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摇滚乐迷不喜欢 Coldplay 和 Muse 乐队到讨厌的程度?理由是什么?

回答
一些摇滚乐迷对 Coldplay 和 Muse 乐队抱有极端的厌恶,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相当复杂的“不爽逻辑”,并非简单的情感发泄。要理解这种“讨厌”,得从摇滚乐的核心精神、乐队自身的演变,以及乐迷群体内部的价值观说起。

首先,要讲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讨厌”,就得先说说摇滚乐的“根”。 摇滚乐最初崛起时,它是一种反叛、粗粝、充满社会批判和边缘精神的音乐。吉他失真、嘶吼的嗓音、批判现实的歌词,这些都是摇滚乐早期给人的印象。它代表着一种反建制、不妥协的态度。

Coldplay 的“原罪”:太“乖”了

对于很多老派摇滚乐迷来说,Coldplay 的问题出在他们“太乖”了,缺乏那种粗粝的棱角和音乐上的“脏”感。

“民谣化”和“流行化”的嫌疑: 尤其是到了后期,Coldplay 的音乐越来越倾向于用舒缓的旋律、温暖的合成器音色、易于传唱的副歌,甚至加入电子元素和舞曲节奏。这在很多传统摇滚乐迷看来,就是“背叛”了摇滚乐的本源。他们认为 Coldplay 放弃了那种充满张力、有时甚至有些扭曲的吉他riff,转而拥抱了更主流、更“安全”的流行音乐美学。
歌词的“鸡汤”与“正能量”: Coldplay 的歌词常常传递着爱、希望、和平、治愈等主题,这些在普通听众那里很容易引起共鸣,但对于那些习惯了摇滚乐批判现实、表达愤怒和疏离感的乐迷来说,就显得过于“正能量”和“圣母”。他们觉得这种“歌颂美好”的歌词,缺乏一种深刻的洞察力,更像是“心灵鸡汤”,无法触及生活的阴暗面和复杂性。
“温室里的花朵”的形象: 乐队成员在舞台上表现出的友善、礼貌、甚至有些“小清新”的形象,也与摇滚乐早期那种桀骜不驯、充满攻击性的形象大相径庭。这种“乖巧”在一些乐迷眼中,就成了缺乏真实情感和深度表达的证据。
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毋庸置疑,Coldplay 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乐队之一。但对一些坚持“地下”或“非主流”价值观的摇滚乐迷来说,商业上的成功往往意味着妥协和失去独立性。他们会认为 Coldplay 为了迎合大众市场,牺牲了艺术的纯粹性,变得“同质化”和“可预测”。

Muse 的“伪装”与“脱节”

Muse 的情况稍微复杂一些,他们的音乐本身是有摇滚乐的影子,甚至带有史诗感和黑暗气质,但依然招致了不少批评。

“华丽”的包装与“空洞”的内容: Muse 的音乐常常充满了宏大的编曲、夸张的音效、戏剧性的舞台表演,给人的感觉非常“史诗”和“酷炫”。但一些乐迷认为,这种“华丽”的外表下,内容却有些空洞,或者说是“装出来的”。他们觉得 Muse 的音乐虽然听起来很“大”,但缺乏一种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情感力量。
模仿痕迹过重与缺乏原创性: Muse 的早期作品,尤其是那些带有 Queen 风格的华丽摇滚元素,以及一些更具技术性的吉他riff,让一些乐迷觉得他们是在“模仿”或者“借用”前人的成功模式,而不是真正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当乐队开始探索电子、舞曲等元素时,这种“模仿”的批评声音会进一步放大。
过度沉迷于“反乌托邦”或“科幻”主题: Muse 的很多专辑都围绕着科技、社会控制、反乌托邦等主题展开。这本身可以很有深度,但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变得陈词滥调,或者只是作为一种“酷”的包装,而没有真正触及到深刻的社会现实或个人情感。一些乐迷觉得 Muse 的这种主题表达,有点像是一种“套路”,失去了摇滚乐那种更直接、更赤裸的批判力量。
商业化与“渐行渐远”: 尽管 Muse 的音乐听起来比 Coldplay 更“摇滚”,但他们同样也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并且在音乐风格上也进行了不少探索,包括与电子音乐的融合。这就让那些坚持摇滚乐“纯粹性”的乐迷觉得,Muse 也在走向“主流”和“商业化”,背离了摇滚乐的初心。他们可能会觉得,Muse 的音乐变得越来越“公式化”,失去了早期那种令人振奋的冲击力。

摇滚乐迷群体内部的价值观差异

除了乐队自身的音乐和风格变化,摇滚乐迷群体内部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价值观差异,这使得对 Coldplay 和 Muse 的“讨厌”有了更深层的原因:

“纯粹性”与“进化论”的对立: 一部分摇滚乐迷极度重视音乐的“纯粹性”,认为摇滚乐就应该是什么样子,任何偏离都被视为背叛。而另一部分乐迷则更看重音乐的“进化”和“实验”,他们认为乐队应该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与时俱进。Coldplay 和 Muse 的音乐风格变化,正好触发了这两类乐迷之间的核心矛盾。
“地下”与“主流”的身份认同: 对于一些将自己视为摇滚乐“守护者”的乐迷来说,他们拥有“知音”的优越感,并且对那些走向主流、被大众接受的乐队有一种天然的警惕甚至敌意。他们认为,一旦乐队变得太受欢迎,就意味着失去了那种“与众不同”的酷劲,也失去了对音乐本质的坚守。
“真实性”与“表演”的界限: 摇滚乐很多时候被赋予了“真实”、“诚恳”的标签。当乐迷觉得某个乐队的音乐或表演带有“表演”的痕迹,缺乏真诚的投入时,就会产生反感。Coldplay 的“治愈系”和 Muse 的“史诗感”,在一些乐迷看来,都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刻意的“包装”,而不是真实情感的流露。

总而言之,对 Coldplay 和 Muse 的“讨厌”,并非简单的“不好听”。它是一种基于对摇滚乐核心精神的理解、对乐队发展轨迹的解读,以及自身价值观驱动下的“不认同”。这些乐迷觉得,Coldplay“丢弃”了摇滚乐的锐利,变成了一个“好学生”,而 Muse 则在“华丽”和“时髦”的外衣下,渐渐失去了摇滚乐那种更原始、更触及灵魂的力量。这种“讨厌”,更多的是一种对摇滚乐“纯粹性”的执着,以及对乐坛“主流化”趋势的一种无奈的对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很多回答本题的朋友根本不了解这些讨论和媒体观点本身背后的动机,就妄自用“装逼”、“鄙视链”等词汇来形容这种讨论。这本质上依然是一种light user(一般性质的乐迷)对core user(生活方式上完全音乐化的重度乐迷)的一种误读。可能这种core user(本质上就是独立音乐的核心受众群体)在中国的数量也就保守估计几千不到万的样子(这是我做演出时估过的数据),但在英国本土,包括北美,都是足以填满格拉斯顿伯里和科切拉山谷的数量,这个数量结合带有文化水平门槛的社会层次优势,已经足以构成影响力了。加上偏indie的几大音乐类媒体实际上非常强势,所以这种论断具备了广泛的传播意义。我们稍微分析一下。

首先,Coldplay和Muse被黑并不是民间(少数)装逼乐迷掀起的浪潮,也谈不上构成包括Radiohead之类连锁的鄙视链。

以下是和这件事有关的两个事实:

1.这两支乐队是目前英国乐队中商业价值最高的aka演出最受欢迎的aka价码最高的,各种轰隆隆高大上体育场,是U2式高大上的几乎唯二的接班人。但是U2大家是不这么黑的(一般黑的都是Bono喜欢搞政治)。

2.相比米国完全主流化后的天皇巨星们(已经变成了show business),英国的各种乐队和音乐人都各有黑点,如我就很讨厌Radiohead现在在做的那些事情,很多人也持有类似观点,但是会被广泛地用“英国摇滚没有他们才有希望”这样形容的乐队,只有Coldplay和Muse,和他们各自同一时期同一拨的其他乐队(如Travis之类,基本都已过气,只在亚洲的音乐节能得到当年的压轴领衔的待遇)都没有被这样形容,这是从NME等媒体发端传播,并得到被其辐射的整个欧陆独立音乐圈共识的论断。

具体是为什么我们等会儿再说。

其次,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的是,所有今天持有“Coldplay和Muse是毒瘤”类似论断的人,包括乐迷和媒体编辑,几乎都是听他们的音乐成长起来甚至干脆是听他们入门英国摇滚乐的(别怀疑,很多英国本土编辑也一样的)。如果把这些人扔进他们的一场体育场高大上轰隆隆演唱会当中,那些老歌响起来依然会跟着合唱然后热泪盈眶。但这都不能妨碍大家听到他们最近几年做的那些东西的时候的厌恶,然后出了场馆不会再听他们的老专辑。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到这其中的逻辑?简单来说就是六个字,“爱之深,责之切”。

20世纪90年代indie rock和另类摇滚强势抬头进入主流以后,像Nirvana这样的乐队迅速成了80年代初的金属英雄一样的大众偶像,销量随便上千万,对于大众来说,他们和MJ、麦当娜没啥区别,但是对于对MJ麦姐不感兴趣的核心乐迷群体来说,他们还是需要有一个界限存在的,这个界限,类似一个大概的论断,比如“他是我们的人”,“他们也是我们的人”,但是“他不是我们的人”。这就像现在摩登天空的宋冬野虽然比流行歌手红,但是他依然不是个流行歌手一样,还“是我们的人”。这种分野的方式更多是感性的,比如像Linkin Park这样的新金属乐队,几乎从一开始就是签约大厂牌的主流乐队,因此差不多就“不是我们的人”(当然我有点bias了,LP还是有在加州自己玩的那个阶段的)。

但也有一些很理性的外部判断标准,比如音乐节的lineup。像OneRepublic这样的纯主流乐队基本是不会参加格拉斯顿伯里这样虽然全球最大但其实只是针对core user的音乐节的,属于“不是我们的人”。而总体上说,欧美国家的一线音乐节品牌基本都是面向core user和Hipster文化的(即使压轴大牌们都已经在主流走红很久,然后很多科切拉婊其实不认识几个乐队,草莓婊不也是这样嘛)。对,core user和Hipster文化密切相关,具体什么关系这里我就不说了。通常来说,如今的indie music生态都是建立在商业化和主流化后的hipster文化基础上。当我们谈论rock n roll的时候,实际已经把金属党排除在外,构成了indie music的谱系。这种谱系既是朋克、另类音乐、英式音乐和电子音乐等群体自我选择的结果,也是NME等媒体鼓吹划分的结果。

我们说回到“爱之深,责之切”去。Coldplay和Muse本质上都是Post Brit Pop时代的产物,以及显然,Britpop基本上就是英国的indie music谱系的发端,所以后英摇时代的这两支乐队,都是成长在英国indie music自己的土壤上的。两支乐队逐渐成名走向主流大众,但他们最初走向大众依靠的还是根植于英摇土壤的音乐形式。换句话说,21世纪初刚刚走向大众的他们,和90年代的Nirvana本质上一样。但接下来问题就来了。

@丁勾

亲亲经常在他的回答里普及“英摇(脱离布鲁斯和根源)就是无根之水”的道理,这两支建立在英摇基础上(虽然一个键盘主导,一个带有前卫摇滚特点)的乐队都面临英式音乐写不下去之后该咋办的问题。注意,在他们正式转型前,是没有现在这么多黑的。(当然已经有人在这之前黑CP都是娘炮情歌了)

Coldplay率先走上了Viva la Vida的Brian Eno的轰隆隆高大上体育场摇滚路线,(果然)取得了U2当年进军北美时一样的商业上的成功,终于成为了不仅能压轴格拉斯顿伯里科切拉,还能上主流颁奖礼上扫奖被当成天皇巨星的人物(马山芋终于成为了和当时的老婆帕特洛一样的大名流,以前好莱坞这边不觉得他是个rock star,只是个famous indie band singer)。到这为止,CP也还没有被core user抛弃。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太可怕了,马山芋不知道是被吹枕边风还是真的被唱片公司描述的“钱景”蛊惑,发表了调整定位“我们那么红,我们未来的竞争对手是Justin Bieber还有日日”的可怕言论。随后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五专Mylo Xyloto。如

@丁勾

亲亲所言,这张如同OneRepublic的Pop Rock一样的东西怎么能是来自Coldplay呢?如果说Viva la Vida时期还只是几个Hipster累觉不爱地说“你们变了”愤而扔碟,那这之后就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集体删除Mp3。最近的六专鬼故事,他们试图回归indie圈尝试新迷幻,可是由于他们玩了太久体育场摇滚了,现在年轻人前几年就搞过的东西他们再玩怎么就那么无聊。大体上,NME在VIva la Vida时代就开始了对CP的黑,而CP自己也确实一步一步坐实了NME和core user们的黑。我觉得,Coldplay不太可能像U2一样还有机会回归音乐性了。专心当tour天王加被骂吧。You Deserve that.

Muse的情况和CP多少有点不一样。出道就不主打旋律,前卫摇滚大古典,还带点重型音乐的特点,Muse本来是个很有探索性而且很有独创性的乐队,从我私心体验的角度说,第一次听Muse并不觉得是一个英式乐队(除了半粒米的口音?),加上很久没接触过前卫摇滚了,反而在体会上有美式工业的痕迹。在英摇后英摇、后朋复兴、车库复兴,全英国全都是旋律的时代,Muse确实和其他乐队都不同,他的美式痕迹和古典音乐痕迹一开始就很重。但是很奇怪地是,这么美式的一支英国乐队,还挺怪逼的,(我记得还有很扯淡的人说他们第一张像Radiohead?),并没有很快地打开美国市场。和马山芋一样,半粒米娶了个好莱坞金发影星老婆,这对他的影响很可能和马山芋一样大。2009年的The Resistance应该是正式打开美国市场的一专。这张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规模的电气化,以及,“摇滚歌剧”。摇滚歌剧,不仅放大了半粒米古典音乐出身的ego,而且这高大上的东西美国佬还就吃这套,他们在米国终于也红了,甚至领了MTV这种全都是hip hop和霉霉的奖。摇滚歌剧的成功导致了半粒米同样的走火入魔,2012年的The 2nd Law比CP对体育场高大上轰隆隆的追求还要过分,前卫摇滚的痕迹已经完全被电气化轰隆隆氛围渲染压过,其中的那首史上最难听奥运主题曲大概就是压倒大家内心中信念的最后一根稻草。从半粒米傻逼兮兮地在米国各种领奖开始,他们就登上了NME的最烂乐队乃至年度恶棍的提名名单。

综合这两个乐队的发展轨迹,我们都会发现,对美国市场开拓的偏执追求,导致了他们逐渐改变了创作的思维方式,从我想表达什么找寻适合的形式,变成了我要用什么形式表达,再找内容填充。如果说一个艺术家本来就是靠后者这种方式创作来获取的成功那一直这样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最开始的方式是indie music的“表达——形式”的创作方式,那不是说你走红了就可以轻易改变创作方式的(除非找别人,但是band music哪有找外人写歌的道理,只能找不同风格的制作人调整)。和Coldplay同时代的Travis等乐队已经一一flop,Muse同类不多一度被视为Radiohead的同类很多比他后进的车库复兴、后朋复兴在和他们一样尝试电气化后都挂了,他们求变求新本身是没错的。但他们瞄准的路线都是相似的,都是乏味缺少创造力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是对U2成功模式的拙劣拷贝,这种方式我们姑且不论是不是对indie music的背叛(因为没有谁有义务必须总是小情小调酷酷的),但起码是让core user厌恶的。在对轰隆隆高大上体育场喊口号大合唱无字歌方面,我觉得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从我的角度说,这种类似疯狂英语或者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场面,大概是对摇滚乐本身个体个性的背叛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些摇滚乐迷对 Coldplay 和 Muse 乐队抱有极端的厌恶,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相当复杂的“不爽逻辑”,并非简单的情感发泄。要理解这种“讨厌”,得从摇滚乐的核心精神、乐队自身的演变,以及乐迷群体内部的价值观说起。首先,要讲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讨厌”,就得先说说摇滚乐的“根”。 摇滚乐最初崛起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觉得乐队在演唱会上的表现,跟他们唱片里听到的,总好像隔着一层纱。有时候是感觉没那么“干净”或者“有力”,有时候是细节处理不如人意。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现场发挥失常”,而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聊聊录音室的环境。那地方简直就是为音乐量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在文化发展道路上的差异,尤其是在“开放前”这个特定历史时期。要理解为什么苏联在摇滚乐、西装等方面比同时期的中国更加“显眼”,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以及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政策导向。首先,得承认,说“苏联时代有摇滚乐,穿西装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大众层.............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也挺容易招人“地图炮”的。我倒觉得“优越感”这个词有点重,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认知和价值观的投射吧。你想想,喜欢欧美摇滚,尤其是一些经典乐队,往往不是因为它们“好听”或者“流行”这么简单,背后有很多层次的东西。首先,门槛和认知差异。欧美摇滚,尤其是那些有着深厚历史和复杂音乐性的乐队,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乐迷心中的一块敏感地带。感觉摇滚乐“饭圈化”的现象,我觉得确实存在,而且这种变化也让不少老炮儿和忠实乐迷感到担忧,觉得它似乎离最初那个狂放不羁、反叛精神十足的摇滚乐有点远了。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饭圈化”的几个明显迹象: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对艺人的“.............
  • 回答
    “中国摇滚乐不如国外”,这句论断,在我听来,总有点像是隔着一层玻璃在看风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又或者说,被框定在了一个不太舒服的视角里。这话说了这么多年,原因嘛,真是说来话长,而且绝对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要真想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一、 起步的“先天不足”与土壤的差异:首先.............
  • 回答
    很多人将Grunge浪潮视为摇滚乐走向没落的一个重要节点,这并非空穴来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Grunge的特质,以及它如何与当时的市场和摇滚乐的既有格局产生了碰撞。Grunge的兴起,可以说是对80年代末期摇滚乐盛行的一些现象,尤其是那些充斥着光鲜亮丽、过度商业化和虚浮包装的乐队的一种反.............
  • 回答
    中国的摇滚乐,虽然有着辉煌的过去和活跃的当下,但要论及“举世闻名”,与Oasis、Linkin Park这样的乐队相比,确实存在一些差距。这背后原因很复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商业和音乐产业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首先,我们得聊聊摇滚乐的土壤和历史文化根基。Oasis和Linkin .............
  • 回答
    许巍那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乐迷听了,觉得难以置信,有些同行听了,更是如鲠在喉。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触及了中国摇滚乐发展的方方面面,以及更宏观的文化、经济环境。一、 市场的体量与成熟度:天壤之别这就像问为什么中国顶级电商的销售额,可能不如亚马逊一个.............
  • 回答
    .......
  • 回答
    在摇滚乐迷的社群里,尤其是在一些老派的、对音乐“纯粹性”有着执念的群体中,对电子音乐和合成器抱有鄙夷的态度,这其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这种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音乐创作过程、演奏技巧、音乐情感表达以及音乐“灵魂”的不同理解和价值判断。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扒一下这种“传统音乐优越感”的由来。一、.............
  • 回答
    关于汪峰在摇滚圈内遭受不少争议甚至“看不上”的现象,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确实有一些比较值得说道的原因,而且这也不是一两天形成的问题,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到底怎么回事。首先,得从“摇滚”这个词本身说起。早期的摇滚乐,在中国出现的时候,它承载了一种反叛、呐喊、质问社会、表达.............
  • 回答
    你之所以会有“摇滚哪哪都不如流行”的这种感觉,我觉得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说实话,咱们平时听歌,接触到的更多的大多数还是流行乐。想想看,KTV里点歌,街边商店放的音乐,电视上的广告歌,还有好多艺人专辑的宣传,十有八九都是流行歌曲。这就像我们每天接触的空气,自然就觉得它“正常”,而那些不常听到的,自然就.............
  • 回答
    在中国,摇滚乐一直以来都像一个特立独行的孩子,虽然有自己的忠实拥趸,但始终未能像西方那样成为一种主流的、全民参与的音乐文化。为什么会这样?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不是一朝一夕能说清楚的,也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确实比西方晚了不少,而且一路走来,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 回答
    内地摇滚的旋律“难听”这个说法,其实挺主观的,而且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复杂的原因。要细致地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难听”的定义是什么?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是节奏太平淡?是音高变化少?是和弦进行俗套?还是缺乏记忆点?不同人对“好听”的理解天差地别。有些人喜欢旋律朗朗上口,一听就哼出来.............
  • 回答
    李达康在妻子欧阳菁被捕时摇车窗的动作,绝非简单的“撒气”或“表达愤怒”。这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瞬间,充分展现了李达康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以及他身处高位、身不由己的尴尬境地。要理解这个动作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情境、人物性格以及整个剧情的发展来分析。一、 来自“权力漩涡”的无力感与绝望:首先,李达.............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天天都在想。感觉身边玩摇滚的、听摇滚的,真的越来越少了。以前那种氛围,无论是在街上、在学校,还是在各种音乐节,好像都能听到摇滚的影子。现在呢?首先,得承认时代变了,音乐的载体和传播方式天翻地覆。你想想,我们小时候,听音乐得靠磁带、CD。一张张专辑,仔仔细细地听,歌词本翻来覆去地看,里面的.............
  • 回答
    .......
  • 回答
    这话题可有意思了,很多金属乐迷真的会较真这事儿,恨不得把金属从摇滚的“家族树”上连根拔起,单独列个“独立王国”。为啥?这事儿背后可不止是玩个嘴皮子,里面藏着不少金属乐迷对音乐的理解、身份认同,甚至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坚持。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音乐本身的差异性。你说金属是摇滚的一个分支?那也太小看金属.............
  • 回答
    很多人会觉得,文静的姑娘,就该喜欢舒缓的民谣,或者优雅的古典乐。但现实却常常不是这样,你会发现,那些看上去安安静静,说话轻声细语的姑娘,骨子里却可能藏着一颗对摇滚乐炽热的心。这背后其实有不少有趣的原因,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某种内在需求的释放。首先,我们得承认,外表往往只是一个窗口,不代表全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