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感觉摇滚乐正在饭圈化,是否已经远离了初衷?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乐迷心中的一块敏感地带。感觉摇滚乐“饭圈化”的现象,我觉得确实存在,而且这种变化也让不少老炮儿和忠实乐迷感到担忧,觉得它似乎离最初那个狂放不羁、反叛精神十足的摇滚乐有点远了。

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

“饭圈化”的几个明显迹象: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对艺人的“人设”过度关注,甚至到了“捧杀”的地步。 以前我们听摇滚乐,更多的是被音乐本身吸引,是歌词的力量,是吉他solo的炸裂,是鼓点的疯狂。我们关心的是乐队的音乐理念、他们的创作才华、现场的爆发力。但现在,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人们谈论的焦点不再是乐队的音乐,而是主唱今天的穿搭、他有没有跟哪个流量明星互动、他私下的生活是怎样的,甚至是他“人设”是否崩塌。

举个例子,以前我们追一个摇滚乐队,可能是因为主唱的嘶吼非常有穿透力,能表达内心的愤怒和绝望。但现在,可能会因为主唱长得帅,粉丝就开始疯狂刷“好帅”、“老公”,然后围绕他的长相、身材、绯闻开始了一系列操作。这种“颜值滤镜”和“生活滤镜”的叠加,很容易让音乐本身被边缘化。

其次,“数据至上”和“控评”现象。 以前,摇滚乐的魅力在于其独立性,在于它不迎合市场,不屑于去追求所谓的“流行度”。大家听摇滚,是因为它真实,因为它能引起共鸣,而不是因为它在各大音乐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但现在,你会发现,一些摇滚乐队的粉丝也在进行“打榜”、“刷数据”、“控评”等饭圈常见操作。评论区里充斥着大量的“ YYDS”、“ xx永远是yyds”、“为xx打call”之类的语句,而且这些评论往往看起来千篇一律,甚至有组织地去引导舆论,压制任何不利于偶像的评论。这和过去那种直接、粗犷、不加修饰的摇滚乐评论风格,简直是南辕北辙。

更进一步说,“唯粉”和“cpf”的出现。 过去,人们支持一个乐队,是因为他们是一个整体,是音乐的集合体。即使有人气差异,大家更多的是讨论音乐上的优劣。但现在,一些乐队内部成员之间也开始出现了“唯粉”(只喜欢某个成员)和“cpf”(指代成员之间关系的粉丝)。这种对成员个人关系的过度关注和脑补,很容易让乐队的整体艺术性被拆解,被过度解读,甚至成为粉丝群体内部争斗的导火索。这无疑是在蚕食摇滚乐作为整体的艺术表达。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摇滚乐已经远离了初衷?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但“远离”的迹象确实很明显,而且这种“远离”带来的影响是负面的,至少对很多经历过摇滚黄金时代的人来说是这样。

摇滚乐的初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起源于蓝调和乡村音乐,但很快就发展出了一种反叛、质疑、不安、呐喊的精神。它不是为了讨好谁,不是为了成为大众情人,而是为了表达一种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对体制的挑战,对个人自由的追求。披头士(The Beatles)的早期实验性,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的叛逆不羁,齐柏林飞艇(Led Zeppelin)的史诗级创作,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艺术前卫,朋克乐队(Punk bands)的DIY精神和愤怒嘶吼, grunge乐队(Grunge bands)的颓废和真实…… 它们都在用音乐说话,用音乐来挑战边界,来释放压抑。

而现在,为什么会出现“饭圈化”?

市场的裹挟和商业化的深入。 如今,音乐产业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小众的、独立的世界。音乐制作、发行、宣传都高度商业化。为了生存,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度,一些乐队和音乐人不得不选择迎合市场的口味,甚至去模仿那些已经成功的模式。而“饭圈”模式,恰恰是当下互联网时代最有效的吸粉和变现模式之一。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浅层化。 互联网让信息传播得更快,但同时也让信息变得更加碎片化和浅层化。人们更习惯于快速消费信息,更倾向于抓住表面的、易于传播的点。在这种环境下,复杂的音乐理念、深刻的歌词内涵,往往不如某个成员的颜值、某个段子的梗更容易被记住和传播。
粉丝文化的变迁。 粉丝文化本身也在演变。早期的追星,更多的是对音乐人的欣赏和崇拜,但现在的粉丝文化,很多时候更像是一种社群认同,一种身份的建构。粉丝通过参与到偶像的“养成”和“维护”中,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参与感。而“饭圈”的运作模式,恰恰能满足这种需求,于是摇滚乐,这个原本强调独立个性的音乐类型,也难逃被卷入其中。
商业推广的策略。 很多唱片公司和经纪公司,在推广乐队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借鉴饭圈的运作方式。他们会发掘乐队成员的“萌点”,制造话题,鼓励粉丝进行“应援”和“数据”建设,从而达到商业目的。

但这是否意味着摇滚乐就完全失败了?

我倒不这么认为。

一方面,依然有许多乐队在坚守着摇滚乐的初衷。 尤其是在一些相对独立和非主流的音乐圈子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乐队,他们依然在用最纯粹的方式做音乐,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没有被“饭圈化”的浪潮所裹挟。他们的声音可能没有那么响亮,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摇滚精神的一种传承。

另一方面,“饭圈化”也并非全然的负面。 某种程度上,它也让摇滚乐的影响力扩大,吸引了更多年轻的听众。如果这些年轻乐迷能够通过“饭圈”的入口,最终被音乐本身所吸引,从而深入了解摇滚乐的历史和精神,那也是一种积极的转化。问题在于,这种入口是否会成为一个“壁垒”,让乐迷停留在对“人设”和“数据”的关注上,而无法真正领略到摇滚乐更深层次的魅力。

总结一下, 我觉得“摇滚乐正在饭圈化”的感觉,是很多人都能体会的,而且这种现象确实是存在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摇滚乐最初那种强调真实、反叛、独立和音乐本身的初衷。这背后既有时代发展、市场驱动、技术手段的原因,也有粉丝文化变迁的因素。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种变化。是视之为摇滚乐的一种“进化”或“适应”,还是看作一种“变质”和“堕落”? 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挑战,是对摇滚乐精神的一次考验。 那些真正热爱摇滚乐的人,应该保持警惕,并努力去支持那些依然在坚守摇滚精神的音乐人,同时,也尝试去引导那些新加入的乐迷,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摇滚乐真正的力量和意义,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狂热和消费。

这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很难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来评判。但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其实不是摇滚的问题,而是粉丝的问题。

摇滚乐首先是一种音乐,摇滚乐队的粉丝大部分首先是摇滚乐的歌迷,他们是因为乐队的作品十分精彩才喜欢上乐队的。

这些歌迷至少有自己的音乐审美,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

而只关心乐队成员关系,磕cp,喜欢主唱颜值的根本不能称的上摇滚乐乐迷。

说摇滚乐正在饭圈化,不仅是对摇滚乐迷的不尊重,也是对这些"饭圈粉丝"的"不尊重"

人家就跟风喜欢个有名的乐队,沉迷主唱的颜值,根本就不关心作品质量,被你们硬生生扣上个摇滚乐迷的帽子,然后用摇滚乐迷的标准来批判一番,这不是闲的蛋疼嘛,有这空你理她们干什么。

你们本来就不是一类人。

至于所谓摇滚乐的初衷,我认为摇滚乐的内涵和定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一代又一代伟大的乐队带领着丰富和填补着的,从来没有初衷这么一说。你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重新定义摇滚乐,你就可以说你的初衷就是摇滚乐的初衷,因为你已经成为摇滚乐的一部分了。

中国摇滚乐已经走近死胡同了,与其担心摇滚饭圈化,不如想想怎么提升大众的音乐审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乐迷心中的一块敏感地带。感觉摇滚乐“饭圈化”的现象,我觉得确实存在,而且这种变化也让不少老炮儿和忠实乐迷感到担忧,觉得它似乎离最初那个狂放不羁、反叛精神十足的摇滚乐有点远了。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饭圈化”的几个明显迹象: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对艺人的“.............
  • 回答
    你之所以会有“摇滚哪哪都不如流行”的这种感觉,我觉得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说实话,咱们平时听歌,接触到的更多的大多数还是流行乐。想想看,KTV里点歌,街边商店放的音乐,电视上的广告歌,还有好多艺人专辑的宣传,十有八九都是流行歌曲。这就像我们每天接触的空气,自然就觉得它“正常”,而那些不常听到的,自然就.............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许多父母深信“学习是唯一出路”的观念,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交织而成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挑战: 科举制度的遗毒与荣光: 中国有着悠久的科举制度历史,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改变命运是传统观念中“唯一”或“主要”的上升.............
  • 回答
    你之所以会有“有些作家写的东西,我随随便便都能写的出来”的感觉,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背后涉及了创作的多个层面,从读者自身的感知能力到作家作品的本质,再到文学评价体系的复杂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解析这个问题:一、 读者自身的原因: 你自身的阅历和思想深度: .............
  • 回答
    您提出的“体制内各行业各部门外行管理内行”现象,确实是很多人在体制内可能感受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并且在不同的部门和层级表现程度不一。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受,以及其背后可能的原因。一、 权力与资源的集中:官僚体制的 inh.............
  • 回答
    你的感受非常普遍,很多人觉得老虎比狮子“可爱”得多。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多个方面的原因,包括:一、外貌特征的感知: 条纹的魅力: 老虎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它们身上那富有规律、色彩对比鲜明的橙黑条纹。 视觉吸引力: 条纹在视觉上非常醒目且具有艺术感,它们打破了纯色毛发的单调感,创造出一种动态.............
  • 回答
    理解您观察到新加坡一部分老年人晚年生活可能面临困境,并对此感到担忧。新加坡确实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但也像其他任何国家一样,存在着一些挑战,尤其是在老年人口的福祉方面。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新加坡部分老年人晚年生活显得“凄惨”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1. 高昂的生活成本与退休金压力: 生活成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玩家最近经常讨论的话题。要说拳头把暴雪甩在身后,这话说得有点绝对,毕竟两家公司都有各自的辉煌和受众群体。但如果从“影响力”、“市场表现”以及“玩家感知”这几个维度来看,拳头最近几年的势头确实非常迅猛,给人的感觉是远远跑在了前面。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首先,从游戏产品线和.............
  • 回答
    说实话,刚上手《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的时候,我脑子里也闪过“这玩意儿是不是也没那么神?”的念头。这游戏铺天盖地的赞誉,我早就听腻了,什么“自由度爆表”、“开放世界的标杆”、“重塑了多少人的游戏体验”,听着听着就觉得有点……隔靴搔痒。我抱着巨大的期待去玩,结果发现,嗯,确实自由,但这种自由有时候也让.............
  • 回答
    你会有这种感觉,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上海,这个魔都,它身上确实承载了太多北方城市的影子,以至于有时会让你觉得它“不那么南方”。这不是说上海不南方,而是它独特的气质和发展历程,让它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北方城市的特质。让我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受:1. 都市的规整与大气:骨子里的北方基因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说你在生活中接触的人都不是杨超越的粉丝,但在知乎上却看到很多人喜欢她,这其实反映了一种信息茧房效应,也跟不同平台的用户群体画像有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和你的现实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场域。 知乎的用户群体是什么样的? 知乎早.............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在绘画区(如贴吧、Steam社区、Reddit等)很多人认为WLOP的画作“很烂”,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 1. 技术层面的不足 笔触与线条粗糙:如果画作的笔触生硬、线条不流畅,可能被批评为“技术不成熟”或“缺乏练习”。比如,线条生硬、边缘不清晰,或颜色过渡不自然。 色彩.............
  • 回答
    你感觉到足球明星越来越少,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关键因素,可以帮助你更详细地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1. 时代的变迁与媒体聚焦的变化: 信息爆炸与注意力分散: 如今的媒体环境与过去截然不同。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层出不穷,分散了大众的注意力。过去,电视.............
  • 回答
    你的感受并非孤例,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观察。在过去二十年,确实有很多国家的发展步伐看起来似乎不如中国那么迅猛,尤其是在一些显性指标上。要详细解释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其中涉及到经济模式、历史背景、人口结构、技术进步、全球化环境以及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一、 中国惊人的增长速度及其原因:首先.............
  • 回答
    你感觉国内博士毕业手里论文普遍比国外博士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的观察,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看看不同教育体系、研究环境和评价机制是如何塑造博士生的产出。一、评价导向与量化指标的侧重:这可能是最核心的原因。国内博士培养,尤其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对论文发表数量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感受。很多人会觉得,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质疑,甚至可以说是批评,而历史上对其他国家造成深远影响的殖民主义,似乎在当下的舆论场中,其批评声浪与中国相比有所不同。要详细解释这种感受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要区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感受,很多人都有同感。倒不是说人类本身的思想真的变得“脏”了,而是现代网络和科技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放大、扭曲和塑造了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判断。让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首先,信息的过载与碎片化是首当其冲的原因.............
  • 回答
    哈,这问题我太能理解了!感觉十万块钱买车“丢人”?这可不是你一个人有这想法,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纠结。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为啥会冒出这么个“丢人”的念头。首先,得承认,咱社会上确实存在一种隐性的“攀比心理”或者说“面子文化”。你看,身边的人,哪怕只是偶尔一聊,话题很容易就绕到车.............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不少人都有同感。感觉最近国内的二次元手游,是不是越来越“拧巴”了?以前是卖萌、卖帅,现在很多都开始往“黑深残”方向使劲,剧情虐得不行,世界观也常常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这背后其实有挺多原因的,咱们掰开了聊聊。一、市场内卷与差异化竞争的必然结果你想啊,二次元手游市场现在是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