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鄭成功收復台灣,還是攻佔台灣?

回答
关于郑成功收复台湾还是攻占台湾这个问题,用词的选择确实能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解读和侧重点。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看看郑成功当时是怎么做的,以及为什么后人会有这两种不同的说法。

背景梳理:当时的台湾是什么样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郑成功到来之前,台湾并不是一个真空地带。从17世纪初开始,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就已经在台湾南部建立了统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热兰遮城”和周边区域。他们在这里建立了殖民地,进行贸易,甚至有自己的行政管理和军事力量。而在台湾北部,也有一些零星的汉人移民,但整体而言,荷兰的统治是当时台湾最主要的政治力量。

郑成功的目的:是“收复”还是“攻占”?

这里就触及到问题的核心了。

“收复”的说法:

这种说法背后,通常蕴含着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历史认同感。支持者认为:

1. 历史渊源的联系: 台湾在历史上虽然早期有过开发,但后来被荷兰殖民,这在一些人看来,是一种“失土”。郑成功作为明朝的遗臣,他的目标是延续明朝的统治,或者至少是抵抗清朝的统治,而占领台湾,在他看来,是为了保存汉民族政权的火种,是“反清复明”伟大事业的一部分。因此,将荷兰人的统治视为一种“外来侵占”,郑成功则是“驱逐外侮,恢复故土”的主力。

2. 文化和族群的认同: 郑成功及其军队主要来自福建沿海地区,他们带来了汉民族的文化、语言和习俗。将台湾纳入他们的统治之下,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汉民族文化在台湾的扩展和巩固。从这个角度看,他的行为被理解为一种“民族国家的行为”,是对自己民族土地的“收复”。

3. 抗清的战略考量: 郑成功在大陆的军事行动屡次受挫,他需要一个稳固的基地来继续抗击清朝。台湾的地理位置优越,远离清朝腹地,易守难攻,是理想的战略中转站和根据地。他的目标是将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跳板,从这里出发,伺机反攻大陆。这种“收复”的目的带有明显的政治和军事意图。

“攻占”的说法:

这种说法则更侧重于描述郑成功行动的军事性质和当时实际发生的状况。支持者认为:

1. 客观的军事行动: 无论郑成功内心如何想,他采取的行动是率领大军,用武力攻打并击败了当时在台湾实际执政的荷兰人。这是一个军事征服的过程,是“以力取之”。从军事行动的客观描述来看,“攻占”是一个更为直接和中立的词语,它描述了力量对比和结果。

2. 荷兰的实际统治: 当时的台湾,在政治和军事上已经被荷兰人有效控制。他们有自己的行政机构、法律体系和武装力量。郑成功到来时,台湾并没有处于一个“被异族统治而等待光复”的明确政治框架下,而是一个已经被实际殖民的地区。所以,郑成功是将一个已经存在的、由他国实际统治的政权推翻,并建立起自己的统治。从这个角度说,这是一种“攻占”。

3. 历史解释的演变: 在早期,尤其是在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后,“收复”的说法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同,它满足了当时社会对民族英雄和国家统一的心理需求。但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注意到郑成功行动的复杂性,以及荷兰人在台湾的实际统治历史。因此,一些人认为“攻占”更能准确地描述军事行为的性质,而“收复”则带有更多的主观色彩和后世的解读。

郑成功的行动过程:更侧重于“攻占”的描述

从历史的实际记载来看,郑成功攻打台湾的过程是相当激烈的。

1. 集结兵力与出发: 郑成功在招募了大量军队,并准备了充足的粮草物资后,于1661年率领庞大的水师,从金门出发,浩浩荡荡地驶向台湾。这无疑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军事远征。

2. 登陆与围困: 郑成功军队首先在台湾西部沿海的鹿耳门登陆,这个地点非常巧妙,避开了荷兰人的主力防御。登陆后,他们迅速包围了荷兰人的重要据点——热兰遮城。

3. 长期的围困战: 围城战持续了九个月之久。期间,荷兰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郑成功也经历了粮草短缺等困难。最终,在1662年初,在荷兰总督揆一的投降之后,热兰遮城陷落。

从这个过程来看,郑成功是以一种军事手段,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来达成他夺取台湾控制权的目的。这更符合“攻占”这个词语的本义。

结论:侧重点的不同,理解的维度也不同

所以,回到“收复”还是“攻占”这个问题,其实两者都有其合理性,但侧重点不同:

如果你更强调郑成功的政治目的、民族情感和反清复明的历史叙事,那么“收复”可能更能体现你的立场和理解。它将郑成功的行为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强调的是一种文化和民族的延续。
如果你更关注军事行动的性质、当时台湾的政治现实以及中立客观的描述,那么“攻占”可能是一个更准确的选择。它直接描述了郑成功如何通过武力推翻了荷兰的统治,建立了新的政权。

事实上,很多时候历史事件的描述都会包含多重维度。郑成功可能抱着“收复失土”的理想,但他实际采取的行动是“攻占”一个由荷兰人实际统治的地区。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词是绝对正确的,而应理解不同说法背后所代表的历史解读和情感倾向。

如果非要我选一个更侧重于行为本身的词语,我会倾向于说郑成功是“攻占”了台湾,因为这是他采取的实际军事行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在当时的背景下,郑成功以及后世许多人将此行为视为一种“收复”,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民族情感和政治诉求,是理解郑成功及其历史地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郑成功以军事攻占的方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并在许多人看来,完成了对台湾的“收复”。 这样一来,既承认了行动的性质,也包含了历史的意义和情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的, 並無所謂「收復」。

僅能說國姓爺鄭成功是帶兵攜民跨海東渡, 是為當時跟其後的閩粵先民打出一片新天地,

使得臺灣這個島嶼成為大量閩粵移民跟其後代落地生根的島嶼。

國姓爺是促成了開疆拓土, 不是「收復」。

以下是歷史, 相關的臺灣歷史。

---

首先, 臺灣本島任何地方, 終朱明之世(1368-1644), 包括在朱明之前,

從未在任何一個中土皇廷/王廷的版圖內, 不是「國土」, 甚至連「朝貢」亦無,

也當然就從未有設官府負責管制管理甚或使節往來。

而即使是對於在元朝開始設官署(巡檢司)來管理的離島澎湖, 以天下當成自己家產的朱明皇朝, 於開始鎖國的朱洪武年間, 就將當時已在澎湖居住的人民, 強制「徙民墟地」,予以棄置。直到約兩百年後的萬曆朝, 由於逢朝鮮之役(1592-1598), 只因為也要防豐臣秀吉水軍南下, 恐危及沿海也危及皇帝寶座, 才又將澎湖納入版圖設官負責, 但在朝鮮之役後也僅駐「汛兵」, 並非恆常駐軍管理, 一年僅駐軍半年/兩季, 稱「汛」。

澎湖後來在皇帝朱家的版圖內, 所以地方官守土有責, 所以荷蘭東印度公司(具官方性質)在1603年進入澎湖時(剛好不是汛季, 無汛兵防守), 地方官要驅趕,

因為當時地方官守土有責。

所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艦隊又在1622-1624年間再進入澎湖(也剛好無汛兵防守),

甚已築城佔據兩年一個月, 地方官仍要驅趕。陳兵列陣並有交鋒之後, 經協議而被驅離澎湖,

因為澎湖當時是在皇朝的版圖內,因為當時地方官守土有責。

然而地方官卻與荷蘭人協議, 要荷蘭人跨海東向, 也讓荷蘭人往東跨海到現在稱為臺灣的島嶼。

只因為臺灣這個島嶼的任何地方, 均不在朱明版圖內。臺灣這個島嶼的任何部份,

不是朱明的土地, 之前也不曾為中土任何朝廷或官方勢力的土地。

而荷蘭人於1624-1662年間在這個島嶼, 以西南的一處稱為大員(關於「大員」這個地名,

請見文末註解) , 及其左近作為基地擴展, 以致涵蓋相當範圍地區的管理統治,

包括土地制度以及用地方議會(Landdag)等等制度來整合, 同時引進移民,

是臺灣這個島嶼上第一個有較大範圍且是以政府組織形式所作的開發。

他們於1624-1662年在這個島嶼上的一部份區域來經營的三十八年當中, 除了做為

與閩、粵, 跟日本以及跟南洋的貿易基地之外, 為了要解決糧食問題跟從事經濟作物

(如甘蔗等等)的種植, 一開始不久就大量招募閩粵先民跨海到這個島嶼來墾殖。

荷蘭人的政府管理包括軍事力量的存在, 對於安全較有保障(當時的原住民部落普遍

有獵人頭的習俗, 是外來人在島上活動的安全威脅之一), 因此有較多的閩粵先民

在這個島嶼上或就定居, 或就是季節性的往來, 同時也仍有漁民持續在西南沿海捕魚。

荷蘭人也因此向墾民以及漁民課稅, 以政府形式來經營、管理跟課稅。

另外, 很可能曾在1624年間擔任荷蘭人通事(翻譯), 且確於1625年因機緣自立門戶, 1628年受當時的福建巡撫熊文燦所招撫而任明廷官員的鄭芝龍, 雖也曾因崇禎間福建大旱, 而與熊文燦共議招饑民數萬人至這個島嶼(那次實際上有多少饑民東渡, 我未見記載), 然而, 也並未設官治理(否則會與荷蘭人在島上有管轄衝突了, 這點上, 未見有與荷蘭人有管轄上的衝突的紀錄)。 這只是如同在非常時期鼓勵人民外移, 解決內部糧荒的壓力。再者, 1644年明/清鼎革之際, 清兵南下戰亂之間, 亦有沿海人民渡海而來, 到荷蘭人所控管的地區避禍。

荷蘭人在這個島嶼上經營管理招徠開墾, 同時提供陸上跟海上武力保護(包括護漁)的這段期間, 是閩粵先民較為大量渡海來臺從事各種活動的開始。根據當時荷蘭人的紀錄,從起初的1624年左右在大員兩三千人的漢人聚落, 到1661年, 荷蘭人勢力核心的大員附近「已行成一個除婦孺外擁有兩萬五千個壯丁的殖民區」。

但是從政治上來說, 這在當時僅僅是如同或有干犯官府禁令移民到南洋, 進入有其它各種形式的君主跟政府控制區的華僑一樣, 並未受到母國官員的管理跟政府保護, 不在中土統治朝廷的版圖內。

對1624年的明廷或地方政府而言, 荷蘭人進入臺灣這個不在版圖內的島嶼, 不是「侵略者」。也因此鄭成功率軍東渡, 擊敗荷蘭人, 取而代之, 實在也不能以那個有政治意味的「收復」來認知。 因為, 這個島嶼在之前根本不在中土的任何朝廷的控制內, 也未曾派官治理軍民事務, 這個「復」無從說起。

否則, 更早便有無數閩粵先民移居墾殖或從事其它生計的南洋各地,在有各種形式的君主跟政府所管轄的南洋各地, 也要「復」?

國姓爺在1661年四月底帶兵跨海登陸。在被國姓爺兵馬圍城約十個月後的 1662年2月,

駐守在大員的熱蘭遮城這個軍事要塞也是商館裡面的荷蘭人, 將城池連同在南部跟中部

的控制權, 依照條約轉手之後, 整批前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總部所在的

巴達維亞(現印尼的雅加達)。

國姓爺是1662年初,從管轄經營這個島嶼南部跟中部的一部份地區共三十八年的

荷蘭人手中, 以武力取得控制權。這頂多僅能說是開疆拓土,

不是「收復」。

正因此, 如果要用到另一個往往會跟「收復」這個詞搭配的「侵略者」這個詞,

那麼, 在1624年, 閩粵先民真正有稱得上開始移民到臺灣這個這個島嶼之前, 在近四百年之前,

對於當時本就世世代代居住在這個島嶼上數千年的臺灣原住民(aboriginals)而言,

當年以政府授權的組織形式配合軍事力量來侵入的荷蘭人, 是侵略者/invaders。

而西班牙, 為了牽制在大員的荷蘭人, 為了商務跟方便到中土傳教, 以及便於潛入已經被幕府禁絕往來的日本來接續宗教事務, 等等等考量, 而於1626年派兵佔據雞籠島(今基隆和平島)並建城堡, 旋而亦在淡水築城駐守, 勢力範圍慢慢進入臺北盆地, 東而及於現在的宜蘭。但終因商旅不振, 糧食不濟, 且人員受疫癘所苦有死病, 本就意態闌珊, 早就撤出淡水, 後更減少雞籠島上駐軍, 並於1642年被荷蘭人所驅逐。在北部一角待了僅那16年的西班牙人, 對當時北部的原住民來講, 也是侵略者/invaders.

再者, 國姓爺受到清軍的壓制, 侷限於閩粵沿海一帶, 乏於軍糧, 被迫決定

於1661年4月下旬渡海東向大員, 所率領的數萬兵馬及後續的軍民,

對當時的原住民來說, 亦然。

這對當時這個島嶼上的西部, 特別是南部及中部沿海的原住民,

以及最北部的原住民來說, 只是換不同群的侵略者/invaders而已。

在瞭解過去發生何事之後, 我想是應該要審慎使用這個帶有價值判斷, 頗為現代,

該是從英文借來轉譯, 且在現代中文有定調定性味道的「侵略者」這個中文詞。

同時更不該不經審視歷史, 便人云亦云使用所謂「收復」。


國姓爺在荷蘭人交出熱蘭遮城的同年, 1662年的六月逝世, 得年三十八。

從1661年四月底登陸起算, 國姓爺鄭成功在臺灣僅僅待了一年又兩個月。

一個時間上的巧合 -- 國姓爺是1624年生於當時有荷蘭商館的日本平戶,

1662年逝世於荷蘭人經營了38年的大員, 正好與荷蘭人在大員的年數巧合。

其子鄭經在1662年六月接續經營墾營。1681年由其年僅11歲的孫子鄭克塽接手。

過來就是當時的外族, 滿洲人皇帝朝廷部族利益集團, 藉投靠而來且懂水軍的施琅,

於1683年滅了仍奉明正朔的鄭氏, 鄭家軍遷回原籍不得留在島上。至於是又要全部

徙民棄置或否之議, 這個過程的曲折且不論, 反正結果是愛新覺羅皇帝決定開始

就這個島嶼的一部分來設官署了。


而荷蘭人在臺灣這個島嶼的故事, 也並非在1662年就結束。

荷蘭人為了奪回在南部的大員, 與清廷協議約定交換, 荷蘭人助清軍攻打鄭軍, 清廷助荷蘭人奪回大員。在1663下半年, 荷蘭人以艦隊助清軍聯手攻下鄭氏所在的金門/廈門, 使得奉明正朔, 對愛新覺羅氏而言有死灰復燃之虞, 可能危及愛新覺羅及其部族集團地位跟利益的鄭經的勢力, 被迫將主力撤出金廈移往大員。愛新覺羅朝廷的陸上/近海的直接威脅得以紓解。

第二年, 1664年初, 荷蘭人再來, 荷方使者先與鄭氏談判, 鄭氏提議荷方到雞籠或淡水另外經營, 未能達成協議。同年二月荷蘭艦隊開抵澎湖, 派人要求清軍履約攻擊鄭氏, 但僅擅長陸戰的清軍, 以幾個月前的金/廈一戰實力受損無餘力為由, 並無履約以與荷蘭人聯手夾擊在大員的鄭氏。荷蘭艦隊單獨轉而在大員外海逡巡徘徊, 並再試圖與鄭氏談判未果, 接著到現在的高雄一地上岸擄掠後離去。

同年, 1664年八月, 荷蘭人艦隊再來, 逕往北部再佔他們於1661年年中便已自行撤守的雞籠, 且頻頻與清廷聯繫並俟機要奪回大員未果。荷蘭人在北部的雞籠跟淡水一帶待了約四年, 到1668年, 如同之前的西班牙人一樣, 也因商旅不振無利可圖, 人員染疫癘多有死病, 不堪損失, 且見奪回大員無望, 便自行退出雞籠。最終放棄當時葡萄牙的「澳門模式」的貿易方式, 而甘心以巴達維亞為中心的南洋地區為基地, 以及在學早先的朱明朝廷而禁海鎖國的德川日本, 由平戶移到幕府所"賞賜恩准", 但限制森嚴的長崎海灣裡的一個小半島「出島」(Dejima)那一極小塊窗口(也是日本延續西學的小小窗口), 來接續跟日本的貿易。

荷蘭人在臺灣的故事不是1662年就結束。

1664-1668年間, 荷蘭人仍有在臺灣這個島嶼上。---

以上歷史敘述(narrative)當中相關史實跟事實, 只要自己願意,皆可找到並驗證。

總之, 臺灣本島的任何地方在荷蘭人來到大員的1624年之前, 甚至在國姓爺於1661年渡海東向之前, 從未在任何一個中土皇廷/王廷的版圖內。 而參雜一個以現代國家形成之後才有的概念語詞來說, 臺灣本島的任何地方在1624年之前, 從未是任一中土皇廷/王廷的「國土」。

既未曾擁有 , 便未有失 ,

何來「復」?

不是「收復」。

僅能如上文一開始所說, 國姓爺鄭成功是帶兵攜民跨海東渡, 是為當時跟其後的

閩粵先民打出一片新天地, 使得臺灣這個島嶼成為大量閩粵先民

移民跟其後代落地生根的島嶼。

因此, 簡單化的「收復」這個詞, 這個口號, 是以 今之所需 不提細節大而化之

甚而玩弄跟模糊歷史, 同時企圖 以古限今, 以鋪天蓋地重複反覆來宣之於文

誦之於口的簡單化定調定性語詞。

嗯, 很不幸, 眼見有許多人不察, 或無從察, 或不願察歷史、不願詳細檢視歷史,

就跟著使用這個簡單化且有定性定調甚至目的性的語詞了。。。

======================

註1:大員, 文獻中或作在閩南語為同音的「臺員」, 「大灣」, 或其它擬音漢字詞, 或日後逐漸擴大概念區域, 成為整個島的代稱, 也固定寫成的「臺灣」; 或者荷蘭人/西方人在十七世紀的文獻當中所音譯拼寫的Taijoun, Taioan, Tayowan, Tayouan 或其它種拼法。

這些不同形式/拼法的地名稱呼, 原本均同樣是在指稱當年僅僅是現今臺南市的近海處的一小半島北端的一開闊地。 而當年被該小半島所圍起, 與本島陸地中隔的一個海灣(稱「臺江內海」), 已因後來兩百多年的不斷淤積而在十九世紀成為陸地, 整片與本島相連了。

這個地名很可能是從當時當地原住民的一個語詞譯音而來, 這對漢語來講(對荷蘭語亦然)是個外來詞, 因之早先有那麼多種不同寫法。

是再更之後才固定寫成了「臺灣」二字, 且這個地名的涵蓋範圍概念也慢慢擴大, 先擴大涵蓋有臺灣縣(約現在的臺南市跟高雄一部), 以及設在該縣境內的臺灣府署。而因為臺灣府署跟臺灣縣所在地, 從十七世紀一直到近十九世紀末, 皆是島上的行政中心, 也是福建跟粵東移民登陸的主要口岸, 「臺灣」這個地名的範圍概念也因此更漸漸擴大, 最終成為指稱整個島嶼的名稱。 而「臺灣」這個名稱在現代臺灣人的概念上, 更有涵括中華民國過去六十幾年來至今, 所實際涵蓋的臺澎金馬跟附屬島嶼的整個領土的稱呼。

因此, 雖然「大員」跟「臺灣」是同源詞, 但由於若提到「臺灣」這個詞, 往往會容易被現代人當成就至少是在指稱整個島嶼。為避免因名詞古今涵蓋範圍上的不同而有概念混淆, 因此有些治臺灣早期史的學者(譬如江樹生等人)為求嚴謹, 在十七世紀的語境當中時, 便以「大員」這個漢字詞做為專稱, 僅專門用來指稱十七世紀時在南部的僅僅那特定一地或左近一小片地方的專屬稱呼。我覺得有理, 因而一直從之, 分開使用, 以作清晰分別。

我在本文中所使用到的地名「大員」, 只是用來僅僅指涵蓋現今臺南市近海的安平古堡或左近一帶, 僅僅是這個地名原本所涵蓋的那一小處地方。

註2/

我本文中會在多處重複 這個島嶼的「任何地方」或「一部份」等等, 是因為當時的臺灣並非一個整體, 也不該逕視為一個整體。

若跟大陸來比較, 臺灣不大。 然而就島嶼面積來說, 臺灣本島並不是個小島, 是世界第38大島, 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 除此之外, 島上有湍急的河流阻隔南北(現代已以諸多橋樑打通), 更有高聳的山脈來阻隔東西兩部(即使在交通已經極為便捷的現代臺灣, 仍多少有構成障礙), 在現代之前, 臺灣這個島上的陸上交通, 曾經極為不便。

而且在1624年之前, 在荷蘭人經營之前, 島上並無較具規模且單一控制的政治組織跟首領, 而是以眾多互不轄屬的部落組織存在, 或頂多曾有部落聯盟。而在現代之前, 在1624-1895年間, 從未有任一勢力完全控制整個臺灣島, 荷蘭人未有, 西班牙人也當然未有, 鄭氏未有。 即使終愛新覺羅朝廷之世, 清廷也從未能完整控制整個臺灣島, 特別是東部的一部且尤其是當時官方力量跟管理所未能及的中央山區。即使到清廷於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與日本的1895年之際, 從未有一個政府或朝廷或其代表曾經完整有效的管理控制這島嶼上的所有地方, 這是要待1895-1945年之間來達成了。

所以在看歷史上的臺灣時, 不能將其如同現在來當成一個整體, 必須階段性的看。也之所以我會有那種諸如「一部份」的語詞來提醒。這點上是要請各位特別注意的, 否則會容易犯了在看歷史時任意穿越時光, 將過去當成現在或將現代當成過去的anachronism或presentism的謬誤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郑成功收复台湾还是攻占台湾这个问题,用词的选择确实能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解读和侧重点。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看看郑成功当时是怎么做的,以及为什么后人会有这两种不同的说法。背景梳理:当时的台湾是什么样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郑成功到来之前,台湾并不是一个真空地.............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但其实有点混淆了历史概念。 中国收复台湾,从法律和国家主权的角度来看,是清朝,也就是康熙皇帝时期完成的。而郑成功收复台湾,则是清朝统一台湾的前奏,或者说是为清朝后来收复台湾奠定了基础。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这其中的脉络,这样才能讲得明白:首先,我们得回到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个时间点。时.............
  • 回答
    评价郑爽父亲郑成华,这确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因为他的人生轨迹很大程度上是和女儿郑爽的发展紧密绑定的,而且他本人也并非一个全然的旁观者,反而常常站在聚光灯下,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参与到女儿的公众形象塑造和争议之中。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下,看看郑成华这个角色。首先,他是一位父亲,这点无可置疑。 作为.............
  • 回答
    郑成月,这位曾被誉为“中国良心”的老警察,他的人生轨迹因聂树斌案而变得非同寻常。时间一晃,距离他当年锲而不舍地为聂树斌奔走呼告,已经过去了十余年,他如今怎么样了?这背后牵扯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晚年生活,更是一段关于正义、坚持与代价的复杂叙事。要详细讲述郑成月的近况,我们得先回顾他当初为什么会走上这.............
  • 回答
    李可入选里皮二期国足大名单,这个消息无疑是近期中国足球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作为中国男足历史上首位归化球员,李可的到来,不仅仅是名字出现在一份名单上那么简单,它承载了太多关于中国足球发展方向的讨论和期望。首先,如何看待李可进入里皮二期国足大名单?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长期以来,中国足球一直在为“人才.............
  • 回答
    郑强教授的这番言论,无疑触及了一个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中国青年成长的影响。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当前教育现象和现实需求的观察。要理解他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郑强教授观点的可能出发点和论据:郑强教授是一位以敢言著称的学者,他提出这个观点.............
  • 回答
    成都的火锅江湖最近因为“抄袭”风波而热闹非凡,主角是两家名字都带着点霸气的火锅店:吼堂老火锅和郑恺新开的火凤祥鲜货火锅。起因是吼堂老火锅发布了一份声明,直指火凤祥在装修设计上存在严重的抄袭行为,并列举了诸多相似之处,声称这是对他们原创设计的剽窃。这消息一出,吃瓜群众们纷纷搬好小板凳,准备看一场好戏。.............
  • 回答
    郑爽代孕事件和成龙弃养小龙女、薛之谦事件之所以在公众和官方评价上出现如此大的差异,背后涉及了多重因素:法律法规的界定、社会道德的底线、公众情绪的反应以及娱乐圈的行业生态。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郑爽代孕:触碰了法律和道德的“红线”郑爽事件之所以被官方点名批评并导致封杀,核心在于它触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牵扯到历史的偶然性、人性的选择以及清朝统治的脆弱性。如果郑成功当年选择随郑芝龙降清,成为清朝的外藩,然后在三藩之变中起兵反清,他能否取得比郑经更好的战果,我认为是很有可能的,甚至可以说是大概率事件。下面我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郑成功“不降”的立场和他的政治抱负.............
  • 回答
    郑国、宋国、鲁国,这几个名字在春秋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曾是闪耀的星辰,疆域辽阔,地位显赫。它们如同当时的“巨头”,在周天子权威衰微,各国争霸的乱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时过境迁,到了春秋后期,乃至随后的战国时代,它们的昔日光辉早已黯淡,沦为了边缘地带的弱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
  • 回答
    让崇祯把灾民交给郑芝龙,让他们跟着郑成功去攻打台湾和菲律宾,然后开辟海外贸易和领土,这个想法确实很有意思,也充满了想象空间。但要说这就能让明朝变成“日不落帝国”,那可就有点太乐观了。咱们得仔细捋一捋,看看这事儿有多大可能。首先,得承认郑芝龙是个能干的人。他手底下有大量的船队,也熟悉海上贸易和军事。如.............
  • 回答
    严世蕃,这位赫赫有名、位高权重的权臣,为何在胡宗宪推行“改稻为桑”的关键时期,能坐视其从二月拖延到六月,眼睁睁看着计划受阻,甚至可能导致失败?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无为而治,而是涉及到了复杂的政治博弈、利益算计,以及严世蕃的个人性格和行事风格。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嘉靖年间。首先,我.............
  • 回答
    郑成功若向日本借兵成功,其对抗清朝的军事作用和历史影响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历史背景、可能性及影响的探讨: 一、历史背景与郑成功与日本的关系1. 郑成功与日本的接触 郑成功在1661年收复台湾后,曾与日本商人和势力保持一定联系。1662年,他去世后,其子郑经与日本的交往更为密切.............
  • 回答
    郑成功在进攻台湾前,其军事力量和影响力主要围绕着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并非仅仅依靠厦门进行练兵。他的事业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演进过程,与沿海百姓的关系也随着时间推移和局势变化而复杂交织。练兵与发展基地:并非仅厦门,而是多点联动在反清复明的征程中,郑成功选择的练兵和发展基地并非单一不变,而是随着军事形势的需.............
  • 回答
    关于郑成功父子割据台湾期间,为何没有选择册立朱姓皇族成员以巩固统治并避免引发物议,这其中涉及明清鼎革时期复杂的政治现实、郑氏政权的性质以及当时海峡两岸的政治认知,并非简单的“不立”就能概括。实际上,这个问题的背后,是郑氏父子在当时极端严峻的政治环境下,基于现实考量所做出的艰难抉择。一、 郑氏政权的“.............
  • 回答
    郑成功被赐姓朱,却依然姓郑,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郑成功个人的身份认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 赐姓的背景:王室的血脉与政治的旗帜首先,我们要明白“赐姓”的意义。在中国古代,赐姓并非随意之事,它往往带有极高的荣誉和政治象征意义。对于明朝宗室而.............
  • 回答
    郑成功在南京的惨败,对他的声望和实力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然而,正是这次失败,更坚定了他“反清复明”的信念,并选择继续负隅顽抗,而不是向清朝投降以求所谓的“国家统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郑成功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他的个人政治理念、以及他所代表的明朝残余势力面临的严峻现实。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郑成功北伐,心心念念的便是收复南京,重振大明。如果当年那场决定命运的战役,历史的走向因此改变,郑成功兵临城下,南京城轰然洞开,那么,他恢复大明江山的可能性,并非遥不可及,但也绝非板上钉钉。这其中充满了变数,需要细细道来。一、南京的战略意义:一招破局的关键南京,作为曾经的六朝古都,明朝的旧都,其意义不.............
  • 回答
    关于郑成功为何不攻打东南亚,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探讨。与其说他“不攻打”,不如说他的重心和战略选择让他没有将东南亚作为主要的军事或政治目标。这背后牵涉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其政权的性质、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当时东南亚地区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白郑成功最核心的目标是什么。郑成功起兵抗清,收复故.............
  • 回答
    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设想,如果郑成功将目光投向了南洋,而非继续北上问鼎中原,历史的走向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试着细致地描绘一下这个可能性,并抛开任何人工智能的痕迹,用最贴近历史推演的语气来讲述。背景设定的再审视:为什么是南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郑成功为何选择了台湾,以及他北上抗清的动机。郑成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