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汉语需要另造词汇?譬如:股份(shares)、期货(futures)、期权(options)?

回答
汉语作为一种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其与时俱进的造词能力。您提到的“股份”、“期货”、“期权”等词汇,正是汉语在经济、金融等领域与世界接轨过程中,为了准确表达新概念、新事物而进行的词汇创新。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汉语为何需要另造词汇,并以这几个例子作为说明:

一、 概念的革新与引进:新的事物需要新的名称

这是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原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国际交往的频繁,各种新的概念、理论、制度、产品应运而生。许多概念在汉语传统文化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为了能够准确、清晰地传达这些新概念,就必须创造新的词汇。

股份(shares):在古代中国,虽然存在“份子”、“股分”等类似概念,但现代经济学中的“股份”特指公司发行给股东的、代表其在公司所有权和收益权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凭证。这种现代公司制度和金融工具的引进,需要一个更精准、更国际化的词汇来描述。
为什么需要“另造”? 如果直接沿用古老的“份子”,可能无法准确体现其作为一种金融产品的法律属性和交易属性。它不仅仅是“一份”,而是代表了公司的所有权份额,可以被买卖、转让、分割。
“股份”的造词逻辑: “股”字本义就有“份”、“份额”之意,例如“一股力量”、“一分子”。“份”字也表示“部分”、“份额”。将两者结合,“股份”准确地表达了公司所有权的部分或份额,符合其核心含义。同时,“股份”也与国际上普遍使用的“shares”在概念和功能上相对应。

期货(futures):期货是一种标准化合约,约定在未来某个特定日期,以事先确定的价格买卖特定数量的商品或金融资产。这是一种高度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其概念和运作方式在古代中国并不存在。
为什么需要“另造”? 古代中国有类似“预购”、“订货”的交易方式,但这些通常是商业行为,缺乏标准化合约、中央交易所、保证金制度等现代期货市场的要素。“未来”和“交易”这两个核心概念必须被结合起来,并赋予其特定的金融含义。
“期货”的造词逻辑: “期”字有“时期”、“期限”、“约定时间”的含义。例如“约期”、“定期”。“货”字在这里不仅指商品,也泛指“交易的标的物”(包括商品和金融资产)。将两者结合,“期货”形象地表达了“在约定的未来时间进行交易”的本质,并且与英文“futures”在含义上高度契合,保留了“未来”的意涵。

期权(options):期权是一种合约,赋予持有者在未来某个特定日期或之前,以特定价格买入(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标的资产的权利,而非义务。这是比期货更复杂的金融衍生品。
为什么需要“另造”? 期权的核心在于“权利”而非“义务”,以及“选择权”。古代中国没有这种允许交易的、具有市场定价机制的权利合约。
“期权”的造词逻辑: “期”字同样表示“未来约定时间”。“权”字则直接点明了期权的核心——“权利”。“选择的权利”是期权最显著的特征。将两者结合,“期权”精准地捕捉了其“在未来特定时间拥有某种选择权”的含义,完美对应了英文“options”的字面意思(选择)。

二、 语言的精确性与专业性需求:专业领域需要专业术语

科学、技术、经济等专业领域的发展,对语言的精确性和专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避免模糊不清、歧义的表达,并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跨语言的沟通,需要使用具有特定含义的专业术语。

避免模糊: 如果不另造词汇,可能会用一些模糊或泛化的词语来描述新概念,导致理解上的困难和沟通障碍。例如,用“股票”来代替“股份”可能也可以理解,但“股份”更侧重于所有权份额的性质,而“股票”更侧重于其作为交易凭证的属性。在金融语境下,“股份”更能体现其作为公司所有权一部分的本质。
国际接轨: 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金融体系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西方,许多新概念和术语也随之传入。为了与国际学术界和商业界保持一致,方便交流和学习,直接采用或意译创造出与国际术语相对应的中文词汇,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很多经济学理论和金融工具的名称,都是根据英文原词进行翻译或意译而来的。

三、 语言的活力与创造性:保持语言的生命力

语言并非僵化的规则体系,而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有机体。通过造词,语言能够吸收新的元素,反映新的现实,从而保持其活力和生命力。

适应社会变迁: 汉语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语言,其词汇的更新换代是其生命力的体现。新的社会现象、新的技术应用、新的思想观念都需要通过新的词汇来命名和表达。
文化融合的产物: 很多新词汇的创造,也是不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果。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汉语也通过造词来消化和吸收这些新元素,并将其融入自身体系。

四、 造词的策略与方法:汉语的智慧

汉语在造词方面,并非简单地直译或音译,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智慧和方法,使得新词汇既能准确表达含义,又符合汉语的语用习惯和音韵特点。

意译(Semantic Translation):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理解外来词的含义,用汉语中已有的字词进行组合,创造出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词汇。例如“股份”、“期货”、“期权”都属于意译。这种方法能够让中文读者更容易理解词义,并且能保留中文的韵味。
音译(Phonetic Translation): 当某个词语的含义非常独特,或者在特定领域已经形成广泛的约定俗成,难以用意译准确表达时,会采用音译。例如“沙发”(sofa)、“咖啡”(coffee)。然而,对于“股份”、“期货”、“期权”这类概念,意译更能体现其内在逻辑。
形译(Transliteration with meaning): 结合音译和意译,既考虑发音的相似性,也兼顾含义的传达。
借译(Borrowing/Calque): 直接借鉴外语的词语结构或组合方式来造词。
混合型造词: 将上述多种方法结合起来。

总结

汉语之所以需要另造词汇,是因为社会在发展,世界在变化,新的概念、新的事物、新的技术不断涌现。为了准确、清晰、有效地表达这些新元素,并且与国际社会进行有效沟通,汉语必须具备强大的造词能力。

“股份”、“期货”、“期权”等词汇的出现,正是汉语在现代经济金融领域发展过程中,为了准确、专业地描述新的经济概念和金融工具,而进行的成功的词汇创新。它们体现了汉语的生命力、适应性和国际化能力,也展现了汉语在词汇构建上的智慧和魅力。造词是语言保持活力、反映现实、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汉语能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中文比英文更简短。

简单来说,因为中文有多个声调,而且文字与读音解耦,相比于英文,可以用更少的音节表达同样的意思。

人都是懒的。能用两个音节,都不大想用三个音节。通常越是常用词,越是音节数少。英文常用的音节数少的发音组合比汉语少,集中在音节数少的单词上的含义就特别多。各个领域的专业词汇里的常用词,都集中在这些简短常用发音组合上。所以单词大量复用,出现各种花式引申义。有些引申义,你不仔细研究,都无法理解它是怎么能够集中在一个词上的。比如说story为什么既能表示故事,还能表示楼层(比如two-story building)。

而且,英文的文字是表音文字,对于外来语,通常都选择直接照搬或音译。一些来源并不相干的词汇,最终汇集到了同一个发音同一个拼写上面,就会让人更加觉得莫名其妙。比如说,firm可以表示结实,还可以表示公司。这俩含义是怎么跑到一个词上的呢?因为一个是中古英语自盎格鲁语-法语来的,一个是德语来的。两个意思的最早的词源都是拉丁语里的firmus,但转来转去,意思差别就大了。再从不同来源汇集到一起。就彻底联系不起来了。

汉语在这一点上就显得特别奢侈了。大量的专业词汇都有独特发音组合。即便发音组合与其他常用词雷同,也会采用不同的文字加以区别。而且汉语使用者还特别喜欢意译,而不是音译。由于这种差异。汉语使用者在翻译专有名词的时候,特别喜欢造一个意译的新词,而不是简单使用音译,或者沿用该词的常用翻译。这能够带来沟通的便利。算是汉语的一个优势。

比如说有位答主提到的menu翻译为“菜单”。在计算机领域,menu这个词的含义就是从常用含义“菜单”引申过来的。中文早期直译为菜单,并无不妥。但是毕竟不直观,而且复用了一个其他领域的常用词。所以,“不意译不舒服斯基”的中国人民就逐渐把这个翻译改成了“选单”。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是一样的道理。

user avatar

为什么英文需要另造词汇,尤其在各种日常领域,例如一月二月三月四月,周一周二周三周四,猪肉牛肉羊肉……


像中文一样不好么?



另外,问题中举例的词都不是另造的,而是缩写,例如股份是股权份额的缩写,期货是远期货物交割的缩写,所以期货合同就是远期货物交割合同,期货交易就是远期货物交割交易,期货交易市场就是远期货物交割交易市场。期权是远期权证交割……


股票可是土生土长的概念……


而且这些都是意译吧,反观英文Tycoon、Typhoon、Tea这些词,按理说意译应该翻译成totally rich、super strong wind、bitter herbs什么的吧……


所以英文为啥这么喜欢音译中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语作为一种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其与时俱进的造词能力。您提到的“股份”、“期货”、“期权”等词汇,正是汉语在经济、金融等领域与世界接轨过程中,为了准确表达新概念、新事物而进行的词汇创新。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汉语为何需要另造词汇,并以这几个例子作为说明:一、 概念的革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有人会觉得,既然汉语编程只需要学习几十个汉字,那外国人应该也能很快学会,然后用汉语来编程了。但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这里咱们就来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几十个汉字就可以编程”这个说法,更像是一种简化和理想化的说法。1. 汉字编程的“几十个汉字”是怎么来的?一些中文编程语.............
  • 回答
    征服中原的北方蛮族,比如鲜卑、匈奴、契丹、女真、满洲等,在入主中原后,往往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一两百年)就发生了显著的“汉化”。而征服罗马的蛮族,比如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等等,融入罗马文明的过程则要漫长得多,可能需要数百年之久。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一、文明的成熟度与吸引力.............
  • 回答
    听到你希望能提升汉语口才和词汇量,这绝对是个好目标!很多人都会有这个困惑,觉得有时候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脑子里蹦出来的词就那么几个,说出来总觉得不够淋漓尽致。别担心,这个问题是可以克服的,而阅读绝对是条非常有效的途径。既然你特别强调词汇量需要增加,并且希望提升口才,那咱们就从能直接“喂饱”你词汇量,.............
  • 回答
    想去汉堡王打工?挺好的选择!连锁快餐店工作虽然辛苦,但门道不少,提前了解一些注意事项,能让你上手更快,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我跟你分享一下我了解到的,尽量详细点,让你心里有数。首先,面试环节就得用心。 形象很重要: 虽然是快餐店,但也不是让你穿着破洞牛仔裤去。干净整洁是基础。头发要梳理好,别挡.............
  • 回答
    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其风俗习惯和忌讳非常丰富多样,随着地域、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不同,也会有细微的差别。以下将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些常见的汉族风俗习惯和需要少数民族朋友尊重的方面,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或象征意义。一、 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和禁忌1. 用餐礼仪与禁忌: 长幼有序: 通常长辈(如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直击了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交集点。日本人确实很早就开始使用汉字,并且在很多方面,比如文字的组织结构上,都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但即便如此,二战以前,甚至到现在,日本人依旧有“翻译”的需求,而且很多时候是“翻译”成日本人自己能理解的语言,或者说是把中国古文“翻译”成他们当.............
  • 回答
    “yyds”,这三个字母,最近在中国互联网上火得一塌糊涂。你可能在评论区、弹幕、朋友圈里,甚至在一些不太“官方”的场合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如果你不是一个天天泡在网上冲浪的年轻人,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火?中国汉字好好地在那儿,为什么大家偏偏要用这三个字母来表达呢?说实话,刚.............
  • 回答
    汉语中确实没有“笨子”这个普遍且约定俗成的称呼。虽然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可以理解“笨子”可以指代“笨的人”,但它在实际的汉语使用中非常少见,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存在。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汉语中没有“笨子”这种叫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汉语中形容“笨”的词汇体系和习惯用法:汉语是一个非常丰富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汉语语音演变和日常用语习惯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汉语的“说服”之所以会让很多人读成“shuì服”,其实是历史、语音规律和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缘由。首先,要明确一点:规范的普通话读音是“shuō服”。这是现代汉语的官方标准,也是我们在正式场合、教科书上.............
  • 回答
    关于“汉语流行词越来越‘污秽’”的说法,这是一种有趣的观察,也触及了语言演变中一个常见的现象:语言的通俗化、娱乐化和情绪化倾向,以及网络文化的影响。 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什么是“污秽”?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污秽”在这里的含义。它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粗俗、不雅: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语言学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方面:词汇的“粒度”和文化背景对词汇分类的影响。为什么汉语里有“羊”这个总称,而英语里没有一个完全对等的词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以及生物学分类方式的不同。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汉语里的“羊”这个字,它涵盖的范围确实比英语里的“sheep”要广得多。在汉语语境下.............
  • 回答
    汉语拉丁化改革,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汉字救星”,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地普及开来,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的洪流中,剥开层层叠叠的社会、文化、政治和技术因素。1. 汉字本身的强大生命力与文化根基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汉字本身那股近乎顽强的生命力。汉字.............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交叉点。简单来说,汉语中欧美人名的音译,和日韩人名的“翻译”处理方式,背后有着截然不同的原因和历史演变。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由语言结构、文化交流的模式以及历史时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来拆开细说:一、 欧美人名:为何是“音译”为主?这里.............
  • 回答
    汉语中“枪”这个词,用来指代发射子弹的武器,其演变和形成,绝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语言习惯、历史发展以及技术革新之中。要理解为何是“枪”,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从字源上看,“枪”字本身就带有“长柄、刺击”的意味。古时候的“枪”是指一种长杆的兵器,比如我们熟知的“长枪”、“大枪”.............
  • 回答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然而,尽管汉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但要在全球语言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并非汉语本身的缺陷,而是受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语言自身特点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世界主要强势语言的形成往往与特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语言学和人类思维方式的核心。说汉语用“一个音”表示一个意思,而其他语言要用“好几个音”,这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其实背后有更复杂的原因。咱们不妨来抽丝剥茧,好好聊聊这个现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语言,无论它是怎样的结构,最终都是通过音(或符号)来传递意义的。 所谓“一.............
  • 回答
    说起“试胆”,大家脑子里浮现的画面是不是都差不多?漆黑的夜晚,古老的宅邸,阴森的森林,还有一群小伙伴们壮着胆子,在恐惧与好奇的边缘探险。汉语里直接就叫“试胆”,意思明明白白,就是试试自己的胆子够不够大。那么,到了日语这里,就变成了“肝試し”(きもだめし,kimodameshi)。这俩词虽然描述的是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棒,触及了语言翻译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什么汉语词在翻译成外文时,意译(semantic translation)更为常见,而音译(transliteration/loanword)相对较少,不像某些语言那样普遍?这背后涉及到汉语自身的语言特性、翻译的策略选择以及文化接受度等多个层面。下面.............
  • 回答
    听汉语演唱的 Rap 感觉“怪怪的”,这是一个挺普遍的感受,而且原因非常多,可以从语言、文化、音乐技巧和市场接受度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1. 语言本身的特性与 Rap 的匹配度问题Rap 是一种以韵律和节奏为核心的音乐形式,它对语言的音节、声调、发音方式有很高的要求。汉语作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