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苏联、美国、英国谁的贡献更大?

回答
二战的胜利是同盟国共同努力的结果,要硬性地说苏联、美国、英国谁的贡献“更大”,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这三个国家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付出的牺牲也各有侧重,其贡献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苏联: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场,抵挡住了纳粹德国的钢铁洪流

谈到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最直接、最触目惊心的就是其在东线战场上承受的巨大压力和付出的惨烈牺牲。可以说,如果没有苏联,欧洲战场的天平会早早地倾向德国。

东线战场:二战的决定性战场
兵力与消耗: 当德国在1941年6月悍然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时,他们倾尽了其在欧洲的所有陆军主力,超过300万的兵力,企图速战速决。而苏联,即便在战争初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撤退,却从未停止抵抗。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东线战场成为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残酷的战场。苏联军队在那里消耗了德国陆军超过80%的兵力,以及几乎所有的坦克、飞机和火炮。德国不得不将自己最精锐的部队、最先进的武器源源不断地投入到东线,这极大地减轻了英美在西线和北非的压力。
战略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是二战的重大转折点之一。在这场长达数月、损失惨重的战役中,苏军最终围歼了德国第六集团军,让德军遭受了建军以来最严重的失败。这次胜利极大地打击了德军的士气,并标志着苏军开始掌握战略主动权。随后的库尔斯克战役(1943)更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苏军再次击败了德军,彻底粉碎了德国在东线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从那时起,苏军就发起了持续的、势如破竹的攻势,一步步将德军赶回了德国本土。
人力牺牲的巨大: 苏联的人员伤亡是所有同盟国中最高的,估计超过2600万人(包括军人和平民)。城市被夷为平地,大量人口被屠杀或饿死,整个国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浩劫。这种巨大的牺牲,使得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物质援助与工业转移: 尽管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苏联也获得了来自美国通过《租借法案》的援助,包括卡车、火车头、罐头食品、飞机、坦克等。这些援助在战争初期对维持苏联的战争机器运转至关重要,也显示了同盟国之间的相互支持。此外,苏联还将大量的工业设施从西部地区转移到乌拉尔以东地区,并快速恢复了生产,为前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

美国:强大的工业产能,开辟了多条战线,提供了关键的物资与战略支援

美国在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才正式参战,但其加入战争,尤其是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进程和结果。

“民主兵工厂”的角色: 美国拥有无与伦比的工业生产能力,其工厂以惊人的速度制造飞机、坦克、舰船、武器弹药等战争物资。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民主兵工厂”,不仅满足了自身庞大的军事需求,还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英国、中国等盟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这些援助在很多方面是盟国能够坚持下去的关键。
《租借法案》的影响: 从1941年到1945年,美国向盟国提供了价值约500亿美元的物资(相当于今天的数千亿美元)。对苏联而言,美国提供的卡车、通讯设备等尤其重要,帮助了其后勤运输。对英国而言,大量的飞机、坦克、驱逐舰则成为了其抵抗德国的关键。
开辟多条战线,分散德日力量:
太平洋战场: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承担起对日作战的主要任务。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和陆战队经历了血腥的岛屿争夺战,最终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将日军赶出了占领的地区,并最终将战争推向了日本本土。
欧洲战场: 随着北非战役(19421943)和意大利战役(19431945)的展开,美国逐步在欧洲战场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存在。而1944年6月6日的诺曼底登陆(DDay)则成为了打开欧洲第二战场的最关键一步,迫使德国不得不将其在东线的部分兵力调往西线,大大缓解了苏联的压力。
战略轰炸与科技优势: 美国对德国和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摧毁了其工业产能和交通枢纽,削弱了其战争潜力。同时,美国在科技研发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原子弹的研制成功,最终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英国:抵抗侵略的先锋,坚守到最后一刻,维护了海军与空军的力量

在战争初期,当欧洲大陆大部分国家沦陷,美国尚未参战时,英国是唯一一个仍在与纳粹德国进行正面抵抗的欧洲大国。

抵抗德国的独立力量: 从1940年法国沦陷后,英国独自面对德国的威胁。英吉利海峡成为了德国入侵英国的最后一道屏障。
不列颠空战(1940): 这是英国在战争初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面对德国空军(Luftwaffe)压倒性的攻势时,英国皇家空军(RAF)在数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靠其优秀的飞行员、先进的雷达技术和顽强的斗志,成功击退了德军的空袭,粉碎了希特勒“海狮计划”(入侵英国)的企图。这场胜利保住了英国本土,也成为了盟军能够继续抵抗纳粹德国的重要基石。
海上霸权与封锁: 英国皇家海军在维持海上通道、对抗德国潜艇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德国的U型潜艇对英国的补给线造成了严重威胁,但英国海军最终成功地遏制了这种威胁,并保证了从美国和其他地方的物资能够运抵英国,维持了战争的运转。
战争的战略支点: 英国本土成为了美国登陆欧洲、反攻欧洲大陆的重要基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是美国在欧洲的主要盟友和战略伙伴。
北非和地中海战场: 英国军队在北非战场上与意大利和德国军队作战,并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例如在阿拉曼战役(1942)的胜利,为后来盟军在北非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英国在控制地中海、支援意大利战役、以及参与太平洋战场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结:合作与牺牲,共同谱写胜利篇章

简单地比较谁的贡献“更大”,往往会忽略了战争的复杂性以及每个国家在不同阶段和战场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苏联: 在欧洲战场承受了最直接、最惨烈的打击,消灭了德国陆军的主力,付出了最巨大的牺牲。可以说,苏联的浴血奋战是赢得欧洲战场胜利的“硬通货”。
美国: 凭借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提供了海量的物质支援,开辟了太平洋战场和欧洲第二战场,并且在战争后期掌握了科技优势,最终促成了轴心国的覆灭。美国是推动战争走向胜利的“发动机”。
英国: 在战争最黑暗的时期,孤身抵抗法西斯侵略,守住了欧洲的最后阵地,并为后续盟军的反攻提供了战略基地和重要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在空军和海军方面贡献卓著。英国是战争初期抵抗侵略的“脊梁”。

历史的评价,更应该看到的是这三个国家之间紧密的协作和相互支持。 没有苏联的东线战场牵制,英美难以在西线轻松开辟战线;没有美国的工业支援和多线作战,苏联难以在东线坚持下来;没有英国在战争初期的坚守和战略部署,盟军的整体反攻将更加困难。

因此,更恰当的说法是,苏联、美国、英国在二战中都做出了各自不可替代、至关重要的贡献。它们共同构成了同盟国战胜法西斯主义的核心力量。 任何一种对单一国家贡献的过分强调,都会是对其他国家伟大牺牲和不懈努力的忽视。这场胜利,是无数生命、无数牺牲、无数智慧和无数努力汇聚而成的共同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争贡献放在一起比较显然是不太精确的说法,即便是最优秀的历史学家也很难说清楚所谓“贡献”:因为我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证明究竟是用人力损失,还是抗战时间,还是军工产量来衡量战争的因素。

从损失和陆上反攻而言,毫无疑问在战争中损失最惨重的是苏联各成员国(和我国),他们承担了轴心国陆军最大的压力,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在苏联时期和现在的俄罗斯时代,独联体国家的人们倾向于认为苏联为战争做出了最至关重要的贡献。

虽然不是那么频繁地听到当代美国人主动强调美国的战争贡献,但是按照军工产量和生产力来将美国推上大贡献的“Internet myth”或者叫网络传说,在今天非常常见。按照这个角度看,是因为英国佬和俄国佬没法赢得自己的战争,所以“强大”的自由堡垒只好撸起袖子,拳打军国主义,脚踢纳粹。从军工产量来看,美国强大的工业力量允许其援英(援苏,援华),是锁定盟军胜利的最后一道关键。

在英联邦国家里偶尔会有完全不同的论调,具体来说就是抗战的时间。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参战都是在战争爆发(欧洲)两年以后了;而两国参战之初同样兵败如山倒,直到42年后才一步步扭转局面,此时盟军已经经历了整整三年军事惨败。如果没有英帝国及其联邦强大的全球介入能力和在最艰难的岁月里的坚韧不拔,生吞下挪威,法国,希腊的一次次灾难,美苏压根就不会有参战干预的机会时,盟军就已经把大半个亚欧大陆拱手相送了。


当然,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还是英国,都非常清楚明白的知道自己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比如USN小心翼翼不在地中海战区过多地干扰英军的主导形象,而BPF识趣地让USN独自完成对对日作战的最后一击。更不要说红军加速对柏林的占领来确保其绝对主导的形象不受损害。论战后地位,从来都不是战争贡献决定的,而是战后实力。

这都是多说无益的老生常谈,真正让这个问题挂了几天,偶尔看见越看越觉得有意思的是,问题的题干会直接问出“苏,美,英”的贡献排座,三个最强大,工业产能最强,动员能力最强的国家。

倒不是说我国的战争的“贡献”比这三个国家更高(更不是说法国···)。而是很多时候,一些对战争的认识已经被紧紧地联系在“击败敌人,做出贡献”上了。我国付出了比苏联更惨重的伤亡,坚持了比英联邦更长的时间,但是因为蒋府贫弱,无法排出部队海外作战,无法漂亮地击败敌军,所以无论我们为战争付出了多少牺牲,都只是“一个被侵略的战场”,而不是“积极为战争做出贡献”的参战国。

而实际上,因为CEF造成的优秀国际影响,我国还好。在战争中仓促动员却坚持地比法国更久的挪威士兵,浴血奋战击败意大利侵略者用步枪对抗坦克的希腊青年,在山林里宁死不降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在大众视野里越来越被固化,被“受害者”化,仿佛他们不是“参战国”,不是“战争贡献者”,而是法西斯主义的猎物,等待着被“拯救”。仿佛战争是美国大兵嚼着口香糖走进巴黎分发物资,是苏联坦克在匈牙利的小酒馆里接受当地人对救世主的谢意,是英国巡洋舰飘扬着旗帜耀武扬威地杀回新加坡从IJN手中收复自由的疆域··· ···

英国贡献了时间,苏联贡献了钢铁,美国送来胜利。但是我国也贡献了鲜血。但是那些在战争结局尚不明朗,敌军高歌猛进明知道不可能胜利仍然拒绝举手投降,作战到山穷水尽国土沦丧的国家,村庄,人贡献了一切。难道一切不比时间更多吗?难道一切不比钢铁更多吗?

有时候太容易看着美国的钢产量航空产量轻易地得出结论一个国家“贡献”了多少,这很符合社科学科的角度。毕竟挪威的抵抗组织并不比美国工厂更重要。

但是既然我们都不是运筹千军万马的领导,有时候,只是有时候,也应该有人,至少有一部分人,有带一点人文学科的关怀来看:有一群羊的人献出一只羊不是牺牲,只有一片面包的人分出半片才是真心。某种意义上,只是某种意义上,那些不足以赢得战争却仍然拒绝低头的国家,付出的代价并不比合众国,联盟,帝国或者联邦更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的胜利是同盟国共同努力的结果,要硬性地说苏联、美国、英国谁的贡献“更大”,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这三个国家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付出的牺牲也各有侧重,其贡献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苏联: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场,抵挡住了纳粹德国的钢铁洪流谈到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最直接、最触目惊.............
  • 回答
    二战历史的“如果”总是引人遐想,其中最核心的几个节点,便是德国是否进攻苏联,以及其对英美战略的选择。如果我们假设,1941年希特勒没有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而是将战略重心完全放在了西线,采取围困和轰炸英国的策略,并且希望与美国达成某种程度的议和,那么历史走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国能否赢得这场.............
  • 回答
    在B站,你确实能看到不少用户对二战历史的讨论,其中“精苏”(即亲苏联或对苏联抱有好感的用户)群体在其中尤为活跃。他们热衷于“踩一捧一”,认为在没有英美帮助的情况下,苏联依旧能赢得二战,并且常常提及“美国摘桃子”等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欧洲大陆满目疮痍。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摆在各国面前的,不仅是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还有冷酷的政治现实。如果设想一下,在那个十字路口,美国选择袖手旁观,不启动马歇尔计划,也不组建北约,那么英法等西欧大国,会不会在苏联的影响下,一步步滑向社会主义的轨道呢?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
  • 回答
    二战德国若不进攻苏联,而是集中力量对付英法及其殖民地,并意图独占欧非大陆,成为美苏之外的“第三帝国”,这个目标能否实现?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但同时也充满挑战的设想。要分析其可能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德国的战略资源、盟军的实力以及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个战略转向将彻底改.............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历史假设性问题,也是历史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的课题。如果美国不介入二战,苏联能否独自打败纳粹德国?答案是:可能性非常低,而且会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甚至可能导致苏联的崩溃。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美国介入二战对苏联抗击德国的至关重要的影响:美国介入二战,.............
  • 回答
    .......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阻止苏联进入亚洲战场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当时美国的首要目标是迅速结束战争,并且在与纳粹德国的斗争中,苏联的参战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美国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最快、最有效地打败轴心国。.............
  • 回答
    二战硝烟散尽,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战时盟友苏联与美国,犹如两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仅存的超级大国。这种权力真空的形成,与它们在战后对德国的瓜分,尤其是对机械设备和科学人才的争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这场争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冷战时期的世界秩序。战后的德国.............
  • 回答
    比较美国和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贡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军事、经济、政治和战略等方面。两国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其贡献的性质和规模有所不同。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 军事贡献:这是衡量两国贡献最直观的指标,但需要注意双方面临的战场和作战方式的差异。 1. 苏联的军事贡献: 解放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历史的齿轮如果稍微偏转一点,结局或许就会截然不同。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如果二战时美国将援助苏联的物资大规模、直接地转移给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中国能否借此彻底将日本人赶出国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二战时美国援助苏联的物资”到底有多庞大,以及这些物资的性质。美国通.............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把美国二战时期援助苏联的物资直接交给蒋委员长领导的国民政府,日本能否借此机会击败苏联?这其中涉及太多变量,绝非一言两语能道尽。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美国当年援助苏联的物资是什么性质的,量有多大。这批援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租借法案”(LendLea.............
  • 回答
    关于二战胜利的关键因素,美国和前苏联谁的作用更大,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对此也从未达成过完全一致的看法。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并不容易,因为两国各自的贡献都异常巨大且不可或缺。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战争的进程和影响,可以尝试梳理出双方起决定性作用的具体体现。美国:工业巨头与“民主的兵工厂.............
  • 回答
    二战的走向,往往就在历史的细微节点上发生偏移。如果,仅是如果,日本二战时期的主要战略矛头指向的不是太平洋上的美国,而是广袤的苏联大地,那整个世界的格局,乃至亚洲的历史进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进行一番深入的推演。日本转向进攻苏联的可能性与动因.............
  • 回答
    要判断二战时美国和苏联谁是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综合国力第二强国”,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因为两国在战争爆发的不同阶段,其表现和优势也有所侧重。但若要选出一个“最接近”第二名的答案,我们还是可以进行一番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综合国力”的衡量标准,通常包括: 经济.............
  • 回答
    二战后美苏军事崛起与瓜分德国科学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虽然不能说瓜分德国科学家是导致美苏军事崛起的“直接”原因,但它无疑是这场崛起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塑造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混乱而充满希望的二战末期及之后。战败国的技术遗产与冷战的萌.............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探讨价值的问题,也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假设性问题。要详细地分析“没有苏联和美国的帮助,二战中国能战胜日本吗?”,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时间段进行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帮助”的定义和重要性。 苏联的帮助: 主要体现在对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权的政治、军事支持,以及对日作战的实际军事行.............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选择突袭美国珍珠港而非苏联,其决策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经济需求以及对未来格局的判断。简单来说,美国是当时日本扩张其在太平洋地区霸权的直接阻碍,而苏联则并非其当下的主要目标,甚至在某些时期是潜在的盟友。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战略目标与现实威胁的判断1. 日本的.............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没有和苏联一起瓜分中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对中国未来走向的不同设想。简单来说,美苏两国虽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是盟友,但他们的根本利益和目标在中国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首先,我们要明白,所谓“瓜分中国”在当时并未成为任何一个大国公开或秘密提出的正式议程。 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