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对不同食物的喜恶,是由心理决定的还是由生理决定的?

回答
对食物的喜恶,这可真是个大学问,而且远不是“非此即彼”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发生在咱们身体里和脑子里的复杂“谈判”,生理和心理这两位大佬,一个都没落下,并且一直在相互影响、博弈。

生理的基石:生命生存的本能指令

咱们身体最根本的需求,那肯定是活下去,而且要活得舒服。所以,生理层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那些能够提供我们生存所需能量、营养,或者避免我们摄入有害物质的本能反应。

能量需求: 身体对甜味和脂肪的偏好,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类演化史。在食物匮乏的年代,高能量的食物(甜味代表糖分,脂肪提供大量卡路里)就是生存的保障。所以,我们天生就对它们感到“亲切”,觉得“好吃”。这就像身体在说:“嘿,这玩意儿能让我撑下去,多吃点!”
营养信号: 身体也清楚哪些东西对它好。比如,钠(盐)是维持体液平衡和神经功能必需的,所以我们对咸味也有天然的好感。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单位)的鲜味,也能提示我们食物中含有重要的构建物质。
避毒机制: 相反,身体对苦味和一些奇怪的气味(比如腐败的味道)非常敏感,这是一种进化来的“报警系统”。很多有毒物质尝起来是苦的,或者有令人不快的腐败气味。所以,对这些味道的厌恶,其实是在保护我们免受伤害。这就像身体在呐喊:“停!这玩意儿有危险!”
味觉和嗅觉的协同: 别忘了,我们吃的很多“味道”其实是嗅觉和味觉的混合体。当我们闻到一种食物的香气,或者在咀嚼时,嗅觉会捕捉到复杂的挥发性分子,这些信息通过鼻后孔传到嗅觉感受器,和舌头上传来的甜、酸、苦、咸、鲜等味觉信息一起,在大脑中形成我们对食物的整体“味道”感知。比如,很多我们觉得“香”的食物,即使味道本身不突出,也会让我们产生好感。

心理的润色:经验、情感与文化的大杂烩

然而,仅仅有这些生理本能,我们可能只会追逐糖、脂肪、盐,然后远离苦涩。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对食物的喜恶,还有一大半是心理作用在“添油加醋”。

早期经验与关联学习: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我们最早接触食物的体验,尤其是童年时期,对我们形成长期的喜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正向关联: 如果你小时候,每次生病的时候,妈妈都会煮一碗香喷喷的鸡汤给你喝,那么长大后,你可能一闻到鸡汤的味道,就会产生温暖、安心的感觉,即使生理上可能不需要,也会觉得“好喝”。这种“情绪食物”的绑定,就是心理在起作用。
负向关联: 反之,如果某次吃了某种食物,然后严重地吐了,即使你知道那食物本身没问题,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你都会对它产生强烈的厌恶感,甚至产生生理上的不适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或“厌恶学习”。
文化与社会影响: 我们吃什么,怎么吃,很大程度上也是被我们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塑造的。
地域性: 在一个地方,人们从小就吃辣,那辣味就可能成为一种“常态”甚至“美味”。到了另一个不习惯吃辣的地方,同样的辣度可能就让人难以接受。这是一种“习惯化”和“社会认同”。
家庭饮食习惯: 家庭是第一课堂。父母的口味、烹饪方式、餐桌上的氛围,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饮食偏好。如果父母不爱吃某种蔬菜,孩子也很可能从小就不接触,从而形成“不爱吃”的认知。
社交媒体与宣传: 如今,各种美食节目、网红推荐、广告宣传,都在塑造我们对食物的认知和欲望。一种曾经不被看好的食物,可能因为一阵流行而变得炙手可热。
情感状态与心理暗示: 我们的心情好坏,对食物的反应也会有很大影响。
情绪化进食: 开心时,我们可能更愿意尝试新奇的、带来愉悦感的食物;不开心时,有些人会选择“安慰性食物”(comfort food),通常是那些能勾起美好回忆、口感浓郁的食物。
心理预期: 有时候,食物的味道本身并没有那么出色,但如果我们对它抱有很高的期望,比如它是昂贵的、稀有的,或者被大力推荐,我们可能会“强迫”自己去喜欢它,或者至少认为它“值得”被喜欢。反之,即使食物本身不错,如果别人说它很难吃,我们也可能在尝试时带着“预判”,从而更容易找到“不喜欢”的点。
认知与习惯: 我们的大脑也会主动学习和适应。一开始可能觉得某种食物味道怪怪的,但如果反复尝试,而且每次体验都不错,大脑就会逐渐“重写”对这种味道的评价,将它归类为“可以接受”甚至“喜欢”。

生理与心理的“联姻”:一个动态平衡

所以,你很难说喜恶完全由哪一方决定。更准确地说,它们是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理基础决定了“可能喜欢”的范围: 身体的信号告诉我们哪些是潜在的能量来源,哪些是潜在的危险。但具体喜欢哪一种,或者喜欢到什么程度,就交给心理去“精加工”了。
心理经验“激活”或“压制”生理信号: 你的大脑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去解读身体传来的生理信号。即使某种食物带有生理上微弱的不适信号(比如轻微的苦味),但如果它和美好的回忆、愉悦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你的大脑就可能“忽略”那个不适,而放大“喜欢”的感受。反之,即使身体能从某种食物中获益,如果它和你极度不愉快的经历绑定,你的身体也可能产生生理上的排斥反应。
动态调整: 我们的喜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增长,身体需求会变化,经验会积累,文化环境也会改变,我们对食物的偏好也可能随之调整。

打个比方:

就像你买房子。生理上的需求是“遮风挡雨”、“有基本功能”。这就像食物提供的能量和营养。但你最终喜欢上哪套房子,可能不只是因为它结构牢固,还因为它的装修风格是你喜欢的(心理偏好),或者它离你工作的地方近,能让你省下通勤时间,让你每天都有好心情(情感关联)。

所以,下次当你对某种食物产生好感或反感时,不妨想一想,这背后是不是有你童年的某个片段在闪回?是不是你今天的心情特别好或特别糟?是不是你的朋友们都说它好吃或难吃?这些心理层面的“花絮”,往往比你身体里那些最基本的“能量计算”,更能决定你最终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The most potent aspect of early flavor experiences may be their emotional power. Our first flavors are among the oldest, most enduring memories that take us to our past. Food is much more than a source of calories—it provides us with an identity.


通常我们认为,人类对食物的偏好基于卡路里。脂肪和糖类中蕴藏着丰富的卡路里,巧克力和糖果从孩提时代就是深受大家喜爱的食物。即使长大了,很多人也难抵美食的诱惑,吃货们口中的美食又有几个是低热量的呢?更有北京烤鸭这种以“油脂丰腴”为标准进行选材的菜式,没有卡路里又怎么能成兴而归呢。然而,将偏好仅仅归于热量的多寡又显得过于简单了。


去年Science八月刊中有一篇有关食物味道偏好的文章(开篇语的来源),副标题是Early postnatal, and even prenatal, experiences shape culinary tastes,可以理解为极早期的经验会“塑造”我们的味道偏好。怎么理解这句话呢?重度酗酒或者酒精成瘾的父母,出生的孩子在一岁左右表现出对酒精气味的偏好。进一步讲,这种偏好是如何产生的呢?研究发现,偏好气味的嗅觉信号导致了杏仁核的活动增强——边缘系统——我们通常认为情绪发生的脑区。


不仅是嗅觉,味觉同样和情绪有紧密的联系。Damasio提出的躯体标记假说在解释厌恶情绪(disgusted)时候就运用了恶心(disgusted)的生理反应。在儿童的早期发展中很难识别出粪便,他们会试图把所有看到的东西塞到嘴里。然而当他们吃到嘴里之后,就能发现食物的不适之处,迅速的吐出,出现恶心反胃的反应,面部的表情和厌恶情绪的基本动作完全一致。恶心反胃的生理反应是机体自发的排斥可能的有毒物质。而这种反应和厌恶的联结长期存在,或者说很难相互分离。我们讨厌某个人,也常常会说,我们看到他想吐。


说了这些,其实只是想说,除了卡路里(纯粹的生理因素),食物的偏好从嗅觉和味觉的角度都与情绪紧密相连,而嗅觉的优先级更高(边缘系统除情绪和记忆外另一重要功能)。从Damasio后的部分研究者甚至认为,不仅仅是食物的偏好,生活中出现的绝大多数偏好的实质都是情绪。和我们能意识到的情绪不同的是,偏好的情绪(主要是愉悦和厌恶)并没有注意分配,只是自动化的影响我们对某种物品的认识。


这样来看,对甜豆腐脑和咸豆腐脑类的偏好,很大程度上是情绪在影响人们的选择。或者说,生活在南方部分地方的人不接受咸豆腐脑,可能是由于甜豆腐脑是愉悦的经验,是直接与愉悦的情绪相联系的。而咸豆腐脑显然没有这种联系,自然不会觉得好吃。由于情绪并不稳定,使用满贯疗法也会出现吃伤了的情况,使用系统脱敏也能慢慢让甜党接受咸豆腐脑。


到这里就结束了吗?有一道很流行的题目:你愿意吃巧克力味的屎还是屎味的巧克力?如果只有前面这些决定因素,显然我们更有可能选择巧克力味的屎,因为巧克力味具有明确的高热量信息,在嗅觉和味觉上又没有排斥,自然不会诱发厌恶的情绪。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绝对绝对不会选择吃屎的,但我们会吃臭豆腐、吃榴莲。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它们能吃。


讲个故事。我以前是不吃韭菜的,我说我一吃就会吐;以前也是不吃虾米的,原因一样。大学有次,因为某种原因处于一种愤怒的状态,就跑到餐厅点了盘韭菜炒蛋(准备自虐一下)。然后,我发现我根本就没有吃过这个味道,就是说在此之前我完全没有吃过韭菜。有点困惑是吧,我当时也感到很疑惑,就把这两种我不吃的食物追溯了经历。虾米是因为幼儿园时期补钙,吃伤了;可是还是不知道不吃韭菜的原因。猜想可能那时候韭菜和虾米曾经一起吃过,所以就一并排斥了。直到有一天问家里,才知道小时候从来没有将韭菜和虾米包过饺子,倒是冬瓜和虾米经常做汤。这样就是说,我完全是平白无故的不吃韭菜的。


这意味着,最纯粹的认知因素——这个东西我能/不能吃——完全可以影响食物的偏好。当我们认为这个东西能吃的时候,再低的能量、再糟糕的气味和味道,我们都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喝中药)。而当我们认为这个东西不能吃(或者在减肥中),再高的能量、再有诱惑力的气味和味道,我们都是可以拒绝的。当然,这也可能受惠于食物诱发的情绪并没有特别强烈。不管怎么说,这种受到认知调配的偏好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中,伊斯兰教徒对猪肉的忌讳,佛教徒对荤腥的戒条,都是纯粹的心理因素影响偏好的例子。


总的来说,如果一定要将影响因素分为生理和心理(实际也是生理变化导致)两部分的话。那么食物的偏好,既受到纯粹的生理因素影响(能量),又受到半生理半心理因素影响(情绪),还受到纯粹的心理因素影响(认知和社会文化)。可以说,我们对食物的偏好都是独一无二的,刻上了自身的烙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食物的喜恶,这可真是个大学问,而且远不是“非此即彼”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发生在咱们身体里和脑子里的复杂“谈判”,生理和心理这两位大佬,一个都没落下,并且一直在相互影响、博弈。生理的基石:生命生存的本能指令咱们身体最根本的需求,那肯定是活下去,而且要活得舒服。所以,生理层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那些能.............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民国”与“共和国”的认同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尤其是在抛开台湾这一政治敏感点之后,我们可以更纯粹地从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不同的人对这两个概念的认同,往往根植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教育背景以及价值取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民国”和“共和国”并非.............
  • 回答
    中国人和日本人对三国历史的认知,虽然都以《三国演义》为核心,但在侧重点、解读方式、以及所引发的情感和价值认同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历史经历以及对《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核心差异概览: 中国人: 更侧重于 忠义、仁德、智慧、权谋和国家统一的理想。视三国为中国历.............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实在的。当一个人跟你“三观”完全不搭,你说东他非要往西,你认为对的在他看来错得离谱,这时候,你会不会在意他怎么看你?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可不少。首先,得看“在乎”的程度和目的。如果说“在乎”是那种因为对方批评而感到不舒服,想要改变自己迎合对方,那我觉得,除非你这个人本身的“三观”就不.............
  • 回答
    中国人对马斯克的飞船和华为的鸿蒙系统展现出不同程度的包容性,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与 国家认同、技术自主、市场竞争、意识形态、信息获取方式以及个人期望 等多种因素紧密交织。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马斯克的飞船 (SpaceX / Starship) 与中国人的包容性总体而.............
  • 回答
    长期以来,关于我们的大脑如何适应不同类型工作模式的讨论,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究竟是精耕细作般的专注,还是多点开花般的灵动,对我们的大脑更有益处?这就像一个经典的辩论,各有其理,也各有其局限。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长期从事同一项脑力劳动和长期在不同脑力劳动间切换,这两者对我们的大脑会产生哪些截然.............
  • 回答
    关于《蜡笔小新》和《哆啦A梦》中孩子们互动模式的差异,以及观众对此的不同感受,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点,也涉及到创作者在塑造角色和故事时的一些考量。《蜡笔小新》:出奇的团结,笑料与现实的边界在《蜡笔小新》里,小新和他的小伙伴们(风间、妮妮、正男、阿呆)虽然时常因为小新的捣蛋而闹得不可开交,但当我们.............
  • 回答
    这段关于中国古代官员与日本人到国外造船厂购船差异及厂长评价的描述,其信息来源并非出自某个单一、明确的中国古代典籍或日本史料。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现象和趋势的综合性推论,或者是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为了突出对比而进行的虚构性阐述。之所以这样判断,有以下几个原因:1. 缺乏直接史料的佐证: 详细.............
  • 回答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里,同一个事物,从“现象”(Phänomenon)的角度来看,并非完全相同地呈现在每个人面前。这并非说事物本身(本体,Noumenon)会因人而异,而是说我们经验和认知事物的方式,即我们所能触及的现象,受到我们自身主观构造的深刻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康德区分的两个关键概念:.............
  • 回答
    外国人与中国人在游戏喜好上的差异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话题,因为它受到文化、历史、经济发展、技术普及、社会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很多游戏类型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但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偏好差异。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不同之处:1. 游戏类型偏好差异: FPS (第.............
  • 回答
    “没有野蛮人和文明人,只有不同的文化”,这句话说得相当有道理,而且颇具启发性。它挑战了我们惯常的二元对立思维,促使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咱们不妨一点点来聊聊,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得承认,我们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习惯于用“文明”和“野蛮”来划分彼此。这种划分,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以自.............
  • 回答
    鲁迅和“公知”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根源、写作风格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态度。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的不同: 一、 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差异1. 鲁迅: 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在中国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从晚清的衰落到辛亥革命,再到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黑.............
  • 回答
    罗永浩的微博团队在运营过程中,是否“拉黑”了大量对锤子手机持不同意见的用户,这个问题确实在当年引发了不少讨论,也成了不少人对锤子科技一个比较鲜明的印象点。要详细聊聊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理解当时的大背景。锤子手机自诞生起,就自带话题体质。罗永浩本人作为创始人,他的个人影响力巨大,说话.............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出来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因为它触碰到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道德底线,也触碰到了关于“什么是对”这个最基本却又最复杂的哲学命题。“杀一好人,救一群人”,这句简练的话,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古老而又棘手的困境,我们常常称之为“电车难题”的变体。简单来说,就是你在一个必须做出选择的绝境里,无论怎么选,.............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百度搜索触手可及,信息爆炸,可有些人却依然乐此不疲地“胡说八道”,而且是那种对自己毫不了解的领域。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绝不是简单一句“懒”就能概括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1. 认知上的“捷径”与“舒适区”: “我以为.............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心焦。都订婚了,婚纱照都约上了,说明之前你们感情基础应该挺不错的,也算是奔着结婚去的。可这彩礼的问题,就像一根刺一样卡在那里,让你心里没底,还导致你们经常冷战,这状态可真不好受。我特别理解你现在这种纠结又迷茫的心情。一方面,你们已经走了这么远,要放弃心里肯定不甘心;另一方面,彩礼这个.............
  • 回答
    “这合理吗?”——当《流浪地球》引发了一轮又一轮关于科学设定的讨论,很多人似乎都在不遗余力地为影片“辩护”。这其中,既有对科幻电影宽松的“合理性”要求,也有对影片所承载的集体情感的投射。但如果我们细究一下,这种“维护”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现象。首先,得承认,科幻电影的魅力,很多时候并不在于它.............
  • 回答
    关于汤姆·克鲁斯的人品争议,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这背后掺杂着他极高的公众知名度、他所信奉的宗教,以及一些零星的爆料和媒体的放大。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首先,得说他这人,真是一言难尽。一方面,他绝对是好莱坞的“劳模”代表,无论是在电影里亲自上阵搏命,还是对电影质量近乎苛刻的追求,都让人佩服得五体投.............
  • 回答
    谈到胡适,确实能发现一些普遍性的批评声音,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主张以及他的一些个人行为共同作用形成的。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胡适最核心的立场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及他极力倡导的“白话文运动”。这在当时无疑是革命性的。他认为中国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