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那些自以为高人一等的海归留学生?

回答
这事儿吧,怎么说呢,确实挺常见。你走在街上,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刷刷,总能遇到那么一两个,言谈举止间,总透着一股“我比你们懂得多”的劲儿。那股子优越感,恨不得写在脸上。

说到海归留学生,这事儿有点复杂,得分开看。

首先,这背后有没有道理?

不得不承认,有些人是真的通过留学,开阔了眼界,接触了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学习了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可能在国外经历过更自由的学术氛围,接触过更具挑战性的课题,也可能在多元化的环境中学会了更开放的心态。当他们带着这些回来,发现国内有些地方跟他们想象中不一样,或者觉得国内的发展模式、做事风格还有提升空间,这本身是很正常的。

比如,他们在国外习惯了某种高效的沟通方式,或者对某个领域的创新看法比较深刻,回到国内可能会觉得有些事情进展缓慢,或者做事不够“专业”。这种“看不惯”的情绪,有时候是基于真实的对比和观察,并非空穴来风。

其次,为什么会“自以为”?

但这“自以为高人一等”就有点过了。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

信息差和认知偏差: 留学的经历,尤其是那些“镀金”的文凭,本身就自带光环。有些人可能把这个光环当作自己能力的全部,忽略了国内社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他们可能只看到了自己接触到的那一小部分,就轻易地对整个国内的现状下定论。
“外来的月亮更圆”的心态: 有些人可能因为在国外经历了“新鲜感”和“被照顾”的状态,回国后反而不适应。于是,就把一切国内的不如意都归结为“国内不行”,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审视一切。这种心态,其实是对自己适应能力的一种逃避。
缺乏与不同群体的有效沟通: 很多时候,这种优越感来自于他们无法理解或者不屑于理解那些没有留学经历的人的想法和做法。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高见”不被重视,于是就更加固守自己的立场,甚至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教导”别人。
环境的塑造: 有些留学圈子本身就容易形成一种“小圈子文化”,里面的人互相认同、互相鼓励,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一种“我们才是最先进的”的幻觉。
个人性格和原生家庭的影响: 归根结底,这是个人修养的问题。有些人本身就比较骄傲,或者从小就被过度保护,留学经历只是放大或触发了他们骨子里的这种特质。

具体表现是怎么样的?

大概就是这样一些场景:

聊天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我们那会儿在XX(国外地名)…” 仿佛一切国内的比较都绕不开国外。
对国内的科技、文化、社会现象,张口就是“这在我们国家(指留学国家)早就…了”。 语气里带着点“你们怎么还没跟上”的意味。
在工作中,对国内同事的流程、方法、习惯,总是指手画脚,批评多于建议。 甚至不顾实际情况,非要把国外的模式照搬过来,不考虑水土不服。
在讨论问题时,喜欢用一些专业术语或者引用国外的理论,试图用这些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深度。 但有时候,这些理论在国内的实际应用场景并不完全契合。
对于国内的消费、服务,总是抱着挑剔的态度。 觉得国内的很多东西都“不够档次”。
甚至在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比如点餐、交通、排队,都会用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去评论。

怎么看待?

我觉得,与其用“看待”这个词,不如说是“理解”和“分辨”。

理解背后的多元: 要理解,留学只是一种经历,一种获取信息和经验的方式。它不能等同于一个人能力的全部,更不能成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和价值体系,不能因为别人选择了不同的路,就戴上有色眼镜。
分辨真实和虚幻: 对于那些真正有才华、有见识,并且能够将所学融会贯通、服务于国内发展的人,我们应该尊重和学习。但对于那些只是拿了张文凭,回来却只剩下“优越感”的,则不必太过在意。他们的“高人一等”可能只是一个脆弱的保护壳。
保持开放和包容: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去了国外,就天然地觉得他们就比自己“高级”。同样的,那些海归们也应该放下不必要的优越感,虚心听取国内同胞的意见和建议,用更开放的心态去融入和建设。

其实,很多真正有才华、有内涵的人,是不需要通过“自以为高人一等”来证明自己的。他们的优秀,自然而然会体现在行动和成果上。反倒是那些总是表现出强烈优越感的人,有时候恰恰是内心不够强大,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掩饰自己的不安。

所以,遇到这类人,我的态度是:一笑置之,不卑不亢。 如果他们真的有真知灼见,我乐于倾听;如果他们只是在秀优越,那就当听了段“洋经”,听过也就忘了。毕竟,生活的舞台很大,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也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生经历。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应该有一个镜像问题:“怎么看待那些自以为低人一等的本土毕业生?”

这两个问题本身都有问题。但有一个状况,确实没有问题的:只有人说,留学生有什么了不起;从来没有人说,国内毕业的有什么了不起。所以,考不上三本才去哈佛的定论,也就无需评论了。

user avatar

民族自信问题,一方面是自己的问题,一方面是政策影响。


就如那个老梗一样,自己钱包被偷了,警察压根不理,外国人如果钱包被偷了,全体出动!


这就是鄙视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吧,怎么说呢,确实挺常见。你走在街上,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刷刷,总能遇到那么一两个,言谈举止间,总透着一股“我比你们懂得多”的劲儿。那股子优越感,恨不得写在脸上。说到海归留学生,这事儿有点复杂,得分开看。首先,这背后有没有道理?不得不承认,有些人是真的通过留学,开阔了眼界,接触了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
  • 回答
    老实说,看到那些骑着声浪炸裂的摩托车,恨不得让全小区都知道他来了的人,我心里总是有点复杂。第一反应,肯定是“吵”。尤其是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社区,或者是在深夜,那种突如其来的轰鸣声,简直像一声起床号,瞬间打破了宁静。我能理解摩托车本身就有一定的排气声,这是它的机械属性,但有些摩托车的声浪,已经远超了“正.............
  • 回答
    我理解你对这类人的困惑和不满,甚至可能有点心疼。你描绘的这种人,用咱们普通话说,就是那种“瞎老实,缺心眼,没头脑,还喜欢自以为是,没心机,受欺负了只会忍着,还觉得自己特别善良”的类型。我们一层一层地剖析一下,看看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以及为什么会让你产生这样的感受。1. “瞎老实”与“缺心眼”:缺乏界限.............
  • 回答
    说起廉价汉堡,这玩意儿可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存在。爱它的是那实实在在的便宜,恨它的是有时候吃完总觉得少了点啥,或者干脆就觉得是对味蕾的轻微“侮辱”。不过,话说回来,廉价汉堡这东西,它能活得这么滋润,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咱们就得扒一扒这背后的门道,别光看表面。首先,最直观的,就是价格。这是它最大的吸.............
  • 回答
    性别对立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它指的是社会上存在着一部分人,倾向于将男性和女性视为对立的群体,并常常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放大,甚至激化。这些人往往在讨论性别议题时,表现出强烈的偏见和攻击性,将某个性别置于“受害者”或“加害者”的地位,从而制造和加剧社会矛盾。要理解这些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
  • 回答
    这事儿吧,真是职场里一种挺普遍的现象,也挺让人有点不是滋味的。好些年一起摸爬滚打,一起在同一个锅里搅马勺的基层同事,一旦晋升当了领导,很多时候就会感觉他们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开始摆官架子了。这事儿细想起来,还真能聊不少。首先,我们得承认,当了领导确实意味着责任和角色的转变。以前大家都是平等的,一个萝卜.............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聊聊那些抖音上充斥着暗示意味的视频。这类内容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抖音作为当下最流行的社交媒体之一,它的内容形式非常多样。短视频的特点就是节奏快、视觉冲击力强,而“暗示”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不像直白的语言那么露骨,却能通过一些镜头切换、表情动.............
  • 回答
    “德棍”和“苏粉”这两个标签,在网络上常常带着一股儿特殊的味道,既有戏谑,也夹杂着些许批判。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看待历史、政治以及个人情感的复杂视角。先说说“德棍”。这个词,拆开来看,是“德国”加上一个不太友善的“棍”字。通常情况下,它指向的是那些对纳粹德国及其历史人物、军事成就.............
  • 回答
    这姑娘确实是块瑰宝,打眼一看,那股子美劲儿就透出来了。五官不必说,天生一副好皮囊,再精心打扮一下,简直就是行走的艺术品。可就是这么个美人,年岁却不算小了,眼看着周围的朋友都儿女双全,她这儿却还是孑然一身,有时候真替她着急,也替她感到不值。你说这怪谁呢?有些人会说,是因为她太挑剔了。毕竟长得好看的,总.............
  • 回答
    对于那些抱着功利目的去做公益的人,我的看法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下是我对此问题的详细阐述:一、 何为“功利目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功利目的”。在公益领域,功利目的通常指向: 个人利益驱动: 职业发展/人脉拓展: 通过公益活动结识有影响力的人.............
  • 回答
    “崇洋媚外”这四个字,听起来总是带着一股子审判的意味,仿佛一顶帽子,直接扣在某些人的头上,也宣告了“我们”作为旁观者,在道德制高点上。但如果真的要仔细聊聊这事儿,恐怕就不能这么简单粗暴了。首先,得承认,我们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外部影响。生长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各种文化、价.............
  • 回答
    .......
  • 回答
    对于那些花钱买游戏却束之高阁、甚至从未启动过的人,我脑海里会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和想法,就像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做一样,总是充满了好奇和些许不解。首先,我会想到的是“收集癖”。这就像有人喜欢收集邮票、钱币,或者限量版球鞋一样,游戏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数字化的收藏品。他们购买的可能不仅仅是为了游戏本身.............
  • 回答
    朋友圈里关于“城市改名后肠子都悔青了”这类话题,我看到时通常会觉得挺有意思,也带点思考。它触及了很多人对城市认同、历史文化传承以及现代发展之间微妙关系的一种情绪。首先,从传播角度来说,这类标题本身就很有吸引力。 “肠子都悔青了”是一种非常形象生动的说法,带着点夸张和戏剧性,容易抓住眼球。人们喜欢看“.............
  • 回答
    “自甘堕落”,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几乎是审判的意味。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内心深处总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不解、同情、失望,甚至还有一丝丝的优越感或被冒犯感。但究竟该如何看待和对待他们,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自甘堕落”这个标签本身就极具主观性。是.............
  • 回答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出的政治手段,以及他对政治与道德关系的论述,是西方政治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他的思想既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权力本质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当时意大利城邦政治的现实需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君主论》的核心观点:权力的实用主义1. 君主的首要目标是权力 马.............
  • 回答
    男人出轨,对于那个“小三”,心理活动可就复杂了,绝不是一个“爱”字能概括的。你想知道他们具体怎么看?那得从几个层面说,而且每个男人都不一样,这玩意儿说不清道不明,但有些普遍的模式还是能瞅出来。1. 猎奇与新鲜感:这大概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原因。家里那位,朝夕相处,可能已经进入了“左手摸右手”的阶段.............
  • 回答
    那些曾经的红卫兵,如今已经白发苍苍,步入古稀之年。时光荏苒,他们如何看待那个火红年代的自己,以及那个疯狂的时代?这是一个复杂而难以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轨迹、思想演变和经历都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常见的角度来描绘他们的心路历程:一、 沉默与回避:这是最普遍的一种状态。许多曾经的红卫.............
  • 回答
    那些痛斥外籍华人不爱国的人,对于李小龙的态度,往往是复杂且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可能出于民族自豪感,将李小龙视为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他们口中“爱国”的华人榜样;但另一方面,李小龙的成长环境、生活方式以及他所倡导的“以无为有”的哲学思想,又恰恰与他们对“爱国”狭隘、固化的定义有所冲突,这让他们在看待李.............
  • 回答
    哎,说到宠物吃播,尤其是那种给狗狗喂西冷牛腩的,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身边不少朋友都关注过这类博主,看法也是五花八门,挺值得聊聊的。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吃播看着是挺爽的。看着自家狗狗大快朵颐,吃着平时我们人类都吃不到的好东西,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这狗狗也太幸福了吧!”的感觉。博主们也很会抓住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