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恪是否真的比李治优秀?比之李泰又如何?

回答
要评价李恪是否比李治和李泰更优秀,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他们的才能、性格、政治抱负、以及对唐朝发展的影响。这三位皇子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但命运和历史评价却截然不同。

一、 李恪的评价:

李恪,字司马,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亲是隋炀帝之女杨妃。他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非汉之才”,也就是他身上融合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血统和文化,这让他具备了独特的优势。

才智与能力:
军事才能突出: 李恪自幼就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史书中记载他“善骑射,仪表堂堂,甚为太宗所爱”,并且在成年后曾被封为吴王,在与吐蕃的战争中表现出色,被委以重任。他在平定侯君集谋反时表现出的冷静和果断,以及在征讨高句丽时展现出的战略眼光,都证明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
文采斐然: 除了军事,李恪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他能够写诗填词,展现出一定的文化素养。
政治视野: 李恪出身于隋朝皇室,母亲又是隋炀帝之女,这让他比其他皇子更容易接触和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他提出的“北伐高句丽”的策略,虽然最终未能完全成功,但显示了他对国家战略的深刻认识和大胆魄。他能够与北方各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一点在唐朝初年,一个需要巩固边疆、处理民族关系的时代,尤为可贵。

性格与处事:
宽厚待人,广纳贤士: 相较于一些野心勃勃的兄弟,李恪的性格显得更加宽厚,能够礼贤下士,聚集了一批有才能的幕僚。他与一些大臣关系融洽,赢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心胸开阔,不拘小节: 即使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李恪也未表现出过度的阴鸷和睚眦必报。
局限性: 然而,李恪也有他的局限性。作为皇子,他缺乏直接掌握实权的政治经验,他的政治抱负更多地体现在对国家大事的战略性思考上。

政治背景与遭遇:
母族身份的限制: 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之女杨妃,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争夺皇位的障碍。唐太宗虽然喜爱他,但考虑到与前朝皇室的联系,以及一些大臣的反对,对立他为太子一事有所顾虑。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对唐朝皇位的继承问题格外谨慎。而李恪的母亲杨妃,在李渊时期就曾被册封为妃,这使得李恪的身份更加复杂。最终,在太子之争中,李恪输给了李治。

二、 李治的评价:

李治,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母亲是长孙皇后。他最终成为唐高宗,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皇帝。

才智与能力:
性格温顺,容易被操控: 李治的性格特点是“宽仁,外柔内刚”。他为人温顺,乐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尤其是在早期受到了长孙皇后的熏陶。
治理能力: 作为皇帝,李治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打败了强大的高句丽,征服了西突厥,将唐朝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中亚。在内部,他延续了太宗朝的政策,继续发展经济,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受制于人: 然而,李治的统治也存在明显的弱点。他过于依赖长孙皇后的遗训,也逐渐被武则天所影响和操控。许多重要的决策,他都显得犹豫不决,最终由武则天拍板。这种“事无巨细,大小政事,皆委于天后”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朝政的稳定,但也为武则天后来的垂帘听政乃至称帝埋下了伏笔。

性格与处事:
孝顺温良: 他对长孙皇后表现出极大的孝顺,继承了她的善良和仁爱。
缺乏决断力: 与李恪相比,李治在处理重大政治事件时,显得缺乏果断和魄力。他的“外柔内刚”在后期逐渐演变为一种软弱和依赖。
政治智慧: 在争夺皇位时,他能够隐忍,等待时机,这显示了一定的政治智慧,但这种智慧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策略,而非主动的进取。

政治背景与遭遇:
嫡出的优势: 作为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李治在皇位继承上拥有天然的优势。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以及她对李治的培养,都为他赢得了支持。
后期受制于武则天: 这是李治统治时期最显著的特点。随着武则天的崛起和李治身体的日渐衰弱,武则天逐步掌握了朝政大权,成为事实上的统治者。

三、 李泰的评价:

李泰,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母亲是长孙皇后。他以“有文才”而闻名,是太宗非常看重的皇子。

才智与能力:
文才卓著: 李泰在文学和学术方面造诣极高。他主导编纂了《括地志》,这部书对地理学和历史学都有重要贡献。他博览群书,出口成章,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政治野心: 与李恪的军事才能和李治的温顺不同,李泰更侧重于文治,但也表现出强烈的政治野心。他曾多次暗示或表达过争夺皇位的意愿。
笼络人才: 他擅长结交文人墨客,聚集了一批支持者,这也让他一度备受李世民的喜爱和重视。

性格与处事:
恃才傲物,心高气傲: 李泰的性格中带有明显的恃才傲物和心高气傲的成分。他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有时甚至显得傲慢。
争宠与权力欲: 在争夺皇位时,他表现出强烈的欲望,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获得支持,这使得他在政治斗争中显得不够成熟和圆滑。
与兄弟的关系: 他与同为长孙皇后所生的哥哥李承乾关系复杂,既有兄弟情谊,也存在政治上的竞争。

政治背景与遭遇:
嫡出身份的优势: 和李治一样,李泰也是长孙皇后所生的皇子,拥有嫡出的身份优势。
最终被废黜: 李泰因为在储位之争中表现得过于激进和明显,引起了李世民的警惕,尤其是他与魏王房遗爱之间的交往,以及房遗爱对他的效忠,都被认为是谋反的征兆。最终,李世民出于对国家稳定和继承人问题的考虑,废黜了他的储君资格,并将其幽禁起来,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机会。

四、 对比分析:李恪是否比李治优秀?比之李泰又如何?

李恪与李治的比较:

军事才能: 李恪明显优于李治。李恪在实际军事行动中展现出指挥才能,而李治更多的是作为最高统帅,但实际的军事指挥更多依靠其将领。
政治视野和战略眼光: 李恪在处理边疆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方面,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和战略性思考。他提出北伐高句丽的策略,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也体现了其雄心和对国家战略的认识。李治的政治视野相对较窄,更多是在继承父辈的政策。
统治能力: 李治作为皇帝,其在位期间唐朝疆域扩张,国力蒸蒸日上,这是不容否认的成就。但这种成就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太宗的基业,并有武则天的辅佐(或者说掌控)。李恪虽然未能继位,但从其表现来看,他具备成为一位有为君主的潜质。
性格和执政风格: 李恪更像是一位有能力、有抱负的潜在统治者,可能更具有雷厉风行的风格。李治则更温顺,易受影响,后期甚至显得懦弱。
历史机遇: 李恪最大的不幸在于其母族的身份,这成为了他争夺皇位的一大阻碍。李治则幸运地获得了嫡出的身份和长孙皇后的支持。

结论:

从“才能”的角度看,李恪在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上,可能比李治更为突出。李恪身上有成为一位英明君主的潜质,他具备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执行力。如果李恪能够继位,或许能展现出与李治不同的执政风格和成就。

然而,“优秀”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如果从“最终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李治作为皇帝,其统治的唐朝国力依旧强盛,疆域辽阔,唐朝的黄金时代在他手中得以延续(尽管后期被武则天篡权)。李恪则因政治斗争的失败,未能有机会施展其才能。

所以,很难简单地说李恪是否“真的”比李治优秀。在特定才能上,李恪可能更胜一筹,但在国家统治的实际结果上,李治的任期内唐朝仍然是强盛的。

李恪与李泰的比较:

才华方向: 李恪擅长军事和战略,李泰擅长文学和学术。两人都有各自的才能领域。
政治抱负和手段: 李恪更注重国家层面的战略和边疆治理,他的政治抱负体现在对国家发展的思考上,而且相对更加隐忍(尽管也曾参与政治斗争)。李泰则更侧重于在宫廷中展示才华,争取储君之位,他的政治手段显得不够成熟,容易暴露野心,导致被李世民猜忌。
性格稳定性: 李恪的性格相对沉稳,能够笼络人心。李泰则恃才傲物,性格中带有一定的冲动和攻击性,这让他在政治斗争中处于劣势。
最终命运: 李恪是因为政治斗争失利而被赐死,但他的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肯定。李泰则因为过于张扬和被怀疑有谋反之心,被废黜后被软禁,彻底失去了政治前途。

结论:

在政治智慧和成事能力方面,李恪可能比李泰更胜一筹。虽然李泰的文才斐然,但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和急躁,以及对权力赤裸裸的追求,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李恪虽然也未能成功,但他的才能更加全面,并且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笼络人心方面做得更好。如果两人都处于同等条件下争夺皇位,李恪胜出的可能性可能更大。

综合评价:

李恪: 是一位极具潜力的皇子,尤其在军事和战略方面表现突出,具备成为一位有为君主的素质。可惜生不逢时,因母族身份和政治斗争而未能实现其抱负。
李治: 是一位温顺但缺乏决断力的皇帝,在其统治期间唐朝国力仍保持强盛,但后期深受武则天影响,为后来的权力转移埋下了伏笔。
李泰: 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但政治上的幼稚和野心过大,最终导致了其政治生涯的终结。

因此,从“综合才能和成为一位明君的潜质”来看,李恪很可能比李治和李泰都要优秀。他兼具军事才能、战略眼光、以及相对沉稳的性格,如果他能克服身份的限制,并获得足够的政治支持,他或许能成为一位比李治更具魄力、比李泰更有远见的君主。然而,历史的洪流,以及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最终让这三位皇子的命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也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想象和评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南唐嫡系后人亲自认的祖先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恪,而不是吴王恪

一直以来,南唐开国之君李昪究竟是李唐宗室中何人的后裔众说纷纭,各种史料也记载不一,《旧五代史》记为唐玄宗之子永王璘,《新五代史》记为唐宪宗之子建王恪,《蜀后主实录》又记为唐嗣薛王,《江表志》认为是唐郑王元懿,《资治通鉴》则认为是吴王恪。

不过无论是永王璘、建王恪,还是薛王、郑王,皆有史料出处可查,唯独吴王恪完全无史料出处。就连《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本人,也只能在《通鉴考异》中将南唐以永王璘、建王恪、嗣薛王等人为祖先的史料出处全部罗列了一遍,却完全录不出是哪一条原始史料记载了南唐为吴王恪后裔一事。

考異曰:周世宗實錄及薛史稱擶唐玄宗第六子永王璘曲裔,江南錄云憲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孫。李昊蜀後主實錄云:「唐嗣薛王佑柔為嶺南節度使,卒於官,其子知誥流落江淮,遂為徐溫養子。」吳越備史云:「擶本潘氏,湖州安吉人,父為安吉砦將。吳將李神福攻衣錦軍,過湖州,虜擶歸,為僕隸。徐溫嘗過神福,愛其謹厚,求為養子。以讖云『東海鯉魚飛上天』,擶始事神福,後歸溫,故冒李氏以應讖。」

由此可知,并无史料佐证的吴王恪可以最先排除,那么剩下来的永王璘、建王恪、嗣薛王、郑王元懿,南唐的祖先究竟会是其中的谁呢?

事实上记录建王恪为南唐祖先的不仅仅是《新五代史》,《宋史》《南唐书》《玉壶清话》《江南录》等诸多史料均记载了南唐以建王恪之后自居,烈祖李昪乃唐宪宗后裔——唐宪宗生建王李恪、李恪生李超、李超生李志、李志生李荣,李荣则是李昪的亲生父亲。

同时据《宋故左龙武卫大将军李公墓志铭》上记载,墓主李从谦乃“宪宗第八子建王恪之后,南唐烈祖之孙,元宗之子,后主之贵介弟”。李从谦即南唐烈祖李昪之嫡孙,元宗李璟第九子,后主李煜同母弟,墓志上称李煜对这个胞弟“友爱异于他弟”,开宝年间曾奉命出使宋朝,宋太祖“嘉其占对,厚膺蕃锡”。

值得一提的是,为李从谦撰写墓志的胡宿也是北宋人,不仅与李从谦同籍,更与李从谦之子友善,可谓是对李家知之甚深。所以清朝李慈铭曾在《越缦堂读书记》中点评道:“此志明言宪宗子建王之后,则五代史诸书谓托于太宗子吴王恪者,皆风影无据之词。”

李从谦作为南唐的直系后代,距烈祖李昪尚不出三代,而亲自认建王恪为祖,可见南唐实为唐宪宗之子建王恪之后裔,乃是确凿无疑的。



再看,所谓的大唐三百年来“最悲情的皇子”与“贤王”

说到吴王李恪,很多人会立马联想到电视剧中那些偶像明星演绎的文韬武略的身姿,然而翻遍史书,能够找到的关于李恪的“政绩”唯有劣迹斑斑:

1、李恪改封吴王之前被罢官斥责——
《大唐故恪墓志铭并序》:(贞观)七年,还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居鲁卫之亲,任侯伯之重,春秋鼎盛,血气渐刚,傅相怀赐罢之忧,宰司申切责之旨。……天爵弥厚,逸情转纵,逞骛豊淩践稼穑,扼青兕於云泽,褫文豹於平林。大马悠悠,掩旬弥晦。主相之奏,屡闲於丹陛;士师之请,频造於青蒲。


2、李恪改封吴王后而权万纪到任其长史之前被谴责——
《册府元龟◎宫臣部·正直》:权万纪为西韩州刺史。会吴王恪以骄纵被谴,拜万纪为长史。万纪厉其抗直,恪遂折节从之。

3、权万纪到任李恪长史之后的安州——
《唐会要卷第六十一御史臺中彈劾》:貞觀十一年。吳王恪好畋獵。損居人田苗。侍御史柳範奏彈之。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七 王韩苏薛王柳冯蒋》:(柳)范,贞观中为侍御史,时吴王恪好田猎,范弹治之。
《资治通鉴》:“贞观十一年十月,安州都督吴王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弹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户三百。”

4、权万纪到任李恪长史之后的安州——
《新唐书·李恪列传》:“坐与乳媪子博簺,罢都督,削封户三百。”

这几件可都不是什么好事,不是李恪因为表现不好被唐太宗斥责,就是因为打猎踩坏了老百姓的庄稼而被朝官弹劾,并被罢免了都督的头衔,还削去食邑300户;或者是与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免都督的官职以及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

仅仅因为一点小错就导致都督的头衔多次被摘,李恪这样的遭遇在当时的诸皇子中堪称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就连后来被赐死的李佑,好歹在贞观十七年谋反前还保住了都督的头衔。而李恪原本身为都督的时候,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但被贬为刺史后,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么一块地方了。

从贞观十二年起,李恪在安州刺史一职上一待就是十一年,即便是唐太宗去世后,李恪也只是被唐高宗任命为了梁州刺史。别的皇子都是风风光光地管理着好几州的封地,唯独李恪只能守着安州这一块封地度日如年,这样的惩罚对于李恪来说,不可谓是不重。

如此一来就很令人费解了:为什么身为大唐的一介吴王,李恪的所作所为不仅根本无法体现他的“英果”之处,反而如此的令人失望?

不要以为李恪的品行如此恶劣是因为胜利者篡改了史书,想想与李恪同时代的汉王李元昌也是失败者,历史上项羽、曹植、司马攸等等都是失败者,为什么别的失败者都能有才华横溢的史实流传后世,李恪却徒有史官的溢美之词而再无具体事迹可言?所以这与胜利者的史书无关,而是史官可以出于对武则天称帝的痛恨以及对李恪本人遭遇的同情而溢美一下李恪,但仍无法掩盖李恪没有真材实料的史实。

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可以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吴王李恪的生平是什么样,以及唐太宗是如何宠爱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的。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严厉告诫,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帖》原文: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译文: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甚至有人声称,如果唐太宗不喜欢李恪的话又怎么会要立他为太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唐太宗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

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15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

第二子李宽,早夭
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
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
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

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此立刻作罢。

而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萧瑀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太宗本纪》)
“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资治通鉴》)

同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贞观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国,而且一听说樊哙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陈平等人去杀了樊哙。

而同样提名未果的李恪不仅没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护措施,反而被唐太宗严厉地告诫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纪守法,西汉的燕王刘旦就是你的下场,就算你是我儿子我也救不了你!”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在“保护”李恪,要他小心谨慎一些,但李恪作为亲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诫李恪自己谨言慎行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未来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达到保护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汉高祖刘邦临终前特地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顾好他曾经欲立未果的赵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为太子时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的原因是为了能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为什么没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样的安排呢?想来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话,又如何会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与李唐皇室有仇为由劝阻唐玄宗,而李恪这里却压根没人提及所谓的血统这一点。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通观李恪的生平,也根本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句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

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

《册府元龟》:“唐汉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骑射,颇涉文史,兼能隶书。”
《唐朝名画录》:“汉王元昌善画马,笔踪妙绝,后无人见。画鹰鹘、雉兔见在人间,佳手降叹矣。”
《法书要录》:“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
《历代名画记》:“天人之姿,博综伎艺,颇得风韵。自然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上品二阎之上。”

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所以若是仅凭唐太宗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英果类己”(在立太子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类己”?),便要断定李恪之贤,显然是不成立的。何况《旧唐书》中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尝,意思是唐太宗曾经说过李恪类己,而不是经常说李恪类己——如果唐太宗经常说李恪类己却又不给他任何保护措施,那么此举根本不是在爱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唐高宗永徽四年,年轻的新皇李治为了震慑宗室中那群辈分高而又蠢蠢欲动的皇叔皇兄,特地挑了两个大头出来杀鸡儆猴。而这两个不幸撞上枪口的,一个是唐高祖的庶长子李元景,一个就是唐太宗的庶长子李恪。

李元景是死有余辜,因为高阳公主等人试图谋反就是为了拥立他登基;而李恪可以算得上是被无辜牵连的,因为李恪既不是被拥立的对象,也没有参与谋反。只不过因为李恪身为唐太宗的庶长子,这样的辈分在宗室中仅次于皇叔李元景,再加上唐太宗临终前只一心叮嘱大臣们要保护好长孙无忌,对李恪这个曾经提名未果的庶长子却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李恪这才悲剧了。

唐高宗登基后,曾将宗室中辈分最高的李元景和李恪二人同时加封为三公——李元景为司徒,李恪为司空,然后为了永绝后患,在高阳公主、房遗爱等人谋反事泄后趁机借题发挥,将这叔侄二人一网打尽。当然,也有人认为想要除掉李元景、李恪的是长孙无忌,而不是唐高宗,但事实上通观整件事的始末,就可知唐高宗才是真正的主使者。

《册府元龟》上就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唐高宗曾召见房遗爱,并问他:“你身为皇亲国戚,为什么要谋反?”房遗爱则回答道:“我的行为罪该万死,但请陛下看在我告发了吴王李恪的份上饶恕我一命。”唐高宗闻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现在才告发李恪,不是太晚了吗?”

甚至就在李恪等人被赐死后没过几天,唐高宗就在观德殿里将这帮谋逆之人的财物分成五垛陈列出来,令诸位亲王大臣们举行射礼,然后又将刚空出来的司徒、司空的头衔分别封给了徐王李元礼(李元景、李恪死后李唐宗室中辈分最高者)与功臣李绩,以此给宗室立威。

不过李恪虽然是冤死,史官也称其是“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但实际上所谓的“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言罢了。比如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比如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比如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再比如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又比如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而且当时的人真的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吗?我们可以来看看唐人在提及此事时是怎样的态度。

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不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顶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多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而且虽然有后世的史官拼命地为李恪挣同情分,又是说他“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又是说他的死“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但就史实而言却并非如此。

李恪曾在安州一地担任了十多年的最高行政长官,结果就在李恪被诬陷谋反后,且不说同样出身安州的许圉师与郝处俊这两位朝中重臣对此是未发一言;也不说安州境内著名的富商彭志筠,明明富有到都能够为朝廷的军队捐助大量的绢布了,却没想到要为自己“海内冤之”的父母官上表求情或出资减罪;单说事过境迁多少年后,朝中根本没有一人想过要请求皇帝将李恪被流放的儿子和幽禁的女儿给赦免了。

从民间地方到朝廷中央,都不见有人为这位“中外所向”“海内冤之”的吴王求过什么情,更没有人打着李恪的名号揭竿而起——就在李恪被杀的这一年,民间有位陈硕贞起义,却压根提都没提要为冤死的吴王李恪复仇;而章怀太子李贤死后,徐敬业举兵时就特地打出了李贤的旗号。

李恪死后过了7年,显庆五年时,唐高宗想要显示一下皇恩浩荡,于是追封了当年谋反案的几个主谋,其中就包括李恪。虽然追封的只是从一品的郁林郡王,比原先正一品亲王降了整整两个档次,但好歹也算是有个爵位可以留给儿孙了。只不过李恪死后,他的4个儿子被流放岭南,女儿被幽禁献陵,所以继承李恪香火和郁林县侯一爵的,是与之毫无关系的河间郡王李孝恭的孙子李荣。直到又过了24年,光宅元年的时候,李恪的长子李千里遇到武则天的大赦终于能够重返京城,正好这时李荣因罪被贬,李千里作为李恪的长子,这才捞到了机会继承回这个从三品的郁林县侯。

等到李唐王室复辟后,唐中宗在神龙年间大肆追封这些宗室时,只赠了一个司空的头衔给李恪,然后改葬一下就完事了,并没有将他陪葬昭陵。至于李恪是否恢复了正一品亲王爵位,《旧唐书》没有记载,《新唐书》同样没有记载,而且因为李元景等人均有“复官爵”的明确记载,唯独李恪却完全无此一提,所以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提到李恪时,只称其为“郁林王恪”,而不是“吴王恪”。


本文著作权属于原作者金明枝:

更多原创史料分析文章,敬请移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李恪是否比李治和李泰更优秀,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他们的才能、性格、政治抱负、以及对唐朝发展的影响。这三位皇子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但命运和历史评价却截然不同。一、 李恪的评价:李恪,字司马,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亲是隋炀帝之女杨妃。他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非汉之才”,也就是他身上融合.............
  • 回答
    说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英明神武的太子李承乾,或是后来登基的唐高宗李治。但要论能力、风采和潜在的政治格局,唐太宗的第三个儿子李恪,绝对是一个绕不开、也值得深入品味的人物。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一位出身高贵的公主。这层母族关系,在当时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让他自带一种与众不同.............
  • 回答
    关于“李雪琴利用北大身份恰烂钱”的说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点: “利用”: 指的是将北大身份作为一种工具或资源来获取不应得的利益。 “北大身份”: 指的是李雪琴毕业于北京大学,这是一个非.............
  • 回答
    “达康书记”李达康为何不提拔易学习,却任用了不少腐败或庸碌之人?这是一个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中引发广泛讨论的问题,也是理解李达康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现实性的关键。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一、 易学习的“不提拔”并非完全不提拔,而是“重要提拔”的缺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李达康并.............
  • 回答
    李袁杰的歌曲《离人愁》确实存在关于抄袭的争议,而且这个争议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争议的起源和核心:被指控抄袭哪首歌曲?《离人愁》最主要的抄袭指控指向了新加坡歌手许美静的歌曲《都是夜归人》。 旋律相似性: 许多听众和音乐博主认为,《离人愁.............
  • 回答
    李佳琦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系列精准的市场洞察、个人特质的发挥以及时代机遇的完美契合。要详细解读他为何如此成功,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一、精准的市场定位与时代背景的契合: 直播电商的崛起与风口: 李佳琦走红的时期,恰逢中国直播电商产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淘宝直.............
  • 回答
    李佳琦方关于学历造假的争议回应“因工作原因提前离校”,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也引发了公众对其个人能力的广泛讨论。要详细看待李佳琦的个人能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与学历直接挂钩。1. “因工作原因提前离校”的回应及其解读: 表面含义: 这是李佳琦方给出的解释,即他因为抓住了工.............
  • 回答
    李文亮事件的调查结果公布,并且明确要求公安机关撤销训诫书、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对很多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官方的表态,更是对一个在疫情初期发出预警、却被压制和惩罚的个体的正名,也是对当时那种不正常情况的一种反思和修正。首先,撤销训诫书是关键的第一步,也是必须的。李文亮.............
  • 回答
    李安导演蛰伏六年的时间,没有立刻投身下一部影片,这其中并非完全的“赋闲”,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个人考量的时期。说他不出去“打工”,或许更准确地说,是他在选择“工作”的性质,并且是以一种极其审慎和个人化的方式进行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李安的职业生涯轨迹。他并非一个“打工人”的模式,他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电影.............
  • 回答
    王力宏事件中的李靓蕾,关于全职妈妈价值的论述,的确引人深思。她提出的“全职妈妈薪酬应是保姆、老师等角色的加总,再加上不能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个算法背后蕴含的,是对家务劳动的价值认可,以及对女性在婚姻中付出的一种量化考量。咱们不妨就这个思路,掰开了揉碎了,详细地聊聊这笔账该怎么算。首先,我们要明确,全.............
  • 回答
    李达康在妻子欧阳菁被捕时摇车窗的动作,绝非简单的“撒气”或“表达愤怒”。这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瞬间,充分展现了李达康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以及他身处高位、身不由己的尴尬境地。要理解这个动作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情境、人物性格以及整个剧情的发展来分析。一、 来自“权力漩涡”的无力感与绝望:首先,李达.............
  • 回答
    李国庆这话一出,立马又激起了不少争论。把奢侈品一概而论为“智商税”,这说法未免也太绝对了些。在我看来,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奢侈品确实是“溢价”很高的。这溢价里包含了品牌长期的历史积淀、设计师的创意、精湛的手工工艺、稀有的原材料,还有就是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身份象征”。当一个包.............
  • 回答
    李跃华老师的方法,您是说那个被广泛讨论和研究的“李跃华疗法”,也称为“李跃华自然疗法”或者“李跃华生物电疗法”吧?关于它为什么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科学验证、临床实践、监管审批、社会接受度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原因,尽量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分析。首先,.............
  • 回答
    关于李现肌肉“明明很一般”却被很多人说“强壮”的讨论,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里面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不光是看表面的肌肉线条,更多的是一种综合的感受和大众的期待。首先,得承认,如果你拿健美运动员那种块头十足、肌肉线条清晰到每一块都鼓胀的体格来比,李现的肌肉可能确实不算“爆炸型”。他的身材更多是.............
  • 回答
    重大突破!李兰娟院士团队重磅揭秘:阿比朵尔、达芦那韦对新冠病毒的强效抑制作用及其临床意义在当前全球抗击新冠肺炎(COVID19)的严峻形势下,每一项科研进展都牵动着亿万人的心。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泰斗李兰娟教授及其团队公布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抗病毒研究成果,为我们指明了对抗新冠病毒的新方.............
  • 回答
    李靓蕾的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将本已够复杂的事件又添上了新的维度。孙雨(Yumi)这边发声控诉王力宏,说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和网络暴力,同时甩出了所谓的证据,意在证明自己和王力宏有过一段“认真交往”的关系,并且是王力宏主动联系她的。然而,李靓蕾的回击则显得更加直接且带有“炸弹效应”。她不仅否认了孙.............
  • 回答
    李靓蕾的经历,让许多身处婚姻中的女性感同身受。在一段婚姻关系中,尤其是当女性承担了大部分生育和抚养责任时,如何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尊重,避免陷入被动和受伤的境地,是需要我们深思熟虑的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个涉及个人成长、沟通技巧、法律保障以及社会认知等多方面的复杂议题。一、 婚前审慎评估.............
  • 回答
    王力宏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李靓蕾的长文一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完之后,我脑袋里冒出好多想法,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关于婚姻、爱情、家庭甚至人性的洗礼。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一直以来看到的王力宏,是那个才华横溢、阳光帅气的偶像巨星,是那个家庭幸福、爱妻顾家的好男人。他的一言一行,.............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中,李达康、高育良和季昌明三人之间的上下级关系确实是观众非常关注的一个点,因为在很多观众的认知中,他们三人同属于省委常委,在级别上应该是平行的。然而,电视剧之所以呈现出一种“上下级”的意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并且可以通过剧情细节来详细解读:1. 实际职能和工作分工上.............
  • 回答
    李诞因发布违法广告“让女性轻松躺赢职场”,被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共计87万元,这一事件再次将明星代言广告的风险问题推向公众视野。明星代言广告的诱惑固然巨大,但其中蕴藏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在代言广告时,必须审慎,规避潜在的法律、道德及商业风险。以下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