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海外留学生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

回答
初来乍到:挑战与适应

抵达异国他乡,一切都是新鲜又充满未知的。从陌生的机场走出来,迎面而来的空气、语言、以及人群,都与熟悉的故乡截然不同。刚开始,语言障碍是最大的拦路虎。即使你的英语(或其他留学语言)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但在实际交流中,面对语速快、口音重、俚语多的人们,还是会感到吃力。点餐、问路、办理入住,每一个简单的步骤都可能变成一场小型的“语言攻坚战”。

文化冲击也是不可避免的。饮食习惯、社交礼仪、生活节奏,甚至是对时间的看法,都可能与国内大相径庭。比如,在一些国家,用餐时间很晚,人们习惯在晚上八九点才开始吃晚饭;或者,人们非常重视个人空间,不喜欢身体上的过多接触。这些细微的差异,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和理解。

学习生活:学术压力与个人成长

留学生活的核心无疑是学习。国外的教学模式往往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课堂上,教授会抛出很多问题,鼓励大家积极发言、讨论,甚至争辩。这对于习惯了“听讲、记笔记、考试”模式的学生来说,一开始会有些不适应。你需要学会主动去研究、去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课业压力也随之而来。国外的课程设置可能更加紧凑,作业量也更大。除了课堂学习,你还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写研究报告、准备Presentation,还要应对期中、期末考试。图书馆、咖啡馆、自习室,都会成为你熟悉的面孔。为了赶DDL(截止日期),熬夜通宵是常有的事,咖啡和能量饮料也成了留学生活的“标配”。

但与此同时,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也极大地锻炼了你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你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如何从浩瀚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知识,这些都是在国内课堂上难以获得的宝贵经验。

社交生活:建立新圈子与保持连接

刚到国外,最容易感到孤独。你可能会怀念国内的朋友和家人,想念熟悉的味道和热闹的街头。这时候,主动去认识新朋友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通常会组织各种迎新活动、社团招募,这是认识同学的好机会。你可以加入你感兴趣的社团,比如运动队、艺术团、志愿者组织,或者与同样是国际学生的社团。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下,更容易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除了认识新朋友,保持与国内亲友的联系也很重要。定期的视频通话、微信聊天,能让你感受到家的温暖,缓解思乡之情。分享在国外的点滴,听听国内的动态,也能让你更好地平衡留学生活。

当然,不同背景的人们交往,也会遇到一些“小摩擦”。比如,对某些事情的看法不同,或者在沟通中存在误解。但大部分时候,只要带着开放的心态去交流,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你也会发现,即使语言和文化不同,真诚的友谊是可以跨越一切障碍的。

日常生活:柴米油盐与独立自理

除了学习,留学生活也充满了“接地气”的琐事。自己做饭是省钱的最好方式,但对于不熟悉西方食材、不擅长烹饪的人来说,这就成了一项挑战。去超市采购,辨别各种奇形怪状的蔬菜水果,学习如何使用烤箱、微波炉,都是需要摸索的过程。你可能会经历几次“黑暗料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也会逐渐成为一个“烹饪大师”,做出属于自己的家乡菜,慰藉思乡的胃。

自己处理生活中的一切,包括租房、水电煤、办理银行卡、交通出行等等,都是必修课。第一次自己缴水电费,第一次自己搬家,第一次自己解决手机信号问题,每一次都充满了“初体验”的刺激和成就感。你变得更加独立、更加能干,也更加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

经济压力:预算与兼职

留学费用通常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学费、生活费、住宿费,都是需要提前规划的。制定详细的预算,合理消费,是留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你可能会开始精打细算,更关注商品的性价比,也更懂得“计划赶不上变化”。

有些留学生为了补贴生活费,会选择打兼职。在国外找兼职也需要一些技巧,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以及是否有合法的打工许可。兼职的种类也很多,比如在学校图书馆工作、在餐厅做服务员、做家教,或者参与一些市场调研项目。兼职不仅能赚取一些生活费,还能让你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社会,锻炼沟通能力和工作能力。

心理调适:压力与成长

留学是一段充满挑战但也同样充满成长的旅程。你会遇到很多困难,经历孤独、压力、甚至挫败感。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跟不上别人的节奏。这时候,学会自我调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与朋友倾诉、写日记、做运动,都是释放压力的方式。如果感到非常沮丧,也可以寻求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关键是不要把所有压力都憋在心里,学会寻求帮助,并相信自己能够度过难关。

每一次的克服困难,都会让你变得更加坚韧。你学会了如何在陌生环境中生存,如何在压力下保持积极,如何在挑战中发现机遇。这些经历,会塑造一个更加强大、更加独立的你,是你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总结

海外留学生的生活,绝不是教科书上描写的那么光鲜亮丽,也不是朋友圈里分享的那么轻松愉快。它是一个充满汗水、泪水、惊喜和收获的真实过程。你会经历文化冲击、学业压力、社交挑战,但同时,你也会收获独立、自信、开阔的视野以及一段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这是一种蜕变,是一场精彩的人生探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言

忠告和肺腑之言谈不上,但我在学习与求职方面的确有这么几段经历想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先说一下我的背景,本人复合型专业的典型,2006年DIY完成研究生申请,方向Computer Science, Finance, Financial mathematics;毕业留英工作一年后回国,金融资产管理行业从业近十年(2009年至今),创业公司HighUnion联合创始人兼CFO(2014年至今);2016年DIY完成MBA申请,主要方向北美S16学校、Insead和中欧商学院,由于职业发展规划,没有再次出国,选择中欧并获Fellow Scholarship奖学金。

转专业金融小白的考试策略

当年出国读书,没有发达的社交平台和学校宣传,也就从未有过事先approach一下校友、了解一下当地学习生活情况的想法,面对前方的未知和新奇,一切就在懵懵懂懂中就开始了。

习惯了国内发教材上课那套流程的我,在第一学期,信誓旦旦地斥几百磅买了教授推荐的每门课程的教材,然而,翻过的页数着实寥寥,毕业时候它们大部分都还是新的,被折旧卖给了学弟学妹。

所以同学们出去读书前,一定要早早地联系上一届的学姐学长(9012年了,途径很多),一来是问清楚哪些教材比较值得买(图书馆教材只有几本,不一定借的到,使用率高的教材还是自己手里有一本比较方便),二来是可以早点从学姐学长那里入手二手教材(新的原版教材实在是贵,买二手能省下不少),手慢无货,另外,也可以从国内背翻译版过去(很多课程的教材都有中文翻译版),毕竟中文读起来比较快。

我本是转专业读金融的一张白纸,当时感觉课程并不轻松,但现在回想起来,专业难度其实并不大,困难主要是来自对语言要求比较高的comparative banking这类课。

比如第一个巴塞尔协议是70年代出台的,那个年代的英文措辞特别拗口,在准备考试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背诵、默写协议核心内容,至今我记忆犹新。

对于工科出身的我,很怕问答题型的考试,三个小时的考试只有三道答题(三个小时的考试,简直就是校园暴力),那么一题不会很可能导致直接挂掉。然而一门只学了三个月的课程,对于某个topic的理解,让我如何能够深刻到可以长篇大论地用一小时奋笔疾书论证一个问题的程度。

所以对于这类考试,我有我的理解和策略。对我来说,考试答题的目的不是回答题目本身的问题,而是要告诉教授,“我的确有在认真的学习!我有学到东西!”。所以通常在准备我非常不擅长的偏文科类的考试前,我会写出大概40-50页A4纸的内容,然后全部熟练默写下来。考试时,如果压准了题最好,直接默写,即使没压准,我也会整理一个结构,把准备好的答案拼拼凑凑默写出来,一般三个小时我可以写5-6页A3纸。

虽然从match题干的角度,我的回答可能会有些偏颇,但教授拿到这种密密麻麻的、有态度的答题卷,通常是不会给挂科。

作为一个学渣的notes

求职的征途上哪有容易二字

临毕业的前几个月,学校会举办很多on campus company event,那时候去的基本都是local的本科学生,注册出席的中国学生寥寥无几,即使去参加的通常也不是为了找工作,主要是长个见识、看个热闹、吃点东西。

参加了不少活动的我,对毕业后具体做什么,都申请那些公司,依然是毫无头绪,只是觉得,既然出来留学了,就应该有一点工作经历再回国,所以持续活跃在各种recruitment相关的服务和活动中。

后来,同学们基本上进入了毕业旅行的节奏,因为大部分人还是计划毕业回国工作,而我逐渐走上了在英国求职的漫漫长路,从每天往返于Career Center不厌其烦地骚扰tutor给我的简历挑毛病、给建议,到付费找人帮我修改求职申请中各种opening questions的essay措辞,为了练习SQL的测试题,注册十几个邮箱账号提交申请,也曾为了缓解电话面试的不适感,经常打银行客服电话问一些有的没的的问题。

曾几何时,我手上也算是有一手好牌的,但是每次不是N多天没有消息了(我知道这次肯定又凉了),就是收到“We regret blabla”的邮件。已经连续十几个大嘴巴子了,打得我毫无还手之力。回想起每周都要往返London去巴结个校友,到最后收到interview invitation,各种艰辛谁申请谁知道。

不过比起rejection email,那些早上四点起床奔赴伦敦考试、面试,那些发出去的无数的申请却石沉大海的信,那些无数次魂不守舍游荡在伦敦街头的我,那些invitation dinner上说错一句话而功亏一篑的内疚,还有那些走坏了的高跟鞋,都变得不值得一提了。I went such a long way, just to get the rejections.

每次接到rejection消息时候的第一反应当然是:我好差。我的英语不好,我不招人喜欢,我专业不行,我故事说的不好听,我不够自信。如果不是我这么差,怎么那么多公司都不给我发offer呢?

第二反应是:我很倒霉,为什么在那个时点碰到了一个看上去就不友好的印度人,极度怀疑我的智商?我怎么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多说了几句话显得不够稳重?为什么我几次都没有碰到一个nice的面试官?为什么欣赏我的面试官没有来做interview?

第三反应是:为什么是我?那些“你拿了那么多interview一定能转化一个offer”的话仿佛还在耳边。论坛上那些只拿了一个interview却一击即中的励志故事仿佛也会发生在我身上,然而并没有,我应该会成为一个“拿了不少interview却没有一个转化成offer”的反面教材。

其实我知道上面的每一种反应都很偏激,每一个都可能是部分原因,也可能是我想的太多了,但我的整体感觉是:我的命好差,每次觉得就差一步的时候,又被打回原形。我趴着动不了了,我以泪洗面,想着真的是待不下去了,真的只能像个loser一样灰头土脸的回国了。

那时候同学们的工作已经步入正轨,我还要回国重新找工作。于是我男朋友看不下去了,他只问我,难道你忘记你到底为什么要留下来了么?留下来,就要全力以赴地试一试,满足一下不后悔的人生。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的发生是没有完美原因可以解释的,只有时间可以告诉你一切。

好吧,我承认,这是让我更开心的一种想法,因为我实在搞不懂我是怎么莫名其妙的集齐了rejection的。但我知道,除了我没拿到offer这个事实,所有关于我的本质上的东西都没有变。

那个时候,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我开始不再能够沉下心来坚持,也白白的错失过一些机会。我觉得自己是个弱爆了的人,看了那么多励志的故事,为什么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是做不到呢,是不是天赋注定了命运呢?

后来朋友推荐了一个Ted的演讲,第一次接触到Grit这个概念,来自一个叫Angela的学者,娓娓道来他自己的研究,讲述了为什么他认为Grit=Passion + perseverance,为什么这两个加起来能够成为一个人成功的制胜法宝。

Angela给出了两个公式充分展示了努力的重要:

公式一: Talent × Effort = Skill 我们通过努力学习,在天赋的基础上习得做一件事情的技能。
公式二:Skill × Effort = Achievement 我们通过努力使用自己的技能,取得成就。

这两个公式简直骨骼清奇,简单地代入就能看出,在成就这个等式中,努力是二元的,出现了两次,第一次他在我们获得新的技能的时候发挥了作用,之后还会在我们使用技能时发挥作用。

所以每当我努力却又看不到结果不想继续的时候、当我认为自己已经触及到天花板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个公式,然后无怨无悔地继续花精力把每一件事情做下去。

保持初心,方得始终,经过鸡汤的励志洗礼,继续在英国的求职路上砥砺前行。

我fail了banking,在assessment day也fail了accounting firm,但最终在伦敦用真诚打动了一家做原油hedging的公司,开始了伦敦的生活。

村上春树在《关于跑步,我说的其实是......》中写道,“跑步就像生命线一样,不能因为忙就省略或停跑。如果因为忙就停,一定会变成终生都没法跑了。因为继续跑的理由很少,停跑的理由则有一卡车那么多,我们能做的,只有把那‘很少的理由’一一珍惜地继续磨亮。一找到机会,就勤快而周到地继续磨。” 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有太多太多的困难和阻碍,有的大到让我们由心底感到无力,而这就是对我们的考验,每一次的绕行还是翻越决定了我们一生的轨迹。

往返一趟伦敦的路费也是不菲呢

工作七年后重返商学院校园 – 跪着也要读完

毕业工作七年后,很多方面都进入了瓶颈,想全身心的回到校园这座城堡让自己脱胎换骨一番。

因为以往的学习经历都是授课式,特别想体验案例教学,所以选择了100% Case Study的MBA program。

入学后第一个月的某日:面对一波又一波的deadline,每天都在想着哪个作业要due了,连轴转了三周没有休过周末了,又是一个非常intensive的周六,学校安排了一天的industry sharing,从consulting,PE/VC到互联网,最后是Strategy和Investment banking,信息量太大,匆匆听完,已经累到无力消化……。

入学第二个月的某日:人的精力都是逼出来的,24个小时中,我办了一场拉练比赛的Info Session,参加了Finance Club的常委会议,匆匆和小伙伴group meeting了一下,安排好career trek期间各自的作业分工,讨论了大概的思路,然后收拾行李匆匆奔赴机场,同学在机场给我做了K线图的扫盲。遇到飞机晚点,凌晨才到香港安顿下来,开始准备第二天company visit的材料……。

准备Term1期末考试前的某夜:连续学习的时间已经超过准备CFA的时候了,连续20个小时,累计吃饭 + 休息 + 喝水等各种break不超过2小时。凌晨4点半,自己问自己,现在是该睡觉,还是继续做,等着吃早饭呢?经历过MBA的人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可以扛得住投行和consulting的强度,都是这么熬出来的。

入夜了,我们还在做考前的最后冲刺

熬完Term1考试,终于到交换选修课模块了,大家都蠢蠢欲动,准备奔往不同的国家开启松散的游学模式。可是还有作业啊,准备考试期间没有时间读交换选修课的case。考试结束的第二天飞,凌晨落地,落地的当天早上上课前交case write up。所以登机口、飞机上,同学们都在读case、赶作业,只有同行的带队教授和TA在休息。

现在回想起来,我都不知道那两周怎么过来的,没机会倒时差,每天6个小时3节课,下课后参加学校的、或者同学自发的活动到晚上9、10点,回家开始读第二天的三个case(每节课TA记录class participation,教授也会cold call,不读不行啊),那段时间都要靠咖啡因药丸续命。

终于到了有选修课的第二年,MBA的选修课,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分和时间安排去bid相应的课程,首先要full points bid自己感兴趣的课以确保一定可以拿到。热门课程座位有限,如果不给full points很可能bid不上,一般这些课TA是不允许旁听的,所以保险起见,还是乖乖去bid吧;

其次,如果选修课时间安排比较紧凑的话,可以做份实习,这个对毕业后找工作还是很有用处的,尤其是目标IB和MBB consulting的同学,通过summer intern拿return offer是一条不错的途径,比直接参加full time recruitment竞争相对小一些;

最后才是学分,喜欢上课的同学可以尽量选,一般超过学分学校也不会多收费用,想多安排实习的同学也不用担心分数修不够,因为学校也会考虑这类情况,特意把一些选修课安排在周末,但对于这些课大家不要有太多期待,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大家混学分的需求。

师祖是诺贝尔奖得主,那我是诺奖的小徒孙

校园Party也是重要的人生经历

最后说点轻松的,第一次留学那会,我的校外活动主要就是和同学自发结成小团体开车或者乘火车去其他城市旅游,轮流聚在同学家做饭打牌。各种细节我就不详述了,毕竟不是一篇游记软文。

要说略显遗憾的是,因为中国人扎堆比较多,所以party比较少。工作七年后,重返商学院校园,便淋漓尽致地体会了一番。其实在商学院,party是一种社交手段,无论是比较放松的,还是比较正式的,都是增强同学关系的纽带。每个人都有选择去哪个party的自由和权利,不爱party的同学也度过了很好的MBA生活。

大部分在国内长大的同学,可能开始还是不太适应西方的社交文化,最开始我也比较抵触,因为我更倾向于安静或者松散自在的活动。

后来发现随着自己社会关系的增长,也会越来越喜欢一些比较formal的活动。对于比较正式的dinner party,或者学校比较重大的几个活动,大家都会提前一段时间花很多心思选礼服(男生通常就是礼服+领结,而party绝对是女生惊艳全场的时刻),这也是对活动和其他人的尊重。

即使是formal party,也不用太拘谨,毕竟一个休闲的、可以和教授开玩笑的场合。MBA或者说整个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尝试新的生活,不同风格的自己,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挖掘自己可能性的过程,所以趁我们年轻,不妨打开自己,let's party。

不会Beer pong,不要混商学院

导师背景
复合型专业的典型,EE(Electronic Engineering)北京联合大学电子信息本科+Finance英国Loughborough University金融硕士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全日制MBA。
2006年DIY完成研究生申请,方向Computer Science, Finance, Financial mathematics;
毕业留英工作一年后回国,金融资产管理行业从业近十年(2009年至今),创业公司HighUnion联合创始人兼CFO(2014年至今);
2016年DIY完成MBA申请,主要方向北美S16学校、Insead和中欧商学院,由于职业发展规划,没有再次出国,选择中欧并获Fellow Scholarship奖学金。

user avatar

前言

在英国留学的5年,是我目前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虽然说人总是要往前看,但我总是会不禁的去回味这段灿烂的日子。

在这片文章中,我将记录一下我在约克和伦敦的见闻、当中的感触、成长蜕变,以及一些特别的经历。同时,也希望可以把一些实用的心得和体验分享给各位。

Campus life vs City life

高中毕业后,大学本科的3年,我是在约克度过的。

约克是英国中部偏北的一个城市,大致位于曼彻斯特和利物浦中间,面积只有伦敦的1/6,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小城市。

近年,约克多次被评为英国人最想移居的地方,可见它优质生活的水平和舒适度。

对一个分别在香港和上海长大,习惯了大城市步伐的我来说,约克绝对是一个截然不同、天壤之别的生活节奏。那干净的空气和休闲的步伐,很是叫人怀念。

先从校园生活的角度讲解一下,像York这种campus-based的大学是怎么样的一个气氛与生活模式。

Campus-based的概念就是,有别于伦敦、曼彻斯特这样的大城市,校园本身就是城市很主要的部分。

Campus life的生活模式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学习空间的自由度。上完课,回宿舍的路程往往只是骑车10分钟不到的距离,大大的提高了时间运用的效率。而且,campus-based的校区里面的学习空间往往比city-based的质素和质量都高很多,随便都可以找到环境恬静的自修室或可供讨论学习的communal area,不用苦苦的找在拥挤的图书馆找位置。同时,city centre距离校园也是专线巴士15分钟左右的距离,看书看累了、无聊了,就可以搭车到城里走走卖卖东西再回去。

值得一提的是,约克的校园以宿舍的分布来划分校区,每个宿舍都是一个“college”,带有自己的历史背景和名称、甚至是代表着不同的“个性”。

这些有趣的现象只会在campus-based的大学里出现,跟在大城市里、像办公楼一样的校区无法相比。

而且,这些宿舍通常都是新建或翻新维护过,shared kitchen具备大烤箱和微波炉不用说,空间大的可以办10个人的Christmas party,而且en suite(单人套房含套厕但厨房共用)租金平均只需一千多人民币一周,比伦敦平均房价要低出一倍有多。

宿舍一层大约有8-10间这样的en suite,每个宿舍范围内都会有自己的common room、餐厅酒吧等设施,是一个完整的community,一方面能够轻易的与flatmates联络感情,另一方面也有足够的个人空间。

也有很多朋友选择在大二、大三与三五知己在外面租房,share整间房子的租金与宿舍差不多,甚至更便宜。

学校各个校区周围、市中心、学校与市中心中间,都会有非常affordable的房子可租,可以体验住独立屋的生活,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和社交空间之余,更可以培养起居生活的各种技能以及独立性。

除了学习空间和时间运用较为优胜以外,campus-based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sense of community会比较强,比较容易融入并involve进一些校园的组织等等。比如说,英国大学都会有一些叫做“Societies”的东西,在迎新周(fresher’s week)会举办参加会,欢迎新生加入。加入societies不但能够旷阔你的生活圈子、丰富你的校园生活,当然也是加强你的个人简历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说到fresher’s week,它是一个维持1-2周的大一迎新周,除了各种社交和团体活动以外是没有课堂相关的安排的。

它的作用之一当然就是让同学们熟悉学校的环境、认识新朋友,同时预留足够的时间给大家安顿起来。同学们可以充分利用这周的时间,甚至是提前几天开始set up bank account、phone number、入学手续这三件事情。

这三件事情是到步后首先要完成的任务,次序搞乱的话容易被弄得一头雾水,我在这里顺便整理一下要点:

  • 银行账户申请步骤(我申请的汇丰)
先亲身到银行预约时间,并询问所有需要提供的资料,一般包含: 在学校取得的a)盖过章的入学通知书/bank letter、和b)学生证 你的英国住址信息(别忘了邮编) 你的BRP 办好的借记卡(Visa debit)会直接寄到你的住址
  • 英国手机号码申请步骤
建议不用去找Vodafone或O2那些门店办理了,直接使用giffgaff Giffgaff是一个没有实体店的网络公司,便宜又可靠,所有申请手续都可以在网上完成,直接把sim卡寄到你的住址
  • 入学手续
记得在到步前把住址的押金付好(需要信用卡),先到住址放行李 去领取你的BRP(你的生物信息卡,相等于以前的签证),记得申请的时候选择离你住址最近的取点(通常是邮局) 领取你的bank letter、学生证 去银行、拿手机卡、添置物品

关于fresher’s week,最后说一下,千万不要抱太大的期望或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一下子就能够融入到一个圈子或外国人的文化里面。敢于尝试之余给自己一点适当的空间,慢慢的去探索,去挑一些自己喜欢以及能够丰富个人经历的事情。

在约克的第二年,我参加了两个主要的societies,也成功当选了committee里面两个岗位。

第一个叫International Students’Association,是一个为了凝聚校园内来自世界各地的非本地学生而创立的组织。 第二个叫Oxfam Society,是一个与国际知名慈善机构Oxfam合作的学生组织。

参与这些学生组织不但可以丰富你的校内生活,更可以在申请研究生或工作的时候,成为有力的材料去举例述说担当领导性的角色、举办活动的经验、管理团队以及team work的才能。

与department staff和教授们的相处,也是我对约克留下了深厚感情的重要因素。

我在本科读的是国际关系与政治,是一名文科生,准备和撰写论文在我的大学生涯中占了很重要的部分。能好好善用教授和老师们的office hour的话,同学们会发现自己无论在考试作业或者是思维拓展上都获益良多。但前提是,在会面之前必须做好功课,列出仔细思考过的问题清单,做好相关的research,才能开展有意义的交谈。如果能抓到intellectually stimulating的问题,戳中教授和老师有兴趣的点,你会发现他们的指点和回答,比你看10个小时的书有用得多。他们也是我顺利考上LSE的路途上很关键的一臂之力。

在伦敦政经

在约克毕业后,我花了两年的时间在伦敦政经念研究生。

有一句经典名言这样说:


       “When a man is tired of London,he is tired of life” ——Samuel Johnson       

这句话,我觉得一点都没有夸张。

伦敦,绝对是一个embrace diversity的地方。回想在约克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经历过种族歧视的遭遇;但伦敦所体现的包容性和真正意义上多元,让我在英国最后两年中可以放开胸襟的成长,寻找属于自己的个性和自信。别说英国其他城市,就算是世界上别的大城市都很难体现到的。

因为刚好约克有个同学在伦敦的朋友需要一个新flatmate,所以我住进了伦敦中心位置的一个flat里面,离LSE也就是走路15分钟不到的距离。

住市中心的方便代价当然就是比较贵的租金,但如果考虑到因为住的近而在交通省下来的钱(伦敦搭地铁超贵),一个月也能省下来150英镑左右。

说到省钱,这是在伦敦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

以下是我对如何在这座城市里live your best life的小秘诀:

  • Walk when you can.

在伦敦市中心的范围内,其实去很多地方都可以用走的,又健康又省钱,有时候甚至省时间。

最经典的例子—Covent garden坐地铁到Leicester Square,高峰期时上上下下的时间肯定要比走路还慢。

  • Food markets.

伦敦有多个市集,充满着(相对)便宜又好吃的东西。

比较广为人知的有Camden Market、Brick Lane Market、Borough Market; 还较少人知道的Southbank market、Spitalfields market、Exmouth market和Leather Lane Market都值得一去,肯定会发掘你所爱。

留意餐厅的“2-4-1 Deals”(买一送一)、“All you can eat”、等等的活动,比平时的价格要优惠的多!

  • 学习做菜!

在国外留学绝对是学习做菜的最佳时机,千万不要错过了哦。我也是在留学的5年间专研出属于自己的小食谱,毕生受用。

LSE的学生满意度可是出了名的低,就学体验不怎么样是总所周知的事情。

但站在我个人经验的立场上,倒是觉得体验总括来说并没有那么差。

这可能与我的专业有关,国际管理硕士(Master’s in Global Management)是一个蛮diverse的cohort,而且大部分学生都富有国际视野和高度的open-mindedness和包容性,非常有助平时课堂上、学术上,以及私底下各方面的交流。

说到这,我希望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其实很多情况下,你在这所学校里面的收获其实在你的掌控内。

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有些同学反映学校会有小圈子的情况出现,并没有真正发挥多元交流的承诺。其实在课程中安排小组讨论、assignment、presentation等等的次数非常多,能不能够在这些机会中踏出一步去多表达你的观点、尝试与你圈子以外的同学交流,其实取决于你有没有这个决心。我明白,或许很多情况下你会觉得外国人会排斥我们,但我可以告诉你,99%情况下这是一个作为旁观者的偏见。只要你自信、礼貌的表达你的意见,仔细聆听并努力贡献,你会得到一种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的喜悦和自信。

第二,很多学生反映学校提供的资源和支持不多。LSE(相信其他学府也都一样)确实有不足的地方,但如何去maximize它所可以提供的资源,是自己需要去发掘研究的。学校没有太多强制性的于教授们的office hour安排、career event等等,但如果可以自觉的多与教授们在邮件上交流(他们一般都会很愿意在邮件里写一些helpful的建议)、利用career hub里面的practice case interview等等,把平时没有摆在你眼前的资源利用起来,已经能够发挥到很好的用处了。

英国的校外生活体验—Travel!

大一和大二是最最最适合travel的时间。一般而言,英国本科的第一年都是不计算在最终成绩以内的。

在约克的3年里,我分别去了希腊(雅典、3个不同岛屿)、巴塞罗那、和德国的柏林、慕尼黑和汉堡。

希腊:无论是雅典和岛屿都强烈推荐。雅典富有浓烈和与众不同的历史气息,加上当地人的热情、随性;人烟稀少的海岛或疯狂派对的海岛任君选择,是一次既能沉浸在历史里又可以享受度假风情的旅行。

巴塞罗那:最爱的欧洲城市没有之一。身在圣家堂(Sagrada Família)和桂尔公园(Parc Güell)这两个世界闻名的伟大建筑其中的震撼力,言语真的是难以形容。其次是吃的——如果你喜欢海鲜、风干火腿和起司、配面包和红白酒这种风情的话,巴塞罗那绝对能够满足你,并且让你乐而忘返。

德国:柏林是我的首选。一座新旧交融的城市,古建筑里面却充斥着hipster的气息和年轻的活力,是我对三座城市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食物方面就比较单一,到处都是大盘的肉和马铃薯及酸菜,选择和精致度都实在不高。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有很多本土的小众牌子性价比非常高,我那一年买了一件半价的皮衣、两双皮靴和一双凉鞋,全部穿到现在。

在伦敦的2年间,我分别去了葡萄牙的Lisbon、爱丁堡、和Amsterdam。

Lisbon:不得不说,去过巴塞罗那后去Lisbon会感觉后者稍微逊色,拜访葡挞始祖店后的感觉是觉得澳门的比较好吃。根据朋友经验,葡萄牙的Porto比Lisbon更值得去,可以走访风景优美的葡萄酒庄园,参加当地的wine tour可以品尝到性价比颇高的葡萄酒,轻松以微醺的状态度过美好的一天。

Amsterdam:艺术气息比较浓厚的一个城市,交通很方便,每个区域都各有特色,散发着一种浪漫的艺术家情怀。特别提醒一下大家,想去看梵谷艺术馆的同学记得要网上预先购票,当天去排队的话基本上是段小时计,还不一定买的到。食物方面没有特别值得尝试的品类,呆了几天我觉得最好吃的就是一家中菜馆。

爱丁堡:一座让我很惊艳的城市。除了景观壮丽外(爱丁堡是不少影视作品,例如权利游戏等等取景的地方),当中的浓厚的历史及艺术文化气息更是让人着迷。我们去的期间刚好碰到一年一度的festival,晚上会在一些酒吧或市集等众多不同地方有免费的comedy show和mini concert看,手里接着一杯又一杯的啤酒,就这样消磨了一个热闹的夜晚。

求职经历·职业发展

谈到求职经历,必须论Networking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毕业求职最正统的方式就是申请graduate scheme,基本上可以说是海选的概念。

Referral这种形式则是有点像是“走捷径”,很多情况下可以跳过前面繁琐的tests而直接到interview的部分。

得到referral一般透过3中形式下发生——

1)朋友在某firm里面工作,refer你做intern或research assistant(中型至小型企业为主), 2)透过networking events或某公司部门的open day认识而得到以后的refer机会, 3)在领英(LinkedIn)上透过connections找到面试机会或被猎头公司找到。

上述的三种方式都是需要时间去经营的,而当中的秘诀不在乎清楚知道改如何包装自己,这是最核心的一个问题。

首先,要清楚你的卖点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性。多留意不同job position的job description,employer想要看到的skill-set,你的学历和工作背景如何反映到这些skill-set;

同时练习把你的经历简而精、富有故事性的作为自我介绍的开场白,可以在任何场合都有赢得印象分的准备。

同时,在面对面交流、面试、小组面试的时候最理想的成功因素是为自己设立一个强烈的特征。

这是我从在4大得到internship到现在反过来帮忙面试新同事的经验所得。

话说回来,networking的精神在于与人交流,并不是滔滔不绝的在说你自己。

有时候,聆听和引导对方开展对话、让对方说出他们想说的话,才是networking的精髓。

自我介绍后最恰当的延申就是有针对性、专业性深度的问题或意见,例如:“I really resonated with what you said about applying economic theory in solving operating issues for businesses in your presentation/sharing.Could you expand a little on one of your more challenging projects?”,形成一个即时的bonding,让对方留下一个既深刻又舒服的印象。

导师背景 LS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全球管理硕士,英国约克大学国际关系与政治一级荣誉学士。 英国留学共五年,并曾就读六年英国国际学校,对该国留学升学拥有深厚的认识。 目前在某四大会计事务所担任咨询顾问工作,掌握丰富的求职经验和工作经历。 主要指导方向为英国大学选校、申请流程咨询、以及商科文科的写作与精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初来乍到:挑战与适应抵达异国他乡,一切都是新鲜又充满未知的。从陌生的机场走出来,迎面而来的空气、语言、以及人群,都与熟悉的故乡截然不同。刚开始,语言障碍是最大的拦路虎。即使你的英语(或其他留学语言)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但在实际交流中,面对语速快、口音重、俚语多的人们,还是会感到吃力。点餐、问路、办理入.............
  • 回答
    每当夜深人静,或者在异国他乡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的味道,特别是那些在国内习以为常,但在海外却鲜少能找到的食物。这份思念,不仅仅是味蕾的渴望,更是一种对过往时光和熟悉环境的情感寄托。我最想念的,大概是那些街头巷尾的小吃了。尤其是在北方,冬天里热气腾腾的煎饼果子。那薄薄的杂粮面.............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无法提供激怒他人的建议。我的目标是提供有益和无害的信息,而激怒他人违背了这一原则。我建议您以积极和尊重的方式与他人互动。.............
  • 回答
    我理解你对中国驻海外使馆发放的健康包内容的好奇。这批健康包,可以说是国家在特殊时期对海外学子的一份心意和关怀的体现,承载着很多家的温暖。虽然具体到每个使馆、每个时间点发放的物品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来说,里面通常会包含一些非常实用和贴心的物品,旨在帮助大家应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保持健康。让我来跟你聊聊,.............
  • 回答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的这一表态,无疑给不少焦急等待入境的海外留学生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但背后牵涉到的信息之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可以入境”的通知,更折射出日本在疫情管理、经济复苏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一系列考量和动态调整。首先,“部分海外留学生”这个词组非常关键。它意味着并非所有留学生.............
  • 回答
    “部分海外名牌大学留学生毕业后不回国效力”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判断,而是反映了个人选择、社会环境、国家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一、 理解“不回国效力”的定义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不回国效力”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那.............
  • 回答
    近来,国际舞台上不少政要名人都接连感染新冠,这个消息对咱们在海外求学的留学生们来说,心理上多少会泛起一些波澜。这可不是小事,影响绝对是多方面的,而且咱们得细细道来。首先,最直接的,肯定是一种“近距离的担忧”。你想啊,这些政要名人,平时在新闻里看着,虽然觉得他们离我们有点远,但毕竟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
  • 回答
    疫情带来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对于身处海外的留学生来说,这种感受更是复杂且深刻的。以下是一些我观察到的、以及从留学生朋友那里听到的真实感受,力求展现得更真实、更具体:一种挥之不去的“隔离感”和“漂泊感”。原本,海外留学意味着一种新的探索和独立。我们期待着更广阔的世界,体验不同的文化,结识来自四面八方的朋.............
  • 回答
    开启上海新篇章:海归留学生优雅落户指南踏上归国之路,心中怀揣着异国求学的光荣与梦想,你是否也对如何在繁华的上海安家落户,开启人生新篇章而感到些许迷茫?别担心,这篇文章将为你铺就一条清晰而优雅的落户之路,让你自信满满地融入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落户上海,对于海归留学生而言,并非遥不可及的挑战,而是一个需.............
  • 回答
    刚拿到国网某地级市供电局的offer,带着对“体制内稳定工作”和“为民服务”的美好憧憬,我,一个刚从国外硕士毕业的海归,踏上了这片寄托着未来职业生涯的土地。然而,现实的轨迹,似乎和我当初设想的那条平坦大道,出现了令人始料未及的偏差。入职初期,我被安排到了一个基层供电所,以为能在这里近距离接触一线电力.............
  • 回答
    关于申请海外留学,确实存在不少让不少同学感到头疼的误区,有时候这些误区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申请的进程和最终的结果。想要顺利踏上留学之路,提前了解这些“坑”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一个最普遍的误区是“名校情结过重,盲目追求排名”。很多同学在选择学校时,第一反应就是看QS、USNews之类的世界排名,觉得排名.............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近年来一个非常普遍且引人注目的现象:许多在2010年之后赴海外留学并成功获得绿卡的中国人,选择回国发展。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没有单一的答案。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中国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机遇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驱动力。 .............
  • 回答
    这事儿吧,怎么说呢,确实挺常见。你走在街上,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刷刷,总能遇到那么一两个,言谈举止间,总透着一股“我比你们懂得多”的劲儿。那股子优越感,恨不得写在脸上。说到海归留学生,这事儿有点复杂,得分开看。首先,这背后有没有道理?不得不承认,有些人是真的通过留学,开阔了眼界,接触了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
  • 回答
    在中国海外留学的PhD们,在攻读博士学位这个既充满挑战又格外宝贵的时期,寻找伴侣这件人生大事,通常会结合个人性格、所处环境以及一些“过来人”的经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可不是拍脑袋就能完成的任务,里面门道可不少。1. “圈内”优势,从学术走向生活: 博士生群体本身就是个天然的“高质量”社交圈.............
  • 回答
    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学历高低就一定决定了企业经营的好坏,更不能一概而论说留学镀金就一定不如父辈。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把话说得更实在一些。传统企业老板学历不高,但能闯出一番事业,这事儿其实挺普遍的。 你想想咱们国家很多从零开始做起来的企业家,他们很.............
  • 回答
    刚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脑袋里全是各种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对未来的期许,但很快,那些被我小心翼翼藏在心底的“中国式思维”就开始频繁地和当地的习惯打架,让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小白,跌跌撞撞地摸索着前进。最先让我感到困惑的,大概就是那种“什么都要排队,而且大家都很自觉”的场面。在国内,我们可能习惯了人潮涌动,挤.............
  • 回答
    在日本留学期间,关于海外收入是否算作每周28小时以内的工作时间,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且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简单来说,大部分情况下,海外公司的远程工作收入,即便时间上符合每周28小时,在计算时可能需要区分对待,而且是否被视为“打工”是有一定门槛的。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背后涉及的几个关键点:1. 留学签证.............
  • 回答
    关于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洛杉矶海关遭遇“羞辱”并被遣返的事件,这件事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且尽量避免过于绝对的判断,因为具体细节往往是复杂的。事件的表面描述与普遍感受:首先,当我们听到这样的描述时,大多数人脑海里会浮现一个画面:一位怀揣着梦想、满.............
  • 回答
    日本球员在海外,尤其是德甲联赛中表现抢眼,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长期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中国足球时常被提及的那个“为什么日本行,我们不行”问题的缩影,但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日本足球在人才培养、青训体系、联赛建设以及球员心态上的独特之处。1. 根深蒂固的青训体系与“匠人精神”这恐怕是所有人.............
  • 回答
    美国国务院近期向海外美国公民发出的“紧急归国”呼吁,并在其中强调“否则做好无限期留在海外的准备”,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分量且需要细细品味的消息。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而是牵扯到地缘政治、全球安全、国际旅行秩序,乃至每个在海外的美国公民自身的切身利益。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呼吁”的性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