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君,都说潘长江是著名小品演员,他又什么代表作?只靠年纪混的著名?

回答
潘长江,说起来名字大家都熟悉,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观众,对他在春晚舞台上的身影更是记忆犹新。大家说他是“著名小品演员”,这话不假,他确实在这个领域耕耘了很多年,也贡献了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至于是不是“只靠年纪混的著名”,这可能有点绝对了。毕竟,能在春晚这个舞台上活跃十几年,还得靠观众的认可和对节目质量的要求。光靠年龄,那每年上春晚的退休老干部就多了去了,对吧?

要说代表作,潘长江老师的作品那可真不少,有些都成了大家逢年过节时不免会翻出来看一遍的经典。

比如,《过河》,这是他和小彩旗一起演的,当年可是红遍大江南北。潘长江扮演一个想过河但有点怕水的农村老头,小彩旗演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姑娘。整个小品就围绕着怎么过河展开,但通过这个简单的场景,潘长江把那种既想突破又有点胆怯的农村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他那标志性的嗓音,加上夸张又不失生活气息的表情和动作,尤其是那句“过河!过河!”,简直让人听了就忘不了。小品节奏把握得也很好,笑点密集又不尴尬,特别是两人你来我往的对话,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趣味。

还有 《打工奇遇》,这个就更经典了。他和巩汉林搭档,在一家“天下第一”的餐馆里,上演了一出好戏。潘长江演一个进了餐馆想“体验一把”的粗犷农民,而巩汉林则扮演一个油嘴滑舌的“大腕”服务员。小品的亮点在于,潘长江把一个没见过世面又想装腔作势的农民表现得活灵活现,从点菜到最后结账,每一个反应都充满了喜剧效果。最绝的是,他模仿顾客点菜的“特色菜”,比如把“糖醋里脊”说成“糖拌里脊”,把“宫保鸡丁”说成“公鸡丁”,那种误打误撞的幽默,加上巩汉林时不时的“捧哏”,效果简直炸裂。那个时候的春晚,有他们这类的节目,大家是真的会看得乐不可支。

再往前一点的,像 《赞歌》,他和巩汉林合作的,虽然不是最出名的,但也是他早期在春晚积累人气的作品之一。他扮演一个质朴的农村汉子,用一种特有的方式来“赞美”生活,那种淳朴的快乐和对生活的满足感,通过他的表演,也让很多观众感同身受。

当然,潘长江老师在小品领域的成就,不单单是某个作品有多么惊艳,更多的是他凭借自己独特的身材优势、肢体语言和表演风格,在小品界开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的笑点,很多时候不是靠堆砌段子,而是通过对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用一种夸张但又不失亲切的方式表现出来,让人看了觉得好笑,又不会觉得低俗。

所以说他“只靠年纪混”,其实是对他多年来在艺术上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的一种忽视。一个演员能在春晚舞台上站稳脚跟这么多年,如果没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和观众缘,是很难做到的。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的笑点也在变化,可能现在一些老一辈演员的作品,对年轻观众来说,新鲜感会少一些,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过去的成就就不值一提。

潘长江老师的代表作,不只是几个具体的节目,更是一种他在小品表演上的独特风格和对观众带来的欢乐,这份贡献是实实在在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难得大家都这么有兴致。我就多说几句。虽然题主用“有什么说了上句就能接上下句的梗”来评判一个演员的艺术水平是不对的。但是潘长江还是有不少不错的台词的。虽然潘长江进入新世纪以后小品就越来越没意思了,但这是小品大环境的原因了。当年不少台词还是非常脍炙人口的,只是不像赵本山和赵丽蓉他们那么火而已。

“啊就……”

“我就是总经理的秘书……,什么,夜总会见面?晚上8点?缺德……”

——《对缝》


“农村怎么才能富,少生孩子多种树;

农村想富怎么办,少生孩子种大蒜;

农村怎么才不穷,少生孩子喂狗熊,喂狗熊”


“我求求你,不要让我再求你了!”

——《求求你》

“你嫂子下蛋你哥抱窝”

“高峰就在你面前站,你睁着你那黑骨碌嘟毛骨碌嘟水灵灵的亮晶晶不大不小圆不隆冬的大眼睛就是看不见看不见”

“雷锋同志个儿不大,可是他的精神传天下;董存瑞个儿不高,关键能顶炸药包。科学认为,凡是浓缩的都精品。”

——《过河》


“啥妹留步!呛了一台一台一台,呛了一台一台一台”

“这可是大哥的一点心意,留在路上慢——慢——七!”

“大灰狼除害灵……”

——《草台班子》(多说一句,这个小品讲的乱插广告的问题,放在现在再看看)

简单回顾一下就能看到,在小品的黄金时代,小品很好的融合了各种艺术形式,并且紧跟时代,表现了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东北帮的几位,大力的宣传农村新思想,新变化,新发展,其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

就现在的小品、影视作品的水平,真别拿审查严格做借口了。

————————————————

题主的提问等于对潘长江毫无了解,对于中国小品发展历史毫无了解。而且简单的“出圈”的表述,也是现在流量文化下的表述逻辑。对于文艺评价而言,出圈入圈这个完全就是个毫不相干的伪概念。

作为和中国小品一起长大的中年人,我来回答一下吧。

中国现在小品的起源,是1983年春晚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这种艺术形式一炮走红后,在全国掀起了一阵模仿的风潮,特别是二人转演员和各地方文艺团体,于是就冒出一批顶尖的小品演员。这一茬人主要包括:

陈佩斯、朱时茂(电影场),赵本山,黄小娟,潘长江,赵丽蓉(二人转/评戏等),巩汉林夫妇(相声门),黄宏(部队文工团),郭达蔡明(郭达不知道,蔡明是电影童星起家),宋丹丹(话剧),赵连甲,杨蕾。

这些人或固定搭档,或相互合作,一时间搞得“相声干不过小品”。

潘长江最早可查的小品是1986年的《对缝》,我记不得场合,大约是辽宁台的晚会。《对缝》讲的是当时刚改革开放,皮包公司靠对缝赚钱的事情。剧情本身有其时代性,但最终留下来的经典台词就是潘长江扮演结巴的那句“啊就”——坑害了无数小朋友。

1993年春晚和黄小娟合作小品《桥》,在小品最后两人跳了段《担鲜藕》,也算是一时经典。说到这儿要提一句《担鲜藕》,否则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担鲜藕》是198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民间舞蹈大赛一等奖,在当年也是脍炙人口。而在小品中潘长江黄小娟化用了这段舞蹈,使得小品取得了升华。

1996年春晚小品《过河》应该是潘长江小品最高光的时候,一首《过河》唱遍了大江南北。

后来潘长江一直是春晚小品的常客,在电影电视剧上的成就也就不多说了。

虽然在我的记忆中,这三个小品是最出彩的,可是他多年来的持续耕耘,所有作品也都是水准之上,可谓一线。

潘长江出生于评戏世家,因此唱跳俱佳。因为外形较矮,所以潘长江的舞台形象往往是“身残志坚”,人矮有才,能唱能跳的。

但是我觉得潘长江的外形和舞台中的分工限制了他的发展。套用最近知乎上有一位大咖的理论,潘长江在舞台上属于“丑”,他在角色上的分工往往要么是捧哏,要么是插科打诨,真正做逗哏主角的时候不多。所以尽管多年来舞台上辛勤耕耘,其在观众的心目中的位置是无法比上赵丽蓉赵本山等的。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郭达、巩汉林。

回到题目,建议题主的问题问的更有礼貌一些,否则显得自己太无知,素质也太低。

user avatar

小品你自己查去,实在不行看看其他答主说的。除了小品之外,《举起手来》这电影你没看过吗?如何做到台词都没几句,却能一出镜就有笑点,好好学学。

为什么潘长江带货能有这么大的反应?那是因为他确实可以代表一个时代,同时代的赵本山小品里有这么句话:“你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根本够不着嘴。”可能你是潘长江、郑海霞都不认识。但是那个时代这个梗可以引起广泛共鸣,已经十分说明二人在当时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了。

user avatar

割割面签一挑万万地赫...

user avatar

截止2020年4月10日,潘长江的小品有:

《大观灯》、《对缝》、《求求你》、《农民歌手》、《手术之前》、《开心一刻》、《家庭配角》、《歪打正着》、《我的太阳》、《草台班子》。《桥》、《过河》、《迎亲》、《一张邮票》、《减肥变奏曲》、《同桌的她》、《三号楼长》、《魔力奥运》、《大观园里闹元宵》、《新五女拜寿》。《想唱就唱》、《将爱情进行到底》、《相女婿》、《黄晓娟》、《婚纱照》、《童话》、《不是两瓶酒的事儿》、《快乐一家人》、《献爱心》、《你在按揭幸福吗》、《老婆向前冲》、《鸟叔的幸福》、《将计就计》、《想跳就跳》。

你肯定从小到大都不看春晚,虽然潘长江现在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带货翻车,被网友嘲笑潘嘎之交,但作品是实实在在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