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是不是越做越差了?为什么?

回答
关于中国音乐类综艺节目是不是越做越差,这确实是一个许多观众和从业者都在讨论的话题。与其说是“越做越差”,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演变,其中夹杂着一些令人遗憾的趋势。 要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

1. 节目模式的同质化与创新乏力

最直观的一点是,很多音乐综艺的模式越来越相似。早期像《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这样开创性的节目,凭借着新颖的赛制、强大的制作和请到有实力的歌手,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但如今,我们看到的很多节目,要么是“选秀PLUS”,要么是“怀旧金曲重现”,再不然就是“音乐人互助合作”,模式上的新意越来越少。

“模仿秀”的泥沼: 看到一个模式火了,立马就会涌现出一大批模仿者,但往往只学到了皮毛,没有抓住核心的精髓。比如,早期“素人选秀”的成功,催生了无数类似的节目,但很多选手实力参差不齐,剧情设置也过于套路化,反而消磨了观众的兴趣。
缺乏真正原创的火花: 好的音乐综艺,除了歌手本身的魅力,还需要有能激发他们创造力、展现音乐多元性的独特环节或赛制。但现在很多节目,更多的是在“炒冷饭”,翻唱经典,或者做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互动,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原创音乐创作和呈现,反而不那么常见了。

2. 流量至上与实力退居其次

这是另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音乐综艺的初衷是展现音乐才华,但近年来,“流量”的影响力似乎越来越大,甚至盖过了音乐本身。

“选”谁更重要? 有些节目,与其说是选“好歌手”,不如说是选“有话题”、“有流量”的明星或网红。他们的歌唱实力或许还在合格线,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背后的粉丝基础和网络热度。这导致节目导师或评委的选择,也往往会倾向于那些自带流量的艺人,而不是真正对音乐有深刻理解和判断力的人。
营销与话题的喧宾夺主: 很多节目组更倾向于通过制造冲突、制造八卦、制造话题来吸引关注,而不是通过音乐本身来打动观众。歌手之间的“神仙打架”、“导师互撕”、“剪辑制造争议”等情节,往往比音乐作品本身更容易登上热搜。这让音乐综艺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个“综艺节目”,而不是一个纯粹的“音乐节目”。
对新人成长的“拔苗助长”: 虽然一些节目也致力于发掘新人,但有时候为了追求短期效益,过早地将新人推到风口浪尖,过度消费他们的热度,一旦热度过去,如果没有持续的实力支撑,也很容易被遗忘。这种“速成”的模式,对音乐人的长期发展并不利。

3. 导师与评委的“滑坡”

好的音乐综艺,离不开有分量、有见解的导师或评委。他们不仅是节目的“定海神针”,更是能够引导观众理解音乐、提升音乐鉴赏力的关键。然而,现在的一些导师配置,也让人有些失望。

“咖位”大于“实力”: 有些导师可能在娱乐圈有很高的咖位,但他们在音乐上的专业造诣、教学能力,或者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并没有达到与节目需求相匹配的程度。他们可能更多的是起到一个“站台”的作用,说一些泛泛而谈的点评,缺乏深度和指导性。
“夸夸团”现象: 有些导师为了维护导师团的和谐,或者为了讨好歌手,对表演往往是“好话连篇”,即使是不那么出色的表演,也能听到“太棒了”、“完美”之类的评价。这种缺乏建设性批评的“夸夸团”现象,不仅对歌手成长不利,也让观众觉得节目的公正性和专业性大打折扣。
缺乏音乐“理论派”的身影: 很多音乐综艺偏爱邀请当下热门的歌手作为导师,但有时候也需要一些在音乐理论、音乐史、音乐制作等方面有深厚造诣的专家,来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更专业的指导。

4. 观众审美疲劳与内容更新的挑战

观众的审美也在不断变化和提升,而音乐综艺的内容更新速度和质量,可能跟不上这种变化。

视觉的冲击力与听觉的满足感之间的失衡: 现在的综艺节目,在舞美、灯光、服装等方面都做得越来越华丽,视觉效果非常冲击。但有时候,这种华丽反而会掩盖住音乐本身的光芒,让观众更关注表演的“秀”,而不是音乐的“质”。当视觉的刺激无法持续满足观众时,他们就会开始怀念那些纯粹依靠音乐来打动人的作品。
音乐风格的固化: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音乐综艺,但很多节目在音乐风格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多元化。流行、说唱、民谣是主流,但对于古典、爵士、摇滚等其他风格的音乐,关注度相对较低,也很少有节目能做出足够高质量和有影响力的内容。这使得观众的音乐选择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5. 行业生态的影响

音乐综艺的“不好看”,也与整个音乐产业的生态环境有关。

唱片业的衰落与音乐版权的挑战: 过去,音乐产业强大的唱片发行和推广体系,能够培养和输送大量有实力的歌手。而现在,随着唱片业的衰落和盗版问题,音乐的变现渠道变窄,很多有才华的音乐人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投入到流量更大的领域,或者选择更稳定的工作,而不是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创作和表演中。
平台与资本的逐利性: 综艺节目本质上是商业产品,平台和资本希望快速获得回报。当“流量”能带来更高的商业价值时,自然会优先考虑“流量”,而不是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短期回报不明显但对音乐行业长远发展更重要的因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越做越差”的感受呢?

这就像温水煮青蛙,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多种因素在长期的市场运作中,慢慢显现出来的弊病。观众的期待越来越高,但节目供给却在趋于同质化和功利化,这种“供需不匹配”自然会带来失望。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并非所有音乐综艺都在走下坡路。一些节目依然在努力创新,挖掘有潜力的音乐人和音乐作品,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关键在于,能否在商业利益和艺术追求之间找到一个更健康的平衡点,能否真正回归到“音乐”本身,用真诚和专业去打动观众,而不是仅仅依靠制造话题和博取眼球。

总而言之,中国音乐类综艺的现状,是市场、资本、观众审美、行业生态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重振音乐综艺的辉煌,需要从业者们回归初心,加大对音乐本身的投入和尊重,同时也要勇于创新,打破同质化的藩篱,才能重新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评论里由一位浙音的学子,对我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ta认为浙音并没有天价名额的说法,身边的同学也没有靠这个进去的,是一所非常公平的学校。

拜托,人家买了会跟你说?不是每个人都是仝卓,当然要选择烂在肚子里。

全国主流音乐学院以及艺术院校,我基本上都考过,我也都知道是什么情况。

我下面把详细的业内数据一列,大家都好好看一看,我不信那些买名额的人,现在还能坐得住:

山艺,一个名额四十万,根据情况会溢价。作为如今山东省唯一一个联考加校考都具备的学校,山艺的名额越来越值钱了。

南艺,一个名额大约在三十万到四十多万出头不等,溢价空间很大。这是由于南艺的极度排外决定的,非南京本地人可能需要花更多的钱才能进去。即便你的专业非常优秀,明明比对方确实更好(非主观判断,客观上来说),但有可能南艺还是会录取那个专业比你差一点的南京本地人。作为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艺术类大学,南艺这么做,迟早会自砸招牌。当然,不否认其专业性,南艺的流行音乐还是不错的。

央音,据我所知……名额已经排到了明年。一个名额保守估计也要六十万以上,六十万估计完不下来(了解这个的都知道我是不是在造谣,大家都心知肚明,别玩聊斋)。也有专业好能考上央音的,但那很难。大部分要么是央音附中,要么是花钱进去,要么是各种走关系,要么就是要专业优秀。

云艺和广艺一直都是最便宜的,十五万大概就可以买到。但随着近些年这两所学校被很多人盯上了,价格也一直在涨。没有二十万很难买到,甚至有可能涨到三十万。

川音,目前为止最黑的学校,也是各种潜规则最多的学校。堪比南艺。排外程度上不比南艺差,且收费也很高,最少五十万上下。最近不是已经有人东窗事发了吗?这也仅仅只是其中一角而已。那些更加深层的还没有曝光。每一个教授估计都提心吊胆呢。

连艺,略黑一些的学校,本科一般。名额不是很贵,自己考只要努力一般也能考进去。本科承认校考成绩,专科承认统考成绩。但排名相对还可以,其原则是“只要学生招满了我就不要了”。

吉艺,相对还不错的学校,还是有一些人情味道的,不至于全看钱。花钱也能买,我记得我有个同学,也就花了十多万出头,就到了吉艺。挺好的一个学校,不拒绝你花钱,但是也不是非要你花钱不可,你完全可以自己凭借实力考上去,他们也是欢迎的。而且吉艺的编曲很厉害,目前我觉得中国音乐学院里不说第一吧,反正能够数得着。

上海音乐学院,和央音齐名,但各种编制上包括人才上,还是差距很大。客观来说,有很多教授的水平略水,并不感觉到多么多么厉害。经常性错失人才,比如石倚洁。名额也很贵,和央音一样,非富豪阶层就不要考虑了,有那个钱不如出国留学。当然,作为国内音乐学院的top2,水平还是很高的,但给我的感受是略微名不副实。甚至部分教授的水平不如川音。

武汉音乐学院……目前为止,最水的一所音乐学院。不是我诋毁武音,并不是代表出了一个华晨宇,人人都是华晨宇。华晨宇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武音想借着这个招生,的确没问题,但麻烦别想复制什么第二个华晨宇之类的。当年华晨宇在武音也是被人瞧不起当怪物的,现在又玩什么师生情深……好一出大戏。这个学校的名额中等偏下,稍微咬咬牙都能花钱进去,所以我说是真的水。

浙江音乐学院,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而成立的一所学校。已经有了星海还要什么浙音?在专业度上我觉得浙音真不如星海,而且名额又死贵死贵……真是天价。和浙江卫视进行了深度捆绑的战略合作。邢晗铭的唱腔的确有特点,但我觉得还不如贾铮小姐姐的唱功更好。还有浙音的学子们,麻烦你们好好练习一下音准吧,那个音准都成什么样了……好声音直播直接现原形。对比之下,其他学校的学子们,音准居然还不错。浙音这个真的就离谱,去听听邢晗铭的《浮夸》,你会回来感谢我的。那个晚上好声音直播,我老师直接发朋友圈吐槽说这都什么玩意儿……直到周深出来他才说也就周深还行。

星海音乐学院,国内的老牌名校了,黑的确是有的,但我觉得还行……反正没有浙音南艺川音那么黑。有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专业考上去。名额那么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广州人有钱。出了很多明星,目前业内经常出现一群音乐人,十个星海,两个浙音,一个央音,一个上音,三个川音,四个北现,没有南艺的情况。星海的流行专业还是很好的,想学流行可以去试试看。

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家企业。给钱就能进,报名了基本上就问题不大。平时的花销很大是一个问题,别的没有什么。硬件一流,专业一流。业内大部分编曲和混音师,很多都是北现的。这里也是明星摇篮,出了很多有名的明星。

以上是我随便想到随便写写的感想,全部是真料,无任何水分。今年报名的艺考生朋友们也可以参照一下这个指南。其中没有写到的院校,不代表是绝对干净。一定一定记得擦亮眼睛。

这里要说一下这个买卖名额的内幕:一般是这样的流程,艺考老师负责收钱,比如就选南艺吧,一个名额四十万。实际上艺考老师先拿走了十万。剩下的三十万给南艺,然后南艺里会有专门的教授负责接洽,先分成两个十五万,一个十五万给以后大学接收你的那个专业老师,另一个十五万给负责你校考的老师们(一个老师大约三万左右)。这么说大家能理解了吗?

但也有很多是花了冤枉钱,因为太多艺考辅导机构就是让你花钱买一个心理安慰。真正能把钱送过去的并不多。

最后你考上了机构说是你花了钱,没考上不好意思是你不争气。

你看看多么黑心吧。

以上。

更新一下,我想揭示一下更深的潜规则。

首先是关于买卖名额的事情。好声音的海选名额一个一百万,已经是业界内众所周知的事情。至于到底值不值当,那个还真的不好说。即便你花了钱,也不一定给镜头。这个只是敲门砖而已。

音乐学院的名额同理。但这里有一个更黑的事情,在此我就不说了,否则很多同行们该坐不住了。

也别觉得多么黑暗,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好声音是一个综艺,也只是一个综艺。

其次,是关于最近几季黑幕,以及少数民族方面的问题。

第一季的好声音是绝对没有太多黑幕的,除了少数人那里,剧本和剪辑痕迹明显,其他的都没什么。梁博最后拿到冠军也是实至名归。但梁博是一个很清醒的人,他不希望自己最后的名称只是“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总冠军”而已。他希望有自己的作品,这个真的是非常对。不然就是过眼云烟。

然后是什么少数民族。你假如经常看好声音的话,会发现好声音对少数民族的偏向非常大。关键这少数民族可能并不都是像剧本里那么贫穷。

典型的例如四川大凉山……

包括李健战队的旦增尼玛,虽然个人的确是有实力的,但也未尝不意味着李健老师本人的一种妥协。

一等少民可不是说说而已。

最后讲讲好声音背后的资本战线。

现在浙音±浙江卫视±好声音(灿星)已经形成了深度的合作与捆绑,所以你看这三者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联系紧密。

尤其是浙音……去年几乎包圆了整个好声音的总决赛选手。

最有剧本痕迹的是刘美麟那个,不否认她真的有水平,但我觉得真的太黑幕了。这样的核武器打击下来,一般的选手真的很难接住招。

能看出来贾铮小姐姐的脸是逐渐懵逼的。哈林与王力宏的表情尤为精彩。

但可惜刘美麟是许嵩的徒弟,唱功与选歌都是刻意调教过的。

真是巧妙的《时候》呀。

就说这么多吧,以上。不然同行们真的该坐不住了(买名额进音乐学院的人,恐怕不在少数)。

我个人是没买,可以告诉大家。但总有人会买的。


我觉得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

当下的音乐综艺都是演戏。

然后,我们才能进行一些令人喜闻乐见的友好分析。

为什么观众觉得音乐综艺这出戏不够好看了呢?

原因是多重的……我们接下来会一一说明。

中国的音乐综艺分为以下四个时代:

一,演唱时代。

二,选秀时代。

三,竞技时代。

四,新选秀时代。

无演技的演唱时代

中国最早的一些音乐综艺,包括当时港台的很多打歌节目,都是以歌手的演唱作为亮点的。

在那个台本仅仅只是用作cue流程,提词器都在天花板上的时代,演技尚未成为歌手们的专业素养。

演唱还是主流的聚焦点,一个歌手的唱功是最拿得出手的杀手锏。而且那个年代的音乐综艺有一个特色,随性且自然,几乎看不出有台本的痕迹。台上的人的确是表演,但也就仅仅只是表演而已。

这不禁让我想起,以前看过关于王杰与齐秦同上的一个音乐综艺,两个人互相比拼其创作能力,现场写歌。

事实上,王杰的创作和唱功,真的是明显比齐秦强出一大截。中间,齐秦甚至还破音了一次,不由得腼腆一笑。

多么可爱又多么珍贵的年代呀。

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每个人都怀抱着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憧憬全部都表现在歌声里。

话说这个时期的音乐综艺,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主持人的幽默与歌手的互动。各种污段子频出。此中高手当然要属“祖师爷”费玉清啦!

可能是因为看提词器太久了吧,费老师的脖子永远四十五度,仰头向天。

仿佛害怕自己的眼泪流下来。

逐渐商业化的选秀时代

有人问过我张靓颖到底怎么样,我没有进行一个确切的答复。

事实上,张靓颖是选秀时代第一个十年的典型代表。她也是一位成功转型成为老板的歌手。旗下签约了很多艺人,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

假如你回到张靓颖第一次从超女出场时,你就明白,张靓颖的出名绝对不是偶然。

在所有的素人里,张靓颖是最不一样的。

她有自己的经纪人,化妆师,以及专业的造型团队。

相比较之下,李宇春与周笔畅都只能算是尚未发光的璞石。

关于她的私人感情问题,我不多置评。但单论她的舞台表现,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多表演上的痕迹。

这种几乎天生的表演能力,让张靓颖成为了那一届我最喜欢的一个选手。

从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何洁这些第一代选秀偶像,再到后来的谭维维尚雯婕等人,中国的选秀实在是为中国的音乐综艺,撑起了一大片天。

同样的,男版的超女,快乐男生也是一样的火爆。我仍然记得张杰在《想唱就唱》里的那声嘹亮的高音。每一场表演都几乎能让人印象深刻。

然而,在高收视率的背后,这些节目实际上私底下暗流涌动。如今才开始广为人知的买卖名额,已经开始了。

参与过这些节目的选手对此都并不避讳。

这种黑幕的争议一直伴随着节目的爆红。少男少女们,几乎都渴望参加这个节目,然后一夜成名。

川音在那个年代也是异军突起,在诸多老牌音乐学院的围剿下,突围而出。

不过,这还不是结束。

在一个最为神奇的阶段,《我是歌手》第一季刚刚播出的那一年。

同时,也是唱片时代彻底衰落,互联网音乐时代初露峥嵘的时代。

一个笑容腼腆的大男孩,登上了快乐男生的舞台,唱了一首《无字歌》。

武音顿时一夜爆红,成了最后一个突围而出的音乐学院。

再往后,就是星海和浙音的年代了。

比拼高音的竞技时代

《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

两档节目几乎差不多同时开播。很难说谁更好一些,双方都有各自的粉丝与受众。

曾记得那首《我要飙高音》,多么讽刺。

这两档节目为华语乐坛注入了全新的能量与活力,却也带坏了大众的审美偏向。

高音。全部都是高音。大家似乎只追求一时的感官刺激,不在意歌曲本身所要表达的内涵。

事实上,我不反对飙高音,这是一个非常有技巧的事情。但唯技巧论,确实要不得。当歌曲的“技巧”大过于“表达”时,一夜红到发紫再到过气扑街不过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里面唯一的异类可能就是李健,靠着他不那么激烈的高音,夺得了比较好的名次。

但李健其实也是具备强大的vocal能力的,只不过人文素养掩盖了他的高音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存在:华晨宇。

这是一个象征着唱片时代结束,选秀时代落寞,竞技时代开始的特殊歌手。

依靠着强大的高音能力,华晨宇横扫几乎所有竞争者,在竞技节目的舞台上,所向披靡。

其他的歌手不是不够强,而是他们没有华晨宇那样为了高音,放弃一切的勇气。

关闭,咽音。华晨宇的唱法就这么简单。极端而有效。

没有太多头声与胸声的润色,也没有什么过于集中的压缩。就是单纯的关闭,完了气息一顿猛冲。

这样的音乐带给人的舒爽感,确实是足够刺激的。加上他自带的话题与争议,音乐风格与个人形象的讨论,他简直就是竞技时代天生的宠儿。

“迷幻摇滚”“实验音乐”“古典歌剧”

……一个又一个看似高大上的名词,全部被用来形容他。

假设说开始他的音乐还有点沾边的话,后面真的不沾边。

听华晨宇的人审美未必高明,不听华晨宇的人审美未必低级。

这是华晨宇反复两边横跳导致的:他的音乐虽然有一定价值,但没有太厉害的深度。任何风格都是浅尝辄止。很多人形容他的音乐有套路,事实上,那个不是套路,更多的是他的一种思维模式。

我以前会天天夸他,但我现在真的已经不敢夸他了。

别上天就好,大家都活在人间。

资本收割的新选秀时代

最近,一批所谓的网络选秀综艺,带动了大量话题与流量。

事实上,虽然表面上挂着一个音乐选秀综艺的名字,但内容已经和十年前的选秀截然不同。

因此我更愿意将之称呼为新选秀综艺。

这类综艺多是依靠互联网平台,资本作为幕后推手。所有的竞技都被摆在了明面上。大家不是来看综艺的,是来看演技的。

唱功不行?后期安排。

形象不行?化妆安排。

创作不行?买歌安排。

粉丝不行?剧本安排。

资本的收割模式,大众其实心知肚明。但还是愿意花钱。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音乐是什么?那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出戏啊。

谁会演,谁就有更多可能。

最早的《中国好声音》已经有明显的剧本痕迹,但也仅限于引导。

现在的音乐综艺呢?已经完全沦为了资本的战场。

不是买卖名额这么简单,任何一个无端的爆点话题,都是资本有意的操纵。

今年的《歌手》其实就参照了这样的一些模式。

毛不易黄霄云周深华晨宇全部都是牺牲品。

谁都没有错,错的是资本的无情。

从导演到剪辑,全部给人预设立场。不带脑子的观看,你会发现自己总是会跟随着节目的进展,此起彼伏。

是不是很揪心呢?要的就是你揪心。不然哪来的热度与话题。

凤凰卫视的老套路,在这个悲哀的时代竟然一再重演。


所以,中国的音乐综艺为什么越做越差呢?

答:演戏太多,煽情太重。热度不够,话题来凑。什么歌手,都是小丑。写出歌曲,有谁能懂?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音乐类综艺节目是不是越做越差,这确实是一个许多观众和从业者都在讨论的话题。与其说是“越做越差”,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演变,其中夹杂着一些令人遗憾的趋势。 要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1. 节目模式的同质化与创新乏力最直观的一点是,很多音乐综艺的模式越来越相似。早期像《我是歌.............
  • 回答
    《中国好声音 2021》确实没激起太大的浪花,这让人不禁感叹,如今音乐综艺造星咋就这么难了?以前呢,一个选秀节目出来,立马火几个名字,甚至带动一股音乐潮流。现在呢?感觉大家看了节目,也就看了,除了少数几位选手,大多数人就像昙花一现,转眼就消失在人海中了。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
  • 回答
    国风音乐,这个融合了古典意蕴与现代审美的音乐品类,近年来在中国乐坛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浪潮。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风格,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独特解读。国风音乐的发展现状:百花齐放,但精品仍需打磨当下,国风音乐可谓是“百花齐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概念的.............
  • 回答
    汉斯·季默(Hans Zimmer)能创作出如此富有中国韵味的音乐,这并非“轻易”二字可以概括的,而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跨文化探索以及精湛技艺的结晶。与其说他“轻而易举”地捕捉到了中国风,不如说他以一种极其聪明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自己对中国音乐的理解融入到他标志性的史诗级配乐之中。我.............
  • 回答
    在中国,说“鲜有知名的音乐制作人”,这说法其实有点笼统,也可能是一种视角上的偏差。如果我们将“知名”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知、拥有极高声誉和商业价值的,那么确实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独立制作人进入这个行列的案例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优秀的音乐制作人,而是他们的“知名”路径和呈现方式可能有.............
  • 回答
    在中国,没成名的音乐人,他们做音乐的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活法。但如果非要描绘一个大概的轮廓,那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1. 创作:在碎片化时间里燃烧的灵感大多数没成名的音乐人,他们的创作可能不是那种“朝九晚五”的规律性工作。更多的是发生在生活的缝隙里。 工作之外的“第二职业”: .............
  • 回答
    关于刘欢是否“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界的教父”以及这个称号是否“过誉”,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刘欢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地位、影响力、成就以及与其他音乐人的比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教父”这个词在中国流行音乐语境下的含义。在西方,尤其是黑帮电影中,“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中国音乐的直观感受。要说为什么现在一听中国音乐,脑子里容易浮现出“敲锣打鼓,喇叭唢呐二胡”这些印象,其实背后挺复杂的,涉及历史、文化、传播方式,甚至还有商业运作等方方面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讲得明白透彻,让你听着就像是跟一个老朋友聊天。首先,咱们得承认,你说.............
  • 回答
    中国是否有形成一套像西方音乐那样完整的音乐体系?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完整”与“不同”的深入探讨。西方音乐体系,以其严谨的乐理、和声、曲式结构以及标准化和系统化的发展路径,确实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而中国的音乐传统,同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其“完整性.............
  • 回答
    中国游戏行业,就像一座正在蓬勃发展的音乐殿堂,孕育了许多才华横溢的游戏音乐制作人。他们用音符编织出一个个令人沉醉的游戏世界,赋予游戏灵魂和生命。提起这个话题,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几位闪耀的名字,他们的作品不仅在玩家心中留下深刻印记,也为中国游戏音乐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林海提到中国知名的游戏音乐制作人.............
  • 回答
    中国游戏音乐制作和国际游戏音乐制作,就好比两个站在不同起跑线上、各自怀揣着不同“心法”的武林高手,都在各自的道路上摸索、成长,并逐渐展现出独特的风采。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时代背景与发展轨迹:起步的差异与追赶的姿态国际游戏音乐: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西方游戏产业,尤其是.............
  • 回答
    要说《西贡小姐》在中国知名度为何不及《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这“三大巨头”,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三大巨头”在中国确实是“先来者”,而且是“王牌先锋”。想当年,《猫》和《歌剧魅影》引进中国,那可是引爆文化圈的大事件。它们不仅仅是音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中国古代和近代之所以没有出现类似西方交响乐那样结构宏大、编制精密的音乐,并非是音乐创作能力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交响乐的“编制精巧”和“鸿篇巨制”究竟意味着什么。西方交响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的一些深层原因。要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像霉霉(Taylor Swift)、阿黛尔(Adele)、蕾哈娜(Rihanna)、Lady Gaga那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影响力巨大的音乐天后,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而蔡依林作为华语乐坛的天后级人物,她与这.............
  • 回答
    哈,这句在网易云电音评论里你肯定见过!它其实挺有意思的,道出了不少人心里的一种复杂情绪。要说清楚这句话,咱得拆开来聊聊。“中国虽没有做出牛逼的音乐”—— 这半句话,是有点小傲娇,也有点现实。首先,要明白“牛逼的音乐”这个词儿是很主观的,而且背后承载的文化、历史、技术积累都太深厚了。你看西方音乐,尤其.............
  • 回答
    拨动心弦:如何在中国听众中唤醒对音乐更深沉的审美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音乐如同空气般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它时而激昂,时而舒缓,承载着情感,也塑造着我们的品味。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在广阔的中国听众群体中,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仍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许多人沉浸在算法推荐的“舒适圈”里,对音乐的探索似乎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上来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普通民众的音乐审美似乎没有出现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音乐审美这玩意儿,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同一时间点上“开窍”。这就像吃饭,从最初的填饱肚子,到追求色香味.............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未曾出现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这样的伟大音乐家,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复杂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个单一原因。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艺术传承等多个层面的交织影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音乐发展的历史土壤和根基不同。欧洲古典音乐,特别是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是在.............
  • 回答
    中国音乐受众的整体水平,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多元且分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高”或“低”的评判,而是不同音乐风格、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欣赏习惯和品味,并且这种分化还在不断加剧。一、 总体特点:包容与快速变化 包容性强,接受度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文化的交.............
  • 回答
    在中国音乐体系的演进中,西化是一个绕不开的议题,它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与讨论。我们不妨深入剖析这场变革的利弊,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审视国民音乐素养的现状与对策。西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利弊毋庸置疑,西化为中国音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可能性。利端: 技法的革新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