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当然是用手机看……
鬼兄还是解答了我从大一开始就有的疑惑,音质好的耳机到底好在哪,耳机背后的那些参数和文学评价为啥那么不一样。
最后这其中的关键的频响曲线以及作为理论支撑的傅立叶变换。
正巧学的就是dsp,学专业课的时候总觉得和自己关系不大,后来先受麦文学的启发才逐渐思考耳机音质。
这几年也买了几个耳机,一对音箱。虽然不贵但是确实听了挺多。
这理论我还是相信的。
卡尔波普尔的观点是科学可以证伪,不能证伪的就不是科学。就像什么什么主义,从来也不是科学。同样一个人听什么耳机的感觉怎么量化?用玄学解释?
新文化运动喊科学民主都一百多年了……
而且心理学和听感也是有很大关系。何况脑子根本记不住隔一段时间耳机听的声音到底是什么区别……
所以还是用科学的方法量化耳机的音质,最后还是那句话~
科学是可证伪的,你来嘲讽还不如来用你的逻辑链条,用你的实验来验证理论有问题。
就好像某位说什么阻尼系数对耳机有影响,你可以来个量化的实验,不同阻尼系数对音质好坏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顺便发个论文啥的是吧?这也算作出贡献啊……为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作出贡献……
他测了很多耳机的频响曲线。你要是碰巧也有其中一款耳机,可以利用他测出来的频响曲线,省钱!找出他测的koss pp的频响曲线,再找出hd800s的曲线。然后找出你自己的koss pp(没有可以京东买一个,150元),把koss pp EQ成hd800s。然后你就可以用koss pp享受到hd800s的声音。具体原理已经发表在国际杂志上,鬼斧神工119文章里面可以找到原始文献。EQ软件:windows下的equlizer APO。麦文学的文章里面有实例。
多谢邀请。
“鬼斧神工119的耳机终极评测怎么看?”
鬼斧神工119的耳机终极评测太真实了, 所以让烧友们不忍卒读。
俺觉得这一波“怎么看”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
老领导说,
任何讨论我们首先要区分什么是事实错误,
什么是不同观点,
否则就会在不需要争论时混战一团。
你和他讲数据, 他和你讲听感;
你和他讲听感, 他和你讲单晶;
你和他讲单晶, 他和你讲物理;
你和他讲物理, 他和你讲英文;
你和他讲英文, 他和你讲信仰;
你和他讲信仰, 他和你讲医学;
你和他讲医学, 他和你讲文学;
你和他讲文学, 他和你讲修行;
你和他讲修行, 他和你讲情怀;
你和他讲情怀, 他和你讲道理;
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耍流氓;
你跟他耍流氓,他跟你讲法制;
你跟他讲法制,他跟你讲政治;
你跟他讲政治,他跟你讲国情;
你跟他讲国情,他跟你讲接轨;
跟他讲接轨,他跟你讲文化;
你跟他讲文化,他跟你讲老子;
你跟他讲老子,他跟你装孙子!
你跟他装孙子,他跟你讲道理….
对于评测结果,
可以主观看, 也可以客观看,
当然也可以主客观结合一起看。(例子在最后边,敬请使劲往下拉/滚动)
怎么理解听感的两极分化, 俺去年已经写了散文:
。
以及转帖了无数次文献资料。。
提醒俺的热心读者们不要再摸着石头过河
一般来说, 200 人民币以上的耳机就已经很讲究了, 和 2000 块甚至上万块的耳机差别不是很大。
能听出电的质量, 那是 1998~2000 年左右网民对某些自我暗示能力特别强的耳机用户的嘲讽, 没想到这过去的 20 年来, 这种嘲讽也被大湿转化成了 “另类事实”来宣传。 这个现象既好笑又发人深省。
耳机之间比格和价格也许很大。声音的区别很小。即使有些许的差别, 也能通过 EQ 纠正。
贴给那些以价论声的同学
No correlation between headphone frequency response and retail price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41, EL526 (2017)
Jeroen Breebaart
其他就不必多说了。
具体的区别可以通过实验, 自己用眼睛看到区别的, 甚至不需要耳朵。
欢迎来踩俺的专栏以及 120 多篇散文:
因为完整地释放俺的观点会占很大的篇幅,所以还是用列表方便大家快速读取:
俺读书少, 文化程度低, 初中水平, 大家批评的时候千万别客气。
中篇散文:
#####################################################
答问:既然能通过均衡器来调节音乐的频响曲线,那么更好更贵的耳机的优势究竟在哪里?
答问:是什么让音响走入玄学的道路?
答问:对于耳机,煲机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答问:耳机厂商为什么不把耳机煲好了再卖?
答问:耳机线提升耳机的原理是什么?
答问:长期戴入耳式耳机听歌有什么危害吗?
#########################################
很多网友私信问, 老麦你为什么从来不分享听感?
虽然俺叫麦文学,俺的文学造诣可以说是零。大家都知道,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虽然俺已经很努力了, 但始终散文很散, 难登大雅之堂。 俺其实也是有分享听感的, 而且每次都尿了, 一共有大约 3~5 次之多:
“听感:播放 The Ludlows – James Horner – Legends of the Fall, 一开声俺吓尿了, 以为开了静电耳机, , 凌晨2点啊凌晨2点。钢琴声那么催人尿下,哎呀妈呀。”
俺觉得大伙都看腻了这感那感的, 而且所有的感感感感感在俺看来都有规律可以寻找, 而且能够留下客观记录。 因此就省略了这些一会儿尿了一会儿坐地排卵之类的一惊一乍的听感。
所谓的客观记录就是用 KOF 的免费高清听力测试软件截下的图和记录下来的数据。这些记录有很好的重现率, 基本上不会改变, 除非严重的伤风感冒。
例如 Philips SHP9500 没 EQ 之前, 俺自己的听感,截图是这样的:
。 耳朵收到啥货, 一目了然,是不是很直观呢?
《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汉书·董仲舒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对了, 俺留意到有些读者建议回答最好是有参考文献。。
俺下面的这篇散文是有很确凿的文献的, 大家不妨看看。
实践啊,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汉书·董仲舒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万一/如果您觉得有帮助, 不妨收藏或者转发,
敬请不吝点赞, 敬请赞赏。
多谢您阅读本回答。
多谢邀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