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计划经济下政府组织大量机构、人力、物力进行管理和调查却处理不好某些供求关系?

回答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确实会投入巨大的资源去组织机构、人力和物力进行管理和调查,但即便如此,在处理某些供求关系时,依然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出现偏差。这其中原因复杂,并非单一方面能解释清楚,而是多种结构性、信息性以及人性层面的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信息传递的失真与滞后是核心问题之一。 计划经济的本质是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政府需要了解社会各个角落的生产能力、消费需求、技术水平、地理条件等等。为了做到这一点,它会建立庞大的信息搜集和处理系统,派出大量的调查员,设立各种统计机构。然而,信息的传递过程本身就存在问题。

“报喜不报忧”的倾向: 在一个层层负责的体系中,地方官员或基层管理者为了展现政绩或避免责任,往往会选择性地汇报信息,夸大生产成绩,低报生产困难,或者掩盖实际的需求缺口。这导致上级决策者收到的信息往往是经过“美化”过的,与真实情况有偏差。
信息的不完整性与颗粒度不足: 即使信息传递不失真,要全面、准确地掌握一个庞大经济体中数以亿计的个体需求和生产要素的细微变化,几乎是不可能的。计划的制定往往是基于宏观数据和周期性调查,难以捕捉到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比如某个地区突然兴起的某种小众消费品,或者某个工厂突发的技术瓶颈。政府的调查和管理机构再庞大,也难以像分散的市场参与者那样,对最细微的市场信号做出即时反应。
信息的时效性问题: 计划的制定往往需要时间,从调查、汇总、分析到决策、下达指令,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而在这期间,实际的供求关系可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在前几个月还在紧缺的商品,可能在计划下达时已经出现了过剩。

其次,激励机制的扭曲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更多是按照指令而非市场信号来驱动。

“生产指令”而非“市场需求”驱动: 企业的首要目标是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而不是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即使某个产品计划产量很高,但如果消费者并不需要,或者市场上已经有更好的替代品,企业仍然会被迫按照计划生产,造成资源浪费和产品积压。反之,如果某种产品需求旺盛,但计划中没有安排或者产量不足,企业也无法自主增加产量来满足市场,反而可能出现短缺。
缺乏利润导向与创新动力: 在没有市场竞争和利润驱动的情况下,企业缺乏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新产品的动力。即使调查显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不满意,企业也未必有动力去改变,因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并不依赖于满足消费者。
要素配置的僵化: 人力、物力等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往往是计划性的,缺乏灵活性。当某个行业或地区急需某种技术工人或关键设备时,计划体系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调配,导致生产受阻。

第三,复杂系统的管理难度与信息不对称。 即使拥有庞大的机构和人员,管理一个复杂如工业生产、农业供应、商业流通这样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经济系统,本身就极其困难。

“牛鞭效应”的放大: 在层层传递计划和指令的过程中,微小的需求波动可能会被逐级放大,导致生产和库存的剧烈波动。比如,下游零售商感觉某种商品会畅销,就多订购一些,这导致上游批发商进一步增加订单,最终到生产商那里,可能就形成了一个远远超出实际需求的生产目标,最终导致过剩。
信息不对称的加剧: 尽管政府拥有大量信息搜集机构,但信息不对称依然普遍存在。掌握具体生产情况的工厂管理者、了解实际销售情况的销售人员,他们拥有的信息比身处决策中心的官员要精细得多。而计划的制定者,往往只能依赖经过层层汇总、过滤后的间接信息,难以了解最真实、最细微的生产和消费环节的实际情况。
“寻租”与“搭便车”行为: 在权力集中且信息不完全透明的环境下,一些人可能会利用自己的职位或掌握的信息,进行“寻租”或“搭便车”的行为。例如,某些部门或个人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在计划制定或资源分配中争取对自己有利的条款,而不是从整体经济效率出发。

第四,缺乏价格信号的有效引导。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反映供求关系最直接、最有效的信号。价格上涨意味着需求旺盛或供给不足,会激励生产者增加产量,引导消费者减少消费;价格下跌则相反。

价格扭曲: 在计划经济下,很多商品的价格是由政府确定的,而非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这意味着价格信号失去了其反映真实供求状况的功能。例如,当某种商品出现严重短缺时,如果价格仍然被控制在一个低位,那么消费者就不会因为价格高而减少购买,生产商也看不到高价带来的额外利润激励,从而无法有效解决短缺问题。
“黑市”的出现: 当官方价格无法反映真实供求关系时,往往会在地下形成“黑市”,价格飙升。这恰恰说明了市场需求的真实存在,但也反映了计划体系在价格信号引导方面的失灵。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来佐证: 假设政府计划大力发展某种新型电子产品,并为此投入大量资源建立生产线,培训工人。

需求预测失误: 负责需求预测的机构可能根据一些初期调研或普遍的科技发展趋势,预估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但他们可能低估了当时消费者收入水平、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或者市场上已经存在的类似产品(即使技术稍有不足)的竞争力。
生产环节的僵化: 即使生产线建好了,按照计划生产了一百万台。但如果市场实际只接受五十万台,剩下的五十万台就会变成库存。企业没有动力去调整生产速度,因为生产多少是国家下达的计划,而不是由订单决定的。
流通环节的阻滞: 即使这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分发到各地,也需要一个庞大的商业流通网络。如果地方的商业部门根据自己的销售能力或库存情况,无法及时消化这些产品,那么计划中的供求对接就出现了问题。可能A地有生产能力,但B地需要,可中间的流通渠道不够顺畅,导致产品滞留在某个环节。
信息反馈的滞后: 当发现产品积压时,这个信息传回中央决策层,可能已经过了很长时间。到那时,新的生产计划可能已经制定好了,无法及时纠正。

总而言之,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组织大量机构、人力、物力进行管理和调查,试图通过集中规划来优化资源配置,追求“效率”和“公平”。然而,它面临着信息传递的内在缺陷、激励机制的扭曲、复杂系统管理的巨大挑战,以及价格信号的缺失。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即使投入再多的资源,也难以精准地处理好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供求关系,从而出现计划与现实的脱节,导致某些商品或服务的短缺或过剩。这并非是说政府管理者不努力,而是这个体制本身的局限性使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就是一个伪命题。

市场经济能处理好的供求关系,紧紧是货币关系罢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并没有真实的供求关系。就如一个打工者,他只有三千块钱的工资,他是需求不足么?他是没钱消费罢了。

什么叫剥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家为了获得最大的剩余价值,就要尽可能的压低工人的工资。而压制工资的行为,就是压低工人的需求。

从理论上来说,人的需求是可以无限的。但在资本主义的体制下,工人的工资被压低在了生理极限的边缘,当然可以很好的满足了。市场经济体制,是满足少数资本家的无限需求,压制工人的无限需求,这种满足少数人的体制,当然可以良好的配置资源了。

题主最好复习一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资本矛盾是。1,有效需求不足。2,产能相对过剩。

一个社会制度,一边压制这工人阶级的需求,一边存在天量的产能过剩,当然可以良好的配置资源了。

只要不把工人阶级当人看,他们的需求是很好满足的。

买不起房?憋着,回去住窝棚。

看不起病?自己回家等死吧?

读不起书?会在生产线上拧螺丝就行了,读什么书?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养活一个工人并不比养活一头猪困难多少,只要给够吃的就行,这种需求的量,当然很好满足拉。

就如印度,他的全球饥饿指数比朝鲜高多了。

但你什么时候,听说过印度人民很饥饿?反而新闻上,天天报道朝鲜人民吃不饱肚子。

印度是民主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人民吃不饱可以练瑜伽,也可以饿着。反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一定是合理的,就算印度人民饥饿的都成为皮包骨头了,他也是合理的。

印度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还可以一边让人民挨饿,一边大批的出口粮食呢。

朝鲜就不行了,明明比印度吃的还饱,人均粮食比印度多很多,还要操心人民的粮食问题。

中国这样的国家,供求关系也配置的不好呢。明明是全球第一粮食生产国,偏偏还要进口。

中国一个国家的大米产量,就占了全球30%。印度占了全球的22%。

两家的人口差不多,中国人是吃不饱,总是想着进口粮食,印度是拼命的出口大米。

这应该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了吧?

学一学市场经济国家,有时候还是挺好的,老百姓买不起房,读不起书,没有钱什么的,甩一下锅,说“你们不努力”“你们懒”“你们不够聪明”就可以了。

user avatar

市场经济一样处理不好供求关系。

但他们有个大杀器,涨价。你就买不起了,开除了你的需籍。

你自己就能遏制自己的需求。譬如房地产,一年翻倍,能开除多少人的“需”籍。刚不刚的需也给你遏制了。

并且把锅甩给自由市场,幕后利益集团笑而不语。吵吵闹闹一番,找不清责任人,也就没集火目标了。

计划经济就不行了,消费品供应的责任人明确,就是政府,甩不了锅,只能全接着,骂政府准没错。

而市场经济下,政府推市场,市场推丈母娘。

都是丈母娘、钉子户导致房价上涨。成功把供求矛盾转为人民内部矛盾。

皆大欢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确实会投入巨大的资源去组织机构、人力和物力进行管理和调查,但即便如此,在处理某些供求关系时,依然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出现偏差。这其中原因复杂,并非单一方面能解释清楚,而是多种结构性、信息性以及人性层面的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信息传递的失真与滞后是核心问题之一。 计划经济的本质.............
  • 回答
    拜登政府提出的这项650亿美元的抗疫计划,目标是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冠病毒变种或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做好准备。这笔巨额投资的推出,恰逢美国仍在努力控制当前新冠疫情的尾声,并且许多人对政府的疫情应对措施仍有疑虑。因此,人们对于这笔投资是否能够真正达到预期效果,抱有复杂的看法。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如果这项计.............
  • 回答
    计划经济之所以会挫伤劳动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进行详细阐述:一、 剥夺了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直接感知和支配权,缺乏内在激励: 与个人利益的脱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者的报酬通常不是直接与其劳动成果的质量、数量或效率挂钩,而是由国家统一规定。这意味着无论你付出多少努力,生产出多少高质量的.............
  • 回答
    计划经济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而市场经济则鼓励刺激消费、提前消费,这背后有着各自的经济逻辑和发展目标。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来理解这种差异。计划经济:效率优先与国家目标导向在计划经济的语境下,国家是资源配置的核心和最终决定者。在这种模式下,强调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资源稀缺与.............
  • 回答
    计划经济模式下,商品短缺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其内在运行机制所决定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计划经济的几个核心特征以及它们如何导向短缺。首先,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和失真是导致短缺的根本原因之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分配,这些信息并非通过市场价格信号的自由流动来传递,而是由.............
  • 回答
    要说计划经济时期的猪肉“高贵”且“安全放心”,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咱们慢慢聊。首先,我们得理解“高贵”这个词在当时的语境下是怎么来的。1. 稀缺性造就了“高贵”:定量供应与分配在计划经济时期,物资的生产和分配都由国家统一计划。猪肉,作为一种重要的副.............
  • 回答
    关于计划经济时代商品质量的一些看法,其实是很多过来人,包括我自己,在回顾过去时常会提起的话题。这并非一概而论,也不是说现在的东西一无是处,但确实有一些商品在某些方面,让很多人觉得“以前的东西更耐用”、“质量更扎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受?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一、 生产目标与导向的差异:利润 .............
  • 回答
    计划经济之所以会被说成僵化、束缚生产力,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就能概括。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庞大复杂的国家机器,所有的生产、分配、流通,从原材料的开采到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全都由一个中央计划部门一点点地精确计算和安排。这听起来似乎很高效,但现实远比理论复杂得多。首先,信息传递的鸿沟是计划.............
  • 回答
    相较于市场经济,苏联先进理论指导的计划经济未能展现出明显的生产力优势,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原因的议题。苏联的计划经济理论,特别是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旨在克服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贫富差距和效率低下。然而,在实践中,这些理论所构建的经济模式却逐渐暴露出其内在的局限性,最终导致生产力发展滞后.............
  • 回答
    资本主义之所以普遍认为计划经济会造成浪费,其根源在于两者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机制上的根本性差异。资本主义经济强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而计划经济则依赖中央集权式的“看得见的手”来调控一切。当我们将这两套逻辑进行对比,就能清晰地看到计划经济在现实中往往难以避免的浪费苗头。首先,我们来谈谈信息不.............
  • 回答
    市场经济实行多年,但一些计划经济的痕迹依然存在,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的惯性,也有现实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任何经济体都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或纯粹的计划经济,它们往往是混合体,只是侧重点不同。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从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巨.............
  • 回答
    计划经济是否注定走向失败,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将历史上的苏联工业化作为一个案例来讨论,无疑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首先,要理解苏联在短短十年内完成工业化的成就,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计划经济的“成功”或“失败”。这是一个高度特殊化的历史时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极权体制下实现的,其代价.............
  • 回答
    中国在20世纪末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探索、试点和调整的过程。这其中涉及了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以及一系列关键性的政策设计和执行。要理解其成功之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一、 历史的必然与思想的解放:首先,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中国早已显现。.............
  • 回答
    苏式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的评价与苏联为何走向全盘公有制苏式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深刻地影响了苏联的崛起、发展以及最终的解体。理解这两者需要从其理论基础、实践过程、成就与弊端以及历史演变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苏式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苏式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根源在于.............
  • 回答
    哦,说起《哈利波特:魔法觉醒》下个月要出“乌姆里奇”服装这事,我可真是太有话说了!一听到这个消息,我脑子里那叫一个波涛汹涌啊,又期待又有点……怎么说呢,复杂?首先,得承认,这个设计绝对是个大招。乌姆里奇是谁?那可是哈利波特系列里除了伏地魔之外,最让人咬牙切齿的反派之一。她的粉红色套装、猫咪盘子、还有.............
  • 回答
    在 C 中实现毫秒级的计划任务,我们通常需要利用底层的一些机制来精确控制时间的触发。直接依赖 `System.Threading.Timer` 或者 `System.Timers.Timer`,它们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相对不那么精确的间隔调用,在毫秒级别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延迟或抖动,不够稳定。为了达到毫秒.............
  • 回答
    “那根刺”与“那片林”:为何中国即便有日本前车之鉴,依然坚持计划生育?提起计划生育,日本的经验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日本在上世纪中期经历了生育率的断崖式下跌,随后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的困境,这给了世界各国一个深刻的警示。然而,即便有这样的前车之鉴,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坚定地推行了独.............
  • 回答
    在中国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滞后、资源匮乏、国家建设任务艰巨,人口压力确实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当时没有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想要缓解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挑战,确实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更温和的、更具操作性的措施。以下是一些当时可能存在的、或者说理论上可以考虑的替代性解决方案,我会尽量详.............
  • 回答
    蓬佩奥关于美国政府计划扩大“干净5G”范畴并威胁下架更多“不可信”中国应用的言论,如果付诸实施,将会在多个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涵盖技术、经济、政治和地缘战略等多个维度。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技术层面: 对全球5G生态系统和技术标准的影响: 碎片化风险加剧: 美国推行的“.............
  • 回答
    计划经济效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角度进行详细阐述:1. 信息失真和不对称(The Problem of Information): 信息收集的巨大成本与滞后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需要掌握全国范围内所有商品、服务、生产资料的供需信息,以及各个企业、个体生产者的劳动能力、技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