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军阀张作霖是个怎样的人?

回答
张作霖这个人,在民国那段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世里,绝对算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且是个非常复杂、充满争议的角色。想把他简单地用几个词概括一下,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他的一生,从一个穷困潦倒的草莽英雄,一步步爬到掌握东北三省大权的北洋军阀首领,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

出身与早期经历:草莽出英雄

张作霖的出身,怎么说呢,一点也不光鲜。他生在辽宁海城的一个贫苦家庭,年轻的时候日子过得相当艰辛。为了活下去,他干过不少营生,比如当过游医,也做过土匪。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行事风格影响非常大。你想啊,在那种吃人不吐骨头的年月里混,你得有多么机灵、多么狠辣,才能活下来?这种环境塑造了他务实、狡黠、并且极度看重实力和人脉的性格。他不是那种科班出身、读过圣贤书的文人政客,他靠的是实打实的手段和江湖上的“道义”。

后来,他被清廷招安,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从一名普通的巡防营管带,一步步往上爬,这中间肯定少不了血与火的洗礼。他参加过镇压庚子拳乱,也跟着清军打过日俄战争。在日俄战争期间,他还因为在战场上表现英勇,得到了日军的赏识,这为他后来跟日本人打交道埋下了伏笔。

崛起东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倒台,袁世凯掌握了北洋政府的权力。而张作霖,也趁着这个乱世,迅速控制了奉天(现在的沈阳)一带。当时东北地区政局不稳,各路势力犬牙交错,张作霖凭借着他的军队和在当地的根基,很快就站稳了脚跟。他善于笼络人心,也懂得利用时机,这让他迅速壮大。

他在东北的统治,可以说是有他一套独特的“路数”。他以奉天为中心,逐渐吞并了吉林、黑龙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为了巩固权力,他组建了“奉系军阀”,这支军队在当时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他治军颇有心得,虽然手段可能有些粗暴,但士兵们对他倒也忠心耿耿。

治“国”之道:恩威并施,实用主义

张作霖在东北的统治,可以用“实用主义”来形容。他对经济发展,尤其是东北的重工业和矿产开发,是有所重视的。他鼓励发展工业,修建铁路,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的经济。但他也不是什么“爱民如子”的圣人,他的统治带有浓厚的军阀色彩,搜刮民脂民膏的事情肯定也少不了。

他的政治手腕也很老辣。他懂得利用各种政治力量,包括中央政府、外国势力,来平衡和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对袁世凯、段祺瑞这些人,也都是既合作又提防。在军阀混战的时代,谁也信不过谁,张作霖深谙此道,所以他总是在暗中积蓄力量,随时准备应对变化。

与日本人的关系:合作与博弈

张作霖和日本人之间的关系,是理解他这个人非常关键的一环。日本人看中了东北丰富的资源,一直想把东北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张作霖在早期确实利用了日本人的金钱和武器来发展自己的势力,这在很多军阀身上都很常见。比如他曾经接受过日本人的援助,在某些事情上配合过日本人的行动。

但是,张作霖也并非完全被日本人控制。他骨子里还是有自己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当日本人的野心越来越大,想把他完全变成傀儡时,张作霖也表现出了强硬的一面。他曾拒绝过日本提出的苛刻条件,也曾试图利用英美等国来制衡日本。这种既利用又对抗的复杂关系,使得他在日本人那里评价两极分化。日本人觉得他“狡猾”、“难缠”,但又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有实力的“盟友”。

“大元帅”的结局:落叶归根的悲剧

到了后期,随着北洋政府内部的斗争以及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力量的壮大,张作霖的地位也受到了挑战。他虽然掌握着强大的军力,但在政治上已经有些孤立无援。为了对抗南方的国民政府,他接受了北洋政府“安国军”的称号,并且担任了“陆海军大元帅”,这算是他一生权力的顶峰了。

然而,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1928年6月4日,他在从北京返回沈阳的途中,乘坐的火车在皇姑屯火车站被日本关东军炸毁,他本人也因此丧生。这起惨案,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也让张作霖的生命定格在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时刻。

如何评价他?

评价张作霖,真是件挺难的事。

从“草莽英雄”的角度看,他靠自己的能力和胆识,在一个乱世中闯出了名堂,成为一代枭雄,这本身就是一种传奇。他的那些“歪理邪说”,那些粗犷的言语,也带着一股子江湖豪气。
从“封建军阀”的角度看,他的统治是建立在武力之上,对百姓的压榨也难以避免,他也是那个黑暗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从“政治家”的角度看,他有着一定的政治头脑和手腕,懂得利用各种资源和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力,虽然他的手段算不上光明磊落。
从“民族主义”的角度看,虽然他曾利用过日本人的力量,但在关键时刻,他也表现出了维护国家利益的一面,尽管这种维护可能掺杂着自己的私心。

总的来说,张作霖是一个典型的“乱世枭雄”。他身上兼具了草莽的野性、军阀的狠辣、以及一部分政治家的狡黠。他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恶人,他就是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一个为了生存和权力而奋斗的复杂个体。他的故事,也折射出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民国时期的一抹浓重色彩。他是一个值得被记住,但更值得被深入理解的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面评价民间肯定说法不少。认为张作霖从一个出身低微农民起家,苦心经营方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相当不简单。还有些人认为,张作霖因未答应《日张密约》而被日本人为炸死,属于民族英雄。[2]。也有人认为张作霖治家很严,子张学良受其影响很大。张作霖曾事绿林,後又以剿匪起家,对剿灭当时在东北极为猖獗、破坏人民生产生活的土匪,护国安民做出重要贡献。还有一些证据表示,张重视旧教育,尊敬孔儒。[3]亦重视现代化教育,当然主要是为军事服务的,但客观上也起到了培养人材的作用。1922年筹建东北大学;1923年4月,东北大学成立。这所大学在当时师资水平较高,像章士钊、黄侃等著名学者曾教书于此,东北大学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经费最多的大学,其每年经费相当於排名第二的北京大学的3倍多。在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张的故事,其智勇、气节得到颇多体现,并流传下「张作霖为日本人作字画,不写手『墨』,为不把『土』送给日本,改写为手『黑』。」的故事,这个“张作霖手黑,寸土不让”典故。虽然很少有明确史料支持,但张做为传奇人物,深受他的家乡人民的喜爱。张作为统镇要地的首领,其政治、军事才能都是值得肯定的。被誉为“乱世枭雄”。日军虽将张作霖视成眼中钉,却也不得不叹服张是个“压不倒的小个子”。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曾发展工业扩充军备,建立了中国当时唯一“海”、“陆”、“空”具全的武力。大量引入山东汉人进入满洲,这一移民战略大大充实东北边疆,改变了东三省的人口、民族、文化格局,成为日后日本侵略此地时一大障碍,由於兵工厂的建立,东北军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一支拥有自主生产火炮和炮弹的军队,由於火炮生产的自主,使得东北军的火炮数量多,火力猛,炮弹充足,成为东北军相较于其他军阀部队的优势兵种。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日本之手后,东北沦陷。时人皆称:“大帅在(张作霖),必不至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作霖这个人,在民国那段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世里,绝对算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且是个非常复杂、充满争议的角色。想把他简单地用几个词概括一下,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他的一生,从一个穷困潦倒的草莽英雄,一步步爬到掌握东北三省大权的北洋军阀首领,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出身与早期经历:草莽出英雄张作霖的出身,怎.............
  • 回答
    张作霖,这位活跃在中国近代史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其评价向来是毁誉参半,笼罩着复杂而矛盾的色彩。将他简单地定性为“爱国者”或是“军阀主义者”,都难以涵盖其一生的复杂性。要理解张作霖,我们需要深入审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行为动机以及他的历史影响。生于乱世,起于草莽:军阀色彩的必然张作霖出身贫寒,在清末民.............
  • 回答
    张作霖,这位活跃在中国近代史舞台上的北洋军阀首领,其历史评价向来是充满争议的。将他简单地划分为“反动军阀”或“爱国者”都显得过于片面和简化。理解张作霖,需要深入考察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行为动机以及这些行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张作霖的出身与发迹:一个“草莽英雄”的崛起张作霖并非出身于显赫的官僚世家或军.............
  • 回答
    《军师联盟》这部剧,尤其是司马懿和张春华这对,一直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看完都忍不住琢磨:司马懿到底对张春华,是真情流露,还是权谋算计?从剧里展现出来的种种细节来看,我觉得很难简单地用“真心”或者“利用”来一概而论。更贴切的说法,可能是 “复杂的混合体,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真情的成分在不断增加。”.............
  • 回答
    说起张作霖,那可是民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人称“东北王”。他最风光的时候,兵马确实是够多的,而且势力一度横跨大半个中国,甚至给人的感觉,他的部队真能“越过长江”。咱们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他这兵马到底有多少,实力又有多雄厚。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张作霖的“强盛时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的实力是随着时.............
  • 回答
    腾讯公关总监张军的这番言论,无疑触动了当下社会对于“青年”群体以及企业如何与青年群体沟通的敏感神经。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张军的职业身份和言论的语境来看: 公关总监的职责: 张军作为腾讯公关总监,他的工作核心是塑造腾讯的企业形象,管理外部沟通,尤其是在面对公众、媒.............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攻打陈仓,魏明帝曹睿派遣大将军张郃率军前往救援,而张郃却为何不直接驰援陈仓,反而挥师南郑,这个问题,历史记载和后世的分析各有侧重。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门道。首先,得把当时的背景给捋清楚。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声势浩大,一路进展神速。当时,蜀汉的兵力并不占优势.............
  • 回答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这句话的背后,是对孙权在政治、军事、用人、治国等方面的多维度评价,绝非仅仅因为一场战役的胜负。虽然张辽八百破十万的合肥之战确实是孙权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并不能因此断定“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就是基于此。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 回答
    张学良是否懂军事,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考察他的军事背景、实际指挥经历、战略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张学良的出身和早期经历。他出生在军阀张作霖的家庭,自幼就在军事氛围中长大。张作霖本人虽然出身草莽,.............
  • 回答
    从张雨婷事件看年轻貌美女孩的物质交换行为,这无疑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将它简单地归咎于年轻女孩的“道德败坏”或者“贪婪”,未免过于片面,也忽略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多种驱动因素和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年轻、貌美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在很多社会语境下,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外貌吸引力.............
  • 回答
    夏末的阳光如同泼下的铜汁,炙烤着这片本就饱受摧残的土地。尘土飞扬的战场上,黄巾军声势浩荡,张梁骑着一匹高大的黑马,缓步来到阵前。他一身寻常布衣,却透着一股不屈的蛮劲,目光锐利如鹰隼,紧紧盯着对面那位年轻得有些过分的都督——诸葛亮。张梁深吸一口一口气,声音洪亮,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力量,在这肃杀的氛围中.............
  • 回答
    央视军事节目之所以会持续聘请张召忠老师进行评论,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是结合了节目定位、受众需求以及张召忠老师自身的独特价值等多重考量形成的。要说清楚这一点,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从央视军事节目的定位来看,它们不仅仅是单纯地播报军事新闻,更承担着解读、引导和教育观众的责任。军事领域本身就充满复杂.............
  • 回答
    要评估台军的战斗力,单凭一张图片是远远不够的,这如同只看一张画作就想了解一位画家的全部创作生涯和艺术造诣。战斗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它涉及的维度非常广阔,远非一个视觉上的快照能够全面反映。为什么说单凭一张图不足以评估台军战斗力? 图片的时效性和局限性: 一张图片可能捕捉的是某个特定时刻的训练场.............
  • 回答
    张辽,这位虎将,在曹魏阵营中无疑是赫赫有名的一员。他随曹操征战四方,屡立奇功,尤其是在逍遥津以少胜多,威震江东,更是让孙权闻之色变,成为三国时期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仔细审视曹魏军事集团的格局,会发现张辽虽然功勋卓著,却似乎未能达到那个“核心”的位置,未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定海神针.............
  • 回答
    关于高晓松和张召忠将军在军事知识水平上的比较,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毕竟他们一个是大家熟知的文化学者、音乐人,另一个则是深受国民喜爱的军事评论家。要详细对比,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看。首先,从他们的“人设”和“专业领域”来看,这本身就是不对等的。 高晓松: 他的主要身份是音乐人、导演、作家、脱口秀.............
  • 回答
    谈到张学良将军在建国后,如果能够获得自由并参与新中国的建设,能授何种军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推敲的设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包括他过往的功绩、在历史事件中的角色、以及建国后的人民解放军军衔体系的特点。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张学良将军的个人资历和历史地位。他在“九一八事变”时.............
  • 回答
    要评价张辽的军事能力,我们得把他放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名将放在一起比较,才能看得更清楚。曹魏阵营虽然人才辈出,但要说能真正独当一面、力挽狂澜的,张辽、曹仁、于禁这几位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张辽:战场上的“常胜将军”,以勇猛和智谋著称张辽的军事能力,首先体现在他的“勇”和“智”的结合。.............
  • 回答
    张学良是不是民国史上最成功的军二代?这个问题,就像问一颗种子能不能成为参天大树一样,答案里有天赋,也有机遇,更少不了后天的努力和那个时代的洪流。要说他“最成功”,或许有些绝对,毕竟“成功”的定义太宽泛了,而且民国那批军二代,个个身世显赫,背景深厚,想从中挑出个绝对的“最”,颇费周折。但如果咱们从影响.............
  • 回答
    要说合肥之战如果没有张辽,魏军还能不能赢,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一直是被很多人拿来讨论的。咱就这么说吧,合肥这地方,战略位置那叫一个关键,是曹操南下的重要屏障。要是这仗输了,对曹操的影响可就太大了。先得搞清楚合肥之战是哪一场。最出名、也最能体现张辽威名的,无疑是合肥新城之战,也就是公元208年(建安.............
  • 回答
    近日,张馨予因拍摄一组写真并公开谈论自己的军婚经历,意外地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她的言论触动了部分戍边军嫂的敏感神经,导致有军嫂对此表示不满,甚至有人扬言要实名举报。这件事情的发展,牵涉到军人及其家属的特殊身份、公众人物的言行边界,以及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看看张馨予的行为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