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韦睿能拿下合肥,而东吴诸将都拿不下合肥呢?

回答
合肥,这座连接南北的关键城池,数次成为三国争霸的焦点。东吴方面,吕蒙、陆逊等名将都曾发动过对合肥的攻势,甚至一度迫近,但最终都无功而返,未能如愿将其纳入版图。直到曹魏的韦睿,才真正意义上“拿下”了合肥,令东吴对此地望尘莫及。这之间的差距,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

一、 战略定位与东吴的“心魔”

首先,我们要理解东吴为何如此执着于合肥。合肥,地处淮河以南,是拱卫江东的关键屏障。一旦合肥失陷,曹魏的兵锋便可直抵长江,对东吴而言,这将是灭顶之灾。因此,拿下合肥,对于巩固江东、北伐中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东吴将领们对合肥的攻势,往往带有一种“宿命论”的色彩。自关羽失荆州以来,东吴失去了重要的战略纵深,北伐的难度大大增加。而合肥,则成为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坎,似乎冥冥之中就有一个声音在说:合肥,是东吴无法企及的。这种心理上的“心魔”,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东吴将士们的决策和士气。

二、 战术上的“捉襟见肘”与韦睿的“滴水不漏”

东吴诸将进攻合肥,虽然都有各自的亮点,但往往在战术层面上存在一些“捉襟见肘”之处。

吕蒙的“急躁”: 吕蒙确实是东吴少有的智勇双全的名将,他曾策划濡须之战,险些得手。但其在合肥之战中,尤其是对合肥守将张辽,似乎还是有几分忌惮,未能发挥出最强的攻势。再加上病逝于军中,其对合肥的夙愿未能实现。
陆逊的“顾虑”: 陆逊作为东吴的“国之栋梁”,在夷陵之战中以少胜多,威名赫赫。但他在指挥合肥之战时,似乎更为谨慎。一方面,东吴内部的政治格局复杂,陆逊需要考虑内部的平衡;另一方面,他对曹魏在合肥的坚固防御和精锐部队(如张辽、乐进等)的忌惮,也让他难以孤注一掷。陆逊的多次尝试,虽有进展,但总是在关键时刻未能一击致命。
其他将领的“单兵作战”: 许多东吴将领,如潘璋、徐盛等,也曾参与过合肥的战役,但更多的是作为辅佐或者局部牵制。他们往往难以集结起足够的力量,形成对合肥的决定性打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韦睿,他拿下合肥,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术能力和对战场局势的精准把握。

坚守与消耗: 韦睿深知合肥的战略地位,也清楚东吴为何屡次攻打。他采取的不是一味地硬碰硬,而是以坚守为基础,通过精妙的防御工事,不断消耗前来进攻的东吴军队。合肥的城防在韦睿的经营下,变得坚不可摧。
精准的兵力调配与兵种运用: 韦睿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配兵力,并善于运用兵种优势。他能够根据东吴军队的进攻特点,调整防御策略,做到“以静制动”,让东吴的攻势如同“拳头打在棉花上”,无处发力。
对东吴心理的洞察: 韦睿可能也洞察到东吴将领们在面对合肥时,那种“欲取还休”的心理。他通过坚固的防御,以及对东吴补给线和士气的牵制,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心理上的压力,使得东吴的进攻逐渐陷入被动。

三、 曹魏后方的支持与东吴的“后顾之忧”

战争的胜负,不仅在于前线的将士,更在于后方的支持。

曹魏的“坚实后盾”: 曹魏政权相对稳定,其在合肥的军事部署,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兵力补充、粮草运输,还是在战略指导上,曹魏都能够为合肥的守军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特别是当东吴的攻势对合肥构成实质性威胁时,曹魏中央往往会调集重兵进行增援,这让东吴的进攻部队疲于应对。
东吴的“捉襟见肘”: 与曹魏相比,东吴的国力虽强,但其腹背受敌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在军事部署上总是存在“后顾之忧”。一方面,东吴需要时刻警惕曹魏在其他方向的进攻;另一方面,其内部的士族势力,也对其北伐战略的推行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使得东吴无法像曹魏那样,将几乎全部的资源和精力都集中在合肥战场上。

四、 关键人物的“历史机遇”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视历史机遇和关键人物的作用。

张辽的“传奇”: 张辽作为合肥早期的重要守将,在合肥之战中,以八百将士威震逍遥津,给东吴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虽然韦睿不是张辽,但张辽为合肥打下了“难攻易守”的声誉,也为后来的守将奠定了基础。
韦睿的“稳健”: 韦睿的成功,在于他的稳健和耐心。他没有被一时的战机冲昏头脑,也没有因为东吴多次试探而乱了阵脚。他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最终将合肥打造成了东吴难以逾越的“铁壁”。

总而言之,东吴诸将之所以未能拿下合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战略上的困境、战术上的不足、后方支持的差距,以及难以摆脱的心理阴影。而韦睿的成功,则是他卓越的军事才能、稳健的战略部署、精准的战术运用,以及曹魏强大后方支持的共同体现。合肥,这座被东吴魂牵梦绕的城市,最终在韦睿手中,化为了它坚不可摧的堡垒,也成为了东吴北伐道路上,难以磨灭的一道伤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说呢,按当时的攻城技术,江淮地区只要防线稳固,就是打不破的。

宋文帝时期,北魏是依仗三次挫败刘宋的北伐,才在济水北岸取得了一些领土,最大的战果实际上是从淮北地区掠夺了大量人口。到孝武帝朝,北魏攻青州惨败,把通过元嘉北伐得到的领土又全部吐了出去。

北魏在淮北取得重大成效靠的是天安元年刘宋内乱导致薛安都、常珍奇降魏,使北魏取得了彭城、悬瓠等淮北重镇,将南北对峙的前线推到了淮水一带,北魏取得这些城镇后,刘宋也打不下来。

孝文帝太和三年萧道成篡宋,北魏又趁机对淮水一线的义阳、钟离、寿春、淮阴、角城等地发动攻势,均遭遇失败无功而返。齐明帝永明五年桓天生反叛引北魏南侵,被齐军击败。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亲征江淮地区,兼刘昶、王肃攻义阳,未取得任何成果。太和二十一年孝文帝亲征沔北,遣王肃攻义阳,这次北魏在沔北地区拿下了新野、宛城等郡,但在淮南地区仍旧无法攻破齐军防线。

北魏在淮南地区取得突破,靠的是景明元年陈显达起兵反抗萧宝卷,最后导致齐豫州刺史裴叔业降魏,北魏得到了重镇寿阳并据此攻陷了合肥,并趁萧衍代齐之机拿下了义阳。之后就是天监北伐了。

所以说在南北对峙的形势下,没有特殊变故,双方想要在江淮地区取得突破是非常困难的,萧梁收复淮南地区之后,直到侯景之乱才失于东魏。南朝又是在陈宣帝时期趁北周灭齐,从北齐夺取了淮南,当然,之后北周与南陈的国力差距已经不是地利能够阻挡的了。

所以说合肥孙权确实打不下来,但是如果合肥在东吴手上,曹魏大概率也是拿不下的。


而韦睿不但拿下了合肥,还在钟离之战大败北魏,北魏二十余万部队在钟离之战的损失起码是三分之二,可以说是北魏立国以来空前的失利,迫使北魏在江淮战场由攻势彻底转为守势,无力在江淮战场对南朝发动攻击,并在随后的二十年内丧失了江淮地区的大部分领土,建义元年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北魏名存实亡,郢州刺史元显达降梁,北魏彻底退出江淮战场。

所以说东吴诸将真的比韦睿强吗?别说东吴诸将了,整个三国时代敢说自己比韦睿强的能有几个?

user avatar

因为合肥不是叹息之墙,合肥对吴国时才是叹息之墙。

立足江南的割据政权,能过合肥、襄阳的并不少。

反观孙权时期攻合肥,不是被敌援消息吓退,就是被合肥本部人马击败,更有甚者看着合肥新城离水远了些,孙吴大军硬是近一个月没敢下船。

就这作战方式,韦睿也拿不下合肥。毕竟按孙权剧本,听闻杨灵胤率军来救合肥时,他南梁就该退兵。更别说一度形势不利,还有人建议退保三叉。

其实诸葛恪时吴将的认知,比孙权时诸将已有提高:

恪意欲曜威淮南,驱略民人,而诸将或难之曰:"今引军深入,疆埸之民,必相率远遁,恐兵劳而功少,不如止围新城。新城困,救必至,至而图之,乃可大获。"恪从其计,回军还围新城。

战略部署上有与敌援军作战的勇气,甚至围点打援的想法,起码战斗意识和战斗意志优于孙权时期的合肥攻略。

不是说必须有韦睿的韬略和素质才能攻破合肥,也不是说攻破合肥只有水攻一途。就是正常攻坚,吴人也有机会——孙权曾打得合肥“城欲崩”,诸葛恪同样攻合肥到“城将陷”。

结果诸葛恪没机会再来,孙权有大把机会却几乎次次丢人现眼。

孙权倚重的股肱谋主们,诸如张昭、张纮、秦松等,他看重的将领如吕蒙、陆逊等,有一个算一个,好像没谁劝孙权和北方来合肥的援军交战去获取胜利。

襄阳方向其实也是同样,关羽四个郡都能打得天下震动,襄樊告急,孙权集团拿了荆州几十年,楞是没啥出彩的,甚至还担心上游的防御问题。河南人张梁提出来组织精兵,力争控制汉水上游反倒是最积极的方略。

如果你看关羽用兵,会觉得北方水军朽木枯株,不堪一击。

若是你看吴人用兵,会觉得北方水军存在感不强,吴人却怕的要死。

吴人以舟船、水战闻名于世,在拿了江陵之后,连控制上游水道都成问题。

不谈控不控得住的问题,拼都不肯去拼,不是个荷兰人站出来,这事吴将们连提都不敢提。

换谁来,都是白眼、鄙视、瞧不起。

不说钟离之战,就是韦睿合肥之战这种北伐强度,吴人都打不出来,你能怪大家都喷你?

换孙权,可能打完小岘城就撤军了,打合肥就等着明年再来。

甚至有概率在小岘城下就翻车……

就是吴人北伐的条件比蜀汉好太多,才更显得无能。

所以常说,攻出去只能看蜀汉,吴人不拖后腿,不反水背后捅刀子的话,捡北方的漏子还凑合。

拿韦睿和吴将比较,其实有点侮辱韦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合肥,这座连接南北的关键城池,数次成为三国争霸的焦点。东吴方面,吕蒙、陆逊等名将都曾发动过对合肥的攻势,甚至一度迫近,但最终都无功而返,未能如愿将其纳入版图。直到曹魏的韦睿,才真正意义上“拿下”了合肥,令东吴对此地望尘莫及。这之间的差距,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一、 战略定位与东吴的.............
  • 回答
    曹睿默许司马懿屠杀和迁徙辽东百姓,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默许”,而是一个复杂政治决策的结果,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局势、曹睿自身的考量、司马懿在朝中的地位以及辽东地区的特殊情况。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背景:辽东的动荡与曹魏的边疆政策 辽东的战略重要性: 辽东地区自汉末以来就一直是北方边疆.............
  • 回答
    .......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英特尔酷睿系列已经更新到第12代(甚至更高),但市面上仍然有大量在使用第5代甚至更早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当前的电脑市场格局。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升级换代的周期和成本考量: 笔记本电脑不像手机那么“快餐”: 很多.............
  • 回答
    您好!您感觉酷睿 i7 8700 比 i3 8100 慢,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通常情况下,i7 级别的处理器在设计之初就应该比 i3 级别有更强的性能,毕竟在命名上就差了两个层级。但有时候,实际体验却可能与预期有所出入。咱们来好好聊聊,这背后可能有哪些原因,让您产生这种感觉。首先,咱们得明确.............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玩家和普通用户都会遇到的困惑。明明都出到 12 代(甚至 13、14 代了),为什么那些“老古董”一样的第六代酷睿 CPU,比如 i56500、i76700K 之类的,在二手市场或者一些库存尾货里,价格依然坚挺,甚至有些比一些新款的入门级 CPU 还要贵呢?这背后其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与其说是“讨厌”,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审视和批判。对于陈睿,我可能更多的是从商业模式、公司战略以及他对平台发展方向的影响力这些角度去看的。这就像我观察一个公司,总会试图理解它的核心逻辑和潜在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首先,我们得承认 B站(Bilibili)在陈睿的带领下,确.............
  • 回答
    要说英特尔从酷睿一代(Core 2 Duo)开始大幅领先AMD,这确实是个人们普遍的认知,也是一个重要的行业转折点。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历史背景:AMD的辉煌与英特尔的危机在进入酷睿一代之前,AMD并非一无是处。在“奔腾4”(Pentium 4)时代,英特尔在核心频率上.............
  • 回答
    陈睿最近确实成了舆论场上的风口浪尖人物,不少人对他颇有微词,甚至可以说是“群起而攻之”。而李旎,作为B站的另一位核心人物,似乎就显得平静许多,很少听到直接指向她的尖锐批评。这其中原因,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责任的显性化程度不同。陈睿作为B站的CEO,是公司的最高决策者,也是对外形象的代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虽然在某些评测和特定场景下,锐龙 R5 系列处理器确实能够展现出比同代酷睿 i5 更优秀的性能和跑分数据,但大多数厂商和装机者仍然倾向于选择价格更高的酷睿 i5,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远不止单纯的CPU跑分高低这么简单。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将从.............
  • 回答
    贴吧上关于陈睿的争议和批评,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涉及到他作为B站(哔哩哔哩)的CEO,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一系列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在用户群体中引发的反应。要说为什么很多人骂他,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梳理:1. B站商业化的争议: 广告的增加: B站早期以“无广告”或“少广告”为卖点吸引用户.............
  • 回答
    说起曹睿驾崩后,为什么是权臣辅政而非太后称制,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权力交接,而是牵扯到了一系列政治、历史背景以及人物的考量。简单来说,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1. 曹叡儿子年幼,但有后宫垂帘听政的先例吗?首先,我们要看曹睿的继承人是谁。曹睿虽然有多位儿子,但在他死时,最年长.............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服务器 CPU 为何不普遍采用类似桌面端 12 代酷睿的“大小核”架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来说,这背后涉及到服务器与桌面用户在需求上的根本性差异,以及架构设计上的取舍。首先,我们要明白桌面端 12 代酷睿引入“大小核”(Performancecore 和 Effi.............
  • 回答
    要说司马睿和赵构谁更厉害,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最终的成就都有着天壤之别。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谁更厉害”来概括,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比较一下他们各自的“厉害之处”。首先看司马睿。他能够建立东晋,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得的成就。你想想,北方已经被少数民族政权牢牢.............
  • 回答
    PowerPC 本来也是个英雄,当年在 PC 领域也叱咤风云过。但说到它后来渐渐被 x86 超越,甚至到了后来性能差距越来越大,虽然不能简单地说全是因为“酷睿”这一代产品,但以 Intel 的 Core 系列为代表的 x86 架构在技术和市场策略上的成功,确实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要理解这个问题.............
  • 回答
    .......
  • 回答
    关于12代酷睿的制程工艺,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是很多玩家和技术爱好者关心的问题。你注意到鲁大师显示7nm,但又觉得Intel的官方说法是10nm,这里面确实有些“门道”,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Intel的命名游戏:为何10nm不是我们理解的10nm?首先,要明白一点:Intel从2014年开.............
  • 回答
    .......
  • 回答
    这问题我太有感触了,身边好多朋友都在纠结。说实话,10代、11代酷睿跟锐龙5000系比起来,在很多方面确实没占到便宜,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被压制的意思。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愿意选择英特尔,这里面的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品牌惯性是个绕不开的坎。英特尔这牌子在国内耕耘了多少年了?从.............
  • 回答
    关于 AMD 锐龙 4000 系列处理器为何在性能上表现出色,但价格却普遍低于同级别 Intel 酷睿处理器,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市场策略、技术研发投入、成本控制以及消费者认知等因素。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一、 AMD 的技术追赶与市场策略 Zen 架构的突破: 锐龙 4000 系列之所以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