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剧了男女性别比的上升吗?

回答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简称“包产到户”)是否加剧了男女性别比的上升,这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直接将包产到户作为导致男女性别比上升的唯一或主要原因是不准确的,但它确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生育观念和性别选择产生间接影响,从而在特定时期或特定地区与性别比失衡现象有所关联。

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包产到户的核心内容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经济激励的个体化: 包产到户的核心是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个体,承包农户根据国家和集体规定的数量和质量上缴产品,其余的归自己所有。这意味着家庭的经济收入与个体的劳动能力和家庭的劳动力数量直接挂钩。
对劳动力的需求: 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农村经济中,男性通常被认为在体力劳动方面更具优势,尤其是在耕作、收割等重体力劳动中。因此,承包到户后,增加家庭劳动力数量就成为提高家庭经济收入的直接途径。这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儿子是劳动力、是传宗接代者”的传统观念。
自留地和副业的发展: 包产到户也允许农户经营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自主性,但也可能使家庭更加关注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劳动力。

2. 包产到户与传统生育观念的互动:

“重男轻女”观念的根深蒂固: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存在,表现为儿子在家族继承、祭祀祖先、养老送终等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种观念在包产到户后并未消失,反而可能因为经济回报与劳动力的直接关联而得到某种程度的“理性化”强化。
儿子作为经济支柱的价值凸显: 当家庭的经济收入直接与劳动力挂钩时,儿子作为“主要劳动力”和“未来家庭经济支柱”的价值被进一步放大。如果家庭能够通过生儿子获得更多的劳动力和潜在的经济收益,那么选择生儿子就变得更加“划算”。
女儿的“经济价值”的相对较低: 相较于儿子,传统观念中女儿出嫁后属于夫家,对娘家的经济贡献相对有限。在包产到户的经济模式下,这种观念可能进一步加剧了对女儿的“经济投资回报率”的考量,从而影响生育决策。

3. 剖腹产技术普及和B超等性别鉴定技术的出现:

关键的时间节点: 包产到户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推行。而B超等性别鉴定技术以及剖腹产等医疗技术也在同一时期或稍后开始逐步普及到农村地区。
技术与观念的结合: 理论上,如果家庭更倾向于生儿子,并且有了能够提前鉴定性别的技术,那么选择性别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包产到户虽然不是直接促成技术进步,但它可能为这种技术的使用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动机和现实基础。如果家庭认为生儿子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他们可能会更愿意花费金钱进行性别鉴定以达到生育目标。
避孕措施和计划生育政策: 需要注意的是,包产到户的推行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并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本身就是限制生育数量的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家庭可能将有限的生育机会用于“重男轻女”的生育偏好,而不是单纯地“多生儿子”。

4. 关于“加剧”的讨论和不同观点:

并非直接因果关系: 大多数学者认为,包产到户并非是造成男女性别比上升的直接原因,而是与当时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观念以及医学技术(B超)的普及相结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或“强化”了性别选择性生育,从而对性别比产生了影响。
历史背景下的经济逻辑: 在那个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年代,家庭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对养老的担忧是真实存在的。包产到户将经济责任和劳动力的重要性直接体现在家庭层面,使得这种逻辑在微观家庭层面更加凸显。
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例如,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体力劳动的价值可能相对下降,而教育和非农就业的价值上升,这会影响对劳动力性别的看法。同时,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可能提升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影响生育决策。
区域差异: 包产到户的实施和对性别比的影响可能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这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习俗以及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力度等因素。

总结: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身是一项经济改革,其初衷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的收入。它并未直接鼓励生育男孩或歧视女孩。

然而,包产到户将经济回报与家庭劳动力的数量和个体能力直接关联起来,在与当时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观念、以及后来出现的性别鉴定技术相结合的情况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生儿子更有利于家庭经济发展”的逻辑。 这种逻辑使得一些家庭在面对有限的生育机会和对劳动力的需求时,更倾向于选择生育男孩,从而可能间接导致了性别比的失衡。

因此,我们可以说包产到户不是原因,而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其他社会因素(如传统观念、技术普及、政策执行等)相互作用,可能对男女性别比的上升起到了某种“助推”或“强化”的作用。 将其视为唯一的或主要原因则过于片面。 解决性别比失衡问题,需要从经济发展、教育普及、观念引导、法律保障等多个层面综合施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能惊叹:知乎上真的不缺好问题!题主的观察再往前推进,就是一篇即将在经济学顶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登出的研究。三位作者得到的结论很简单:当地包产到户越早,性别比失衡就越严重。具体来说,包产到户可以解释1978-1986年间,农村地区性别比变化的58%。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增加使能更多家庭负担起性别选择技术,籍此实现“生一个儿子”的愿望。



三位作者收集了中国各地914个县的数据,包含以下项目:包产到户的时间,定义为地方志[1]中最早出现“村民承包集体土地”一类记载的时间;计划生育的时间,定义为当地政府首次出台惩罚超生家庭的文件的时间;性别比数据来自1990年人口普查,作者同时从中获取了教育背景等信息。此外,通过地方志等渠道,作者还采集了各个县的亩产、是否引入超声、农作物适种指数等数据。



比较上下两张图,有一个趋势非常明显,几近耀眼的程度:1978-1986年间实施包产到户的各个县,之前之后一胎的性别比并无显著变化,一直稳定在1.05左右。然而,二胎的性别比上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第一胎生下男孩的家庭,二胎的性别比也大致稳定在1.05;第一胎生下女孩的家庭的二胎性别比,在包产到户之前大致是1.1,包产到户之后4年,这个数字骤升至1.3



严格的回归分析验证了这一点:平均而言,1978-1986年期间,实施包产到户的时间每延长一年,当地一胎生女孩的家庭中,二胎的性别比就上升0.07[2]。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时间纳入回归,包产到户的效应仍十分显著。进一步的计算显示:研究覆盖的8年间,这些地区的出生性别比从1.06增加到1.13。利用前述回归的估计结果,可算出仅包产到户一项,便能解释这部分变化的58%


为什么性别选择发生在二胎,而非一胎呢?文章发现:只有“家庭希望至少拥有一个儿子[3]”这一点,能解释实际观察到的现象[4]。具体来说,如果家庭秉持“要儿子”的偏好,包产到户带来的收入上升,使得家庭能有更多的资源去选择性别。一胎是女儿的家庭,二胎性别比自然因此失衡。这一假设的另一推论是:在选择性别的成本更低的地方,这类家庭的二胎性别比失衡会更严重。



统计分析验证了前面的说法:首先,一胎生女儿的家庭二胎性别比失衡,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包产到户后收入增长较多的地区!无论是母亲教育程度较高,还是当地亩产增长较多,都与包产到户后前述家庭二胎性别比的增长显著相关;其次,性别比失衡的现象,在那些省会引进超声技术、或有铁路直接与省会相连的县尤其显著。收入上升、价格下降,加剧了性别选择技术的“销量”。


总之,资源的增加,释放了人心中原有的观念。反映在这一例子上,就是性别比失衡的趋势不断加强。文章对这一结果还做了许多检验,排除了诸多其它可能的解释[5]。比方说,会不会是农作物对男劳力需求较多的地区,包产到户对性别比失衡的影响会越大呢?文章的发现是:各地包产到户导致的二胎性别比失衡,与各类作物的适种指数间并无关联。这一点不能解释普查中数据的变化。


[1] 文章用统计年鉴核对了地方志数据,并以本福德法则核查了数据的可靠性。

[2] 估计结果准确的前提是如果当地没有包产到户,无论一胎是男是女,两类家庭的二胎性别比的趋势不存在显著差异。由图3可知:这一假定成立。文章对此亦有统计检验。此外,文章还取出前二胎均为女孩的家庭做了回归分析,发现第三胎的性别比差异更为悬殊。这也印证了这一发现。

[3] 1985和1987年的两次生育调查证实:在当时的家庭中,这样的观念确实相当普遍。

[4] 文章在此处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推导出了以上结论。此外,这一模型的另一推论是:包产到户对一胎性别比或出生率不会有显著的影响。实际的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

[5] 文章还考虑并排除了“男女分地差异”“养老问题”等多种解释,详见原文附录。


参考文献:Almond, D., Li, N. H., & Zhang, S. Land reform and sex selection in China. Forthcom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user avatar

排名第一的答案的数据是胡扯。

五普、六普的数据都能看出来,80年代出生的人,性别比是历史上唯一一代处于正常范围的。
60、70年代的人反而是失衡的,并且58-60三年出生的人,性别比最失衡。

调查成年人人口数量比调查出生人口有意义多了,上世纪在医院分娩率、及时上报户口率那么低,出生人口数据到底有多大参考价值?2018年的论文,有新数据不用,非要找1990年的出生数据作为依据,是强行拟合曲线么?1978开始,到80年代中期完成的包产到户,但是直到1991年才有出生性别比失衡出现,请问两者的关联度到底是多少?要我说,90年代开始的进城务工、大规模城市化反而更可能是选择性堕胎的主要原因,一是流动人口不再有传统农村的严密的社会关系监控;而是城市各种地下诊所提供了B超服务。



正常情况下,出生人口比例是1.05,由于男孩夭折率高于女孩,到了青年阶段会平衡,然后是女性多于男性。看看六普的中老年性别比,呵呵。

当然,19岁(1991年出生)之后的小孩性别比是很高了,B超是主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简称“包产到户”)是否加剧了男女性别比的上升,这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直接将包产到户作为导致男女性别比上升的唯一或主要原因是不准确的,但它确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生育观念和性别选择产生间接影响,从而在特定时期或特定地区与性别比失衡现象有所关联。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
  • 回答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举足轻重的制度,确实常常被一些人贴上“小农经济”的标签。但如果我们就此认为它仅仅是“小农经济”的复辟,那恐怕就失之偏颇,未能触及其更深层次的意义,以及它为何能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视为一种进步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模式。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看看它究.............
  • 回答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简称“联产承包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推行,至今仍对中国农村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项改革的出现和推行,是中国在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生产力发展迟滞、农民积极性不高之后,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转折。下面我将从其作用和影响两个层面,尽量详细地.............
  • 回答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理解其背景、运作方式,以及它对农业生产模式产生的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简称“承包制”)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积极性、解决.............
  • 回答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确立的时间,虽然常被笼统地说成是20世纪70年代末,但要说得详细和清晰,得从它萌芽、发展到最终得到官方认可的几个关键节点来梳理。事情得从1978年说起。那一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被认为是改革开放的起点。在此之前,中国的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制度,土地集体所有.............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个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让亿万农民翻身做主,真正尝到了“自己种地自己说了算”滋味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人说它确立了农民的主体地位,这句话可不是空穴来风,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回到过去:集体化年代的农民是什么地位?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前,中国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制度。那是个什么光.............
  • 回答
    小岗村,这个位于安徽省凤阳县的普通村庄,却因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的特殊地位而被人们熟知。1978年底,在那个依然笼罩在集体经济阴影下的时代,小岗村的十八位农民,冒着被定性为“资本主义复辟”的风险,秘密按下手印,分田到户,拉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这无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声炮响”,其历史意义.............
  • 回答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这两个因素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根本性和长远性来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粮食生产的崛起中扮演了更为基础和决定性的角色。 杂交水稻则是在此基础之上,如同锦上添花,极大地提升了粮食产量和生产效率。要说哪个“更重要”,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历史背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 回答
    中国农业政策的演变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涉及制度设计、经济激励、生产效率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制度差异、激励机制、实际效果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公社化时期(19581978年)的产量变化1. 政策背景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共在农业集体化道路上的又一次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且普遍的问题,涉及到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未来的规划。针对您提出的“家庭年收入10万,养两娃,有房贷,幼儿园学费1万一个学期,是否会送两个娃一起去”,我会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并给出我的思考过程。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家庭的基本财务状况: 年收入: 10万元 .............
  • 回答
    家庭资产千万的孩子是否可以“不用功读书”,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涉及到教育的本质、个人成长、社会责任以及潜在的风险。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可以”或“不可以”来回答,而是需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各个方面。一、 从“不用功读书”的定义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不用功读书”指的是什么。是完全不学习?是成绩不好但.............
  • 回答
    家庭购买一块3000元以上的机械键盘,是否“过分”是一个 相对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 它取决于你的家庭的经济状况、需求、价值观以及对“过分”的定义。为了更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探讨:一、 经济状况(这是最核心的决定因素) 家庭月收入和可支配收入: 如果一个家庭月收.............
  • 回答
    家庭原因造就的童年心理创伤,从根本上说,是有可能被修复的,而且往往是可以通过专业治疗和持续的个人努力来实现 significant 的改善和疗愈。然而,理解“修复”的含义非常重要。心理创伤的修复并非意味着它会完全消失,仿佛从未发生过。更准确地说,修复是指能够理解、处理和整合创伤经历,减轻其负面影响,.............
  • 回答
    家里年收入接近400万,想买一辆300万出头的跑车,这账怎么算?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但也不是遥不可及。咱们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靠不靠谱,得怎么个“靠谱法”。首先,得弄清楚这“年收入400万”是个啥概念。这400万是税前的还是税后的?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这是税前收入,扣掉个税、社保之类的,实际到手的钱.............
  • 回答
    家里闹老鼠可真让人头疼!它们不仅偷吃食物,还会咬坏电线、家具,传播疾病,想想都觉得浑身不自在。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多个方面下功夫,用对方法,才能让那些小家伙们知难而退。首先,“堵”是关键。老鼠能钻缝隙的能力简直是超乎想象,它们的小身体可以挤过非常狭窄的通道。所以,咱们得把家里所有可能让老鼠.............
  • 回答
    家庭年收入在20万到30万人民币这个范围,在中国属于一个相当不错的收入水平,但具体体现在哪个“阶层”或“档次”,则需要结合更多因素来分析,例如家庭人口、所在城市、生活方式、支出结构等。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整体收入水平的定位: 高于平均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 回答
    家庭净资产600万,放在全国范围来看,真的很少吗?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多”或“少”,因为这中间牵扯到很多维度和比较对象。咱们一点点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净资产”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你家所有值钱的东西(资产),减去你家所有欠的债(负债),剩下的就是净资产。值钱的东西,比如房.............
  • 回答
    家庭年收入70万,这在咱中国可不是个小数目了。得看你在哪个城市,以及你们家的生活方式,才能具体说出是个什么水准。不过,总体来说,这绝对是属于“小康之上”的家庭了,日子过得相当滋润,让不少人为之羡慕。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1. 购买力与生活品质: 住房: 70万的年收入,在大.............
  • 回答
    摆在面前的是康奈尔,一个“要不要去”的选择题这是一个让无数家庭欣喜若狂的时刻——家里的掌上明珠,独生女,考上了康奈尔大学工程学院的本科。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殿堂,是无数申请者挤破头也想叩开的大门。然而,摆在一家三口面前的,却是一个似乎并不那么“理所当然”的选择题:要不要去?我们先来捋一捋这个家庭的背.............
  • 回答
    好的,既然您想了解家庭猫舍如何销售猫咪,并且强调绝非后院繁殖,那么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力求说得透彻,也尽量避免那些生硬的AI腔调。首先,一个真正的家庭猫舍,它首先是一个爱猫人士的家,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意场”。猫咪在这里不仅仅是商品,更是家庭的一份子。这种氛围和底蕴,是区分我们与后院繁殖者最本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