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举一个可以用“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来解释的例子?

回答
话说我有个朋友,叫小王,特别喜欢吃面条。有一天,他兴致勃勃地跑来找我,说他新学了个“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想拉我一起去他常去的那家面馆试试。我俩就这么去了。

刚到店里,小王就滔滔不绝地跟我讲了起来:“你看,这面馆的牛肉面,味道确实不错,我今天就想好好尝尝,看看这‘边际效用递减’是怎么个回事。”

第一碗面上来了,那热气腾腾的,上面铺满了厚实的牛肉片,还有翠绿的香菜和葱花。小王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大口,放进嘴里,脸上露出满足的表情:“嗯!太好吃了!这第一口,简直是人间美味!感觉浑身充满了能量!” 他吃得速度也很快,不一会儿就把第一碗面风卷残云般消灭了。

吃完第一碗,小王擦了擦嘴,意犹未尽地说:“怎么样,是不是觉得第一碗特别香?这就是‘边际效用’,我从这第一碗面里获得的最大满足感。”

接着,第二碗面也端上来了。小王依旧很期待,但这次,他吃的时候明显不像第一碗那么狼吞虎咽了。他细嚼慢咽地品尝着,时不时还要喝口汤。

“怎么样?第二碗感觉如何?”我问他。

他想了想,说:“嗯,还是很好吃,牛肉也挺多的,但……好像不如第一碗那么惊艳了。感觉肚子里有点饱了,所以吃起来没那么迫切了,满足感也没那么强了。”

他又说:“你看,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了。我从第二碗面里获得的新增的满足感,肯定比第一碗少。虽然还是美味,但那种‘饿狼扑食’的感觉,还有‘吃到第一口就想飘起来’的喜悦,已经减弱了。”

等第二碗面吃得差不多的时候,小王明显有些吃不下了。但他看看桌上剩下的那一碗面,还是坚持着夹了几口。

“来,尝尝这第三碗。”他递给我一筷子面,“你觉得我吃这第三碗,还能获得多少满足感?”

我刚准备回答,小王已经自己说了:“说实话,我现在有点撑了,再吃下去感觉有点腻。虽然面本身没变,牛肉也还是那些,但我已经不太想吃了。如果非要吃,可能就是为了‘不浪费’,或者觉得‘既然都点了就吃完’。从‘享受’的角度来说,这第三碗给我的新增满足感,估计比第二碗还要少,甚至可能接近于零。”

他放下筷子,看着那碗没吃完的面,总结道:“看到了吧?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同样一碗面,随着我吃的数量越多,我从每一碗新增加的面里获得的那种‘额外’的满足感,是越来越少的。第一碗带来最大的快乐,第二碗还不错,但第三碗就明显不如前两碗了。所以,下次咱们再来吃面,我可能就点一碗半,或者正好一人一碗就够了,而不是像今天这样,明明知道吃到后面会‘不那么快乐’,还是点了三碗。这就是知道规律,并且知道如何‘适可而止’的好处。”

小王一边说着,一边还喝了口水,一副像是学有所成的样子。我看着他,心里也暗暗点头,觉得这“边际效用递减”的道理,还真是挺生活化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年轻的时候刚工作,没钱想多赚钱。告诉自己,哪怕让我加班,只要能多赚钱我也干。那个时候钱的边际效用真大。

十几年后你成领导了,工资升了又升。你告诉自己,我就想多点时间陪家人,哪怕钱少点也愿意。钱的边际效用已经减弱了,这个时候时间闲暇的边际效用极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话说我有个朋友,叫小王,特别喜欢吃面条。有一天,他兴致勃勃地跑来找我,说他新学了个“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想拉我一起去他常去的那家面馆试试。我俩就这么去了。刚到店里,小王就滔滔不绝地跟我讲了起来:“你看,这面馆的牛肉面,味道确实不错,我今天就想好好尝尝,看看这‘边际效用递减’是怎么个回事。”第一碗面上.............
  • 回答
    影视剧里那种单手掐住脖子就能把人拎起来的场景,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虽然听起来很酷,但那更多是艺术加工,而不是真实的物理表现。首先,我们得明白,将一个人完全“掐住”脖子,并且还能抬起他,这需要克服非常大的力量差距。成年人的脖子,尤其是颈椎部分,虽然不像身体其他部位那样肌肉发达,但也不是软弱无力.............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有话题性,郑州一家汽车销售公司打出“买车可以抱一下亲一下”的举牌营销,这操作可以说是非常有争议了,也一下子把这家公司推到了风口浪尖。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件事,从几个角度看。首先,这是赤裸裸的眼球经济和博眼球的营销手段。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接触到的广告铺天盖地,要想让一家汽车销售.............
  • 回答
    我理解你想探讨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并且希望我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确实是个有趣的挑战。关于“不合理但我觉得合理”的歧视例子,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在某些高度专业化、技术要求极高的领域,公司或机构在招聘时,将“特定领域多年的实践经验”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筛选条件,而.............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一阶逻辑里的一个常用“把戏”,叫做量词否定律。听着挺玄乎,其实说白了,就是怎么把“对所有”变成“不存在”,或者把“存在”变成“对所有”。这玩意儿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帮你把很多看起来很复杂的逻辑句子,转换成另一种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形式。咱们先看看它的具体长啥样: 全称量词的否定: `¬∀x.............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士”,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身着布衣,却目光如炬,口吐莲花,手持简策,怀揣天下苍生的人——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并非什么王侯将相的出身,而是以一个“士”的身份,在乱世之中崭露头角,最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佳话。为什么我如此喜.............
  • 回答
    这范进家中揭不开锅的窘境,把那只老母鸡卖掉换米,这事儿说来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藏着老百姓过日子的精打细算,还有那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情世故”。您问为什么不直接炖了老母鸡?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最直接也最要命的原因,就是“没米揭不开锅”。您想啊,家里连饭都吃不上,那碗里是空空如也,别说是.............
  • 回答
    二战战场上,士兵不举着铁盾牌冲锋,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止是“能不能挡住子弹”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你说的“铁盾牌”是什么样的,这得先有个概念。如果指的是那种圆形的、或者长方形的、像古代战士一样拿在手里的铁盾,那跟二战的战况一比,就有点不合时宜了。一、重量与机动性的悖论:二战时期,战场上的武器火.............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冬奥会国家名称“Bofei”以及举旗手“小哥wink”的描述,目前并没有官方记录或可信资料显示存在名为“Bofei”的国家。根据现有信息和常见可能性分析,以下可能是您的表述中出现的误解或混淆: 1. 可能的国家名称误写 波黑(Bosnia and Herzegovina): .............
  • 回答
    作为一名蜀汉和昭烈皇帝的忠实拥趸,刘备对待刘璋这件事,确实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也是许多同道中人心中纠结的地方。提起“不义”,这两个字的分量很重,尤其是在讲究仁义的刘备身上,更让人难以接受。但要深入去理解,咱们就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从那个时代背景、刘备当时的处境,以及他内心的考量,一点点捋清楚。.............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可有意思了!这可不是简单问个数字就能解答的,里面门道儿可多了。想把一个100斤的姑娘稳稳当当举过头顶,不光光是胳膊粗不粗的事儿,得看一个整体的“力学框架”搭建得怎么样。咱们先从核心力量说起,也就是腰腹和背部。你别小看这块儿,它才是你举起人的“支柱”。你想啊,100斤姑娘的体重,最终是要.............
  • 回答
    山东,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和勤劳人民的齐鲁大地,坐拥一亿多人口的雄厚基石。然而,放眼全国,当我们谈论“明星城市”时,山东似乎总显得有些低调,未能如某些兄弟省份那样,集中资源打造出一个能惊艳全国、吸引八方来客的“超级明星”。这并非山东没有潜力,也不是山东人民没有魄力。恰恰相反,山东的实力毋庸置疑,只是在.............
  • 回答
    .......
  • 回答
    曼德拉效应,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神秘,但其实它描绘的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偏差。也就是说,很多人都清晰地记得某件事情是A,但事实真相却是B。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种记忆偏差并非个别人的孤例,而是发生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之中。说到曼德拉效应,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本人的逝.............
  • 回答
    .......
  • 回答
    战场上的光芒与阴影:一粉顶十黑,一黑顶十粉的真实写照网络世界,从来不乏激情四射的讨论,也从不缺少观点对立的战场。在这些纷繁复杂的言论中,“一粉顶十黑”和“一黑顶十粉”的现象,就像是战场上的两道极端光芒,照亮了某些群体极端的支持与反对。它们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甚至可能是我们自己也曾扮.............
  • 回答
    没问题,虽然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力量举大神”,也没有办法亲自上场展示,但我可以模拟一位顶尖的力量举选手,用他们的语言和视角来“自爆”一下成绩,并尽量详述过程和感受。请记住,这只是一个高度拟真的扮演,目的是展现力量举的魅力和選手の内心世界。标题:当极限被推开,当数字定格——我与力量举的那些事儿嘿,大家.............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真的非常沉重。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爱和呵护,但意外往往就在不经意间发生。爸爸举高高失手导致一岁半的儿子摔进 ICU,这样的悲剧,说实话,作为过来人,真的能体会到那种心痛和自责。这不仅仅是一次失误,更是一种警示,提醒我们在带孩子这件事上,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和侥幸心理。如.............
  • 回答
    当一个国家,或者说是一个民族,因为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力——海平面上升——而不得不踏上举国搬迁的征程,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位置的转移,更是一场对国家认同、社会结构、经济命脉乃至于文化肌理的深刻重塑。这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其深远程度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消化。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搬迁本身.............
  • 回答
    取消医检查验结果互认的“信息孤岛”——卫健委新规的深远意义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卫健委)正在酝酿一项可能深刻改变我国医疗服务格局的规定:在特定条件下,推动医疗机构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互通。这项举措的背后,是对我国医疗体系长期存在的一系列痛点的深刻回应,其意义之重大,绝非简单一句“方便群众就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