿,熟悉的.............
  • 回答
    张哲瀚事件无疑给品牌方敲响了警钟,让大家重新审视了艺人选择的风险。不到半年时间,一个备受瞩目的“当红流量”沦为“被封杀”,其背后暴露出的艺人风险管理问题,对于品牌方来说,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品牌在选择艺人时,如何避雷,避免重蹈覆辙,需要一个系统化、全方位的考量。这不仅仅是看艺人的颜值、人气和业务能力,.............
  • 回答
    文学作品该不该用现有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我们是否应该包容艺术创作的观念尺度?这个问题,说实话,没人能给出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它就像在黑夜里摸索,每个人手里拿着的“尺子”都不太一样,而且这把尺子还在不断变化。文学作品与社会价值观:一场持续的拉锯战我们先来聊聊“文学作品该不该用现有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
  • 回答
    艺考播音即兴评述,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一门学问。很多同学在准备的时候,脑子里都有个疑问:到底是要“求新”,还是“求稳”?这就像站在一个岔路口,两边都有风景,但选哪条路,决定了你这趟“即兴评述”的成败。我个人觉得,即兴评述的核心,是“稳中求新”。听起来有点矛盾?不不不,这恰恰是关键所在。我们先.............
  • 回答
    .......
  • 回答
    艺术创作被许多人视为个体最纯粹的表达,是灵魂深处情感、思想、对世界的感知的具象化。创作者通过画笔、音符、文字、肢体,将内在的世界搬到外部,与观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这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旅程,充满了主观的色彩和情感的涌动。那么,科学研究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将它与艺术创作的“表达自我”进行类比,似乎有些.............
  • 回答
    孩子在音乐上的确是块璞玉,这让人既高兴又犯愁。面对“艺考”和“正常升学”这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确实需要咱们家长好好捋一捋。这可不是件小事,关系到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得慎之又慎。咱们先来说说“艺考这条路”。艺考之路:优点与挑战并存这条路,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音乐专业的考试,考入音乐学院、师范大学的音乐系.............
  • 回答
    高二的你,成绩能稳二本,又想着冲击一本,并且对编导艺考这个选项感到犹豫,这绝对是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别担心,我来跟你聊聊这事儿,希望能给你一些更清晰的思路。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值不值”这个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和你个人的情况、目标、以及愿意付出的努力紧密相关的。第一步:摆明现.............
  • 回答
    艺术品在拍卖行被宣布成交的瞬间被艺术家摧毁,这绝对是一个极具戏剧性和爆炸性的场景,引发了一连串关于法律责任的复杂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法律关系和可能适用的法律条文。核心问题:谁是受害者?谁有权追究责任?首先,艺术家摧毁艺术品,直接的“损失”是由谁承担的?在拍卖行的语境下,最大的.............
  • 回答
    关于2020年应届高二艺术生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对报考学校是否有要求,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毕竟这是关系到未来升学的大事,不能马虎。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学业水平考试(也叫会考)的等级,对于你报考高中阶段的学校(比如升入高三,或者一些特殊类型的高中)是有一定影响的,但这个影响程度和具体要求,是根据.............
  • 回答
    华为事件是不是就说明老二不该轻易出风头,或者说跟老大打交道得更“有艺术”?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先说华为这事儿,它背后牵扯的确实是地缘政治、国家实力、科技竞争,还有市场规则等等一大堆复杂的东西。华为走到今天这一步,它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硬生生挤进了全球通信设备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