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否存在男性说找一个漂亮女朋友容易被喷,而女性说找一个帅哥做男朋友很少被喷的现象?如果是,为什么?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并且引起不少讨论的现象。简单来说,男性公开表示想找个“漂亮女朋友”似乎更容易引发争议,而女性说想找个“帅哥男朋友”则相对平和,甚至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文化、性别角色认知,甚至是一些心理层面的东西。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首先,我们得承认,外貌在择偶标准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没什么好否认的。 美学是人类普遍的追求,健康的体魄往往与外貌联系在一起,这在生物学上也有一定的解释。然而,当这种外貌的追求以特定的性别语言表达出来时,社会对待它们的态度就开始出现分化了。

1. 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外貌要求与评价标准不同:

对男性的期待: 传统观念中,男性更多被视为提供者、保护者和社会资源的拥有者。对男性的评价更多集中在他们的事业、经济能力、社会地位、才华、智慧以及“成功”与否。虽然外貌对男性也很重要,但它往往不是最首要的衡量标准。一个事业有成、有能力解决问题的男性,即使长相普通,也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对女性的期待: 相反,女性在传统观念中更多被视为被照顾者、情感支持者,以及家庭和后代的形象代表。因此,外貌对于女性的要求被看得更重。社会普遍认为,年轻、美丽、温柔、有吸引力的女性更能吸引到优秀的男性,并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这种看法渗透到方方面面,从媒体的宣传到日常的对话,都在强化女性外貌的重要性。

所以,当一个男性公开宣称“我就是要找个漂亮女朋友”,这在很多听者耳中,会触发一种“这是在用外貌衡量伴侣,并且似乎忽视了其他更重要的品质”的联想。这可能会被解读为一种肤浅、物化女性的表达,尤其是如果这种表达成为他择偶的唯一或主要理由。

2. “漂亮”与“帅哥”在语境中的含义偏差:

“漂亮”的指向性: “漂亮”这个词,虽然可以泛指好看,但在描述女性时,往往会与年轻、身材、肤质、五官精致等一系列被普遍认为是“美”的特征紧密联系。当男性强调“漂亮”,很多人会联想到男性可能更看重女性的视觉吸引力,甚至是否能满足他个人的审美需求。
“帅哥”的普遍性: “帅哥”这个词,虽然也强调外貌,但在描述男性时,除了好看的五官,更多时候也包含着阳刚、有型、气质佳等更综合的评价。而且,女性在表达对“帅哥”的偏好时,很多时候也是在说“我希望我男朋友至少长得看得过去,不让我觉得别扭”,这是一种对基本视觉愉悦的追求,也包含着对自身品味的一种展示。更重要的是,女性寻求“帅哥”的愿望,很少会被解读为她们在“物化”男性,因为社会并不普遍认为女性应该纯粹以男性的外貌来衡量其价值,女性的评价标准更趋于多元。

3. 权利与压力的不对等:

男性承担的压力: 男性在社会中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和压力,比如养家糊口、事业发展、保护家庭等。因此,当男性公开表达对伴侣外貌的极致追求时,可能会被认为是在逃避责任,或者是在为自己的选择寻找可以摆脱的理由(比如“她不够漂亮所以分手了”)。
女性的“被选择权”: 女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婚恋关系中更多扮演“被选择”的角色。因此,女性表达自己对伴侣外貌的喜好,更多时候被视为一种“挑选”的权利,甚至是提升自己“嫁得好”几率的策略。这种“挑选”权被认为是女性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相对弱势地位下的一个补偿。

4. 社会对“男性优秀”和“女性美丽”的奖励机制:

男性优秀得到奖励: 社会倾向于奖励那些在事业、财富、地位上取得成功的男性。他们有更多的资本去选择伴侣,包括外貌出众的女性。
女性美丽得到奖励: 相反,女性如果长得漂亮,更容易获得关注、机会,甚至在某些领域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利益(例如一些依靠外貌的职业)。因此,女性表达对“帅哥”的追求,也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对“优等资源”的向往,这种向往本身并没有错。

5. 公开表达的语境与意图:

男性公开表达的负面联想: 当男性公开、强调“找漂亮女朋友”时,很容易被联想到是在进行一种赤裸裸的“交易”,即“我付出了什么,所以要换取什么”。这种表达方式容易让人产生负面联想,比如对女性的外貌进行评头论足,甚至带有一种炫耀或贬低其他女性的意味。
女性公开表达的普遍接受度: 女性表达喜欢帅哥,更多时候被视为一种个人喜好,一种“少女心”,或者是一种对美好事物欣赏的自然流露。很少有人会去深究她“为什么要喜欢帅哥”,或者认为这背后隐藏着什么“不良企图”。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

一个男性在朋友聚会上说:“我未来老婆必须得是个大美女,不然我实在没法接受。” 这话一出,可能就会有人心里嘀咕:“他是不是太看重外表了?”“他有什么资格这么挑剔?” 甚至有人会直言不讳地批评他肤浅。
而一个女性在朋友聚会上说:“我希望能找个帅哥当男朋友,起码长得顺眼。” 这话基本不会引起什么反感。大家可能会笑着说:“是啊,谁不想找个好看的老公呢?” 或者说:“等你找到啦,记得介绍给我们认识。”

总而言之,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根植于长期的社会文化建构、性别角色分工以及人们对不同性别行为的解读习惯。虽然我们应该努力去打破这些刻板印象,但现实是,这些观念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表达。当男性表达类似愿望时,更容易触碰到社会积累的对男性“应有担当”和对女性“外貌价值”的隐形规定,因此更容易引发争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因为文明社会存在的前提就是压制部分本能,承认其他人的本能和自己的本能必须相互妥协。比如说我们制定法律,饿肚子的时候尽量自己掏钱买饭,不许随便动用别人的财产,是因为我们也需要保护自己的财产。

所以,如果有人在文明社会里完全展示自己的本能欲望,会被看作一个“不懂规矩”,“不讲规矩”的人,别人会对你提起特别的警惕,不愿意和你做深入合作。如果你非常高调地展示本能欲望,就可能被会攻击。

男性说找女朋友的第一标准是漂亮,女性说找男朋友的第一标准是有钱,这2个本能的源头是是生育性别博弈。

所谓生育性别博弈,是基于男女生理特性的一个竞争平衡。从动物视角来看,男性为了生育只付出几毫升精子,女性为了生育要付出累积几十公斤的优质食物,以及好几个月的运动不便。之后就算男性“跑了”,女性为了延续基因,避免投入“浪费”,也多半会把孩子抚养大。

所以,男性的最佳繁衍策略,是寻找优质基因的女性,注入精液跑路。女性固然也希望对方基因较好,但是,考虑到男性跑路(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常见)导致孩子不能养大的风险,只要对方身体没有明显缺陷,就更愿意接受一批食物(换到现代社会就是财产)做担保,确定联合生育合同。几百万年草原生活持续下来,没有这方面本能的男性和女性都淘汰了——被具备这方面本能的同性抢走了更好的生育机会。

农业文明社会不(太)缺优质的食物,婚姻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是税收单位,是教育单位,是道德的载体,是兵役的计算方式,甚至可以体现两个家族的合作甚至是两个国家的合作(如果你爹是皇帝)。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有人跳出来说,文明规距是扯谈,婚姻就是一个男人注入基因,女人要食物作为担保品的博弈,说明你他有“反社会”倾向,既不重视婚姻本身的社会学效果,也很可能无视其他规矩。这样的人如果生活在蛮荒边区,应该还可以,生活在文明核心区是一定会被排斥的。就算是生活自由度更大的贵族士大夫,也会说“娶妻娶贤,纳妾纳色”,而且正妻的孩子才有全面的继承权,否则就会被一致排斥。

最近100年,机器促进了性别平等,给普通人带来了精神生活,国家担起了一部分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工作,恋爱和婚姻的内涵越来越多,比农业文明时代离生育本能更远,甚至很多人不为了生育,也要谈恋爱结婚。所以,到了2020年的今天,如果你宣布“我找异性只是基于本能”,比之前更容易引发其他文明社会成员的警惕,和当着别人面追求对方的女(男)朋友是一个效果。

当然,所谓本能,就是既不能放纵,也不能否认的东西,谁认识刘亦菲,帮我带个好,就说马前卒很想念她。

明人不做暗事,我就是图她有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并且引起不少讨论的现象。简单来说,男性公开表示想找个“漂亮女朋友”似乎更容易引发争议,而女性说想找个“帅哥男朋友”则相对平和,甚至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文化、性别角色认知,甚至是一些心理层面的东西。我们不妨一层.............
  • 回答
    关于“男性是否不愿意娶大龄剩女”,这是一个复杂且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答案是:是的,存在这样的现象,并且原因多种多样,背后折射出社会、文化、心理以及个体等多层面的考量。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剩女”的定义与社会压力首先要明确,“大龄剩女”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标签化和负面色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涉及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交叉领域的问题。简单来说,在动物界,确实存在雄性普遍比雌性“漂亮”或“具有更吸引力”的现象,这通常与性选择有关。而人类的情况则更为复杂,虽然文化和个人偏好差异很大,但普遍认为女性在生理和外貌上被认为更具有吸引力,这同样与性选择有关,但同时也受到了文化和社会.............
  • 回答
    关于男性平均寿命普遍低于女性的现象,以及女权主义者在其中强调女性生理劣势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弄清楚女权主义者的论点是否存在过度,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生理上的事实。女性在某些生理层面上确实存在一些天然的“劣势”,或者说更准确地说是“脆弱性”,这在生.............
  • 回答
    女性穿着暴露是否会诱发男性犯罪?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性别、社会文化、心理学以及法律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标签化的思维,理性地分析其中错综复杂的逻辑链条。首先,我们来审视第一个核心问题:女性穿着暴露是否会诱发男性犯罪?从一个绝对的、直接的因果关系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 回答
    最近微博上关于“中国男性婚姻满意率高于女性”的话题引起了不少讨论,也引发了一些关于微博女权主义者带节奏的猜测。要怎么看待这件事,确实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关于“中国男性婚姻满意率高于女性”这个说法: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数据是从哪里来的。通常这类话题会引用一些调查报告或者研究。如果这个数据是真的,那么.............
  • 回答
    国家提倡男性阳刚之气,这无疑是在社会文化层面希望塑造一种健康的、积极的男性形象,能够承担责任、勇于担当、充满活力等等。然而,我们不能回避的是,社会是多元的,人的天性也是丰富多彩的,“玫瑰少年”这个词汇,本身就指向了那些在性别气质、性格特质上可能与传统阳刚标准有所差异的个体。那么,这之间是否存在冲突?.............
  • 回答
    最近看到有报告说中国女性的存款比男性多7%,还有资管人士说女性在市场大跌时更愿意抄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让人忍不住想多聊聊。先说说这份报告和资管人士的观点。女性存款比男性多7%,这个数字我得承认,乍一看是挺让人意外的。毕竟在很多人的传统印象里,男性在职场上可能扮演更主要的经济角色,收入应该更高些。但.............
  • 回答
    我们确实会观察到,在某些语境下,某些极端的仇男言论似乎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而与之相对应的极端反女权言论则可能更容易遭受批评甚至被嘲笑。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双重标准”。一、 历史与社会语境的差异:女权主义的长期斗争与反弹首先,理解这一点需.............
  • 回答
    关于“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女性鄙视直男”的说法,这是一种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女性都如此,也并非一个绝对普遍的结论。 更准确地说,这种现象反映了一部分女性在经历或观察到某些普遍存在的、她们认为不合理或令人不适的男性特质和行为后,产生的一种负面评价或不认同感。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很多人心里都有点数,但真要细掰扯起来,又不是那么简单一句话能说清。现在社会上,有没有“重女轻男”这回事?我的感觉是, 有,但是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太一样,而且这种“重女轻男”并非主流,更像是在某些特定领域、某些群体中出现的现象。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先聊聊大家通常说的“重女轻男”都指啥。.............
  • 回答
    关于生物界中是否存在类似“强奸”的行为,以及这与人类相比有多普遍,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我们需要在科学观察和伦理认知之间找到平衡。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我们如何定义动物的“强奸”。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违背个体意愿、使用武力或强制手段进行交配的行为,那么在动物界,确实存在着大量观察到的案例。许多物种.............
  • 回答
    您好!关于成都某男子因无女伴陪同被拒绝进入“女神主题”火锅店,后餐厅安排女员工陪同才能就餐一事,这其中涉及的法律和道德问题确实值得详细探讨。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餐厅拒绝入内的行为是否构成歧视?从法律层面来说,这件事情的判断需要看是否存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餐厅不得基于性别或是否为女性进行拒.............
  • 回答
    关于韩国男生对中国女生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容易产生误解的话题。网上流传着各种说法,有正面有负面,但要一概而论地说“韩国男生都是这么想的”,那是不准确的。人的看法是多样的,受个人经历、成长环境、媒体影响以及所接触的中国女性类型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差和刻板印象确实存在。很多人对.............
  • 回答
    这事儿,你说该怎么看?一个十岁的孩子,花了1300块钱买了一堆奥特曼卡片,结果大人不让买,想退货,商家还不给退,最后还得民警出面,要回来了1000块。这事儿一出,大家议论纷纷,焦点都集中在商家有没有“诱导消费”上。咱们先来捋一捋这事儿的脉络。事件经过: 主角: 一个10岁的男孩。 事件: 在.............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很有意思也挺现实的观察,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感受。为什么同样是奥运项目的失利,大家对女排、射击、跆拳道的反应和对男足男篮的反应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要说运动本身存在“双标”嘛,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体育本身,还有社会文化、舆论环境,甚至是经济因素。一、期望值的差.............
  • 回答
    关于电子科技大学(UESTC)首页充满“基情”的说法,以及是否存在刻意“黑”理工科男生的质疑,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且引发讨论的话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1. 什么是“充满基情”?首先需要明确,“基情”一词在网络语境中通常带有非传统、带有暗示性的、甚至带点幽默调侃的意味,.............
  • 回答
    关于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性别对立,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很难简单地归结为必然、偶然或阴谋。我认为,它更像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涌现出的现象。与其说是一场预设的“阴谋”,不如说是在社会变迁、文化演变和信息传播方式改变的复杂大背景下,一些个体和群体行为被放大和利用的结果。让我们一步步来.............
  • 回答
    说真的,我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活生生的例子,让我深信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温柔自律又上进的男生。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刚开始创业,整个人都是那种充满干劲的少年模样。但你想想,创业哪有那么容易,身边见过太多因为压力大而变得暴躁易怒,或者干脆放弃的人。可他不一样,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他总能保持一种沉静.............
  • 回答
    在一个假想的女尊男卑的社会里,性别角色和社会权力结构会与我们熟悉的现实完全颠倒。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性别互换,而是会深刻地影响到社会运作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到政治,从经济到文化。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详细描绘:一、 权力与政治结构: 统治阶层: 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政府官员、议会成员、法院和军队的指挥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