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深圳绝大多数人的收入其实集中在4000-10000这个区间,过万的其实已经是少数。至于像互联网和科技公司那种更是极少数了。
所以你可以看到20万-30万+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岗一堆人跑去竞争,卷到飞起。
而且这些低收入群体的工作大多没有上升空间。
考虑到深圳的房价,基本上留下唯一的渠道就是靠婚嫁。
很多30岁左右回乡嫁人的,真就是被大城市筛到不要了的。
看了看文章,人家是「网红臭豆腐摊」。
每日18:00-26:00 ,工作仅仅8小时。
日入破千,月入1万-2万,这说明每月工作日少于22天,(如果30天就不止2万了)。
这说明什么呢?一个「网红」臭豆腐摊创造了8小时工作22天就能稳定1万-2万收入的方法。
他的核心是地摊吗?是夜晚工作吗?是日入破千吗?是臭豆腐吗?
不,它的核心,是「网红」。
那么问题来了,每个地摊摊主都是网红吗。
这是要引导城市白领加入“灵活就业”大军来降低失业率吗?这恐怕不会成为趋势,最多是退无可退的无奈选择罢了。
1,老板每天从下午6点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2点以后。你以为白天老板是有其他工作吗?大概率要么是白天躲着城管,要么是白天在进货、补货。这种节奏的体力活,办公室的白领接受度会有多高呢?
2,新闻中报道这是一个“网红豆腐摊”。要么是老板有手艺、要么是老板有独特的进货渠道、要么是老板有营销意识。说明要成为网红豆腐摊的门槛也是很高的,并非0门槛、人人都可以做。尽管深圳市一线城市,人口基数大、居民收入高,那也承载不了几个网红豆腐摊吧?怎么可能称为就业新趋势呢?
3,新闻中说摊主一天收入破千,每月收入1-2万。这减掉成本投入了吗?是营收还是纯收入呢?现实是大量非网红豆腐摊都是在生存线上下徘徊,甚至起步阶段很长时间都是亏本买卖。而办公室白领需要什么成本投入吗?
4,大多数餐饮行业只要做不到网红,都是微利,且抗风险能力差、竞争激烈。比如疫情对餐饮行业的冲击是毁灭性的,多少餐饮店关门歇业。即使非疫情时期,君不见商场餐饮门店更换率是多么高啊!办公室白领虽然也内卷、也失业,但比不上餐饮行业内卷和倒闭的猛烈吧?
5,即使摊主月收入1-2万,在摊位不扩大、人手不增加的情况下,这应该是收入天花板了吧?而且还属于小概率事件。但在甚至月收入1-2万的白领应该一抓一大把、并且仍然有继续上升空间。
6,从心理接受度和社会认可度来看,你更愿意去摆摊还是做办公室白领呢?相信大多数人选择后者吧。
当然,我们无法否认,对于厌倦了办公室政治甚至失业的白领,摆摊也许是生活给出的一条出路。
这不会成为就业新趋势。因为如果人人都当地摊老板的话,谁去地摊上消费呢?
我觉得他们挣这种辛苦钱的,工资高一些也很好。如果要让我在深圳的室外做几个小时的体力劳动,还是算了吧。
至于北方,冬天摆摊有多难受,我就更是不敢想了。
臭豆腐摊老板一天出摊从早到晚,晚上回去还要准备第二天的食材,一天工作12小时是最起码的,而且出摊还得天天去,你要是隔三差五摸个鱼,是不会有回头客的。
可以算算看,一个月出摊30天,每天12小时,这就是360小时,月纯收入1万意味着时薪27,对应着8小时工作制的4900,且该数字不包含任何保险(也就是公司的实际用人成本4900)。
在深圳找个较低收入的白领工作,比如政府临时工或者小公司文员,给个税前5000还是可以的,哪怕所有保险贴着底线交,实际用人成本也在6500。
能不能秒杀心里没点p数?
人家赚的是结结实实的辛苦钱。如果臭豆腐摊老板采用八小时工作制(非出摊时间,而是从准备食材开始)到点走人,且周末双休,节假日休息,平日摸鱼的话:
你猜他生意行吗你们哥俩?
这类新闻一般会隐瞒小商贩的真实人力成本,导致新闻读者误以为小商贩很赚钱。
站在摊位前直接面对客户的也许只有一个人,但不意味着这个商户有且只有一个工作人员。食材不会自动变成半成品出现在摊位旁等待最后加工,食材的采购、前期加工都需要人手。特别是,销量越大,采购、前期加工所需的人手就越多。这种小摊往往是一家人在做,实际工作人员往往是2~4人。月入1~2万,往往是2~4人总共月入1~2万的意思,不是人均收入1~2万。
这种论断就是媒体为了博眼球,堪称当代版“何不食肉糜“,一味渲染高收入,而不去聚焦“地摊经济“这种经济形态的时代特征以及背后的问题。
很久没写知乎了,因为热榜越来越离谱了,全是一些哗众取宠的题目,但是看到今天这道“地摊收入“的问题,我是不得不说一下了,为什么?因为我父母就是从事个体户的,地摊嘛干过,小型餐饮店也干过,所以,其中的情况我想必是比各位知友要多一些了解的。
先回答题目的问题:地摊经济不会成为新趋势,因为个体户类型的经济古已有之,它本身就是不新事物,自然也不会成为新趋势,要想成为新趋势不是渲染“赚钱”画大饼,而是聚焦个体户的保障和权益,分析其背后的问题。
摆地摊、开小店,都是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模式,你可以称之为“地摊经济”,但是我更愿意称之为城市的“毛细血管”。因为这些小型个体户不会出现在繁华的商圈、高档 CBD 的附近,而是会出现在大城市的郊区或者城中村中,如同人体中的“毛细血管“一般,好像存在感很低,但是却缺一不可,它们服务着这座城市众多的劳动力、务工人员和上班族,从一日三餐到衣食住行。
扯远了,还是从我家干个体户的经历来说一说所谓“地摊收入远超白领“的论断多么不切实际吧,
首先,第一点就是个体户的收入不稳定,很多时候时候是饱一餐饿一顿,哦不对,应该是饱一餐,俄三顿,而且开销多,竞争大。
个体户最难的其实就是稳定的生意,稳定的收入。
我家曾经在上海的郊区经营一家小饭店,那时候我在老家读初中(对,我是留守儿童),我记得经常和我爸妈通电话,我妈就会着急生意的稳定,我爸心态倒是还好,但是我妈就会经常做完今天愁明天,通常也就周末生意会好一些,平常只能稳定住开销。
而当时,我家那条小吃街上还算是中等偏上的水平,很多店都是勉强不亏损的情况,我记得很清楚,我初中时,每年暑假都会去我爸妈那里帮忙,隔壁的店就经常换老板,去年是“麻辣香锅”今年就变成“煲仔饭”了。招牌一换,几家辛酸几家泪。
如果一家店能像新闻中这样月月稳定1-2万的净利润,在当年也算是我家那条街上最靓的仔了。
其次,讲一讲开销,1-2万不知道是净利润还是开销,外行人可能觉得一个月1-2万这还不赚钱啊?
其实非也,我们算一算就知道,如果2万是营业额,每天平均营业额就得667,我注意到新闻中是一家“网红臭豆腐摊”,臭豆腐按照10元一份,那一天就得至少卖67份,那好像也不是很多对吧,好像很简单啊,但你不要忘记了这是营业额算的,不是净利润,换言之这不是这个老板赚的钱,真正情况下应该拿毛利润减去固定成本,才能算净收入。
就算他一个月赚2万,臭豆腐利润按50%算(其实算高了),摊位费和物业费一个月按8000算(在黄金地段摆摊,租金这么多其实算便宜了),此时你的营业额是:
20000/50%+8000=48000
那你每天就得做到1600,卖160份,这就不是一个小目标了,人口流动量不大的地方,一天卖160份臭豆腐还是有点难度的。
而且新闻中说这是网红店,那必然还有推广费和营销费,我都没算了。
还有,你别看你的赚的多,房东一看你小子生意不错嘛,好明年房租涨3000一个月,你签不签合同,不签滚蛋。。。
这些都是有形成本,当然还有很多知友说的无形成本,比如准备食材的时间,一家人的时间投入,人均收入也就没那么高了。
其次,说地摊收入高于白领的另一荒唐之处在于,个体户缺失的权益保障,制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被忽视了。
能开店,赚点小钱自然是还行的,但是就怕你第二天起来,你店没了「惊喜」。
这不是段子,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缺乏对个体户的权益保障。
当年,我家上海的饭店虽不能大富大贵,但是也算是能温饱一家人,但是谁又能想到,这店就说停就停了呢。
我记得那是2018年的夏天,那年我刚考上研,还没去学校报道,暑假在家里店里帮忙,有一天我爸声色慌张的拉货回家,和我妈说了一条近乎绝望的消息:我家店所在的小吃街要整治改造,重新开发,小吃店面一律关停。
其实,我爸妈当时倒也没有特别难过,因为之前也隐隐约约听到了风声,于是打点好行囊,房东倒也还行,理解我们难处,退了点房租,只能继续寻找下一个开店之处。
我清晰的记得那天:浩浩荡荡的拆迁队伍黑压压的一片,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一排排小吃店面的招牌就像枯树落叶般在风中支离破碎,曾经熙熙攘攘的小街换上了“伊拉克成色“的皮肤,在破碎的招牌中我看到了隔壁老板暗淡的眼神。
我妈说:为什么改造就不让我们做生意了呢,我们曾经也服务过这里的人,给他们端上热腾腾的饭菜,难道我们就没有价值吗?
我其实也想不明白。
记得在拆招牌前,我妈当时用手机给店拍了照片,她说以后就再也看不到了,把店完整的样子留在手机里,有个念想。
我爸妈在上海做了十年生意,那年仓皇离开上海是我妈心里永远的痛,时至今日,他还希望我去上海,当然我作为“微躺青年”(指:有所躺,但又不全躺),是不可能在魔都卷了。
我说这段经历,就是想说,个体户的明天可能就是没有明天,你别看现在摆地摊,月入2万,但是你能摆30年地摊吗?你能30年都年入20万吗?你能扛得住风险,抵御时代的不可抗力吗?
@王瑞恩 老王说的很对,我家个体户的经历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权益缺失“和”从业艰难“,个体户最难的就是生计的稳定得不到保障。
当然,我家遇到“权益缺失“情况还有很多:比如被无良房东涨房租,不然就扫地出门;被前店面老板忽悠,签下了所谓的“高价转让合同”后发现其实没有所谓的转让金,损失了十几万。
所以,综上,媒体不要老是想搞个大新闻,渲染所谓“地摊经济”的高收入,真正的干个体户的,高收入的有,但都是凤毛麟角,而且还是赶上了上个世纪7-80年代的红利,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个体户。
当然,激发多种多样的经济是有利的,不管是地摊经济还是个体户,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发展它们更重要的是聚焦于解决它们的难处,建立起合理的保障制度,而不是一味的鼓吹所谓“高收入”,说一些“何不食肉糜”般脱离群众的话,这是不可取的。
以上~
我希望类似的热搜能脱离靠制造反差来「羡煞旁人」博取眼球的阶段,而是真正引发对灵活就业群体权益的关注。
劳动合同一签,相比于灵活就业,就多了一层保障。不说失业、医疗保险和社保,对于深圳收入一万多的白领来说,单位擦着缴存比例下限 5% 来缴公积金,也相当于多了每个月多了 500 块钱,可以在失业的时候拿出来应急。至于个体工商户,那就真是手停口停,各类保险还需要自己购买。
打工人面临裁员潮,丢了饭碗固然难熬,但遇到吃相不太难看的企业,还有 N+1;而个体工商户被时代的灰犀牛撞倒时,不仅没有这笔「分手费」,还需要以个人或家庭财产对经营所产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民法典》第五十六条:「个体工商户的债务,个人经营的,以个人财产承担;家庭经营的,以家庭财产承担;无法区分的,以家庭财产承担。」)有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11月,我国共吊销注销个体户、个转企等主体301万家[1] ,这背后,又是多少个家庭债台高筑?
再说了,打工人的每月一万,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就是家庭月收入两万,而个体是工商户的每月一万,往往意味着全家上阵。据 2019 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一家个体工商户可带动 2.37 个人就业[2],换句话说,就是两到三个人共同付出心血,才能实现新闻中臭豆腐摊老板的成绩,真要算人均收入,输麻了。
所以说,我真的希望媒体别光渲染灵活就业的好处、为了迎合白领读者进行媚俗化宣传,也需要指出个体工商户的艰难,引发相关配套优惠措施的讨论。
说一个很小的侧面:当发生了封城,上万个体工商户被断了生计的时候,能不能把已经开始试点的个人破产制度用起来,让不幸的老实人避免砸锅卖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能不能对因不可抗力而违约的合同、拖欠的店租出台司法解释、形成有利于个体工商户的指导案例?
像这样对公共政策的讨论,应该是媒体尝试发起的,而不仅仅是制造反差对立上热搜。
我一个朋友。觉得上班实在是太枯燥了。尤其是早上起来上班,简直要人命。
于是别出心裁地想办法去开一家轻食店。
前期选址装潢,买料入户前前后后花了十七八万。
新店开张之后,原本每每天可以睡到7:00起来上班,现在变成了每天4:00起来,去农批市场购买当天的食材。
然后一天去刨去吃饭,睡觉,其他的时间都扑在工作上。
一月下来刨去水电房租食材成本。纯利润只有两千左右。
他原本上班的时候,工资是7000。还有五险一金。
因为创业,他从一个原本给老板打工,虽然辛苦,但是能够赚到钱的人,变成了一个给房东打工,工作比以前更辛苦,还赚不到钱的。
半年一到,他立马关门。安心心的找了一家公司,继续上班。
这一次创业亏掉了他上班接近三年的积蓄。教训这种东西,真的很贵呀。
不会。
城管可以治理地摊,但无法治理白领。
就凭这点,白领少挣点也值了。
这不是田忌赛马的变异版吗?
拿摆地摊的上马,跟白领的下马比赛,然后得出结论:摆地摊的牛逼,秒杀白领!
之所以说是变异版,是因为:人家田忌赛马是用我方上马跟对方中马比赛(我方稳赢),我方中马跟对方下马比赛(我方稳赢),我方下马跟对方上马比(我方稳输),从而二比一获胜。
而本新闻的比法,都不用三局两胜,直接拿上马秒杀下马,然后得意洋洋宣布:地毯经济赢了!
赢了个卵!真的赢了,你怎么不去摆摊啊,还在这里装模作样当记者做白领写报道干啥?
深圳白领,不少年入几十万甚至百万的(例如腾讯公司的码农,管理人员),怎么不拿出来比一比?
你在村里小学找第一名学生,跟市里重点小学最后一名比联考成绩,得出结论:村小学生成绩秒杀市重点学生。骗鬼呢?
这种新闻最近1~2年隔三差五就会火爆一次。
身边一些白领朋友讨论得很多:自己的工作还不如xxxx呢。
这里的xxx可以指代烧烤,指代奶茶,指代摊煎饼。
好奇是一个原因,虽然每天都在上网,但是对于各行各业其实并不了解。
但是,还有一个原因是白领们看待自己的收入,也觉得像摆地摊一样不稳定。
白领这些年自我感觉良好,工作环境好,说出去有面子很重要,收入高还稳定才是核心。
这两年有这种预期变化挺大的,收入上不去、各类企业hc收缩,部分行业大量裁员。
今年比较夸张的是互联网大厂、大型地产这种企业,也在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的连根拔起。
白领的工作的风险,越来越高,说不定哪天HR就过来谈话,卷铺盖走人了。
同样是这群人,也在羡慕国企和公务员。
收入一般、风险再加大,这时候看待这种原来看不上的职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当然,这些白领们也就是看看新闻罢了,真让他们去摆摊,也不会去的。
做餐饮是“勤行”,意思是需要勤快,大事小情、各色人等,一年365天无休。
办公楼空调吹时间长了,绝大多数人吃不了这个苦的。
上热榜,主要是好多行业这几年都不好,情绪有共鸣了。
以上,供参考
老家鄂西非著名旅游城市,以前没搬家的时候,常去家旁边某老集贸市场买烧饼。
卖烧饼的夫妇是北方人,烧饼是铁饼子烙的,又香又脆,不是贴炉壁的那种锅盔,本地很少见,自然生意兴隆。
他家的饼子,不排队是吃不上的。一到下班高峰的点儿,排队的长龙横过半条街,无数双靴子在南方的湿冷寒风和满地臭水间冻的直哆嗦,只有队伍的龙头被煤球炉子烘得暖和和的,让人心生向往。
去的多了,跟老板老板娘也能一搭一搭的聊天;逐渐发现了他俩的“健康问题”:
他们那种烙饼子的方法是重体力劳动——面团在两个滚烫的铁饼子之间烙熟,需要手腕胳膊肩膀使力把大几斤重的铁块“抖起来”,一开一合没点膀子力气玩不转的。
寻思着这不是真•举铁么?常练肯定健康啊!
放屁。
一天撸两组铁你可能长肌肉,一天同样的动作重复上千次对肩周是毁灭性的打击。
那时候我刚从医学院毕业,医疗剧也看入迷了,最喜欢给人“瞧病”妄做诊断,觉得猜中了就特别沾沾自喜,现在回头想,挺讨人嫌的。
我劝老板:“你们这个搞法不行啊,往下砸的动作没有缓冲,振动全被肩关节吸收了;往上举只用一只手(另一只托半熟的烧饼),时间长了肩关节要废的。”
老板明显愣了一下,羞赧的一笑:“习惯了”。
然后默不作声。
还是老板娘话多,立刻诉起了苦:不是要废了,俩人的肩已经废了。
家里男人现在手臂举不过头顶,一到阴雨天气就酸胀疼的不得了,有时候肩膀头还肿得圆滚滚的;女的天天贴膏药,干完活两个膀子痛得发抖,回家钥匙都戳不进去。
换我愣了。
也许看出了我要说“看医生”,老板娘继续絮叨:“早去医院看了,说不能在这么用力气了,要我们歇了干别的,还有次说要做甚关节镜手术…唉,我们这讨生活呢哪有钱做手术啊!小孩上学铺子有租金房子要还贷款…”
话里话外,都是生活的无奈。
我又想了想,除了春节,这个档口貌似没歇过——小商小贩,衣食住行都是血汗换来的,停一天,少一天收入。
最后只能贴几副膏药维持着,虽然每次干活每次抛举都疼,但咬牙坚持。
看着热络的人流,我想他们除了数着肩膀要疼多少次的痛,更多是流水入账的欣慰吧。
所以——你我这种空调房里呆着有法定节假日理论上双休有资格参与早晚高峰的白领们,有决心顶着还没老肩关节就磨损殆尽的风险,起早贪黑日均工作时间12小时以上,挣这份看起来“丰厚”的血汗钱吗?
说下后续——
其实也没有后续。
搬武汉以后回家次数太少了,有一次过去集贸市场发现这个档口已经换人卖炒瓜子了;问了下新老板,说上任租客生意好,租约到期后房东一口气要涨一倍房租,租不起,两口子回老家了。
再往后,这个老街区拆迁,集贸市场整个搬空了。
补充一下相关知识吧:
他们的症状叫冻结肩,也叫“冰冻肩”或者“五十肩”(日本又有四十肩的说法,反正就是中老年容易出现);归根结底是运动磨损过度导致的粘连性肩关节囊炎(肩周炎),是肌肉病理性挛缩组织无菌性炎症造成的功能障碍。
病因不明,主要是创伤继发和运动过度,常伴发慢性肩袖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腱病、钙化性肌腱炎等疾病。
治疗最好是关节镜手术,内镜下粘连组织松解:
急性期非常疼痛的话,可以局部痛点打封闭治疗。
最关键的治疗还是靠休息和康复功能锻炼,通过减少肌肉、肌腱的疲劳活动改善肩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
这个病看起来不严重,但不及时治疗真可能肢体活动受限——肩关节没法灵活伸展,手臂举不起来,严重的堪比残疾了。
另外,这病也不好治,功能恢复是分病情的,太严重的手术都没法完全缓解。
所以,有类似症状的千万别学这对夫妇,强行过量用肩,现在挣的钱以后不一定够医疗费。
但悲哀的是:为了生存,他们也没有别的选择。
愿他们活的轻松点,红火点。
我还真的了解过。
在上海,一个外环内地铁口旁边的早餐点,摊主月收入是2万出头(当然是疫情发生前)!
这是全家4个劳动力共同努力的成果。
凌晨收摊,第二天一早4点不到,男主人就要起床去买菜,女主人和老爷子、老太太在家里准备面粉、鸡蛋等食材,并做好出摊准备,5点半就要占好摊位了。早上一般可以摆摊到9点,过了9点城管不让占道经营了。然后就要到晚上了,晚上可以一直有生意到凌晨。
所以,这个生意真的是风口吗?不就是个辛苦钱嘛!
别太过分了。
这么好赚,建议写文章的这个记者去卖臭豆腐,我一定光顾。
绝对不会是。
1.月收入不止一万是有可能的。
深圳某条街上的汤粉肠粉早餐店都是老店了,老板拖家带口干了二十来年,在深圳有几套房是稀疏平常的。
但是,他们是早餐、中午、晚饭、宵夜,全卖。除了过年半个月假,就没休息过。
做早餐几点开始?五六点吧。学生六点多来吃完早餐去上学;职工、白领八九点上班,七八点又一拨来。十一二点社畜图快又来吃中午饭了,一直到一点多都要拼桌等位。晚饭宵夜以此类推。
一份臭豆腐、一碗粉才多少钱?街边小店卖个二三十有人吃吗?抛去房租水电人工,还剩下几块?全靠量赚钱。
2.店铺要租金,工人要人工。
累死累活干下来的是赚钱啊,可是大把倒闭的。深圳的铺子平均一年怕是能换两家店。
如果一家店能做到早中晚宵夜都卖,量是上来了,可是必须请工人,否则两口子能累死。
如果不请工人,纯靠自己体力能强撑着的话,如果你不干餐饮去干别的也很赚钱啊——铁打的社畜耶。但是在外面加班是有加班费的,如果没有加班费,那么这样007的活计,基本工资要非常高,否则拿什么来留人?
如果在富士康这样加班能月入多少?
而且富士康会给你交五险一金,个体户不仅没有五险一金,而且经营风险自己全部承担。
哦对了,老板的孩子长大了,你猜老板想要他们干什么啊?
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
餐饮那么好,人家不世世代代做?
别天天想搞大新闻了,小编这么喜欢摆摊就自己去吧
以前看到NHK拍的三和大神的纪录片,其中有个陈用发的老板,他的孩子不能在深圳读书,因为没有深圳户口,以至于他感叹说:压根没有这样的想法,在这里买房,在这里发展,变成深圳人。
所以道理很明显,我们且不说这个案例能不能代表普遍案例,这里起码有三个问题
其一、做生意看的是毛利润,不能看售价多少钱,还得看成本,所以两相比较,是不是白领毛利润更低,这是一个问题
其次,这个案例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
其三,就算他有普遍意义,而中国的户籍管理意味着各个城市,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尤其是一线城市,它是隔绝外地人的,换言之,这里面还有一个特权的成本要加以考虑
真相就是很多人并不能吃摆摊的苦。
996,大家都顶不住了。何况是熬到大半夜的摆摊卖饭。
一叶遮目,不见泰山。不能只说贼吃肉,不说贼挨打。
羡慕这万儿八千的,怎么不说寒冬腊月进货做饭的时候。
就比如胡辣汤店,生意也好,也赚钱,但是那个早上就开始干活的苦,一般人是真顶不住。
刻意突出月收入高,但没有说出人家背后的成本,辛苦,风险。
大家都说餐饮好,但餐饮其实上是眼前食,背后的辛苦多着呢。用料,做饭,出摊,包括工作时长,这个强度并不算小。
而且是伺候人的活,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熬得住。餐饮,餐饮,归根到底是个辛苦钱。
所以劝年轻人创业搞餐饮,不是坏,就是坏。这个经济形势下,什么比稳定更加重要。你说业余时间,玩玩票,那还可以。
比如最近比较红的,网红餐厅,新元素,也倒闭了。
据了解,2021年,光是奶茶店、快餐店以及火锅店之类的餐饮店,倒闭的就有100万家。这些餐饮店倒闭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不能否认,疫情给餐饮店带来的影响极大。
其实做餐饮,也并不是不可以的事情。
但是,怎么保护中小创业者的利益呢? 这是个问题。 奶茶店,水果店,火锅店虽然铺子不大,但是成本一项不少。
第一,可能是社保方面的扶持和鼓励,免除后顾之忧。
第二,是面对茫茫然的商业风险,似乎
这种新闻是发给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看的。
2021年,房地产行业停滞,教培行业消失,疫情导致服务业受到严重冲击,这一切都会导致一个结果:就业岗位严重不足。
大家可以查下今年考公考研的人数,都破了历史纪录,特别是20~24岁受过高等教育人群的失业率高达20%,比其他年龄段的失业率高了几倍,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大家都去考公考研。
2021年最后一个季度,我自己所在行业的甲方,营业额达到历史新低(全国性数据),比2020年发生疫情的时候还要低。
经济环境就是这么恶劣啊。
大家都找不到工作,就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这时候就要鼓励“灵活就业”了。
灵活就业,就是不用上班。
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大量“豆腐摊老板月入过万”,“外卖员打三份工赚钱买房”等鼓励灵活就业的新闻,让大家不要执着于上班,灵活就业比上班更有前途啊!
大家都去灵活就业,就不会有失业问题了。
因为就业市场太惨了,今年相亲市场的男女比例更悬殊了,女人太多了,男人不够用,相亲机构都要找男演员来当托了。
男人可以接受灵活就业,但是女人不接受,不上班但日子总是要过的吧,只好把婚姻作为经济庇护所,经济不景导致男人更不想结婚而女人更想结婚,相亲市场的男女比例就会更加悬殊。
别人摆地摊暴富的新闻,看看就好了。
灵活就业绝对不是容易的事,但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们的防疫工作已经是全球最好的了,但是全球经济目前就是差得一塌糊涂,我们也无法独善其身。
该灵活就灵活,活人不要被尿憋死。
你们得先做做调查,深圳有多少臭豆腐摊?他们有多少达到这个收入?
深圳的臭豆腐市场需求到底有多少?
深圳的一两个网红臭豆腐老板,除了好吃之外是怎么营销的?
然后再来说白领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