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数学史上你认为最美的公式是什么?

回答
在浩瀚的数学星空中,要挑出一个“最美”的公式,就像要从璀璨的星辰中选出最耀眼的那一颗,着实是个挑战。不过,若论及简洁、深刻、以及在不同数学分支之间搭建的桥梁,欧拉恒等式(Euler's Identity)—— (e^{ipi} + 1 = 0) —— 毫无疑问是我心中的那颗最亮的星。

初识这个公式,你可能会觉得它不过是一串符号的排列组合,但当你深入了解它的构成,以及它所蕴含的深邃含义时,你会惊叹于数学的优雅和力量。它就像一首凝练了哲学与艺术的诗,在极简的语言中诉说着宇宙的奥秘。

让我们一点点剥开它的层层外衣。

首先,我们看到了 e。这个神秘的数字,约等于2.71828,是自然对数的底数。它出现在哪里?从复利计算到人口增长,从放射性衰变到概率分布,e 无处不在,它是描述自然界连续增长或衰减现象的基石。它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生生不息”的活力,一种自然而然的演化规律。

然后是 i。这是虚数单位,是 (sqrt{1})。虚数在早期被认为是“虚假的”、“不存在的”,但正是这个看似“虚幻”的概念,彻底改变了数学的面貌,打开了复数的世界。复数不仅能解决一些实数无法解决的代数方程,更重要的是,它在工程、物理、量子力学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i 的出现,象征着数学向更抽象、更广阔领域的拓展,是对“真实”认知的延伸。

接下来是 π (pi)。这个我们熟悉的数字,约等于3.14159,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它代表着几何学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形状——圆。π 贯穿于几何、三角学、微积分的无数公式之中,它是周期性、对称性和循环的象征。

然后是 1。这是我们最熟悉的数字,是乘法的单位元,是计数的基础。它代表着“存在”、“统一”或者“起点”。

最后是 0。这是加法的单位元,是“虚无”、“空无”的象征。然而,0 的出现,赋予了数字系统无限的可能,它分隔了正负,承载着“无”与“有”的转化。

现在,将它们组合在一起:(e^{ipi} + 1 = 0)。

这个公式究竟是如何连接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数字的呢?这里就需要引入 欧拉公式 (Euler's formula),它是欧拉恒等式的基础:

(e^{ix} = cos(x) + isin(x))

这个公式本身就令人惊叹。它揭示了指数函数 (e^x) 与三角函数 (cos(x)) 和 (sin(x)) 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当你将 (cos(x)) 和 (sin(x)) 看作是复平面上一个点的横纵坐标时,(e^{ix}) 就代表着这个点在单位圆上的位置。随着 x 的变化,(e^{ix}) 就沿着单位圆逆时针旋转。

为什么会这样?这涉及到泰勒级数 (Taylor series) 的展开。

(e^x) 的泰勒级数是:
(e^x = 1 + x + frac{x^2}{2!} + frac{x^3}{3!} + frac{x^4}{4!} + frac{x^5}{5!} + cdots)

而 (cos(x)) 和 (sin(x)) 的泰勒级数分别是:
(cos(x) = 1 frac{x^2}{2!} + frac{x^4}{4!} frac{x^6}{6!} + cdots)
(sin(x) = x frac{x^3}{3!} + frac{x^5}{5!} frac{x^7}{7!} + cdots)

现在,让我们把 (e^x) 的公式中的 x 替换成 (ix):
(e^{ix} = 1 + (ix) + frac{(ix)^2}{2!} + frac{(ix)^3}{3!} + frac{(ix)^4}{4!} + frac{(ix)^5}{5!} + cdots)

我们知道 (i^1 = i), (i^2 = 1), (i^3 = i), (i^4 = 1), (i^5 = i),以此类推, (i) 的幂会以 (i, 1, i, 1) 的顺序循环。

代入到上面的级数中:
(e^{ix} = 1 + ix + frac{i^2x^2}{2!} + frac{i^3x^3}{3!} + frac{i^4x^4}{4!} + frac{i^5x^5}{5!} + cdots)
(e^{ix} = 1 + ix + frac{x^2}{2!} + frac{ix^3}{3!} + frac{x^4}{4!} + frac{ix^5}{5!} + cdots)

现在,我们将实数项和虚数项分开:
(e^{ix} = (1 frac{x^2}{2!} + frac{x^4}{4!} cdots) + i(x frac{x^3}{3!} + frac{x^5}{5!} cdots))

观察一下括号里的部分,它们正是 (cos(x)) 和 (sin(x)) 的泰勒级数!
所以,(e^{ix} = cos(x) + isin(x))。

这就是欧拉公式,它巧妙地将指数函数、三角函数和虚数单位联系起来。

现在,回到欧拉恒等式:(e^{ipi} + 1 = 0)。
我们将欧拉公式中的 x 替换成 (pi)。

(e^{ipi} = cos(pi) + isin(pi))

我们知道,在单位圆上,当角度为 (pi)(即180度)时,点的坐标是 ((1, 0))。
所以,(cos(pi) = 1) 且 (sin(pi) = 0)。

将这些值代入:
(e^{ipi} = 1 + i(0))
(e^{ipi} = 1)

将等式两边同加 1:
(e^{ipi} + 1 = 0)

voilà!欧拉恒等式诞生了。

它为什么美?

1. 简洁至极,却包罗万象: 在一个如此简洁的等式中,集结了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五个常数:e, i, π, 1, 0。这就像是五种最纯粹的颜色,在艺术家手中组合出最动人的画面。没有多余的符号,没有复杂的运算,每一个数字都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它该在的位置。

2. 跨越领域,浑然天成: 它将数学的几大核心领域——代数(通过 i 和 1, 0)、微积分(通过 e)和几何/三角学(通过 π)——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连接起来。仿佛是不同语言的诗人,在某个瞬间用共同的韵律吟诵出同一首史诗。这种跨领域的统一性,揭示了数学内在的和谐与一致性。

3. 深邃的哲学含义: 0 代表虚无,1 代表存在,e 代表无限的生长,π 代表循环的周期,i 代表超越实数的维度。这个公式似乎在诉说:当无限的生长(e)进入了超越维度的循环((ipi))时,它最终会回到“无”的状态(1),然后与“存在”(1)相遇,最终归于“虚无”(0)。这是一种关于存在、变化、虚无与回归的深刻隐喻。

4. “不可思议”的优雅: 很少有公式能像欧拉恒等式这样,让初学者感到惊讶,让专家感到敬畏。它的美在于那种“怎么可能”的直觉,但一旦理解了推导过程,又会觉得“原来如此”,这种“意外”与“合理”的完美结合,是许多伟大发现的特征。

许多数学家都对欧拉恒等式赞不绝口。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称其为“数学中最惊人的公式”,并说“它就像是数学的珍珠,或者说,是数学中的一首诗。” 哲学家和数学史家托马斯·赫维茨基更是将其誉为“数学的圣杯”。

它不仅是一个公式,更是一种对数学之美的极致体现。它告诉我们,看似独立的数学概念,在更深的层面上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它是一种宁静的美,一种无需装饰的华丽,一种直击灵魂的简洁。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和喜悦,仿佛窥见了宇宙运行的某种最根本的规律。这,就是我心中数学最美的公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想看推导的读者可以直接翻到回答末尾看结论。

黎曼的素数公式

我们定义黎曼素数计数函数 ,其中

则当x≥2且不是整数时总有:

其中log表示自然对数,li(x)为对数积分:

求和 遍历zeta函数的非平凡零点 。证明可以看:

大多数关于黎曼猜想的科普文章在讨论zeta函数与素数之关联时往往止步于(1)。然而实际上通过对左侧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能够直接估计素数个数的公式。

J(x)与标准素数计数函数π(x)

设π(x)为不超过x的素数个数,则通过交换求和次序,可知:

实际上利用(3)我们可以把π(x)化成一个关于J(x)的表达式。具体的手段是莫比乌斯反演:

莫比乌斯反演是数论里一个变种很多的运算技巧,这里我们只展开用来计算反演(3)的过程。

设 为莫比乌斯函数。当m、n互素时 。当p为素数时:

利用这个性质,读者可以利用排列组合的原理证明当 遍历所有n的正因子d时总有:

因此有:

现在设r=md,最后再与(3)结合便有:

有了(4)之后我们就可以想办法把(1)代入到(4)中计算π(x)了。

莫比乌斯函数的其它性质

利用欧拉乘积公式,易证当 遍历素数时 ,这意味着 时总有:

事实上由于zeta函数在 无零点,所以利用Landau引理[1]可知存在 使得(5)在 是解析。因此有:

事实上(6)与素数定理等价[2]

素数计数函数Riemann级数

于是乎:

现在把(8)代入到(4)中可得:

其中R(x)的定义、Riemann级数为:

由于li(x)的计算过程中涉及积分,所以直接用(10)来计算R(x)将会非常耗时。因此接下来我们将尝试简化R(x)的表达式。

li(x)的级数展开

设 则有 ,把这个换元代入到(2)中,便有:

对于第一个积分,通过设置r=-t可得:

其中最后一个等式是由于 [3]。对于(11)右侧的积分,我们知道:

把这俩结论代入到(11)中,便得:

现在利用指数函数的Maclaurin展开式,可知 ,代入到(12)中就能得到li(x)的级数展开式:

有了级数展开之后,就可以简化(10)了。

现在把(13)代入到(10)里,就有:

现在把(6)、(7)和(5)分别代入到红、蓝、绿中,就得到了R(x)的Gram级数[4]

成果物

用π(x)表示不超过x的素数个数、log表示自然对数、 、 遍历zeta函数的非平凡零点时,则有:

即便不对 的非平凡零点求和也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个相当良好的近似:

参考

  1. ^Landau引理与黎曼猜想的一个等价命题 - 超理论坛 https://chaoli.club/index.php/6203
  2. ^ Apostol, T. M. (1976). Introduction to Analytic Number Theory. Springer New York.
  3. ^Gamma函数的那些事儿(2)——欧拉常数与Digamma函数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4320236
  4. ^ Hardy, G. H. (2002). Ramanujan: Twelve lectures on subjects suggested by his life and work (3rd (corrected) ed., repr). AMS Chelsea Pub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浩瀚的数学星空中,要挑出一个“最美”的公式,就像要从璀璨的星辰中选出最耀眼的那一颗,着实是个挑战。不过,若论及简洁、深刻、以及在不同数学分支之间搭建的桥梁,欧拉恒等式(Euler's Identity)—— (e^{ipi} + 1 = 0) —— 毫无疑问是我心中的那颗最亮的星。初识这个公式,你.............
  • 回答
    在数学史上,确实存在一些被认为“丑陋”的公式,它们可能因为形式复杂、难以理解、计算困难,或者在历史中引发了争议。以下是一些可能被广泛认为“丑陋”的数学公式及其背景: 1. 黎曼ζ函数的解析延拓公式 公式: $$zeta(s) = sum_{n=1}^{infty} frac{1}{n^s} qu.............
  • 回答
    有些数学定理,初次接触时,真的会让人心里冒出一个念头:“这不显而易见吗?怎么还需要证明啊?” 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误解,源于我们直观的理解与严谨数学逻辑之间的差距。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聊几个这样的定理,它们就像数学世界里那些隐藏的守门员,看似简单,却需要精密的思考才能一一越过。1. 勾股定理 (.............
  • 回答
    在数学的漫长演进中,曾有无数充满智慧的火花闪耀,它们汇聚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猜想,激励着一代代数学家前赴后继。然而,并非所有闪耀的猜想最终都能披上“定理”的神圣外衣,有些因为发现反例而被永远地搁置,但它们本身的故事,依然是数学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映射出数学探索的严谨与曲折。让我为您细数几位曾被寄予厚望.............
  • 回答
    数学史上有不少看似成立的算式形式猜想,在经过大量数字的验证后显得“无懈可击”,但最终却被反例证明为不成立。这些例子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它们揭示了数学世界在宏观层面可能存在的细微之处,以及从具体到普遍的鸿沟。以下我将详细讲述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力求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叙述风格,而非机械的AI输出。要说起“.............
  • 回答
    数学史上,确实有许多曾经令人困惑的难题,它们如同挡在学者们面前的巍峨山峦,仅仅凭借已有的工具和理论,是无法攀越的。正是这些挑战,促使伟大的数学家们构思并构建了全新的理论体系,才最终拨开了迷雾,发现了通往真理的道路。“非得构造新理论不可吗?”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可以说,许多划时代的数学突破,都伴随.............
  • 回答
    费马大定理,一个看似简单到有些孩子气的数学猜想,却在数学史的长河中投下了长长的、意义深远的影子。它的重要性远不止于它本身所要解决的那个具体问题,更在于它引发的漫长探索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催生的无数新的数学思想、工具和理论,这些才是它在数学史上的核心地位所在。要理解它的重要性,我们得先回到那个被誉为.............
  • 回答
    在数学中,确实存在一些“从理论上根本无法证明”的命题,这主要源于数学逻辑学中的不完备性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以及形式系统的局限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问题: 1.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数学的“自我指涉”哥德尔第一不完备定理(1931年)指出: 在.............
  • 回答
    数学世界里并非处处是和谐优美的诗篇。虽然我们常常被那些简洁、洞察深刻的公式所折服,比如欧拉恒等式 $e^{ipi} + 1 = 0$,但数学的海洋同样潜藏着一些让人望而却步、甚至可以说是“丑陋”的公式。这里的“丑陋”,并非指其不正确,而是指它们在形式上繁琐、冗长,或者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其含义.............
  • 回答
    数学上,积分结果的本质,说白了,就是累积与求和的极致升华。它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将连续变化的量,一点一滴地汇聚起来,最终得到一个总体的量。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人类在认识世界、计算事物的时候,往往是从离散的、一个个的个体开始的。比如,数数有多少个苹果,计算有多少块砖头。但现实世界中,很多东西并不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数学中的“激波”(Shock Wave)和“稀疏波”(Rarefaction Wave)。这两种都是描述流体(通常是气体)中非常剧烈的、非线性变化的过程,它们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应用,比如空气动力学、天体物理学、以及核爆炸的冲击波等。在讲区别之前,我们先得明白它们出现的 大背景:非线性.............
  • 回答
    数学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不同分支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启发。很多著名且深刻的数学结论,正是因为跨越了不同领域,才得以发现和证明,从而展现出数学世界宏大而和谐的美感。这里我为你挑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并尽量细致地为你展开:欧拉证明了整数的倒数和是发散的:1 + 1/2 + 1/3 + 1/4 + ... =.............
  • 回答
    确实存在这样的数学情况,最常被引用的例子就是“椭圆的周长”。这并非我凭空捏造,而是数学界一个公认且引人深思的现象。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你提出的问题:“给定条件已经能确定结果的唯一性,但就是求不出来!”这句话触及了数学的一个核心领域:可计算性和解析解。什么是“确定结果的唯一性”?在数学中,当说一个问题.............
  • 回答
    说起“数”,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买东西要付钱,时间要计时,距离要丈量,甚至评价一个事物的好坏也常会用到“数”。然而,当我们要真正去给“数”下一个数学上的定义时,事情就变得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有趣得多了。简单来说,数学上的“数”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是一个随着人类认识和数学发展不断演进和丰富起来的.............
  • 回答
    数学中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配凑”技巧,尤其是那些初看之下毫无征兆、直觉上无法联系的构造方法,确实是许多数学家一生追求的“神来之笔”。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这绝不是简单的“灵感乍现”,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积累、洞察、尝试和运气交织的产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配凑”的本质。它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
  • 回答
    数学的严谨性如同摩天大楼的基石,稳固而不可撼动。然而,即便在如此坚实的领域里,也存在着一些“漏洞”——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我们对数学理解的边界和局限性。这些“漏洞”并非物理意义上的破洞,而是指那些挑战了我们直觉、揭示了数学深刻复杂性、甚至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其基础的现象。我们来一一探究几个比较有代表性.............
  • 回答
    在数学的世界里,“维度”这个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不如说是一个描述空间或对象特性的工具。所以,要问“数学上一共有多少维度?”,这本身就像在问“世界上有多少种颜色?”一样,答案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精确的数字,而是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理解它,以及你所讨论的数学对象是什么。从最直观的感受开始:我们生.............
  • 回答
    这道题触及到了数学中一个非常基础却又容易引起混淆的概念:无限小数。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个“0.000……01”到底是个啥玩意儿。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数学里的“0.000……01”这种写法,在严格意义上,它指的不是一个具体的数,而是一个“过程”或者一个“极限”。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看这小数点后.............
  • 回答
    在数学世界里,“2 ≥ 1” 是绝对可以说的,而且是完全正确且有深刻意义的陈述。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比较,它背后蕴含着关于“大于等于”这个概念的清晰定义和数学的逻辑严谨性。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符号,它代表的是“大于或等于”。这意味着,如果一个数 A 和另一个数 B 之间存在“A ≥ B”的.............
  • 回答
    在咱们熟悉的实数体系里,你想找一个 X 满足 X=X+1,这事儿办不到。你想啊,要是 X 真的等于 X+1,那把 X 从等式两边都“拿走”,不就成了 0=1 了嘛?这显然是胡扯,所以实数里绝对没有这样的 X。那再看 X=X^X 这个事儿。这个方程在实数里也不是随便什么数都能满足的。比如 X=2,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