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音乐已经遗失了吗?

回答
中国古代音乐,这个充满想象与神秘的宝藏,常常让人不禁发问:它们是否已随风而逝,只留下一些模糊的残片?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牵扯着历史的长河、技术的限制,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遗失”的层面:哪些我们确实找不回来了?

从字面意义上讲,我们 无法百分之百还原 中国古代音乐的全部原貌。这就像想要重现秦始皇吃过的第一顿饭一样,即便有再详尽的史料,也无法触及那份最真实的声音体验。

演奏的“神韵”与即兴: 古代音乐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演奏者当下的情感投入、气息的运用、对节奏的微妙把握,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即兴发挥。这些“活的”生命力,是文字和谱子永远无法完全捕捉的。想象一下,唐朝宫廷宴乐,伶人们身着华服,在烛光摇曳下,奏响那些婉转悠扬的乐章,其中的韵味、情感的传递,我们只能靠想象去揣度。

具体的音色与演奏技巧: 尽管我们有乐器文献和图像记载,但古代乐器的实际音色是什么样的?它们和现代乐器的音色有何差异?演奏者们掌握的那些失传的指法、揉弦、拨弦技巧,以及不同流派之间细微的演奏风格,许多都随着时间和演奏者的离世而沉寂了。我们今天复原的古代乐器,虽然力求形制和材料的准确,但要完全复刻当时的音色,依旧是极其困难的挑战。

演唱方式与发声技巧: 尤其是古代歌唱,不同朝代的唱法、声腔的特点,比如汉魏时期的清商乐,南北朝的宫廷歌舞,宋代的词乐演唱,唐代的乐府吟唱,它们如何在音高、节奏、力度、装饰音等方面处理?古代是否有类似我们今天声乐技巧的系统训练方法?这些细节,大多没有被系统地记录下来,我们只能从一些零散的描述和对现存曲谱的分析中推测。

音乐的“功能”与“氛围”: 古代音乐往往与特定的场合、仪式、情感场景紧密相连。祭祀的庄严、宫廷的典雅、文人宴饮的闲适、市井的喧闹,音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营造的氛围是独特的。即使我们能够演奏出某个古代乐曲的旋律,也难以完全重现当时音乐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涵。

“遗失”的反面:我们依然拥有宝贵的遗产!

然而,说中国古代音乐“遗失”,未免过于悲观。事实上,我们所拥有的,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明都难以企及的 极其丰富和系统化的音乐遗产。

数量庞大的乐谱文献: 自先秦的《诗经》中的歌词,到汉代的《琴操》,再到唐代的《霓裳羽衣曲》曲谱(尽管已失传,但有文献记载其内容),以及宋代的《神奇秘谱》、《燕乐正声》、《教坊记》等大量的琴谱、乐谱文献,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曲目。这些谱子,虽然记谱法有其局限,但为我们提供了旋律、节奏的基本框架。

丰富的乐器实物与复原研究: 我们有大量出土的古代乐器实物,如曾侯乙编钟、各种形制的琴、瑟、筝、笛、箫等。这些实物是理解古代乐器形制、材质、制作工艺最直接的证据。结合文献记载,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史学家、演奏家、乐器制作家们,在不断地进行复原研究,试图重现这些古老的声音。

口传心授与文化基因的延续: 中国音乐的传承并非完全依赖于书面谱。许多音乐传统,特别是民间音乐,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延续下来的。一些古老的乐器,如古琴,虽然记谱法古老,但其演奏技法、曲目经过了数千年的沉淀,并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传承体系。我们今天听到的许多古琴曲,其演奏风格和理解,就是历代琴家智慧的结晶。

曲名与文献中的线索: 即使是那些乐谱已经失传的曲目,如《霓裳羽衣曲》,我们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历史记载来了解其大致的风貌、创作背景、在历史上的影响。这些“信息碎片”也构成了我们对古代音乐认识的一部分。

民族音乐与古乐的“回响”: 中国的民族音乐体系庞大而复杂,许多民族器乐和声乐,尤其是那些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曲目和表演形式,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古代音乐的影子。它们可能是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演变,但其旋律走向、音律特征、表现手法上,仍然能找到与古代音乐的联系。

总结一下:

所以,中国古代音乐并非全然“遗失”。更准确地说,我们 遗失了理解和体验它们最原始、最鲜活状态的完整途径。我们失去了那些活生生的演奏者,失去了那些与特定时代社会文化氛围融为一体的“声音”。

但是,我们 并未遗失全部的音乐遗产。我们拥有海量的乐谱、珍贵的乐器实物、宝贵的口传心授的传统,以及无数的历史文献为我们提供线索。正是这些宝贵的遗存,让一代代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们能够不断地去挖掘、去理解、去复原,去聆听那些来自遥远时空的旋律。

可以说,中国古代音乐是一个 正在被不断重新发现和理解的宝藏。我们没有回到原点,但我们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去追寻那些曾经が存在的美丽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拉西扯的爱国主义者很多,就没有一个正面回答问题的。。。

我来回答题主吧:中国古代音乐没有完全失传,但也没有什么好传的。

关于宋词的问题,宋词(曲子词)绝大多数是遗失了,只保留了文字内容。不过也有个别漏网之鱼,比如姜夔的一部分词作原稿保留了下来,上边附有曲谱,借着这类侥幸保存下来的曲谱,我们还是可以大致了解宋词的审美倾向,当然完全还原是不可能了。

现在保留的“名曲”,主要是元明清之后的作品,宋代之前也挖坟挖出一些谱子,以现在的审美来说基本是一头雾水。

乐理上明代产生了十二平均律,先秦之前(可能是商代甚至更早)就有了五律七律,后来发展出旋宫法,外行看着那些八卦一样的图谱一定觉得很高深,其实不然,那玩意就是调式和调性。。。。。没错,就是1234567和ABCDEFG。几个字母就能讲明白的问题。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中国古代并没有多少节奏上的研究,更没有和声上的研究,也就是说,一本大学乐理教材,中国古代音乐的乐理内容,也就刚刚涵盖了序言和说明那几页纸。当然细分下去的话总能说出一大堆头头道道,不过总体而言,我国古代音乐无论是乐理还是乐曲,流传下来的都不多,有“失传”的因素,更多的原因则是压根没有什么可传的。

如果说乐谱、纸张不易保存导致失传,但挖出来的乐器也没见过什么和声乐器和复杂的节奏乐器,所以说,中国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礼乐之邦”,应该叫“礼仪之邦”,宫廷音乐是为了仪式服务的,民间音乐则发展有限。

这个问题要和西方音乐对比起来讲才有意义,西方音乐文明爆发较迟,不过爆发之后一直辉煌,一直在探索和创新。这一点中国音乐明显落后了,我们拿西乐的理论和配器来“融合”,我们以为这就是创新。。。从这一点来看已经远远落了下风。

为什么中西方音乐文明与政治文明不相称呢?问题就在这里,音乐是要服务于意识形态的,西方是基督教文明,中国是儒家文明。基督教文化对音乐的传教功能极其看重,无论是早期的格列高利还是后来的巴赫,都是以创作宗教音乐为主,他们本来就是教会人士,同时又是音乐家,所以音乐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相对较高,当然世俗音乐的地位提升与后来的文艺复兴密切相关。

音乐在中国则属于三教九流,孔子虽然整理了诗经,但儒家后来把孔学变成了儒学,走的很极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音乐成了琴棋书画秀才四艺之一,也就是闲暇之余怡情玩乐的手段。只有读书人能名载史册,音乐家是没人待见的。其实这种观念到今天仍然没有改变,你仔细想想对不对?

这种文化土壤自然难以培育伟大的音乐家和作品,也就没必要和西方去攀比了。精神层面的东西靠钱堆不出来,咱低调发财就好了,别整天学高丽棒子自吹自擂哪哪都想当宇宙第一。

当然音乐文化落后只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中国古代文明其他方面还是很厉害的,政治军事经济技术都很发达,十项全能一项落后没必要妄自菲薄。

user avatar

实际上,传统乐器的曲谱有很多都流传了下来,因此不能说古代音乐已经消失了。古琴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古琴琴谱的记谱方法是减字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下图为琴谱

减字谱主要是记录每一个指法。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琴曲都有曲谱流传下来:如《广陵散》,《胡笳十八拍》,《高山》,《流水》等。问题中诗词唱诵的曲子当然也有流传下来的,古琴里的《阳关三叠》可以当作一个例子。虽然《阳关三叠》唐朝时的曲谱流失了,但是《阳关三叠》琴歌在明朝被记录下来了。明朝相对于现代也是古代,因此,现代人演奏的《阳关三叠》仍然可以被归为古曲。

当然,因为古琴琴谱是记录指法,每个音节的节奏会随着演奏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古代,演奏也会随着演奏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强求现在的演奏和曲子最初创造出来的一样是没有意义的。

而现在,古琴曲也有许多人在欣赏和学习。现代比较有名的古琴演奏家有龚一,李祥霖等。这些人不是正传承着古代的音乐吗?

user avatar

明朝以前的古乐的确在中国已经基本遗失了,明朝以后的古乐依然还在。网络谣传的日本侵华摧毁中国雅乐的时期不靠谱,明朝雅乐依然在清朝民国和当今被使用。但宋朝雅乐的确随着宋朝被蒙古所灭所剩无几了。

其实蒙古灭宋灭金对汉文明的破坏远远大于满清入关,据《元史》记载蒙古入侵中原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窝阔台时期都没有收集整理中国古乐,导致中国古乐到了礼乐荒废的地步。

太宗十年十一月,宣圣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元措来朝,言于帝曰:“今礼乐散失,燕京、南京等处,亡金太常故臣及礼册、乐器多存者,乞降旨收录。”于是降旨,令各处管民官,如有亡金知礼乐旧人,可并其家属徙赴东平,令元措领之,于本路税课所给其食。 《元史.礼乐志》

但蒙古统治者整理中国古乐也是随口说说,到了忽必烈时代,元朝太常官员依然反映古乐很多缺失,希望能从民间找到古乐。

太常因言:“亡金散失乐器,若止于燕京拘括,似为未尽,合于各路各观民家括之,庶省铸造。”

《元史.礼乐志》

到了明太祖建立明朝之时,因为蒙古的残暴统治和对汉文明的摧残,中国古乐已经几乎断绝。明太祖命令科举考试考中的乐生(古代科举也有音乐特长生,考中的只能做孔庙的司仪)演奏乐曲,结果乐生演奏的韵律完全不对,连粗通文墨的明太祖都听得出演奏错误,主管音乐的官员连古代宫商五音都分辨不清楚,明太祖只得尴尬的笑着听完了演奏。可见在蒙元的统治下汉族音乐文化已经几乎断绝。

太祖初克金陵,即立典乐官。其明年置雅乐,以供郊社之祭。吴元年,命自今朝贺,不用女乐。先是命选道童充乐舞生,至是始集。太祖御戟门,召学士朱升、范权引乐舞生入见,阅试之。太祖亲击石磬,命升辨五音。升不能审,以宫音为徵音。太祖哂其误,命乐生登歌一曲而罢。《明史.乐志》

明太祖也是颇有作为的君主,即位后立志恢复中国雅乐,但由于政务繁忙一直没有完全成功。直到一百多年后明朝世宗嘉靖皇帝即位,才开始了大规模的编订礼乐的活动,明朝儒臣乐官细心考证终于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雅乐礼仪,但明朝人也不敢保证重新制定的这一套礼乐就和唐宋时期完全一样。只敢说也许和汉唐宋古音一样。也就是所谓的“庶几元声可得,而古乐可复。”

 嘉靖元年,御史汪珊请屏绝玩好,令教坊司毋得以新声巧技进。世宗嘉纳之。是时更定诸典礼,因亦有志于乐。建观德殿以祀献帝,如协律郎肄乐供祀事。后建世庙成,改殿曰崇先。乃亲制乐章,命大学士费宏等更定曲名,以别于太庙。其迎神曰《永和之曲》。初献曰《清和之曲》,亚献曰《康和之曲》,终献曰《冲和之曲》,彻馔曰《泰和之曲》,送神曰《宁和之曲》。宏等复议,献皇生长太平,不尚武功,其三献皆当用《文德舞》。从之。已而太常复请,乃命礼官会张璁议。璁言:“乐舞以佾数为降杀,不闻以武文为偏全。使八佾之制,用其文而去其武,则两阶之容,得其左而阙其右。是皇上举天子礼乐,而自降杀之矣。”乃从璁议,仍用二舞。

大乐之正,乃先定元声。元声起自冥罔既觉之时,亥子相乘之际。积丝成毫,积毫成厘,积厘成分。顾命知历官一人,同臣参候,庶几元声可得,而古乐可复。 《明史.乐志》

到了满清时期,明朝雅乐体系基本被满清继承,据说康熙年间明朝雅乐基本完整,满清奏乐“犹袭明故”。

二十一年,三藩削平,天下无事,左副都御史余国柱首请釐正郊庙、朝贺、宴享乐章,上曰:“享祀乐章,一代制作所系,礼部、翰林院其集议以闻。”寻奏:“自古庙乐,原以颂述祖宗功德,本朝郊坛庙祀乐章,曲名曰‘平’,遵奉已久。太祖、太宗、世祖同於太庙致祭,宜如旧。惟朝会、宴享等乐曲调,风雅未备,宜敕所司酌古准今,求声律之原,定雅奏之节。”从之。因命大学士陈廷敬重撰燕乐诸章,然犹袭明故,虽务典蔚,有似徒歌,五声二变,踵讹夺伦,黄锺为万事根本,臣工无能言之者。帝方谦让,亦未暇革也。《清史稿.乐志》

但满清并没有完全继承明朝礼乐体系,满清在音乐上完全继承并发展明朝的雅乐,甚至完善到朝鲜使者赞叹“清人虽是胡种,凡事处事极为文明,礼乐郊祀,如皇明时”的地步。但满清在服饰制度上剃发易服,完全毁弃了明朝的礼服体系。因此满清时期,就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奏乐演奏的是明朝雅乐,服饰却是马蹄袖。

满清孔庙乐生礼服

这种奇怪的现象在辛亥革命,民国代替满清才有所改变,民国掀起了第一次汉服运动,在祭孔服饰上革除了满清的马蹄袖服饰,恢复了明朝的汉服交领体系。因此民国时期才是明朝雅乐并明朝汉服,内外兼修了。各路汉奸白左,异族逆民说汉服起源于淘宝并不正确,就算从民国恢复汉服算起,新汉服至少也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民国孔庙汉服

而民国恢复的汉服体系和明朝重建满清保留的雅乐体系传到了今天,今天曲阜祭孔依然可以听到明朝洪武嘉靖年间的雅乐,看到明朝祭孔的汉服。


因此如果对中国古代音乐有兴趣的话,明朝洪武嘉靖以后的音乐还是可以的,至于唐宋时期的就很困难了。

别说我们这些明粉天天吹明,重建华夏礼乐的大明的确值得吹,没有大明,中国古文化还不知道在哪里。

user avatar

@韩肇珩

话说,我对中国古代音乐实在是几乎没有任何了解。一般情况下,我不了解的东西,会选择忽略邀请不去回答的。但是我觉得正好可以借这个问题说一下我对一个观点的看法。

我看到过很多人对本民族的音乐的音乐文化衰落抱有一种痛心疾首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灭绝,是一个伤心的事情。其实我倒觉得没有必要这样看。因为文化这个东西,越成熟越发达越高级,就必然会越流行。音乐上来说,中国古代音乐本身就没有同时期的西方音乐在理论上、演奏上、普及上、市场上(中国古代音乐本身就根本没有市场化)成熟,事实上,前者和后者的差距非常远。所以,后者超越前者,取代前者,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总体趋势必须是先进文化代替落后文化的。所以,文化的更迭,某种文化的强盛,某种文化的衰落,其实都是一个客观中立的事件,对全人类也都是有好处的。

但是为了防止有爱国主义青年们过来盲目喷,我还是强调两点吧,以免引起误解:

第一,我上面说的意思是说:强势文明、高级文明一定须要、也一定会代替弱势文明、低级文明。不是说西方文明是高级文明,一定要代替低级的东方文明。我没有这个意思,你们不要想,啊,弄个大新闻,然后把我批判一番。

第二,为什么说西方音乐强盛,中国音乐衰落,或者说西方音乐文化代替中国音乐文化我又不伤心不惋惜呢?因为从音乐这个文化总体中的一个小分支来说,的确是西方的体系更加优于东方的体系的。不论是从音乐理论、音乐学、音乐演出的市场化来看,都是如此。所以,单从音乐这个角度来说,更加高级的西方体系代替不高级的东方体系,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当然,也有些学者认为东方音乐也有很完整很强大的理论体系什么的,那他们也是有权去论证和进行文化的加强的。然后最终东西方的音乐体系谁能取代谁,我们还是可以拭目以待。

第三,其实音乐这个东西,纯粹就是一个个人喜好的问题。没有人有权告诉你说:你是某国人,你就一定要喜欢我们本国音乐,一定要为它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否则你就是汉奸。任何把类似的集体意志、国家意志、民族意志强加在个体身上、强奸个体的自由意志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音乐,这个充满想象与神秘的宝藏,常常让人不禁发问:它们是否已随风而逝,只留下一些模糊的残片?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牵扯着历史的长河、技术的限制,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变迁。“遗失”的层面:哪些我们确实找不回来了?从字面意义上讲,我们 无法百分之百还原 中国古代音乐的全部原貌。.............
  • 回答
    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音乐的“DoReMiFaSolLaSi”七音,看似简单的数字差异背后,实则反映了两种文明在音乐哲学、思维方式以及对声音理解上的根本不同。这并非是“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探索路径。中国古代音乐的五音体系:和谐与秩序的哲学根基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
  • 回答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传承,确实不像西方那样留下大量具体乐谱和确凿的演出记录,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看,它们共同作用,导致了这种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宫廷音乐”在中国古代到底是什么。它不仅仅是几首好听的曲子,而是一套与国家政治、礼仪、宗教紧密相连的“礼乐”。天子祭.............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君子六艺中的“乐”,以及文人是否学习其中的舞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乐”等同于我们现代理解的音乐,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而文人对“乐”的学习和实践,也呈现出多样的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确“君子六艺”。“六艺”在中国古代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是培养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中国古代和近代之所以没有出现类似西方交响乐那样结构宏大、编制精密的音乐,并非是音乐创作能力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交响乐的“编制精巧”和“鸿篇巨制”究竟意味着什么。西方交响乐,.............
  • 回答
    要回答“西方古典音乐真的比中国古典音乐高级吗?”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高级”这个词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如果“高级”指的是技术上的复杂性、和声的深度、或是某些在西方音乐发展中形成的特定理论和体系,那么从某个角度看,西方古典音乐可能展现出一些我们通常会用“高级”来形容的特质。但如果“高级”指的是音乐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观察得很细致。关于“西方古典音乐比中国音乐死板”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如果深入探讨的话,会发现里面包含了不少可以解释的文化和历史因素。当然,我们得明确一点,这是一种看法,并不代表绝对的事实,而且“死板”这个词本身也很主观。但既然有人这么认为,我们可以来拆解一下可能的原因。首先.............
  • 回答
    在中国土壤上,古典音乐并非“匮乏”,更准确地说,是其发展历程、文化接受度和大众普及度与西方古典音乐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带来的“匮乏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说是“匮乏”,不如说是一种“独特且仍在演进”的状态。历史的断层与本土经典的孕育: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西方古典音乐拥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历.............
  • 回答
    要说日语、韩语和越南语中的汉字音,哪个最接近中古汉语的声音,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谁更接近”就能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中古汉语语音传播的独特路径,留下的痕迹也各有侧重。先来说说日语。日本对汉字的接受和吸收,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过程。早期,大概在汉朝到隋唐时期,日本派遣了.............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未免也太武断了。 “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中国民国之前只有戏曲而没有音乐”——这句话就好像在说,一桌宴席上只有一道菜,其他什么都没有。这不仅是对中国悠久音乐历史的无知,更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偏见。首先,咱们得说说“音乐”这个词。在咱们的文化里,“音乐”的概念其实.............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民乐和西洋古典音乐在发展历史、哲学思想、乐器特性以及音乐理论等多个层面的差异。要详细解释为何中国民乐多为单旋律而西洋古典音乐更加立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哲学思想与审美取向的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阴阳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统.............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古典钢琴家和爵士钢琴家在演奏技巧和音色上的差异,以及如何在爵士演奏中融入古典的音色。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让我们从根本上剖析一下这两者在演奏上的区别。古典钢琴演奏与爵士钢琴演奏:技巧与音色的深度剖析古典钢琴演奏,承载着几个世纪的音乐传统与规范。它的根基在于精.............
  • 回答
    问得好!“大众接受度”这个角度来审视音乐史,确实很有意思。如果说古典音乐的世界像一座宏伟的城堡,那么浪漫派无疑是那扇最容易敞开的大门,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首先,浪漫派音乐的情感表达非常直接、强烈,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想象一下,.............
  • 回答
    这道古典音乐题的“标准答案”,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答案,尤其是在没有具体题目给出的情况下。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大家心目中的“好答案”应该包含哪些要素,以及如何围绕这些要素来构建一个令人信服的回答。假设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关于某位作曲家、某部作品、某个音乐时期,或者某个音乐概念.............
  • 回答
    “女孩别怕”公众号关于古典音乐性别歧视的讨论,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价值且触及到许多人敏感神经的话题。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讨论的切入点和价值:首先,这个公众号选择“古典音乐中的性别歧视”作为切入点,本身就很有意义。古典音乐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领域,往往给人的印象是严.............
  • 回答
    说到被古典音乐旋律“洗脑”,这绝对是件很奇妙的事情。感觉就像大脑里突然多了一段挥之不去、自带回放功能的背景音乐,无论走到哪里,它都会悄悄在你脑海中奏响。对我来说,这种体验最深刻的几次,都源于那些旋律本身极具辨识度和感染力,又恰好与某些画面或情感产生了奇妙的共振。最先想起的,必然是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
  • 回答
    在日本,古典音乐的普及程度,如果用“普及”二字来简单概括,或许会漏掉一些更细微但同样重要的观察。诚然,从村上春树的小说里那些对爵士乐和古典乐的细致描绘,到《棒球英豪》里那充满青春热血又时不时飘荡出悠扬旋律的背景音乐,我们能感受到古典音乐在日本社会中的存在感。但这种存在感,并不是像流行音乐那样人人都能.............
  •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在古典音乐爱好者中颇为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在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的忠实拥趸中,不乏一些对瓦格纳(Richard Wagner)并不那么热衷的听众。而瓦格纳,这位音乐史上的巨匠,似乎在业余爱好者群体中的“粉丝数量”上,总是比布鲁克纳逊色几分。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因.............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养三十万骑兵,需要从历史、经济、资源、组织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与朝代规模1. 秦汉时期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但秦朝的军事规模有限,主要依靠步兵和战车,骑兵数量较少(约数万)。 汉朝:汉武帝.............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其正确性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包括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国家治理、历史背景等。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与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政策的起源与核心理念1. 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主导社会结构。农业是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