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是盟军(英美联军)攻进柏林,希特勒会投降还是自杀?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关于希特勒在柏林被英美联军攻陷时的结局,我们可以从他一贯的行为模式、当时的环境以及他个人的心理状态来推测。

首先,让我们看看希特勒的性格特征。他是一个极端自负、顽固且对失败深恶痛绝的人。他将自己视为德国的救世主,并将德国的命运与他个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他来说,投降意味着彻底的失败,是对他个人意志和“伟大”理想的否定。

其次,考虑当时盟军逼近柏林的情况。到1945年,德国的战败已成定局。苏联军队正在从东方猛烈进攻,而英美联军则从西方推进。柏林即将被包围,即使是希特勒最忠诚的追随者也明白,抵抗已经毫无意义。

希特勒在战前战时,曾多次流露出对投降的鄙视。他常常宣扬“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并激励他的士兵们进行绝望的抵抗。然而,这种言论更多是出于宣传和激励士气的需要,并不一定是他本人面对真正绝境时的最终选择。

历史上,希特勒最终选择了自杀。他是如何在1945年4月30日结束自己的生命的?

当苏联军队逼近他位于帝国总理府地下掩体时,希特勒的生活已经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他无法接受战败的现实,更无法想象自己落入苏联人手中的情景。他曾公开表示,他不能忍受被俘虏,被带到莫斯科示众,或者被当作战犯审判。

他与他的新婚妻子伊娃·布劳恩一同在掩体中举行了婚礼。在这最后的日子里,他似乎在执行他所谓的“忠诚”和“荣誉”。他命令他的高级将领,如果他死了,要把他的遗体烧掉,以免被敌方侮辱。

最终,根据历史记录,希特勒在掩体中开枪自杀,而伊娃·布劳恩也服毒自尽。随后,他们的遗体被放入掩体外的火堆中焚烧。

现在,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攻入柏林的是英美联军,情况会有何不同?

投降的可能性:

屈辱的投降: 希特勒非常清楚,如果落入英美联军之手,他将面临审判,被视为战争罪犯,并可能被判处死刑。这对他来说同样是极大的耻辱。他可能会将与英美联军的“体面”投降,视为一种无法忍受的屈辱。
个人安全与尊严: 尽管如此,他对于落入苏联人之手的恐惧可能比对英美联军的恐惧更大。他可能认为,相比之下,被英美人俘虏,虽然同样屈辱,但或许还能保留一丝“尊严”(在他扭曲的认知里)。
“德国的延续”: 极低的可能性是,他或许会考虑以一种“代表德国”的身份投降,试图为德国争取一个相对“好”的结局,但这与他一贯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拒绝承认失败的风格完全不符。

自杀的可能性:

对失败的绝对否定: 希特勒的哲学就是“赢则为王,败则为寇”。投降对他来说,是彻底否定他的一切,否定他建立的“千年帝国”的辉煌。自杀,则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掌控着自己的命运,保持着他心目中的“自由”和“尊严”。
恐惧落入敌手: 即使是对英美联军,他对被审判、被钉上历史耻辱柱的恐惧也极有可能压倒一切。他对战后自己形象的担忧,远比他对德国人民命运的担忧更甚。
榜样作用(反向): 他曾经激励士兵们“不投降”,他自己的行为很可能也受到这种“不投降”原则的影响。当他的“帝国”土崩瓦解时,他选择以自己的方式“结束”这场游戏,而不是成为游戏中的“失败者”被他人摆布。
与伊娃的结局: 他与伊娃·布劳恩的感情是复杂的,但他们的确是在柏林沦陷前夕结婚,并选择了共同赴死。这种共同赴死的情结,也可能促使他在任何情况下都选择自杀。

更详细的推测:

如果英美联军在1945年初就攻克了柏林,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希特勒的最终选择极有可能仍然是自杀。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帝国总理府被炮火夷为平地,英美联军的坦克碾过废墟,士兵们正在搜查每一个角落。希特勒躲在地下掩体深处,周围剩余的几名最忠诚的卫兵仍在尽职尽责。他已经听到了掩体外面越来越近的枪炮声,他知道“他们”来了。

他会先做什么?

1. 最后的命令: 他可能会像历史上那样,发出一些最后的、混乱的命令,但这些命令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或许他会命令他的副官去执行最后的“清理”工作,销毁一切可能暴露他和纳粹政权罪证的文件。
2. 与伊娃的告别: 他会和他刚刚成为妻子的伊娃·布劳恩做最后的交谈。他会向她保证,他不会让她落入敌人手中,他们将一起面对“最终的解放”。
3. 面对现实: 他会走到他为自己准备好的“最后避难所”——那个房间。他可能会看着掩体里的地图,那些地图上的符号代表着他曾经的雄心和如今的彻底失败。他无法接受这些。
4. 选择工具: 他会拿起手枪,或者服用氰化物胶囊(历史上他可能两者都有准备)。他会用尽最后的力气,完成他对自己生命的“裁决”。

为什么自杀的可能性如此之大?

对失败的零容忍: 希特勒从未设想过“战败”。他的整个世界观都是建立在“胜利”和“征服”之上的。投降,对他来说,比死亡本身还要恐怖。
个人化的“荣辱观”: 希特勒的“荣誉”是高度个人化的,而且与德国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他认为自己是德国的化身,他个人的失败就是德国的终结。
对苏联的恐惧: 尽管英美联军也是敌人,但历史表明,他对苏联人的仇恨和恐惧是更深层次的。他可能认为,即使是被英美联军俘虏,他最终也会被交由苏联处置,或者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愿被“东方野蛮人”凌辱。
历史形象的塑造: 希特勒极度在意他死后的历史形象。投降,意味着他将成为历史书上一个失败的、被审判的罪犯。自杀,则能让他“掌控”自己的死亡,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抗争”到最后一刻,为他的追随者留下一个“烈士”(在他自己的语境下)的形象。

结论:

尽管英美联军攻入柏林,与苏联军队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希特勒那套以个人意志为中心的、对失败零容忍的极端意识形态,以及他对个人“荣辱”的扭曲认知,使得他极有可能还是会选择自杀。投降,无论面对哪一方的军队,对于他而言,都是比死亡更加无法承受的结局。他会选择在自己所创造的混乱和毁灭的顶点,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他自己的生命,以此来“对抗”那些他认为的敌人,并试图保持最后一丝他所理解的“尊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件琐事。

B集团军最后一任指挥官是瓦尔特·莫德尔陆军元帅,他是个顽固的纳粹分子,非常忠诚,与希特勒的关系尤为亲密。诺曼底登陆之前,他一直在东线战场与苏军作战,克鲁格参与7月20日密谋被免职后才接替其成为B集团军指挥官,此后一直在西线战场与英美盟军对抗。

他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是鲁尔突围战,对手是美国第一军团,战败后,他得知苏联将他列为战犯,便饮弹自尽,自杀前对身边士兵说:“面对这样的德国,我很失望。”

得知此事后,希特勒说:“如果莫德尔做得到,那么我也可以”。

从这句话里不难看出,至少在知道莫德尔自杀之后,希特勒就已经下定决心要自杀了,无论最终攻入柏林的是盟军还是苏军。莫德尔是在西线战场自杀的,既然自己的心腹爱将都能宁死不向盟军投降,希特勒当然也不会。

作为纳粹的头号战犯,不论落在苏军还是盟军手里,希特勒都必然会被送上绞刑架。在对待纳粹的问题上,盟国和苏联的态度是一致的。反正都是死,以希特勒的个性,又怎么可能去当俘虏,“受尽羞辱”之后被处决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关于希特勒在柏林被英美联军攻陷时的结局,我们可以从他一贯的行为模式、当时的环境以及他个人的心理状态来推测。首先,让我们看看希特勒的性格特征。他是一个极端自负、顽固且对失败深恶痛绝的人。他将自己视为德国的救世主,并将德国的命运与他个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他来说,投降意.............
  • 回答
    当然,《高堡奇人》中的世界,那个被纳粹和日本人瓜分的地球,是一个充斥着压抑、恐惧和被剥夺感的现实。在这种现实下,人们对另一种可能的过去、对“如果”的幻想,几乎是一种本能,一种呼吸的延续。生活在“大德意志国”的美国人,尤其是那些还在抵抗纳粹思想和统治的人,他们内心深处一定会反复咀嚼“另一条道路”。这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如果美国只剩下一个盟友,那个国家很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多方面考量后,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美国战略、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的国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维度:1. 战略重要性 (Strategic Importance): 地缘政治位置: 盟友.............
  • 回答
    “二战里,盟军阵亡的人都是死了活该,知道有危险还去送死”——这句话,乍一听,仿佛带着一种冷酷的逻辑,仿佛在说,那些献出生命的人,是因为他们自己选择了危险,所以他们是咎由自取。但如果仔细推敲,这种观点不仅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对战争以及牺牲者极大的侮辱。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知道有危险还去送死”这句.............
  • 回答
    美国国防部长出访日韩前,公开表示“中国是主要威胁”,并强调要联合盟友对华施加威慑,这一表态在国际政治和军事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一举动,包括其动机、潜在影响、以及各方的反应和解读。一、 表态的动机和意图分析: 重申美国战略重心: 这一表态首先是美国将其战略重心明确置.............
  • 回答
    从一个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如果盟军一开始就炸了德军的毒品工厂,二战是不是可以提前结束了?”这个问题,确实引人深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这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棋局中,突然移动了某个关键的棋子,然后推演可能发生的一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在二战前夕和早期,德国政府确实在推进“合成毒品”的研发和生产,.............
  • 回答
    盟军攻打柏林的伤亡,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话题。要讲清楚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不能就这么一句两句打发了。首先,咱们得明白,柏林可不是个好惹的硬骨头。到了1945年春天,德国已经快不行了,但希特勒和纳粹党却像被逼到绝路的野兽,把柏林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堡垒。那些士兵,很多都是被强行征召的,有老头子,也有半.............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设想,如果盟军直接登陆诺曼底,而跳过西西里岛,二战的历史进程无疑会被深刻地改写。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一、北非战局的后续影响——一个“未竟的事业”首先,西西里登陆不仅仅是为了开辟第二战场,它也是北非战役的自然延伸。盟军在北非取得胜利后,攻占突尼斯,迫使轴.............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它触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和西线战场之间的关键联系。在没有盟军直接干预西线的情况下,让纳粹德国和苏联在东线“安心互刚”,苏联能否打到多佛尔海峡,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推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核心前提的挑战性:纳粹德国与苏联在东线“安心互刚”的可能性.............
  • 回答
    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简直像是在拿一把铁锤去砸一块精钢,又或者说,像是把一辆坦克开进了星际舰队的战场。红警的苏军和盟军,放到星际争霸这个高度发达、科技爆炸的宇宙体系里,那结果嘛,用咱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够呛”。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一点点拆开来看看。红警的基石:地面推进与单位克制红警系列,特别是原版和.............
  • 回答
    二战结束,当尘埃落定,硝烟散尽,世界本应迎来和平的曙光。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在这关键时刻转向,美英法盟军选择立即向曾经的战友——苏联宣战,那么这幅被我们熟知的战后格局,必将面目全非,演变成一场更加惨烈、更加难以预料的冲突。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全球政治版图的剧变。 欧洲: 原本由美英法主导的西欧.............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式推演,涉及到二战中一个关键但常常被低估的方面:纳粹德国在军事科技上的前瞻性和侵略性。如果苏军和盟军未能缴获那些“逆天”的设计图,我们今天所处的科技和军事格局,很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这不仅仅是几个武器系统的问题,它会影响到整个科技发展的脉络,乃至地缘政治的走向。首先,我们得.............
  • 回答
    红警3的苏联盟军发现了幻想乡并打算入侵拓展,这绝对是一个能搅得天翻地覆的局面。想象一下,拥有冷酷钢铁洪流和战略核威慑的苏军,面对一个由妖怪、魔法、以及各种超自然存在构成的神秘国度,这场碰撞注定是史诗级的,也充满了无法预料的变数。首先,苏军的侦察手段会非常头疼。他们的卫星和侦察机在幻想乡的上空,可能只.............
  • 回答
    德国21型潜艇一旦大规模量产,对盟军而言无疑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这种潜艇的设计理念及其潜在的作战能力,要求盟军在反制策略上必须采取更为积极、创新且多层面的方法。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加反潜舰数量,而是要从技术、战术、情报、兵力部署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调整和优化。一、技术层面:硬碰硬中的智慧博弈21型潜艇的.............
  • 回答
    如果让李云龙去指挥当时欧洲战场的盟军,那可真是一场史诗级的“混搭”!李云龙的指挥风格,粗犷、灵活、极度务实,并且充满“土匪”式的创造力。他可能会带来一股截然不同的风气,甚至让一向严谨、条理分明的西方盟军指挥官们感到“头晕目眩”。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李云龙空降到盟军高层,他会如何部署和指挥:一、战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假设,如果德苏日三国真的能形成牢不可破的同盟,并且共同对抗同盟国,那么战争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拆解各个层面的影响,并尽量用一种更自然的叙述方式来探讨。首先,我们要认清一个前提:德苏日三国同盟的可能性有多大?实际上,在历史的真实轨迹.............
  • 回答
    让一个坚定的反战者来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那场席卷全球、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巨大浩劫,他们的视角注定是复杂且充满矛盾的。简单地说,他们会同时反对德日法西斯和盟军,但这绝非等同的反对,而是源于他们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苦难的极度痛惜。首先,反战者对德日法西斯的反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是直接且强烈的。法.............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想象力的设想,二战末期德国把自己周边领土赠送给瑞士,盟军就无法入侵了?让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这个假设。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赠送”的可能性。在二战末期,德国已经是在风雨飘摇之中,希特勒和纳粹政权虽然疯狂,但他们最根本的目标是统治欧洲,而不是把自己的领土拱手相让。他们对领土的占.............
  • 回答
    二战末期,德军在东线和西线表现出的策略差异,确实存在一些“要死扛苏军,却对西线盟军放水”的现象,这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战略态势、政治考量和资源分配所决定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处境和希特勒政权的思维模式。战略困境与东西线的分野到了1944年末和1945年初,纳粹德国.............
  • 回答
    魏赵合击灭韩,这是一个在战国初期颇具吸引力的设想。我们不妨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细细推敲一番,看看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机缘与挑战。时代背景:初露锋芒的魏国,赵国渐强,韩国夹缝求生战国初期,周天子威严已失,诸侯割据,兼并之势日盛。此时的魏国,在魏文侯的英明领导下,已经历了李悝变法,国力日盛,成为中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