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汉字拼音化在盲文里实现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问题。
中国现在通用的盲文是由革命先驱黄兴之子黄乃发明,是一种拼音文字,书写方式与西方国家的盲文相同,都是一格2*3一共6个点位,只是具体拼音点位不同。
在中国盲文中,一个汉字一般最多由三格组成,一格声母,一格韵母,一格声调,某些情况下会不标声调。
于是问题就来了。大量同音不同意的现象,极易造成歧义,影响阅读。例如,如果不联系上下文的话,只看一个词语,盲文就无法分辨“去世”和“趣事”,“终点”和“钟点”,“分为”和“氛围”……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简言之,汉字中存在许多同音不同意的现象,如果拉丁化,那么许多情况下,不联系上下文,就很容易产生误解。
说句题外话,像我这样从小学习盲文的盲人,开始学习使用电脑打字时,想要不打错别字,非常困难。虽然读屏软件对每一个候选字会有相应的解释,例如“功”,就会解释为“功劳”的“功”,但没有学过汉字,即使有解释,自己也没法举一反三。比如要打“武功”这个词时,就不知道“武功”的“功”就是“功劳”的“功”。因此,想要少打甚至不打错别字,就只能靠积累经验。所以,现在每当有人问我是如何保证几乎不出错别字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可能在普通人看来是一件有些玄学色彩的事情了。
更新一下。这两天在读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想起来小时候喜欢去学校的图书馆借书读。盲文书籍资源非常少,基本是只能有啥读啥,不能想读啥就读啥。小孩子肯定都喜欢读故事书,于是我就在一本薄薄的馆藏目录上检索书名叫《xx故事》的书,然后就找到了一本《鸦片的故事》,显然是讲鸦片战争的。但因为盲文表音不表意,我以为是《鸭片的故事》,还好奇围绕鸭肉片能发生什么故事,果断借了这本。
那时候还不到10岁,连“鸦片”这个词都不知道,就更不用说鸦片战争的有关历史了。所以打开书之后,一直默认书中讲的都是“鸭片”,涉及到一些跟鸦片紧密相关的部分,比如鸦片的销毁过程,对鸦片性质的描述等等,就自动忽略,或是自行脑补,强行解释,与“鸭片”联系起来。
于是,那时候的我脑子里就形成了一个概念:“鸭片战争”就是一场清朝与英国之间为了争夺一种秘制的、让人吃了会上瘾的鸭肉片而引发的战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