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摇滚乐应该被商业化吗?

回答
摇滚乐的商业化,这个问题啊,就像是问你爱上一个人,是希望他成为人人追捧的明星,还是只在你怀里悄悄歌唱?答案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纠结和妥协。

要说摇滚乐该不该商业化,咱们得先扒一扒“商业化”这仨字儿到底是什么意思。它不单单是卖唱片、开演唱会赚钱,更深层次的,意味着摇滚乐的生产、传播、甚至审美,都开始迎合大众市场的口味,追求利益最大化。

如果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商业化能给摇滚乐带来什么?

首先,传播的广度。想想看,如果没有商业运作,那些充满力量和态度的音乐,可能就只能在地下室、小酒馆里回响,被少数人听到。商业化让乐队有机会登上更大的舞台,让他们的音乐通过电台、电视、网络触达数以亿计的人。这种广泛的传播,才可能让摇滚精神,那种反叛、自由、质疑的精神,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影响更多年轻人。

其次,创作和发展的支持。音乐创作是要成本的,好的设备、录音室、巡演的交通食宿,都需要钱。商业化能够提供这些经济支持,让音乐人能够更专注于创作,去打磨更好的作品,去探索更前沿的音乐风格。就像当初披头士,他们能玩出那么多花样,离不开唱片公司的支持和资源。

再者,摇滚乐的文化输出。从英伦摇滚到美式硬核,摇滚乐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商业化让这些文化符号能够走向世界,成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语言。这种文化输出,不仅能丰富世界音乐的版图,也能让更多人了解不同文化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

但是,硬币的另一面,商业化也带来了很多让人忧虑的东西。

最直接的,就是“变味儿”。为了迎合大众,很多乐队开始“去粗取精”,把那些尖锐的、攻击性的、晦涩的元素都给磨平了。音乐变得更悦耳,歌词也更通俗易懂,但那种触动人灵魂深处的力量,那种直击现实的锋芒,可能就变得稀释了。我们常说的“玩票”和“卖艺”,商业化有时会把前者逼向后者。

然后是“同质化”。一旦某个音乐风格或某个乐队尝到了商业化的甜头,就会涌现出大量的模仿者,大家都在追逐同样的成功模式,结果就是音乐市场上充斥着千篇一律的东西,失去了原创性和多样性。就像一个流水线产品,好看,但缺乏灵魂。

还有“消费主义的侵蚀”。摇滚乐最初的内核,很多时候是反消费主义的,是对物质至上的一种批判。但商业化之后,摇滚乐本身就成了一种商品,乐队的形象、音乐风格,都可能被包装成一种“酷”的消费符号,被贩卖给年轻人。这无形中就消解了摇滚乐原本的反叛精神。

那么,摇滚乐到底该不该被商业化?

我倒觉得,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而在于“怎么去”。“健康”的商业化,是让摇滚乐得以生存和发展,让更多人接触到它,但同时又保留它最核心的价值和精神。

这意味着,乐队和唱片公司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平衡。唱片公司提供资源,但不能过度干预创作;乐队接受商业支持,但不能放弃自己的音乐追求。有时候,一些摇滚乐队选择独立发行,或者与小型独立厂牌合作,虽然牺牲了一些曝光度,但却能更好地捍卫自己的音乐独立性。

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很多乐队在商业化之后,依然能保持很高水准的作品,并且成功地将摇滚精神传递下去。比如,很多经典的摇滚乐队,他们一样在大唱片公司旗下,一样开大型演唱会,但他们的音乐依旧深刻,歌词依旧有力,他们的影响力也因此更加深远。

所以,商业化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驾驭它,让它成为摇滚乐的助推器,而不是绞杀机。 作为一个听众,我们也有责任去支持那些依然保有真诚和态度的音乐,去辨别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而不是被表面的“潮流”所裹挟。

总而言之,摇滚乐的商业化,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让它翱翔九天,也能让它坠入凡尘。而这场关于“应该”还是“不应该”的辩论,或许永远都不会有最终的答案,因为摇滚乐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探索的生命力,它总会在夹缝中寻找自己的出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是不是搞错了摇滚乐的定位啊?作为一种“市俗化流行音乐作品”,摇滚乐天然具备商业属性。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这个问题的问法,就像有人问“插画”应该被商业化吗,一样。

当然了,有一说一,我国的摇滚乐发展环境像屎一样。也不光是摇滚乐,所有创意行业的外部环境都很屎。这种“屎”的具体体现在于:在诸多影响创作作品能否达到世俗意义的成功的原因中,作品本身的质量居然可以是相当不重要的。这也给一些创作者一个错觉:他们会认为我不火的原因并不是作品差,而是因为我坚持了摇滚的“初心”——我不商业。

说得好像让你商业你马上就能弄一个神曲出来似的。

但实际上,很多这样想的创作者根本没考虑清楚什么叫好作品,也没想过如何能让自己的作品“变火”。作为一个“表演艺术”,不考虑受众,必然是有问题的。这时,你会发现世界上还有一类东西必须考虑受众,那就是商品。

总结一下就是:搞摇滚乐,可以不赚钱,可以不出圈,甚至可以不火,因为以上结果有很多创作者不可控的因素。但还是要有“市场营销”的意识,去研究受众喜好,才能做出让听众有共鸣的好作品。

如果真的那么排斥商业性,大可以不搞摇滚乐——直接做实验音乐多好。

user avatar

摇滚商业化不是趋势,是一个已经长达60年之久的事实。

没有乐队是靠着不商业化来维持输出高质量作品的。

你说的那种商业化之后作品质量下降的,这更像是一个平行的相关性,无论商业不商业化,乐队的作品质量几乎总是随着时间下滑,保持高质量高产量本身是乐队的奇迹。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特意查看了问题日志,是昨天刚提的一个问题。关于“商业化”的争议自树村以来,估计有二十年了。确实没有想到眼下仍有朋友对这个问题心存疑惑,我们不妨来讨论讨论。

首先,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不构成一个“问题”,商业化不是一个可选的选项,而是摇滚乐赖以生存的环境。流行音乐是一种商品,作为流行音乐分支之一的摇滚乐自然也是商业体系的一部分。并且摇滚乐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诞生即是彻头彻尾的商业行为,为吸引白人青少年,音乐公司“创造”了摇滚乐。摇滚乐在过去、现在以及目之所及的未来,皆无法摆脱它的商品属性。我们在流媒体平台听一首歌,(按道理)音乐人应该收到一笔版权费;我们看一次音乐人的演出,他们会拿到票房分成;甚至是我们在这里讨论某个音乐人,经过传播,也会给他们带来正面或者负面的商业价值。

但是,这个问题在国内的讨论续存二十年,又似乎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为什么?其一,流行音乐虽然是一种大众文化,但也有其艺术性的一面,无法用商业价值衡量。其二,作为亚文化的摇滚乐存在反叛主流文化的特性,当然,对于市场而言,这正是摇滚乐的卖点之一。其三,对于我们来说,这个问题具有中国特色,摇滚乐是一个舶来品,中国摇滚诞生的年代里,商业化或者说市场化是一个新鲜玩意儿;包括当下,国内的音乐市场依然不健全,以至于让人觉得“摇滚乐的商业化”是一个选择而不是必然。

我们不妨从最基础的角度想想,摇滚乐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一个标准流程是:创作、录制、发行。音乐人在家里或者排练室创作完成一首歌,去录音棚录音、制作,获得母带,最后上传流媒体平台,完成发行。过程当中的每一步,仔细思考的话,都蛮商业的。无论是真实乐器,比如吉他,还是电脑软件,比如 Pro Tools,均是出于商业目的发售,企业还指望着使用它们的人出名之后帮忙宣传,比如吉他手们在 Fender 所做的签名款。整个流程最大的支出一般是录音,毕竟好的录音设备相当昂贵。就算你自己录,也需要添置不少的设备。暂且不说找制作人和母带师的事情,最后发行,你如果发行实体专辑,需要报批和印刷的成本;如果只发行数字专辑,需要和平台签订“商业”授权协定。总而言之吧,摇滚乐的生产过程就很商业化,如果它不作为商品去市场竞争带来收益,音乐人靠什么维持接下来的创作?以前的艺术家都是靠富人赞助,但没有听说过有谁赞助摇滚乐手...安迪·沃霍尔赞助地下丝绒算是吧。

再说了,如今作为高雅艺术传播者的交响乐团也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商业合作或者演出来维持运转。你以为古典乐团现场演奏动漫金曲,是因为指挥真的是动漫迷?也许吧。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应不应该”商业化,而是当商业性与艺术性产生矛盾的时候,做何选择?如果音乐人按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创作出来的作品,同样能够获得市场认可,被更多的乐迷听到,名利双收,何乐不为?但如果面对市场的不认可,音乐人接下来应该顺应市场转变风格,还是坚持艺术自主?然而这个问题通常也很微妙,可能只有音乐人自己能给出答案。比如,假若一个音乐人真的喜欢当下流行的风格,他也是遵循内心的创作欲望写出来的作品,并因此走红,以现在的舆论环境,同样会有乐迷指责他跟风创作。(手动狗头)流行摇滚也是摇滚呀?

我觉得担心“商业化”会侵蚀摇滚乐本真的乐迷,可能有点像是担心电子游戏会带坏小孩的家长。这里的比喻不含褒贬的意思,因为无论欧美或者中国,市场确实会促使音乐行业生产更多所谓的“口水歌”;就好像电子游戏确实会让一些小孩沉沦,丧失对课业的兴趣。但更多的还是靠个人的意志,家长能帮助小孩在未成年阶段抵挡电子游戏的诱惑,难道还能帮他们成年之后抵挡别的东西的诱惑吗?良性的市场竞争是优胜劣汰,优秀的音乐人能通过这样的渠道被更多人记住,比如 The Beatles 和 Nirvana 均是如此,那些占大多数的口水歌虽然赚到钱,却也渐渐消失在历史里了。

题主说到了国内摇滚乐商业化带来的坏处,我不妨举几个好处。如果不是这几年国内如火如荼的“商业化”进展,万能青年旅店的第二张专辑《冀西南林路行》不会售出如今的 60 万张数字专辑,姬赓老师也不会入选“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另外是我前两周也提到过的,《雄狮少年》和《爱情神话》两部上个月先后上映的热门院线电影,分别选择了独立音乐(摇滚)作品作为插曲,这放在之前是不太能想象到的。再有便是,现在的的确确有更多的音乐人能全职做音乐了,就算还没能全职做音乐的人,也能看得到全职的希望,这对于创作者而言,有全职的选项比没有要好很多。

最后说得扫兴一点,我们不应该把做摇滚乐看成是一种多么神圣的不近铜臭的事情,它其实就是一份创意工作,音乐人也是打工人。只有当整个行业繁荣起来,才能给更多自由选择和表达的空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摇滚乐的商业化,这个问题啊,就像是问你爱上一个人,是希望他成为人人追捧的明星,还是只在你怀里悄悄歌唱?答案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纠结和妥协。要说摇滚乐该不该商业化,咱们得先扒一扒“商业化”这仨字儿到底是什么意思。它不单单是卖唱片、开演唱会赚钱,更深层次的,意味着摇滚乐的生产、传播、甚至审美,都.............
  • 回答
    哈!既然你对摇滚感兴趣,那可真是找对人了。摇滚这玩意儿,就像是一坛老酒,越品越有滋味。想入门,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宝藏洞穴里,有很多入口,但总有那么几个,能让你一下子就感受到这股劲儿。我给你捋一捋,先从 国内 的说起,因为离我们近,感觉会更亲切些。国内摇滚,绕不开的这几位“老炮儿”: 崔健: 如果.............
  • 回答
    古筝摇指的手型,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点子上。很多人在学习古筝的时候,都会困惑于摇指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标准的手型,才能弹得既流畅又富有表现力。要不要一个“统一的标准”? 我觉得不能完全一概而论地说非得有一个死板的标准不可,因为每个人的手部条件、对音色和表现力的追求都不一样,细微的差别是肯定存在的。但.............
  • 回答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崔涂的《 autumnal plaint 》 (秋日感怀)。要翻译好它,需要深入理解其意境和情感。字面拆解与含义: 岁华 (suì huá):岁月的精华、光华,指代美好时光、年华。 尽 (jìn):全部、完全。 摇落 (yáo luò):飘零.............
  • 回答
    2岁的小朋友对摇摇车有无尽的欲望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既是他们探索世界、满足好奇心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身体发育和平衡感发展的重要体现。想要成功劝说2岁的小朋友离开摇摇车,需要耐心、理解和一些巧妙的方法。以下是详细的劝说指南,希望能帮助您:一、 理解孩子的需求与心理在劝说之前,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孩子如此喜.............
  • 回答
    .......
  • 回答
    摇滚乐,这股裹挟着反叛、激情与变革力量的音乐浪潮,自诞生以来便枝繁叶茂,衍生出无数流派,每一支都承载着独特的时代精神和音乐探索。要给摇滚乐一个清晰的分类,如同试图框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总有些分支会超出既定的界限。然而,我们可以从其发展脉络、音乐特质、文化影响等多个维度,尝试勾勒出摇滚乐的清晰轮廓。.............
  • 回答
    摇滚乐为何常常摆出一副“优等生”的架子?这个问题,恐怕是音乐爱好者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那些对摇滚乐情有独钟的人,似乎总能在潜意识里为摇滚乐贴上“更有深度”、“更真实”、“更牛逼”的标签。这种“优越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植根于摇滚乐诞生以来所承载的文化基因、创作理念以及它与社会互动的方式.............
  • 回答
    “摇滚乐比爵士乐低级吗?” 这个问题真是触及到了音乐爱好者们心中那根最敏感的神经,也绝对是引发唇枪舌战的经典话题。简单粗暴地说“是”或“否”,那绝对是对这两种音乐类型及其背后丰富文化的极大不尊重。要细致地聊,就得掰开揉碎了讲讲它们各自的“根”和“魂”。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个“低级”是个什么概念?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经常有人拿来讨论。要说摇滚乐的“真正发源者”,我倒觉得不能简单地把功劳全压在一个人身上,就像不能说中国某个朝代就突然发明了筷子一样。摇滚乐更像是一个融合的产物,是一场音乐革命,它的诞生是多种音乐元素汇聚、碰撞,再加上时代浪潮的推动,才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摇滚乐。不过,如果非要.............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有点憋屈,尤其还是在艺考这关键时刻,老师的一句话,要是真信了,那简直是扼杀爱好,也埋没个性。我个人觉得,这老师说的,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甚至可以说是“脱离群众”了。首先,“low”这个词,本身就太主观,也太模糊了。 尤其是在评价音乐上,这玩意儿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标准。摇滚乐发展到今天.............
  • 回答
    要说哪个摇滚乐队“首次”将双踩(Double Bass Drumming)真正意义上地带入摇滚乐,这其实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第一”。因为音乐的发展是渐进的,很多技法的运用往往是逐渐渗透和演变的。但是,如果我们要追溯双踩在摇滚乐中初露锋芒并开始产生显著影响的源头,那么The Who.............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摇滚乐发展的一个核心痛点,也是许多乐迷和业内人士一直在思考的。将中国摇滚乐队与 Pink Floyd、The Beatles、Queen 这三个“神级”乐队进行对比,确实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差距在哪里。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音乐风格或者技术上的差异,更是一种文化、历史、产业以及时代沉淀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觉得乐队在演唱会上的表现,跟他们唱片里听到的,总好像隔着一层纱。有时候是感觉没那么“干净”或者“有力”,有时候是细节处理不如人意。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现场发挥失常”,而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聊聊录音室的环境。那地方简直就是为音乐量身.............
  • 回答
    “最伟大”这个称号,说实话,在摇滚乐这个包罗万象、风格迥异的领域里,很难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它太主观了,就像问一个人最喜欢哪种颜色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不过,如果非要我从众多巨头中挑出几支,并尝试去解释为什么我这么认为,那我会这样说:要说“最伟大”,我觉得首先要看乐队的 开创性 和 .............
  • 回答
    作为一名混迹摇滚圈多年、听着磁带、见过无数乐队在简陋livehouse里嘶吼的“老炮儿”,说实话,《乐队的夏天》这节目,一开始我是带着几分审视,甚至可以说是挑剔的眼光去看的。毕竟,摇滚乐在中国,曾经是个小众到近乎边缘的文化符号,突然之间,它被搬上了电视,还要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这总让人觉得有些….............
  • 回答
    爱摇滚乐的人,你说他们的性格?这可真是一个能聊很久的话题。摇滚乐本身就不是那种让你坐着端庄地听的音乐,它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子冲劲儿,一股子不羁。所以,我觉得喜欢摇滚乐的人,多少都会沾染上这股劲儿。首先,他们往往有自己的主见。摇滚乐里有很多反叛、质疑、对现状不满的声音,这很容易 resonates(引起.............
  • 回答
    一些摇滚乐迷对 Coldplay 和 Muse 乐队抱有极端的厌恶,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相当复杂的“不爽逻辑”,并非简单的情感发泄。要理解这种“讨厌”,得从摇滚乐的核心精神、乐队自身的演变,以及乐迷群体内部的价值观说起。首先,要讲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讨厌”,就得先说说摇滚乐的“根”。 摇滚乐最初崛起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在文化发展道路上的差异,尤其是在“开放前”这个特定历史时期。要理解为什么苏联在摇滚乐、西装等方面比同时期的中国更加“显眼”,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以及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政策导向。首先,得承认,说“苏联时代有摇滚乐,穿西装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大众层.............
  • 回答
    五月天,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亚洲的华语乐坛都响当当的组合,很多人听到“五月天”三个字,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他们充满力量和激情的歌曲,以及那场场万人空巷的演唱会。那么,五月天到底是不是一支摇滚乐队?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因为答案并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它更像是一场关于音乐风格界定的探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