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毫无疑问地对得一塌糊涂,这极度简单,两个老色批的口味相差非常非常大,对吧?经常连喜欢的性别都会不一样,别说身材样貌了。说明了啥?
不对。
“某人看到的蓝色可能是绿的,此人受他人影响而一向称它为蓝色”这种哲学悖论,只适合还不了解神经如何工作的时代,挂个“永远”上去纯属某些模因载体的自大。
如果你的脑算出的蓝色效果与众不同,fMRI 将你的视觉皮层或全脑的神经活动测出来,跟他人在同样条件下的观测数据对比一下,就露馅了。
这个检测可以通过机器学习高度地自动化,能解析的东西包括你阅读这些句子时的想法,目前解析速度还比较慢。
不同个体的大脑皮层之间可以物理连接。等到神经接口比较好用的时代,将你和他人的头接起来,一看蓝色的东西,你俩就不同步了。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 Marcel Just 和他的同事用 fMRI 研究人脑如何处理、存储、回忆信息。通过让受试者在 fMRI 机器内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特定的思考或认知体验,收集认知、情绪、大脑活动的数据,让机器学习建立“哪些大脑活动模式关联到特定的想法或情绪”的模型,他们可以判断受试者在想什么数字[1]、可能有什么情绪[2]、是否有自杀的念头[3]。
实验发现,无论受试者思考时使用的语种是什么,上述全脑活动模式是普遍存在的[4],而且人脑并不像数据库那样将信息编码为按逻辑分类的离散项目,而是将信息编码为综合概念,关联到与该项目相关的所有感觉、情绪、体验和重要性。这使得看起来能划分为同一类的信息在人脑中的举动大相径庭——例如“蛋糕”和“苹果”都是食物,但人在想到它们时大脑的激活方式不同。
这导致当前计算技术下通过 fMRI 识别受试者正在阅读的句子(“读心”)的效率非常低下,几分钟才能识别一句话:大脑不会像谷歌翻译那样逐字解码和存储信息,而是对整个句子的含义进行编码——这也是文字顺序不影响阅读的原因之一。
可以看看:
对粘性的触觉感受相关的神经活动:
Front. Hum. Neurosci., 20 January 2017 |https://doi.org/10.3389/fnhum.2017.00008
针刺感的神经活动:
Volume2013|Article ID483105|https://doi.org/10.1155/2013/483105
人在读到关于盐的单词(想象咸味)时的神经活动:
Barrós-Loscertales A, González J, Pulvermüller F, Ventura-Campos N, Bustamante JC, Costumero V, Parcet MA, Ávila C. Reading salt activates gustatory brain regions: fMRI evidence for semantic grounding in a novel sensory modality. Cereb Cortex. 2012 Nov;22(11):2554-63. doi: 10.1093/cercor/bhr324. Epub 2011 Nov 28. PMID: 22123940; PMCID: PMC4705335.
对于 42 个神经上可信的语义特征,读取其组合模式的准确率约 87%:
Wang J, Cherkassky VL, Just MA. Predicting the brain activation pattern associated with the propositional content of a sentence: Modeling neural representations of events and states. Hum Brain Mapp. 2017 Oct;38(10):4865-4881. doi: 10.1002/hbm.23692. Epub 2017 Jun 27. PMID: 28653794; PMCID: PMC6867144.
如果人脑的即时计算和存储不止依靠突触,还涉及 Talin 等蛋白质分子上的开关之类玩意,多电几次,它们的形态大抵也会变得接近目标对应的形态。
解决这个问题,先要考虑清楚定义:什么叫作“一个人看到的蓝色”?也就是说,“一个人看到的蓝色”是什么?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里讨论的“看到的蓝色”不是任何实在物,尽管它有可能是由部分实在物所决定的,比如光线的频率、神经和激素等等,但它仍然不是实在物。
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在说“能不能证明,传进两个人眼睛的光线是不是一样的”或者“我们能不能证明,两个人的视觉神经信号的化学反应是不是一样的”。即使这些都一样,我们也必须加一个额外的假设条件:
人看到的蓝色,是可以由部分客观实在物完全决定的。
但是这个条件,是一个纯粹的假设,没有任何办法证明。什么意思呢?
首先不失一般性,我们设我们研究认为的所有决定颜色的物质,比如说光线频率、神经元组合、激素的化学性质……构成一个全集A。对于A中的其中一个具体状态s,存在一种可能:甲和乙的状态都是s,但它们意识里的颜色是不同的。
因为意识里的颜色,是所有实在物无法探测的。同样地,意识里的所有都是任何实在物无法探测的。注意,这里的没有办法证明,不是休谟所说的任何重复实验都只是归纳的无法证明,而是没有任何方法能够证明、证伪或给出任何实例来猜测,是完完全全的假设。
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对于一个具体的状态s,我们把它定义为“蓝色”,是指每个人将这个状态s映射到自己意识世界的那个颜色叫作“蓝色”。除非两个人的意识世界能够合并,否则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意识世界里的颜色是不是一样的。
新垣结衣穿了件蓝衣服。
我:她穿蓝色好漂亮!
媳妇:蓝色衣服哪里买?
完全不同的蓝色嘛。
收回抖机灵,讲讲蓝色的视觉传递。
第一步:蓝锥细胞感受蓝色的光,不同人蓝锥细胞数量不同,对蓝色的敏感度也不同。
并不是所有眼睛都能看到蓝色,在人眼睛中,有一类感光细胞叫视锥细胞,它不仅能看到光线,而且是被特定波长的光线(不同颜色)激活,由此看到颜色。
视锥细胞分三类,蓝锥、红锥和绿锥。
这三类视锥各自有各自的感光蛋白,红锥细胞有Opn1lw,绿锥有Opn1mw,而蓝锥有Opn1sw。这里的L,M,S分别对应长、中、短不同波长的光,也就是红绿蓝。不同视锥细胞可以看到不同颜色。
其中红锥和绿锥细胞非常相似,所以很容易出现红绿色盲[1]。但蓝锥和红锥差很远,不容易出现蓝红色盲。
同一个蓝色,在不同人眼睛感光时就不一样。
因为不同人眼睛的蓝锥细胞数量不同、排布不同,每个细胞里感光蛋白OPN1SW数量不同,所以每个人对蓝色的敏感度都有差距。
这是大家硬件上第一个差距。
--
第二步:眼睛里蓝锥细胞将信号传递到RGC细胞,信号加工复杂。不同人信号加工不同,看到的蓝色也不同。
蓝锥细胞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先将信号传递到Bipolar细胞,再由Bipolar把信号传递到RGC细胞,信号就可以入脑了。
但是……慢着,你真以为就是击鼓传花吗?
不是的,信号传递时有非常多信号加工过程,比如:
1)Bipolar有激活和抑制两大类,还能细分成上百个小类,同一蓝色信号传到不同Bipolar产生的效果不一样;
2)信号传递时,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细胞影响Bipolar和RGC,影响信号。就像过年你妈就提了一句“早点结婚”,你七大姑八大姨来劲了呀,逼逼逼逼逼逼,逼逼一下午你还记得啥?
眼睛里也有七大姑八大姨,比如Amacrine细胞,Horizontal细胞,都会影响信号强弱。实际上信号加工是有意义的,让信号不太强也不太弱,缩放一下信号。
所以,当信号传到RGC时,需要信号加工,蓝色信号会发生变化。不同人的细胞组成不同,信号加工过程不同,产生的蓝色也不同。
这是硬件上第二个差距。
--
第三步,RGC将蓝色信号传递到大脑视觉中枢。
RGC的轴突是视神经,RGC像个电缆,先把蓝色信号传递到中转站(外膝体),中转站再把蓝色信号传递到视觉中枢。这个过程中,依然在不停进行信号加工。
有信号加工,就有硬件差异。
这是第三个硬件差异。
然而还没结束。
--
第四步,你的喜好,影响了对蓝色的感官:
新垣结衣穿了件蓝衣服。
我:她穿蓝色衣服还不错!
媳妇:她的蓝色衣服还不错!
完全不同的蓝色嘛。
总结: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蓝色是一个客观事物在不同硬件处理下的投射。每个人信号处理过的“蓝色”本就是不一样的。
以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