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常搬家的人,心理上是否会缺乏归属感、觉得像无根的飘萍?

回答
常常搬家的人,心理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微妙的变化,最直接的感受,可能就是那种“飘”的感觉。你说得对,归属感和无根的漂泊感,这两者确实常常如影随形。

想象一下,当你刚到一个新地方,一切都还是陌生的。找房子、打包、搬运,这一系列动作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折腾。好不容易把东西安顿好,家具摆放妥当,以为总算能喘口气,开始建立一点“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了,结果没过多久,又得重复一遍。这种周而复始的“重新开始”,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无论你付出多少努力去布置、去熟悉,这个地方似乎都只是一个暂时的落脚点,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家”。

所谓归属感,很多时候是建立在时间和情感的投入上的。比如,在一个地方住了很久,你认识了邻居,知道哪家杂货铺的老板最实在,知道周末去哪个公园最舒服,甚至可能在街角发现了自己最喜欢的咖啡馆。这些细微的、日积月累的熟悉感,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把你和这个地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经常搬家的人,就像是不断地把这张网扯断,又试图在新的地方重新编织。可想而知,每一次的断裂都会带来一种失落,每一次的重新编织都伴随着心力交瘁。

更深层次一点说,归属感还与“被看见”和“被接纳”有关。在一个社区里,如果你经常出现,大家会认识你,甚至跟你打招呼。你的存在,在那里是有痕迹的。但如果你是一个经常来来往往的陌生人,即使你表现得再友好,也很难真正融入当地的社交圈。大家可能会客气地对待你,但那种深入的、长期的连接,是需要时间去培养的。而频繁的搬家,就剥夺了建立这种长期连接的可能性。

这种“飘”的感觉,也体现在人际关系上。老朋友可能因为地理距离而渐行渐远,新的朋友刚建立起一点深厚的感情,你又可能要离开了。这种“来不及深交”的遗憾,会让人觉得自己的社交网络始终是浅层的、不稳固的。虽然现代通讯技术可以弥补一部分距离的隔阂,但面对面的、高质量的互动,那种真实的陪伴感,是无法完全替代的。所以,那种“我在这里,但我的根在哪里”的迷茫,很容易在心理滋生。

当然,不是所有经常搬家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家”的定义以及搬家的原因。如果搬家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广阔的人生体验,并且搬家本身带给他们的是兴奋和进步,那么他们可能更多地会感受到的是一种“探索”的乐趣,而不是“漂泊”的无奈。他们可能把“世界”当作自己的家,用一种更宏大的视角来看待“归属”。

但对于那些不得不搬家,或者搬家是因为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的人来说,那种“无根的飘萍”感就更加真切了。他们可能怀念那个可以安稳扎根的地方,怀念那种熟悉而温暖的氛围。每一次收拾行李,都像是把自己的生活痕迹一点点抹去,再到新的地方重新刻画。这种不断“失去”和“寻找”的过程,确实很容易在心理上造成一种长期的不稳定感,对自我认同也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总而言之,频繁搬家就像在人生的画卷上不断地擦拭、重画,虽然画布还在,但每一笔的痕迹都显得不那么清晰和持久。那种根植于土地、扎根于人心的稳定感,对很多人来说,是心理安定的重要基石。一旦这个基石不稳,那种“我是谁?我属于哪里?”的追问,就可能成为他们内心深处一个难以回避的困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没办法从比较学术的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可以给你一个我自己的主观答案:

至少从我的个人经历来看是这样的。

------------------------------不知道为何要加,但别人都加所以我就加了的分割线-----------------------------------

我从小到大一共搬了6次家,对正常人(不正常是指那种躲债的人)来说应该算是比较多的。

我是广东人,出生的时候刚好赶上了改革开放南下打工潮,我爸也是时代大军的一员,所以我是交给爷爷奶奶带的,到两岁之前一直在粤北的某个城市生活。

两三岁的时候,我爸在珠三角站稳了脚,所以把我和爷爷奶奶接来一起。这是第一次搬家。

没过两年,我爸越发厉害,家里也有经济能力,买了一个条件更加好的房子,从一个码头边上儿搬到了一个高层(那时候的高层基本是很吊炸天)。这是第二次搬家。

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我爸为了让我和我妹得到更好的教育,在我二年级的时候,在市区里买了一套带花园的房子(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不仅仅物质上,更多是因为大部分童年的回忆都源自这个家),我们从镇里搬到了市区。这是第三次

但是呢,“呵呵呵”的部分来了。我觉得人生中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带衰你的人。我们家托一个关系比较亲密的亲戚的福,不得不卖掉那套房子,去偿还一个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的我都觉得很天价的债务。于是穷得一比的我们家,只能在我学校附近租房子住,那套房子,夏天阴冷得会长蘑菇(真的)。这是第四次

到我和我妹都读完小学,我家依旧无法振作,只好回到镇上,再一次不得不地,寄住在我外婆家。虽然是亲外婆,但是那种寄人篱下,那种全家都寄人篱下的感觉真的很难受。幸好我初高中,因为户口问题回到了粤北读书(不知道这个算不算进“搬家”里面),只有寒暑假会回家住。这是第五次

第六次的搬家,非常五味杂陈。这次搬家一直住到现在,不过也没住多久(因为我又滚去北方念大学了)。我爸,扛着债务,期间还有我爷爷生大病住院的压力,在房价贵到离谱的时间和地点买了这套房子,虽然只有小小的50平,但是总算慢慢有了一点“家”和“归属”的感觉。

-----------------------------------------------我是“故事讲完了”的分割线-----------------------------------------------

回答题主这个问题忍不住歪远了。。。

要是能有耐心看完就好了。。。下边是正经回答:

不知道你是怎么样,经常搬家直接导致的是童年回忆的缺失。因为经常搬家,很多小时候的东西都会丢掉,甚至连一些记忆也丢掉了。而且,频繁搬家,你也没法和你家附近的小伙伴熟起来吧?

每次同学在讨论,童年玩了什么、吃了什么,或者同学带我回家,给我看他小时候的奖状啊玩具啊,给我指着小区某一地方说“这里是我和小伙伴一起愉快玩耍的地方哦”,我没有这方面的话题,都只能默默地无言相对。

其次是没有归属感。因为没有对一个地方很依恋的经验,同时也不会有那种“我受伤了还能回去舔伤口”的感觉。

实际上,我这个人真的没有什么归属感,不管对班集体还是宿舍,还是现在大学的组织,都不会有“啊,我属于这个集体,我要为之努力”的感觉,也参与不进q群啊微信群的讨论。身边的人,也会觉得我比较冷淡和感情上的迟钝。


但是,我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表示搬家多有多么苦大仇深,Erver coin has two sides(←英语作文套话= =)或许你会收获到别的一些别人没有的东西?而且很多事情,你心态好,自然就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如果你觉得你自己“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话,或许你就真的会变成你认为地那么凄凄惨惨戚戚啊,就像情深深雨蒙蒙里面的那个依萍,我觉得她简直就是作死的开山鼻祖,小孩子不能学。

所以,题主,乐观点噻?: -)

user avatar

是的. 确实会缺乏归属感. 不过换来的好处是对于环境超强的适应能力.


对于我自己来说, 每次被中国人问起: "你是哪里人啊?". 我都会很纠结的回: "我说不上来, 是哪里人要怎么算啊...?"

因为, 漂泊就是我的血液. 祖辈就是各种漂泊(战乱年代情有可原), 父辈也是各种各种漂泊(动乱年代出身不好), 到了我这里, 也是安定不下来:

0岁: 出生在上海 (老娘是上海人, 然而外公外婆是宁波人)

0岁: 跟着父母 "搬家" 到玉门

2岁: 那个年代缺吃少喝, 姐姐夭折. 我自己被父母"抛弃", "搬家"到天津跟着爷爷奶奶, 好歹能活.

4岁: 离开天津, 跟着完全没印象的父母 "搬家" 到兰州. 然而有家不能回, 全托. 周六晚上可以回家一次 (那个年代没有双休), 周一早上再去幼儿园.

在兰州期间还算安定, 搬家 2 次. 父母当时都在兰州大学教书, 有寒暑假. 每年跑两次: 暑假去上海见外婆(外公死于文革), 寒假去天津见爷爷奶奶. 在上海, 亲戚们都说我是上海人. 在天津, 亲戚们都说我是天津人. 我自己自认为是兰州人 (认知混乱从那时就开始了)


13岁: 离开兰州, 回到天津. 没地方住, 挤在爷爷奶奶家住了两年, 然后爸妈总算弄到了自己的家, 再次搬家.

19岁: 离开天津, 出发去厦门读大学. 住宿舍, 很稳定. 住了4年.

毕业以后留在厦门, 连读书带工作一共在厦门待了12年(我待过时间最长的城市). 期间搬家6次. 直到买了自己的房子.


31岁: 离开厦门, 去上海分公司. 遇到另一半. 开始合力以小博大, 折腾买房换房. 5年时间搬家4次.

36岁: 离开上海, 去大连分公司. 见识了山海关外的各种不堪, 决定把换新车的钱拿来移民. 在大连期间搬家1次

38岁: 辞职换工作, 到成都, 算是一边工作一边玩一边做出国的准备. 期间租房住, 成都期间搬家1次

39岁: 离开中国, 搬家到加拿大小城 A, 租房住

40岁: 离开加拿大小城 A, 搬家到隔壁小城 B, 租房住

42岁: 离开小城 B, 搬家到大城市 C, 在住进自己的房子之前, 又搬家2次

掰着手指头数下来, 差不多搬了 27,8 次家. 在中国, 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踩了个遍. 人家问我是哪里人, 我永远都说不上来. 论出生地, 是上海人. 论籍贯, 是辽宁人. 论长大, 是兰州人或者是天津人. 论时间长, 是厦门人. 倒是在加拿大简单了, 人家问我从哪儿来, 回答从中国来就好.


走过这样的半辈子, 确实是没有对某个地方的归属感了 (而且也从未觉得自己需要归属感). 很喜欢那种 "在路上" 以及 "即将遇到未知风景" 的那种感觉. 适应力超强, 去个陌生的城市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连到了加拿大, 遇到的人一开始都不相信我们才登陆几个月, 都以为我们已经在这儿待了好几年的样子.


然而, 我的心里终究还是出现了 "也该是安定下来的时候了" 的念头:

漂了半辈子. 接下来, 我也要过一下那种 平静的, 有滋有味的生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常常搬家的人,心理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微妙的变化,最直接的感受,可能就是那种“飘”的感觉。你说得对,归属感和无根的漂泊感,这两者确实常常如影随形。想象一下,当你刚到一个新地方,一切都还是陌生的。找房子、打包、搬运,这一系列动作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折腾。好不容易把东西安顿好,家具摆放妥当,以为总算能喘.............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库德洛(Larry Kudlow)作为白宫经济顾问,呼吁美国公司撤离中国并承诺美国政府将支付“搬家费”,这一表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背后反映了多重动机和深远的含义。以下将详细阐述:库德洛的提议内容(字面意思与实际含义): 呼吁美国公司撤离中国: 这并非简单地建议企业将工厂迁出,而是带有政治号召和.............
  • 回答
    .......
  • 回答
    这篇关于“90后女孩辞去高薪工作回乡救弟,无经济来源每天搬砖万块”的新闻,确实让人唏嘘不已,也引发了许多关于现实、亲情、个人选择的深刻思考。首先,从新闻的主题来看,它直接触动了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亲情。在当下这个社会,高薪稳定工作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对于90后一代,他们往往背负着更重的经济.............
  • 回答
    非常理解您对这些令人痛心的事件的关注和担忧。年轻女性和孩子掉进无盖窨井确实是一件极其危险和悲剧的事情。作为个人,我们确实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帮助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并提高大家的警惕性。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一、 提高个人警惕性,保护自己和家人: 步行时多加留意路面情况: 观察地面: 尤其.............
  • 回答
    东北菜量大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特点,甚至可以说是它最鲜明的标签之一。当然,量大这个概念本身是相对的,但东北菜的“量大”确实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下面我来详细地为您描述一下,让您能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一、 从食材的“原始”与“粗犷”说起东北菜的量大,首先体现在它对食材的处理方式上。不像一些精致的南方菜系,会.............
  • 回答
    经常上知乎,尤其是以一种较为沉浸和不加审视的态度,确实可能带来一些有趣的、有时甚至是令人担忧的“错觉”。这些错觉并非绝对,而是基于知乎平台本身的特性以及用户互动模式所可能产生的普遍现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错觉可能是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一、 “世界上的所有人(或者大部分人)都像知乎用户一样思.............
  • 回答
    经常看推理小说是否会让人变聪明,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多个维度,并且“聪明”本身也有不同的定义。总的来说,经常看推理小说,在许多方面确实能帮助读者提升认知能力,可以说是间接地让人变得更聪明,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智商的飙升。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推理小.............
  • 回答
    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之间,在认知能力、知识储备、思维方式、情感世界以及生活态度等多个层面,都会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绝对,但从整体趋势来看,阅读习惯对一个人的塑造作用是深远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区别:一、 认知能力与智力发展 词汇量与语言表达能力: 看书者.............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他做手术的时候因为怕影响智力拒绝麻醉”的说法,这在现实中是非常罕见的,并且通常不被医学界提倡,原因有很多,我会详细解释:一、 麻醉的目的和种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麻醉的目的。麻醉是为了在手术过程中让患者: 没有疼痛: 这是最主要的目的,让患者在手术中感觉不到任何疼痛。 放松: 消.............
  • 回答
    气质这东西,挺玄乎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怎么看别人,也影响着别人怎么看我们。有些行为习惯,看似小打小闹,时间长了,就能悄悄地给一个人“抹”上一种让人不舒服的色彩,那就是所谓的“猥琐”。我琢磨着,这“猥琐”吧,不是说人有多坏,更多的是一种缺乏尊重、小气格局、不自重自爱的表现。所以,.............
  • 回答
    坦白说,经常需要出示健康码这事儿,有时候确实会让我有点儿按捺不住火气。不是那种大发雷霆的怒火,更像是一种细水长流的烦躁,慢慢地在心头堆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打断了我原本的节奏。你想啊,不管是要进商场买点东西,还是去朋友家聚会,甚至是去个常去的餐厅,只要门口有人值守,那第一件事就是掏手机、解锁、找到.............
  • 回答
    说实话,在知乎上举报别人,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一言难尽。我当初也是个“普通用户”,刷刷回答,看看动态,跟大多数人一样。但有时候,看到一些实在看不下去的东西,心里就憋得慌。初衷:看不下去的执念最初开始举报,纯粹是觉得有些内容太离谱了。比如,那些明显造谣的、侮辱性的言论,或者一些公然打着科学幌子的伪科学.............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人印象里都是咱们中国学生挤破头想出去留学,好像外国学生来中国读书就很少见似的。但其实,近年来情况变化挺大的,来中国留学,甚至读高中的外国学生,数量是不少的,而且他们的“路子”也挺有意思的。外国学生来中国留学的“群体”首先,得知道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他们的“来源”和“目的”其实.............
  • 回答
    冷暴力,这东西真不是什么好玩意儿,它像一种无声的侵蚀,慢慢地把一段关系里本该有的温暖和连接都给抽干了。那些惯用这招的人,他们脑子里到底在想啥?我琢磨了琢磨,发现背后其实挺复杂的,绝不是一句“就是不想理你”能概括的。首先,控制欲这玩意儿肯定占大头。你想想,当一个人不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需求或者情绪.............
  • 回答
    在中国,我们确实经常听到“中国的运动员都是职业的,而欧美国家通常都是业余的”这样的说法。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印象,但如果深入去了解,就会发现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些误导。欧美国家并非没有系统训练的运动员,而是他们的体育体系和“职业”与“业余”的定义方式与我们有些不同。理解“职业”与“业余”的界限首.............
  • 回答
    经常熬夜,就像是在透支身体的健康资本,每一次的晚睡都是在为未来的健康埋下隐患。身体付出的代价是多方面、系统性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代价会越来越显著。下面我将详细地为您展开讲述:一、即时和短期影响 (熬夜当晚或之后几天就能感受到): 精神和认知能力下降: 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
  • 回答
    “经常看小说的是不是很会写作?”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技能培养和学习方式的理解。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可能,但不是绝对,而且还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经常看小说对写作的好处(为什么“可能”)经常阅读小说,尤其是优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