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文比英文更简短。
简单来说,因为中文有多个声调,而且文字与读音解耦,相比于英文,可以用更少的音节表达同样的意思。
人都是懒的。能用两个音节,都不大想用三个音节。通常越是常用词,越是音节数少。英文常用的音节数少的发音组合比汉语少,集中在音节数少的单词上的含义就特别多。各个领域的专业词汇里的常用词,都集中在这些简短常用发音组合上。所以单词大量复用,出现各种花式引申义。有些引申义,你不仔细研究,都无法理解它是怎么能够集中在一个词上的。比如说story为什么既能表示故事,还能表示楼层(比如two-story building)。
而且,英文的文字是表音文字,对于外来语,通常都选择直接照搬或音译。一些来源并不相干的词汇,最终汇集到了同一个发音同一个拼写上面,就会让人更加觉得莫名其妙。比如说,firm可以表示结实,还可以表示公司。这俩含义是怎么跑到一个词上的呢?因为一个是中古英语自盎格鲁语-法语来的,一个是德语来的。两个意思的最早的词源都是拉丁语里的firmus,但转来转去,意思差别就大了。再从不同来源汇集到一起。就彻底联系不起来了。
汉语在这一点上就显得特别奢侈了。大量的专业词汇都有独特发音组合。即便发音组合与其他常用词雷同,也会采用不同的文字加以区别。而且汉语使用者还特别喜欢意译,而不是音译。由于这种差异。汉语使用者在翻译专有名词的时候,特别喜欢造一个意译的新词,而不是简单使用音译,或者沿用该词的常用翻译。这能够带来沟通的便利。算是汉语的一个优势。
比如说有位答主提到的menu翻译为“菜单”。在计算机领域,menu这个词的含义就是从常用含义“菜单”引申过来的。中文早期直译为菜单,并无不妥。但是毕竟不直观,而且复用了一个其他领域的常用词。所以,“不意译不舒服斯基”的中国人民就逐渐把这个翻译改成了“选单”。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是一样的道理。
为什么英文需要另造词汇,尤其在各种日常领域,例如一月二月三月四月,周一周二周三周四,猪肉牛肉羊肉……
像中文一样不好么?
另外,问题中举例的词都不是另造的,而是缩写,例如股份是股权份额的缩写,期货是远期货物交割的缩写,所以期货合同就是远期货物交割合同,期货交易就是远期货物交割交易,期货交易市场就是远期货物交割交易市场。期权是远期权证交割……
股票可是土生土长的概念……
而且这些都是意译吧,反观英文Tycoon、Typhoon、Tea这些词,按理说意译应该翻译成totally rich、super strong wind、bitter herbs什么的吧……
所以英文为啥这么喜欢音译中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