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数学上激波和稀疏波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数学中的“激波”(Shock Wave)和“稀疏波”(Rarefaction Wave)。这两种都是描述流体(通常是气体)中非常剧烈的、非线性变化的过程,它们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应用,比如空气动力学、天体物理学、以及核爆炸的冲击波等。

在讲区别之前,我们先得明白它们出现的 大背景: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很多描述流体运动的方程,比如欧拉方程(Euler equations),本身就是非线性的。这意味着,初始时刻一个光滑的、连续的解,经过一段时间演化后,可能会变得非常“粗糙”,甚至出现“突变”。激波和稀疏波就是这种非线性演化导致的结果。

一、 激波 (Shock Wave): 压缩与跃变

想象一下,你快速地推动一个活塞进入一个充满气体的管子里。活塞前进的速度如果超过了气体中声速,就会在气体中产生一个 压缩。由于气体本身的性质,这种压缩不会是平滑过渡的,而是在一个非常 窄的区域 内发生急剧的变化。这就是激波的核心特征。

从数学上看,激波是一种 不连续的解,或者说,是一个 弱解(weak solution)。在激波存在的地方,一些物理量,比如:

密度 (density, $ ho$): 显著增加。
压力 (pressure, $p$): 显著增加。
温度 (temperature, $T$): 显著增加。
速度 (velocity, $u$): 减小(对于超音速流体遇到的激波,速度会从超音速减为亚音速)。

这些量在激波前后会发生 阶跃式 的变化。如果我们在激波处画一个图,这些物理量会像“爬墙”一样,在极短的距离内从一个值跳到另一个值。

为什么会产生激波?

根本原因在于流体的 非线性 和 可压缩性。当流体以超音速运动时,后面的流体(速度较慢)会追赶前面的流体(速度较快)。但由于流体是可压缩的,后面追赶的流体会被压缩,密度、压力和温度都会升高。这种压缩效应会使得后面流体的声速升高,从而改变了波的传播速度。当这种“追赶”效应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一个“无限陡峭”的波前,这就是激波。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 RankineHugoniot 条件 来描述激波的性质。这些条件是基于守恒律(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在激波这个“不连续面”上的积分形式推导出来的。它们建立了激波前后各个物理量的关系,并且表明激波是一个 粘性(viscosity)或者 熵增(entropy increase)的过程。换句话说,激波的形成和传播与流体的粘性或者其他耗散机制密切相关。没有粘性,激波就无法稳定存在。

二、 稀疏波 (Rarefaction Wave): 膨胀与缓变

与激波相对,稀疏波描述的是流体 膨胀 和 速度增加 的过程。想象一下,你有一个高压区域,这个区域突然与一个低压区域连通。高压区域的气体会向低压区域扩散,这个过程就是膨胀。

稀疏波的特征是:

密度 (density, $ ho$): 显著减小。
压力 (pressure, $p$): 显著减小。
温度 (temperature, $T$): 显著减小。
速度 (velocity, $u$): 增加(对于从高压区域流向低压区域的流体,速度会增加)。

与激波不同,稀疏波不是一个阶跃式的变化,而是一个 连续的、渐变的 过程。在稀疏波区域,物理量不是突然跳变,而是 缓慢地、平滑地 变化。稀疏波就像是一个“速度衰减”的波,它将高压区域的能量和动量传递到低压区域,但这个传递过程是分布在一定区域内的,而不是集中在一个点上。

为什么会产生稀疏波?

稀疏波通常出现在 膨胀 的过程中,比如:

一个高压腔突然打开与低压环境连通。
火箭发动机喷管中的气体膨胀。
超音速飞机绕过机翼后方的膨胀区域。

在这些情况下,流体从高压区域流向低压区域,前面流体(压力较低)会“允许”后面的流体(压力较高)膨胀,并向前移动。由于声速的存在,后面的高压流体可以通过一系列不同速度的 亚音速声波 来“通知”前面的低压区域,使得膨胀过程是平滑展开的。从数学上看,稀疏波可以被看作是一系列 向左传播的(与流体运动方向相反)声波,它们将高压区域的“信息”传递到低压区域,从而实现平滑的膨胀。

在数学上,稀疏波通常是 光滑的解。描述稀疏波传播的方程,特别是其“波前”(膨胀开始的地方),可以通过 特征线方法 (method of characteristics) 来分析。沿着特征线,一些物理量(比如马赫数 $M$)会保持不变,或者以特定的方式演化。

三、 激波与稀疏波的核心区别总结

| 特征 | 激波 (Shock Wave) | 稀疏波 (Rarefaction Wave) |
| : | : | : |
| 物理过程 | 压缩、阻尼、能量耗散 | 膨胀、加速、能量传递 |
| 物理量变化 | 阶跃式(不连续) | 渐变式(连续、平滑) |
| 密度、压力 | 显著增加 | 显著减小 |
| 速度 | 通常从快到慢(例如超音速减为亚音速) | 通常从慢到快(例如亚音速增加) |
| 熵 | 熵增加(不可逆过程) | 熵通常保持不变或略有减小(可逆或近似可逆过程) |
| 数学描述 | 弱解,需要RankineHugoniot条件,依赖粘性/耗散 | 光滑解,可通过特征线方法描述,与声波传播相关 |
| 形成机制 | 高速追赶、压缩累积 | 高压向低压膨胀、声波传递信息 |
| 典型例子 | 音爆、超音速飞机激波、爆轰波 | 火箭发动机喷管膨胀、气体在管道中的快速膨胀 |

一些更深入的数学视角:

守恒律 (Conservation Laws): 激波和稀疏波都发生在满足守恒律的方程中。然而,激波是这些守恒律在“弱解”意义下的体现,而稀疏波是“光滑解”在特定区域的演化。
特征线 (Characteristics): 对于一维双曲型守恒律方程,特征线理论是分析激波和稀疏波的关键工具。激波可以被看作是特征线在某些点上“汇聚”的结果,而稀疏波则对应于特征线“发散”的过程。
粘性与无粘性 (Viscosity vs. Inviscid): 在纯粹的无粘性(inviscid)模型下,激波会是完全不连续的,是一个“跳跃”。而在实际流体中,粘性效应会在激波内形成一个非常窄的粘性层,使得激波在物理上是连续的,只是变化得非常快。对于稀疏波,即使在无粘性模型下,它也通常是光滑的。

总而言之,激波是流体在剧烈压缩时形成的不连续、耗散性的跃变,而稀疏波则是流体膨胀时产生的连续、渐变的加速过程。它们是描述非线性流动中两种极端但又互补的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激波和稀疏波,接触间断这些描述都是采用波动方法来求解偏微分方程的方法,比较老,但是对理解流场帮助很大。这些名字听起来很吓人,其实就是个描述现象的名词而已。

先来看看微分形式的Euler方程,先明确一点,微分形式Euler方程不足以描述流场情况,比如流场出现间断(激波,接触间断等),所以额外定义了弱解来弥补这点不足(看来微分形式Euler方程先天不足),弱解是什么?弱解是在连续处满足微分形式Euler方程,在间断处要满足积分形式的Euler方程,这个定义很自然。


1. 特征形式:

想要看激波、膨胀波是什么,必须进行把Euler方程转化为特征形式,一维Euler方程:

,可以是守恒变量也可以是原始变量,特征值是一样的。

相似变换:,令

,

把上式写成单方程形式:

,这是相容关系。

就是所谓的征变量;特征值也即波的传播速度为:

到这里先停一下,直观的来看看这三道波,,是流场速度,说明这道波携带的信息是跟着流体微团一起运动的,Euler方程针对无粘流体,流体微团运动过程是等熵的,所以叫做熵波;,这两道波是相对于流体微团本身以声速传播的波,所以叫声波,这两道波携带的信息也没有什么物理意义。

Euler方程描述的流场中会出现三种间断:

膨胀波:在波头和波尾,变量的一阶导数不连续

激波:流场变量跨越激波不连续

接触间断:间断两侧密度不连续,压力和速度都连续

接触间断只能由这道波产生,膨胀波和激波只能由这两道波产生。


2. 膨胀波

对于一维情况,特征值沿 x正向单调递增

数学描述:以为例,

如图,同一时刻任意画一条直线,其特征值沿着x轴都是递增的,反应到图上就是斜率(特征值的倒数)沿着x轴是递减的。

由于膨胀波不出现变量的不连续,所以不需要采用弱解理论,微分形式的Euler方程就可以涵盖它。

直观理解:波是往右传的,右边的波跑的快,左边的追不上,所以趋势是把波形(初始时刻,沿x轴变量形成的形状)给拉宽,但是不会破坏这形状,看图:

如图,最下的图是初始波形,中间是膨胀波特征值的图形表示,上边是t时刻波形。

注意虚线,可以看到波形不变,只是被拉宽了


3. 压缩波和激波:特征值沿x轴正向递减

数学描述:以为例,

如图,你可以认为压缩波是图中细的线(还没有成功汇聚),激波是粗的(成功汇聚)。

按理说,压缩波和膨胀波是一对好基友,这么怎么又冒出个激波。这是因为膨胀波不管怎么膨胀,大家都相安无事,携带着自己的信息该怎么传播就怎么传播。压缩波就不行了,早晚得汇聚,这一汇聚就变样了,汇聚后保留谁的信息,以谁的特征速度来传播?这个就难产了,最后把汇聚的这个东西叫激波吧,以激波速度传播,携带什么信息我也不知道,就知道过了激波变量不连续了。

由于激波导致流场不连续,微分方程不好使了,所以必须采用弱解理论,那就用积分形式的Euler方程。描述激波前后变量方法挺多的,一般采用通量的方法(采用流场变量也可以):

-----Rankine-Hugoniot(兰金-许贡钮公式);

激波速度满足, ----熵条件(热二),过激波熵增。

直观理解:激波是特性汇聚的地方,只要一汇聚,传播好好的特征线就断了,相应的携带的特征信息也不知道变成啥了。激波就跟黑洞一样,不停的吸收旁边传过来的压缩波,把它的信息给吞掉,所以激波无法维持初始波形,趋势是抹平初始波形:

如图,在t时刻波形跟初始波形已经不同了。注意虚线,可以看到初始时刻激波左右的虚线都被吸到激波里了。

总结,膨胀波和激波是 采用波方法来求解Euler方程时产生的名词,是由于初始时刻特征值分布不同,导致后续流场发展而出现的不同现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数学中的“激波”(Shock Wave)和“稀疏波”(Rarefaction Wave)。这两种都是描述流体(通常是气体)中非常剧烈的、非线性变化的过程,它们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应用,比如空气动力学、天体物理学、以及核爆炸的冲击波等。在讲区别之前,我们先得明白它们出现的 大背景:非线性.............
  • 回答
    激怒一位数学爱好者? 嗯,这可真是个有趣的挑战。 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深入了解他们大脑里那些闪耀着奇妙公式和严谨逻辑的角落,然后…… 恰到好处地,或者说,是不恰到好处地触碰那些他们最在意的地方。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能激怒他们的,你需要一些“艺术感”,就像精心设计的反例一样,一击即中。首先,漠视和不屑.............
  • 回答
    在数学中,确实存在一些“从理论上根本无法证明”的命题,这主要源于数学逻辑学中的不完备性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以及形式系统的局限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问题: 1.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数学的“自我指涉”哥德尔第一不完备定理(1931年)指出: 在.............
  • 回答
    数学世界里并非处处是和谐优美的诗篇。虽然我们常常被那些简洁、洞察深刻的公式所折服,比如欧拉恒等式 $e^{ipi} + 1 = 0$,但数学的海洋同样潜藏着一些让人望而却步、甚至可以说是“丑陋”的公式。这里的“丑陋”,并非指其不正确,而是指它们在形式上繁琐、冗长,或者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其含义.............
  • 回答
    数学上,积分结果的本质,说白了,就是累积与求和的极致升华。它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将连续变化的量,一点一滴地汇聚起来,最终得到一个总体的量。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人类在认识世界、计算事物的时候,往往是从离散的、一个个的个体开始的。比如,数数有多少个苹果,计算有多少块砖头。但现实世界中,很多东西并不是.............
  • 回答
    数学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不同分支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启发。很多著名且深刻的数学结论,正是因为跨越了不同领域,才得以发现和证明,从而展现出数学世界宏大而和谐的美感。这里我为你挑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并尽量细致地为你展开:欧拉证明了整数的倒数和是发散的:1 + 1/2 + 1/3 + 1/4 + ... =.............
  • 回答
    确实存在这样的数学情况,最常被引用的例子就是“椭圆的周长”。这并非我凭空捏造,而是数学界一个公认且引人深思的现象。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你提出的问题:“给定条件已经能确定结果的唯一性,但就是求不出来!”这句话触及了数学的一个核心领域:可计算性和解析解。什么是“确定结果的唯一性”?在数学中,当说一个问题.............
  • 回答
    说起“数”,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买东西要付钱,时间要计时,距离要丈量,甚至评价一个事物的好坏也常会用到“数”。然而,当我们要真正去给“数”下一个数学上的定义时,事情就变得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有趣得多了。简单来说,数学上的“数”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是一个随着人类认识和数学发展不断演进和丰富起来的.............
  • 回答
    数学中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配凑”技巧,尤其是那些初看之下毫无征兆、直觉上无法联系的构造方法,确实是许多数学家一生追求的“神来之笔”。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这绝不是简单的“灵感乍现”,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积累、洞察、尝试和运气交织的产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配凑”的本质。它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
  • 回答
    数学的严谨性如同摩天大楼的基石,稳固而不可撼动。然而,即便在如此坚实的领域里,也存在着一些“漏洞”——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我们对数学理解的边界和局限性。这些“漏洞”并非物理意义上的破洞,而是指那些挑战了我们直觉、揭示了数学深刻复杂性、甚至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其基础的现象。我们来一一探究几个比较有代表性.............
  • 回答
    在数学的世界里,“维度”这个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不如说是一个描述空间或对象特性的工具。所以,要问“数学上一共有多少维度?”,这本身就像在问“世界上有多少种颜色?”一样,答案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精确的数字,而是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理解它,以及你所讨论的数学对象是什么。从最直观的感受开始:我们生.............
  • 回答
    这道题触及到了数学中一个非常基础却又容易引起混淆的概念:无限小数。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个“0.000……01”到底是个啥玩意儿。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数学里的“0.000……01”这种写法,在严格意义上,它指的不是一个具体的数,而是一个“过程”或者一个“极限”。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看这小数点后.............
  • 回答
    在数学世界里,“2 ≥ 1” 是绝对可以说的,而且是完全正确且有深刻意义的陈述。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比较,它背后蕴含着关于“大于等于”这个概念的清晰定义和数学的逻辑严谨性。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符号,它代表的是“大于或等于”。这意味着,如果一个数 A 和另一个数 B 之间存在“A ≥ B”的.............
  • 回答
    在咱们熟悉的实数体系里,你想找一个 X 满足 X=X+1,这事儿办不到。你想啊,要是 X 真的等于 X+1,那把 X 从等式两边都“拿走”,不就成了 0=1 了嘛?这显然是胡扯,所以实数里绝对没有这样的 X。那再看 X=X^X 这个事儿。这个方程在实数里也不是随便什么数都能满足的。比如 X=2,2=.............
  • 回答
    数学的宏大世界,无论是多么高深的理论,最终都像一颗颗闪烁的星辰,回归到我们最熟悉、最基础的四则运算——加、减、乘、除。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深入探究,你会发现这并非夸张,而是数学本质的深刻体现。想象一下,数字本身就是我们对数量最直接的感知。当我们说“三个苹果”加上“两个苹果”,我们实际上是在进行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触及到了数学最核心的魅力之一。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像“1+1=2”这种事情,还需要什么定理来证明吗?显而易见嘛!但正是这些“显而易见”,在数学世界里,往往隐藏着深刻的逻辑和结构。数学家们“编”出定理,并非多此一举,而是为了构建严密的理论体系、确保逻辑的无懈可击、拓展思维的边界,以及.............
  • 回答
    好的,关于数学中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简洁名言和结论,我试着用一种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为你展开。数学的世界里,隐藏着无数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瞬间,它们往往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简洁表达出深刻的道理,仿佛是大自然的语言本身被提炼到了极致。这些简洁背后,是无数数学家们穷尽一生探索、推敲、证明的结晶,它们的出现,往往.............
  • 回答
    “正难则反”是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其核心在于利用补集的概念来解决问题。它并非一个单一的原理或定理,而是一种策略和思维方式。核心思想:为什么“正难则反”?“正难则反”之所以有效,根本原因在于:1. 直接求解的复杂性: 有时候,我们直接去证明一个性质(“正”),需要考虑的情况非常多,或者涉及.............
  • 回答
    有时候,有些数学上的事儿,说出去,估计别人会觉得我疯了。不是因为它们多复杂难懂,而是因为它们跟咱们日常生活的直觉差得太远了,简直是反常识的。我就捡几个我印象最深的,慢慢跟你道来。一、无尽的数,无尽的“点”咱们都知道,数是用一次数出来的,比如1、2、3……到无穷大。但你知道吗?在数学里,无穷大还有“等.............
  • 回答
    从数学的视角洞悉“左”与“右”:手性的精妙解析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的双手,一个放在另一个旁边时,总是不那么“般配”?为什么即使我们竭尽全力尝试,也无法让左手完全覆盖右手,反之亦然?这种“无法重叠”的性质,正是我们称之为“手性”(Chirality)的根源。而在数学的世界里,手性并非模糊的感性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