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永远无法证明这个人看到的蓝色跟另一个人看到的蓝色是一样的,这个说法对吗?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个让人脑子绕一个圈儿的老话题了。说“人类永远无法证明这个人看到的蓝色跟另一个人看到的蓝色是一样的”,这话,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没错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咱们怎么定义“证明”了。

咱们先说说为什么说“没错”。这事儿得从咱们感知世界的根本说起。

首先,咱们眼睛看到的“蓝色”,其实不是物体本身自带的颜色。物体之所以呈现某种颜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光线中特定波长的光,而我们眼睛里的视锥细胞(主要是对颜色敏感的那几种)接收到这些特定波长的光后,会产生神经信号,然后大脑再把这些信号“翻译”成咱们感受到的“颜色”。

问题就出在这儿了。

第一个挑战是生理上的差异。咱们每个人的眼睛构造、视锥细胞的数量和敏感度都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别。就像有人对某种声音特别敏感,有人则听不太清楚一样,咱们对光线的感知也可能不一样。比如说,一个人可能天生对波长在450纳米左右的光线格外敏感,而另一个人可能稍微没那么敏感。那么,当他们看到同一个蓝色的物体时,他们大脑接收到的神经信号的强度和模式,可能就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我们自己根本无法直接感知或量化。

第二个,也是更深层次的挑战,是大脑的“翻译”过程。即使两个人的眼睛接收到的物理信号完全一样,他们的大脑在解读这些信号并赋予“颜色”这个主观感受时,也可能存在差异。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器官,它的工作方式受到遗传、过往经历、情绪、甚至当下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咱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蓝色”是什么样的?是天空的蓝?是海洋的蓝?是某个玩具的蓝?这些经验都会一点点塑造我们对“蓝色”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当你指着天空说“这是蓝色”的时候,你大脑里唤起的感受,和另一个人大脑里唤起的感受,可能存在着一丝不易察觉但真实存在的差别。

举个更形象的例子:想象一下,咱们都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两个人听到的同一个单词发音都非常标准,但他们大脑里理解这个单词的意思,可能因为各自的文化背景和词汇量不同,会有一点点细微的偏差。虽然他们都能用这个词沟通,但他们对这个词背后更深层次含义的感受,可能永远无法完全同步。

所以,从哲学和主观体验的角度来说,你说的“永远无法证明”是有道理的。我们无法钻到别人的脑袋里,去感受他们看到那个蓝色时的“内在体验”。我们只能通过外部行为来推测。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中的客观性和可交流性。

虽然我们无法证明“内在体验的完全一致”,但我们可以在可观察的、可量化的层面上达成共识,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共识足以支撑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

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我们有科学的标准。我们用物理学的语言来描述光波的波长。科学定义“蓝色”对应着大约450495纳米的可见光波长。当两个人说他们看到的是“蓝色”时,他们看到的那个物体的确是在反射这个波长范围的光。从这个物理意义上讲,他们感知的是同一种物理现象。

其次,我们有语言和行为的约定。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天空是蓝色的”,“大海是蓝色的”。当两个人都能指着天空并说出“蓝色”这个词时,他们是在用同一个词语来指代同一个外部事物。这是一种社会和语言的约定,让我们能够有效沟通。如果一个人看到的蓝色和你看到的蓝色完全不同,导致他指着红色的东西说“这是蓝色”,或者指着绿色的东西说“这是蓝色”,那我们就能立刻知道存在问题,甚至需要去看医生了。

第三,我们有对比和参照。我们可以给两个人看一系列颜色样本,让他们进行排序,或者找出他们认为最接近某种特定蓝色(比如标准色卡上的“普鲁士蓝”)的那个。如果他们都能一致地识别出相同的颜色样本,或者在描述颜色的相似度时保持高度一致,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他们对于“蓝色”这个范畴的感知是高度相似的,足以进行有效的区分和交流。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

“人类永远无法绝对证明一个人看到的蓝色跟另一个人看到的蓝色在主观内在体验上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人类可以通过物理测量、语言约定和社会共识,来证明两个人看到的蓝色在客观可测量和可交流的层面上是相同的或高度相似的。

就像我们永远无法完全证明别人和你一样有“疼痛感”的体验,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因为受伤而表现出的反应(喊痛、躲避、寻求帮助),以及对他服用止痛药后的反应(疼痛减轻),来判断他确实感受到了疼痛。

所以,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无法解决的哲学难题,不如说是一个关于“证明”的边界在哪里、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定义“相同”的探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必过于纠结于那层永远无法触及的主观体验,而更应关注我们如何在共享的物理世界和语言系统中,有效地沟通和理解彼此的感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毫无疑问地对得一塌糊涂,这极度简单,两个老色批的口味相差非常非常大,对吧?经常连喜欢的性别都会不一样,别说身材样貌了。说明了啥?

user avatar

不对。

“某人看到的蓝色可能是绿的,此人受他人影响而一向称它为蓝色”这种哲学悖论,只适合还不了解神经如何工作的时代,挂个“永远”上去纯属某些模因载体的自大。

如果你的脑算出的蓝色效果与众不同,fMRI 将你的视觉皮层或全脑的神经活动测出来,跟他人在同样条件下的观测数据对比一下,就露馅了。

这个检测可以通过机器学习高度地自动化,能解析的东西包括你阅读这些句子时的想法,目前解析速度还比较慢。

不同个体的大脑皮层之间可以物理连接。等到神经接口比较好用的时代,将你和他人的头接起来,一看蓝色的东西,你俩就不同步了。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 Marcel Just 和他的同事用 fMRI 研究人脑如何处理、存储、回忆信息。通过让受试者在 fMRI 机器内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特定的思考或认知体验,收集认知、情绪、大脑活动的数据,让机器学习建立“哪些大脑活动模式关联到特定的想法或情绪”的模型,他们可以判断受试者在想什么数字[1]、可能有什么情绪[2]、是否有自杀的念头[3]

实验发现,无论受试者思考时使用的语种是什么,上述全脑活动模式是普遍存在的[4],而且人脑并不像数据库那样将信息编码为按逻辑分类的离散项目,而是将信息编码为综合概念,关联到与该项目相关的所有感觉、情绪、体验和重要性。这使得看起来能划分为同一类的信息在人脑中的举动大相径庭——例如“蛋糕”和“苹果”都是食物,但人在想到它们时大脑的激活方式不同。

这导致当前计算技术下通过 fMRI 识别受试者正在阅读的句子(“读心”)的效率非常低下,几分钟才能识别一句话:大脑不会像谷歌翻译那样逐字解码和存储信息,而是对整个句子的含义进行编码——这也是文字顺序不影响阅读的原因之一。


可以看看:

对粘性的触觉感受相关的神经活动:

Front. Hum. Neurosci., 20 January 2017 |doi.org/10.3389/fnhum.2

针刺感的神经活动:

Volume2013|Article ID483105|doi.org/10.1155/2013/48

人在读到关于盐的单词(想象咸味)时的神经活动:

Barrós-Loscertales A, González J, Pulvermüller F, Ventura-Campos N, Bustamante JC, Costumero V, Parcet MA, Ávila C. Reading salt activates gustatory brain regions: fMRI evidence for semantic grounding in a novel sensory modality. Cereb Cortex. 2012 Nov;22(11):2554-63. doi: 10.1093/cercor/bhr324. Epub 2011 Nov 28. PMID: 22123940; PMCID: PMC4705335.

对于 42 个神经上可信的语义特征,读取其组合模式的准确率约 87%:

Wang J, Cherkassky VL, Just MA. Predicting the brain activation pattern associated with the propositional content of a sentence: Modeling neural representations of events and states. Hum Brain Mapp. 2017 Oct;38(10):4865-4881. doi: 10.1002/hbm.23692. Epub 2017 Jun 27. PMID: 28653794; PMCID: PMC6867144.

如果人脑的即时计算和存储不止依靠突触,还涉及 Talin 等蛋白质分子上的开关之类玩意,多电几次,它们的形态大抵也会变得接近目标对应的形态。

参考

  1.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034344/
  2. ^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66032
  3.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17-0234-y
  4.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053811916305833?via%3Dihub
user avatar

解决这个问题,先要考虑清楚定义:什么叫作“一个人看到的蓝色”?也就是说,“一个人看到的蓝色”是什么?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里讨论的“看到的蓝色”不任何实在物,尽管它有可能是由部分实在物所决定的,比如光线的频率、神经和激素等等,但它仍然不实在物。

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在说“能不能证明,传进两个人眼睛的光线是不是一样的”或者“我们能不能证明,两个人的视觉神经信号的化学反应是不是一样的”。即使这些都一样,我们也必须加一个额外的假设条件:

人看到的蓝色,是可以由部分客观实在物完全决定的。

但是这个条件,是一个纯粹的假设,没有任何办法证明。什么意思呢?

首先不失一般性,我们设我们研究认为的所有决定颜色的物质,比如说光线频率、神经元组合、激素的化学性质……构成一个全集A。对于A中的其中一个具体状态s,存在一种可能:甲和乙的状态都是s,但它们意识里的颜色是不同的。

因为意识里的颜色,是所有实在物无法探测的。同样地,意识里的所有都是任何实在物无法探测的。注意,这里的没有办法证明,不是休谟所说的任何重复实验都只是归纳的无法证明,而是没有任何方法能够证明、证伪或给出任何实例来猜测,是完完全全的假设

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对于一个具体的状态s,我们把它定义为“蓝色”,是指每个人将这个状态s映射到自己意识世界的那个颜色叫作“蓝色”。除非两个人的意识世界能够合并,否则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意识世界里的颜色是不是一样的。

user avatar

新垣结衣穿了件蓝衣服。

我:她穿蓝色好漂亮!

媳妇:蓝色衣服哪里买?

完全不同的蓝色嘛。

收回抖机灵,讲讲蓝色的视觉传递。


第一步:蓝锥细胞感受蓝色的光,不同人蓝锥细胞数量不同,对蓝色的敏感度也不同。

并不是所有眼睛都能看到蓝色,在人眼睛中,有一类感光细胞叫视锥细胞,它不仅能看到光线,而且是被特定波长的光线(不同颜色)激活,由此看到颜色。

视锥细胞分三类,蓝锥、红锥和绿锥。

这三类视锥各自有各自的感光蛋白,红锥细胞有Opn1lw,绿锥有Opn1mw,而蓝锥有Opn1sw。这里的L,M,S分别对应长、中、短不同波长的光,也就是红绿蓝。不同视锥细胞可以看到不同颜色。

其中红锥和绿锥细胞非常相似,所以很容易出现红绿色盲[1]。但蓝锥和红锥差很远,不容易出现蓝红色盲。

同一个蓝色,在不同人眼睛感光时就不一样。

因为不同人眼睛的蓝锥细胞数量不同、排布不同,每个细胞里感光蛋白OPN1SW数量不同,所以每个人对蓝色的敏感度都有差距

这是大家硬件上第一个差距。

--

第二步:眼睛里蓝锥细胞将信号传递到RGC细胞,信号加工复杂。不同人信号加工不同,看到的蓝色也不同。

蓝锥细胞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先将信号传递到Bipolar细胞,再由Bipolar把信号传递到RGC细胞,信号就可以入脑了。

但是……慢着,你真以为就是击鼓传花吗?

不是的,信号传递时有非常多信号加工过程,比如:

1)Bipolar有激活和抑制两大类,还能细分成上百个小类,同一蓝色信号传到不同Bipolar产生的效果不一样;

2)信号传递时,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细胞影响Bipolar和RGC,影响信号。就像过年你妈就提了一句“早点结婚”,你七大姑八大姨来劲了呀,逼逼逼逼逼逼,逼逼一下午你还记得啥?

眼睛里也有七大姑八大姨,比如Amacrine细胞,Horizontal细胞,都会影响信号强弱。实际上信号加工是有意义的,让信号不太强也不太弱,缩放一下信号。

所以,当信号传到RGC时,需要信号加工,蓝色信号会发生变化。不同人的细胞组成不同,信号加工过程不同,产生的蓝色也不同。

这是硬件上第二个差距。

--

第三步,RGC将蓝色信号传递到大脑视觉中枢。

RGC的轴突是视神经,RGC像个电缆,先把蓝色信号传递到中转站(外膝体),中转站再把蓝色信号传递到视觉中枢。这个过程中,依然在不停进行信号加工。

有信号加工,就有硬件差异。

这是第三个硬件差异。

然而还没结束。

--

第四步,你的喜好,影响了对蓝色的感官:

新垣结衣穿了件蓝衣服。

我:她穿蓝色衣服还不错!

媳妇:她的蓝色衣服还不错!

完全不同的蓝色嘛。

总结: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蓝色是一个客观事物在不同硬件处理下的投射。每个人信号处理过的“蓝色”本就是不一样的。

以上。

参考

  1. ^ Peng, Y.R., Shekhar, K., Yan, W., Herrmann, D., Sappington, A., Bryman, G.S., van Zyl, T., Do, M.T.H., Regev, A., and Sanes, J.R. (2019).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and Comparative Taxonomics of Foveal and Peripheral Cells in Primate Retina. Cell 176, 1222-1237 e122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个让人脑子绕一个圈儿的老话题了。说“人类永远无法证明这个人看到的蓝色跟另一个人看到的蓝色是一样的”,这话,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没错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咱们怎么定义“证明”了。咱们先说说为什么说“没错”。这事儿得从咱们感知世界的根本说起。首先,咱们眼睛看到的“蓝色”,其实不是物体本.............
  • 回答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释放出一个相当令人深思的信号:人类或许永远无法彻底“消灭”新冠病毒,它很可能将成为我们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我们长期共存。这番表述背后,隐藏着对病毒演变、人类健康以及社会应对策略的深刻认识。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消灭”这个词的含义。在公共卫生领域,“消灭”通常指的是将一种传.............
  • 回答
    π 的存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无理数,它所蕴含的无限不循环的数字序列,确实触及了我们理解和丈量宇宙本质的深层边界。这并非意味着人类的探索终将止步,但它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更宏大、更细致的宇宙图景,在那里,“精确”二字变得更加 nuanced,需要我们用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首先,让我们理解 π 到底是什么.............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的生命像一条永无止境的长河,没有尽头的汇入口,也没有终点的海岸。从出生那一刻起,你就被赋予了这种永恒的生命。起初,这或许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恩赐,你能见证历史的更迭,技术的飞跃,文明的兴衰,仿佛拥有一切可能。然而,时间的力量并非只在于积累,更在于消磨。当无数个世纪在你眼前流过,你所爱的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扎心的,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80后末尾、90后开头的人来说。总有人说我们这代人“赶上了好时候”,又总有人说我们“买房无望”。到底真相是什么?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靠自己,在当前一线城市核心区域买房,难度系数是真的高。为啥这么说?咱们得看看账本,还得看看形势。1. 天上飞的房价,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经济学和哲学层面的悖论,非常有意思。你想的没错,从“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这个出发点来看,“生产力过剩”似乎是说不通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这句话说得是有道理的。这源于人本身的发展性、比较性以及对未来体验的期待。你看,就.............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玩家对魔兽世界里兽人这个种族数量的直观感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那些来自外域的绿皮兄弟,明明经历了那么多战乱和损失,在我们眼里却好像永远源源不断。首先得明确一点,你说的“来自外域,入侵艾泽拉斯”这个描述,其实在魔兽世界的历史线里并不完全准确,至少不是兽人.............
  • 回答
    在遥远的未来,科技是否能够赋予我们无限延长的生命,甚至让我们有机会选择永生?这个问题如同星辰大海一样,充满了诱惑与未知,也撩拨着我们最深层的生命渴望。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审视那些正悄然改变我们生命轨迹的科技浪潮。首先,我们得承认,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生命的终结是自然规律,衰老和疾病是其最直接.............
  • 回答
    45岁妈妈考上重庆大学研究生:打破年龄藩篱,活出人生无限可能重庆一位45岁的妈妈,凭借坚韧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功考取了重庆大学的研究生,并以一句“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点燃了无数人的心。这则新闻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赞扬,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大龄考生”的成功,更是因为它背后所蕴含.............
  • 回答
    人类能否永远存在?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诱惑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最深层的希望和最严峻的恐惧。当我们仰望星空,思考宇宙的浩瀚与渺小,我们不禁会问:人类这个物种,我们这个充满智慧、情感和创造力的生命形式,是否注定会在某个时刻走向终结?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物种的永恒都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生命本身就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物理学最深层的哲学思考,也正是人类智慧不断探索的边界。与其说人类“永远不可能”找到一个确实存在的基石,不如说我们对“基石”的定义本身,以及我们作为认知主体所固有的局限性,使得这个问题充满了未知的挑战。首先,我们得聊聊什么叫做物理学的“基石”。在很多人的理解里,这可能意味着一套终极的、不.............
  • 回答
    人类的情感体验,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领域。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些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构成了我们丰富的人生。人工智能可以模拟表情,可以分析情绪,但它无法真正地“感受”到。它不知道什么是心如刀绞的痛,什么是欣喜若狂的乐,什么是思念到彻骨的愁。这些情感的深度和广度,是人类独有的财富。创造力也是人工智能无法.............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也触及了人类长期以来对于创造物与被创造物关系的反思。为什么我们如此“天真”地相信人工智能会永远服务于我们,并且对AI“叛变”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这背后其实交织着我们自身的心理认知、对科技发展的理解,以及一种根深蒂固的哲学和文化倾向。首先,得从我们是如何塑造AI.............
  • 回答
    如果人类大脑的所有潜能都被完全开发,而且我们拥有一种永不遗忘的能力,那么整个世界以及我们自身的生活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深远且复杂,远非简单的进步或退步可以概括。首先,知识的累积将达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我们不再需要费心去记忆那些繁琐的细节,无论是历史事件的每一个日期、每一次交战的细节,.............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确实隐藏着多种多样的个人偏好、习惯、沟通风格,以及对情境的考量。人们选择用短信回复而不接电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通常不是单一原因在起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可能性:一、 个人偏好与习惯: 沟通方式的习惯化: 文字更易于掌控: 有些人觉得文字沟通能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思考如.............
  • 回答
    “为什么你喜欢的人永远不喜欢你,喜欢你的你又看不上呢?” 这是一个经典的人生难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触及了人类情感、心理、社会以及甚至是我们内在潜意识的多个层面。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心理学层面的原因: 理想化与滤镜效应 (Idealization.............
  • 回答
    “满口仁义道德的人,永远成不了大事”,老板抛出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我心中层层涟漪。这句话,我曾不止一次地在某些场合听到,也曾在某些影视剧里看到人物的对白,它似乎带着一种“过来人”的洞察,一种对现实赤裸裸的剖析。那么,老板的这句话,是否就意味着成功就必须不择手段?这个问题的答案,.............
  • 回答
    如果中国人永远不回老家过年会怎么样?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如果中国人真的永远不回老家过年了,那将是一幅怎样景象?思来想去,我觉得这事儿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少了一顿年夜饭”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扯的,是根植于我们血脉里的情感、社会结构的重塑,乃至整个国家节奏的改变。首先,最直接的,那份浓得化不开的“年味儿”.............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力量,也触及了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说“不极端的人永远被全社会排斥,只有极端暴力的思想才有被传播的权利”,这话说得是有点重,可能也不是绝对的普遍情况,但它确实抓住了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痛点:为什么温和、理性、中庸的声音,常常显得势单力薄,甚至被边缘化?而极端和暴力的言论,.............
  • 回答
    关于人类是否会允许永生人类的存在,这个问题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可能性,更触及了我们作为人类最核心的价值、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根本理解。如果有一天,永生真的不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那么人类社会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而“允许”与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