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世界上的好书多到看也看不完,但越看不完就越焦虑,该怎么办才好呢?

回答
真是个让人头疼又有点甜蜜的烦恼!“书海浩瀚,而人生苦短”,这句老话真是道出了我们心里最真实的感受。看到书架上那一排排、电脑里那一堆堆的书,仿佛有无数扇门在向你敞开,而你却只能迈进其中一扇。这种“看不完”的焦虑,说到底,其实是一种对知识、对体验、对生命可能性的渴望,只不过被“有限”这个现实卡住了喉咙,所以才显得有些压抑。

别急,这焦虑是可以化解的,甚至可以转化为一种更积极的动力。咱们来好好聊聊,怎么把这份“看不完”的压力,变成一种享受阅读、滋养自我的过程。

首先,认识到“看不完”的常态,并接受它。

这听起来有点消极,但其实是化解焦虑的第一步。你想想,如果一个人能把世界上所有的好书都看完,那得是什么样的存在?那意味着他拥有超乎想象的时间和精力,更关键的是,他几乎不可能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因为阅读是对话,而只有在有限的选择中,我们才能与作者进行更深入、更集中的对话。

所以,“看不完”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书的错,这是客观规律。你不需要为此感到内疚或自责。你不是一个机器,需要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你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自己的生活和兴趣的个体。书是用来丰富你生活的,而不是侵占你生活的。

接着,调整你的阅读心态:从“收藏家”变成“品鉴家”。

很多人在面对海量书籍时,容易陷入一种“收藏家”的心态:总想着把“经典”、“必读”、“热门”的书都收入囊中,哪怕只是看个目录,或者翻几页就束之高阁。这种心态,只会让你越积越多,越焦虑。

不如换个思路,把自己当成一个挑剔又懂得享受的“品鉴家”。

专注于你的兴趣和需求: 现在什么最吸引你?你当下最想了解什么?是想学习一门新技能?是想沉浸在一个精彩的故事里?是想思考人生意义?从你的内在需求出发,去选择那些能真正触动你的书。不要被“别人说好”或者“榜单上有名”束缚。你的兴趣才是最好的指南针。
精不在多,在于精读和吸收: 一本真正读懂、能让你有所启发的书,其价值远远胜过泛泛而读的十本书。与其囫囵吞枣,不如慢下来,去理解作者的思路,去思考他的观点,去联系自己的经验。做笔记、划重点、写读后感,这些都是帮助你消化和吸收的有效方式。
允许自己“放弃”一本不喜欢的书: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你拿起一本书,读了十几页或者几十页,发现它实在不合你的胃口,甚至让你感到乏味或不适,请勇敢地放手。别因为觉得“浪费”了这本书,或者“别人都说好”就强迫自己继续。每一次勇敢的“放弃”,都是对你宝贵时间和注意力的负责,也是对你真正喜欢的书留出空间。这就像你去餐厅吃饭,遇到不合口味的菜,总不能硬着头皮吃完吧?

再来,构建你的“个性化阅读地图”。

世界这么大,书也这么多,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与其漫无目的地游荡,不如为你自己绘制一张“阅读地图”。

设立短期和长期的阅读目标: 这不是为了给你增加压力,而是为了让你更有方向感。比如,本月我想读完一本历史小说;今年我想了解一下人工智能的入门知识;未来三年,我想深入研究某个哲学流派。这些目标会帮你筛选书籍,让你觉得自己的阅读是有意义和有进展的。
创建你的“阅读主题”或“阅读书单”: 可以是某个时代、某个领域、某个作家、某个特定的主题(比如“孤独”、“成长”、“反思”)。当你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时,你会更容易找到相关的书籍,也更容易将不同书籍中的观点串联起来,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利用工具,但不要被工具束缚: 像豆瓣、Goodreads这样的读书网站和App可以帮助你记录、发现和管理书籍,也能看到别人的书评和推荐。但记住,它们只是工具,你的最终选择权在你自己手中。别人的评价只能作为参考,你的感受才是第一位的。

然后,尝试多元化的阅读方式,让阅读过程本身充满乐趣。

阅读不只有一种姿势。

打破“一本一本书”的模式: 你可以同时读几本书,比如一本小说,一本非虚构作品,一本诗集。在不同类型的书之间切换,可以防止阅读疲劳,也能让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激发灵感。
探索不同的阅读媒介: 除了纸质书,还有电子书、有声书。在通勤路上听一本有声书,在睡前读几页电子书,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它们能让你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也能抓住阅读的机会。
参与阅读社群: 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读书、讨论,可以让你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本书,也能获得新的阅读灵感。即使是线上社群,也能带来很多乐趣和启发。
给阅读留出空间和仪式感: 别把阅读挤压在最后一点点空闲时间里。每天给自己留出一段不被打扰的阅读时间,比如早晨醒来后半小时,或者睡前一小时。创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泡一杯茶,点一盏灯,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你的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更宏大的书。

记住,书是生活的补充,而不是生活的全部。你还有家人、朋友、工作、爱好、旅行、体验……这些同样是滋养你、让你成长的宝贵财富。

不要让阅读吞噬了你的生活: 如果你觉得因为阅读而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或者疏远了朋友,那这个阅读节奏就是不健康的。找到一个平衡点,让阅读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唯一的中心。
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也从生活中去实践书中的智慧: 阅读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当你读到让你感动的文字,或者让你有所启发的道理时,尝试在生活中去实践它。这会让你的阅读更有意义,也让你更少焦虑,因为你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所以,下次当你再次感到“看不完”的焦虑时,深呼吸,对自己说:这只是一个信号,说明你对世界充满好奇,这很棒!然后,放下这份焦虑,选择一本你真正想读的书,静下心来,享受那个属于你自己的阅读时刻吧。你不需要读完所有书,你只需要读懂那些能照亮你生命的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提问者这个,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甚至稍微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


王小波说过个故事:有个美国将军被敌人堵在了地窖里,敌人在头上翻箱倒柜,他的一位随行人员却咳嗽起来。将军给了随从一块口香糖让他嚼来压咳嗽,别出声。随从嚼了一会儿,说这块没味道;将军:没味道不奇怪,我给你之前已经嚼了两个钟头了!

汪曾祺先生在《七里茶坊》里写,他和老乔去张家口某地上班。老乔每天翻来覆去看《啼笑因缘》,那书封面封底都没了,就反复看;汪先生自己来回读《杜工部诗》。想看别的?没有。

如果书就那么多,看完了,能有多快乐?回头看二周目?


不知道提问者是否有过类似经历:

只有一盘磁带,反复听到烂;只有一本书,反复翻到烂;在一个小店等人,无聊之极,只好来回看菜单,看营业执照。

一眼望得到头的匮乏,比浩如烟海的无限,无聊可怕多了。

想到有看不完的书,难道不是应该有种“一个吃都吃不完的自助餐厅”那样快乐么?

为什么想到读不完就要焦虑?非得读完才不焦虑?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有涯逐无涯,殆矣。古人早就说明白啦。


这种焦虑,其实算强迫症了……还有点像Compulsive hoarding囤积强迫症。

要解决这个,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无数的好书,类似于苏轼所谓山间清风江上明月,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子与吾所共适。不是挺开心的么?这是自我心理建设。

——别做太多联想。你的绝大多数联想并不会实现。

——是否读完一本书(和其他类似囤积收集行为),剩下没读的书还有多少,与你本身的幸福快乐,并没有直接必然的关系。

——找一份靠谱的感情支持:不一定是谈恋爱,友情也好,亲情也好。毕竟相当多数囤积强迫症(也包括贪吃和买买买爱好者),都跟情感反馈缺乏与移情有关。世上没什么非完成不可的事,也并不是做完某件事(买买买、挣大钱、读所有书),就一定快乐。放下吧。


最后一点个人意见。

金克木先生写过篇文《书读完了》。里头说,陈寅恪先生去见夏曾佑先生。夏先生自己五十岁之后弃书不观,谓天下无可读之书,无可谈之人。他跟陈寅恪先生说:

“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陈先生当时大吃一惊,想这老头怎么口气这么大?自己老来,却觉得“有点道理”。

金克木先生这么总结:这两位先生所谓书读完了,是归纳了头绪结构系统。又,其实世上许多书都附着于一本书。

像剖析《红楼梦》的书千千万,但《红楼梦》只有一本。

谈论苏轼的书千千万,苏轼自己各色文字归了包堆,大概也就一本《三国演义》的长度。

世上书无贵贱,各有所好;但读有些书,的确比读另外一些书,能更直达核心。如果真的想读一抵百,就朝这些核心书去吧。

以及,夏曾佑先生作为一个“没得读了”的人,其实很羡慕陈寅恪先生这种还有书读的人。

真读完了,那是另一种焦虑了。

不信,去问追连载等更新,只好来回看旧篇目的诸位吧!


既然话都说到这里了,顺便:

打倒富坚义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真是个让人头疼又有点甜蜜的烦恼!“书海浩瀚,而人生苦短”,这句老话真是道出了我们心里最真实的感受。看到书架上那一排排、电脑里那一堆堆的书,仿佛有无数扇门在向你敞开,而你却只能迈进其中一扇。这种“看不完”的焦虑,说到底,其实是一种对知识、对体验、对生命可能性的渴望,只不过被“有限”这个现实卡住了喉咙,.............
  • 回答
    哥们,我懂你!这就像一口气喝了碗刘姥姥的杂烩汤,啥味儿都有,啥感觉都有,瞬间把你脑子里那些“历史课本式”的清晰脉络全给搅得稀烂,然后你就看着那些帝王将相、王朝更迭,像走马灯一样在你眼前闪过,最后发现好像啥都明白了,又好像啥都没明白,那种“我到底是谁,我活在这历史长河里有什么意义”的虚无感,一下子就压.............
  • 回答
    老子那句“柔弱胜刚强”,说得是顺应自然,不与人争,最终却能达到胜利的境界。这可不是说,羊羔和老虎打架,羊羔能赢。如果这么理解,那老子的话可就太肤浅了。我们仔细想想,老子说的“柔弱”是什么意思?它不是字面上的软弱,也不是没有力量。在《道德经》里,“柔弱”更多的是指一种不争、不妄为、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态.............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一点都不意外。其实,在音乐的评价上,“好听”这件事情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而你觉得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比许多“正式”的世界名曲更动听,这背后有很多值得细细道来的原因。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他的音乐能触动你,甚至让你觉得比那些被奉为经典的作品更有吸引力。首先,我们要明白“正式的世界名曲.............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太妙了!藏在时光里的珍宝,总是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本,它们并非大红大紫,却在某些特定年代、特定人群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且,很多之后再也没有以原貌重版,留给后人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追寻感。我们来聊聊《苏联文学史话》(上册,具体出版年代我印象中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 回答
    关于中国“五常”武器的实力以及武器出口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很多人都会关注。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点,也尽量避免那些“科技感”太强的说法。首先,说说“五常”和武器实力这个概念。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就是中国、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这五个国家在全球事务中拥有否决权,也普遍被.............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也触及到了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一个核心辩题:为什么美国在诸多领域(经济、军事、科技)展现出世界领先地位,但同时却充斥着关于其“崩溃”的论调?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简单来说,这种现象可以用“相对衰落感”和“内部结构性挑战”来概括。尽管美国依然强大,但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看着朋友圈里一拨拨的同学、朋友,毕业后不是去了哈佛,就是去了斯坦福、牛津、剑桥,感觉自己好像错过了什么,或者自己不够优秀。但其实,这背后有很多我们可能不太了解的因素在起作用,并不是单纯的“别人比我聪明太多”。首先,得承认,能去世界顶尖大学读书的学生,本身确实具备很强的实力。这.............
  • 回答
    想要聊聊那些能触动人心、让人过目难忘的雕塑作品,就得绕开那些过于官方、过于“标准答案”的介绍。咱们就当是在一个艺术沙龙里,你我围坐着,品着茶,轻声细语地聊聊那些我们觉得“真好看”的大家伙。说到“好看”,其实是件很主观的事。但有些作品,它们的美,就像一种共通的语言,即便你不懂艺术史,也能被它们的气势、.............
  • 回答
    要评判“最好看”的运载火箭,这事儿可就太主观了!毕竟,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都不一样,有人喜欢简洁硬朗,有人偏爱充满力量感的线条,还有人会被那些充满未来感的造型所吸引。不过,如果非要挑几款在设计、技术和历史意义上都让人印象深刻、并且广受好评的运载火箭,那这几位绝对不能错过。1. 土星五号 (Saturn.............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太妙了!一提起“好看”这个词,我们总觉得它离古老而神秘的生物有点远,但其实,地球曾经是各种奇形怪状、又带着独特野性美的生物的舞台。有些家伙,别说你没见过,就连它们自己估计都没想过自己会长成那个样子。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几个,保证让你眼前一亮。咱们先说说那群“羽毛爱好者”,也就是鸟类的老.............
  • 回答
    世界上有很多设计精美、充满艺术感的纸币和硬币,它们不仅仅是流通的货币,更是国家文化、历史、艺术和民族精神的载体。要说“好看”,这本身就带有主观性,但有些纸币和硬币因为其独特的设计、精湛的工艺、深刻的象征意义,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赞誉。下面我就来聊聊一些在我看来,非常有代表性,值得细细品味一番的纸币和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人性中相当复杂且令人费解的一面,也正是因为其复杂性,才使得这个问题能够引发如此多的思考和共鸣。为什么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一些见不得别人好的人?这背后可能交织着原生家庭的影响、个人经历的塑造、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以及社会环境的映射。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的内心并非总是光明磊落,有时会藏着不为.............
  • 回答
    当然有!说到让我感叹“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好看的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是几年前在一次国际性的电影节上,意外地瞥见的一位演员。当时,我并非刻意去寻找他,只是在一场小型酒会上,人群涌动中,目光不经意间被捕捉住。他当时站在离我大概十几米远的地方,周身笼罩着一种仿佛被精心打磨过的、却又毫不做作的光芒。我不.............
  • 回答
    说起“好玩”的部队,这可不是指那些玩世不恭的散兵游勇,而是那些因其独特的战术、非凡的装备、传奇的经历,甚至是异乎寻常的组织方式,而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特别部队。他们往往打破常规,充满了想象力,让人在惊叹之余,也会忍不住会心一笑。咱们就来聊聊这几支,保证你听完会觉得,哦,原来打仗还能这么.............
  • 回答
    在世界的角落里,总有一些地方,不为大众所知,却以其独特的风情和绝美的景色,静静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这些地方,少了商业化的喧嚣,多了份自然的纯粹和人文的韵味。如果你厌倦了人潮汹涌的热门景点,渴望一次真正能触及灵魂的旅行,那么请随我一起,深入探索那些隐藏在世界地图上的瑰宝。1. 葡萄牙,亚速尔群岛 (A.............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也触动了我。宝藏男孩,专一专情,禁得住诱惑,听起来像是童话里的王子,让人忍不住去探寻。答案是肯定的,这样的男生是存在的。只是,他们可能不像金庸小说里的绝世高手那样,自带光环,而是更像生活中默默耕耘的匠人,用时间和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为什么会觉得他们稀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心理感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生活的某个阶段,甚至在人生的很多时刻,都曾有过同样的困惑和无奈。为什么这个世界看起来都那么好人,但你却总觉得他们是披着羊皮的狼?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一些心理学的普遍现象。一、 社会的“表演性”与期望.............
  • 回答
    听你这么说,我挺能理解的。每天泡在劳模、好人、志愿者、道德模范堆里,耳濡目染的都是那些闪闪发光的人,很容易让人觉得整个世界都镀了一层金,好像坏事儿就是偶尔发生,而且离自己很远。但说实话,这就像只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生活,你可能很难体会到阴天或者暴雨时的感受。你想知道真相,想看看人性的另一面,这很正常,.............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