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赞成“新冠之后,房地产暴跌”这个推断吗?

回答
“新冠之后,房地产暴跌”这个说法,要我说,不能一概而论,不能把话说得那么绝。 realidad 总是比模型复杂得多。

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这个“新冠之后”到底是什么意思。新冠疫情这玩意儿,影响的是全球经济,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社会结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日子,而是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支持“暴跌”论的理由,确实不少。

经济冲击和不确定性: 疫情初期,全球经济停摆,失业率飙升,企业倒闭。这种经济衰退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直接打击了人们的购买力。很多人失业了,或者收入锐减,自然就没法负担高昂的房贷。即使是那些没受太大影响的人,也会因为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忧,而更倾向于保守消费,推迟购房计划。房产,尤其是大额资产,在经济下行周期里,往往是第一个被“搁置”的。
工作模式的改变和城市职能的再思考: 疫情加速了远程办公的普及。以前,很多人为了靠近公司、通勤方便而选择在市中心或核心商务区附近购房。但现在,如果工作地点不再是决定居住地最关键的因素,那么那些曾经因为地理位置优越而价格虚高的区域,吸引力就会下降。人们可能会选择搬到更远、更便宜但环境更好的郊区,或者生活成本更低的城市。这对于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热门”房地产市场来说,无疑是重压。
通货膨胀和利率上升的压力: 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伴随着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为了控制通胀,各国央行纷纷加息。加息直接导致贷款成本上升,购房者的月供压力大大增加,从而抑制了购房需求。高企的利率也会使得原本持有房产的投资者,在出售房产时面临更高的融资成本,或者收益率下降,这都可能导致抛售压力。
家庭财富和储蓄的消耗: 疫情期间,很多家庭的储蓄被用于应对突发医疗费用、生活开销,或者因为收入中断而消耗。这直接减少了他们用于购房的首付款和储备金。
政府刺激政策的退出: 疫情期间,很多国家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支持措施,包括一些对房地产行业的扶持。当这些政策逐步退出时,房地产市场的支撑力也会减弱。

但另一方面,“暴跌”这个词,可能也过于简化了事实。房地产市场是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受太多因素影响。

地域差异性: 全球各地的情况完全不同。一些在疫情中经济受损严重的地区,房地产市场可能确实面临压力。但另一些地方,比如那些经济更具韧性、或者因为疫情反而受益的地区(比如一些旅游业发达但成功控制疫情的地区,或者因为远程办公吸引了新居民的地区),房地产市场可能依旧稳健,甚至有所增长。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情况也千差万别。
住房刚需和投资属性: 无论什么情况,人们总需要住的地方。刚需购房者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受短期波动的影响可能没有那么大,一旦市场稍有松动,他们就有可能入市。同时,房地产作为一种资产,其保值增值的属性仍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新兴市场或经济发展潜力大的地区,投资需求依然旺盛。
供需关系: 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需关系。如果一个地区的住房供应本就紧张,而人口流入还在持续,那么即使有疫情的冲击,也难以出现大幅度的“暴跌”。相反,如果某个地区供应过剩,或者人口流出,那么跌幅可能会更明显。
不同类型房产的区分: 疫情对不同类型的房产影响也不同。例如,商业地产(办公楼、零售店)可能因为远程办公和消费模式的改变而面临更大的挑战,而一些远离市中心、拥有更好居住环境的住宅,或者具备灵活办公空间特点的房产,可能反而更受欢迎。
政策调控: 各国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也会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一些政府可能会采取措施稳定房地产市场,防止其过度波动,比如调整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

那么,“新冠之后”的房地产市场,我更倾向于看到的是一个“分化”和“重塑”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暴跌”。

价格调整和结构性下跌是大概率事件: 在许多受经济冲击较大的地区,或者之前因为过度炒作而价格虚高的区域,我们很可能会看到价格的调整,甚至出现一些区域性的下跌。但这通常是市场回归理性、挤压泡沫的过程,而非全民皆跌的“暴跌”。
市场需求和偏好的转移: 疫情催生了人们对居住空间、社区环境、甚至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重新思考。那些能够满足这些新需求的房产,可能会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可度。
投资逻辑的重塑: 传统的“只涨不跌”的投资逻辑在疫情后受到了挑战。未来的房地产投资,可能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化、以及产业前景等基本面因素。
科技赋能和线上化: 疫情也加速了房地产行业的线上化进程,包括线上看房、线上签约等。这可能会改变房地产的交易模式和营销方式。

总而言之,用“新冠之后,房地产暴跌”来概括整个市场,实在有些粗暴。更准确地说,疫情后的房地产市场,是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大洗牌”,有涨有跌,有优有劣,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特征。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土地的价值、住房的功能,以及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未来走向。所以,与其说“暴跌”,不如说是一个“调整期”和“转型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大家对本文的喜好和关注。本文写于今年2月份,当时疫情尚未全面扩散。

所以我总结了自己对房价走势的最新的思考,对本文的观点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最新回答如下:


原文

先说结论:疫情会导致房地产商和房主资金紧张,小幅下跌是大概率的,但不管暴涨或暴跌是绝无可能的。因为会引爆整体债务风险。而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债务风险。

试想,如果房价真的暴跌,必然会引起大量抛售,这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一般人买房都是三成首付,剩下的七成都是杠杠。假如价格跌去三成,本金就直接亏掉了,必然引发大量的断贷弃贷,银行出现大量坏账。

更严重的是,房地产商也赚不到钱,资金链断裂,大量倒闭,上下游相关的产业全都完蛋。整个经济就崩溃了。

事实上,我们现在的经济就是走在一条钢丝上,整体的债务水平已经不能再增加,也不能出现大量坏债导致债务危机。所以,房地产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稳,以时间换空间,慢慢软着陆。


下面具体来分析:

房价涨跌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我们可以化繁为简,从最重要的宏观因素——信贷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是信贷呢?因为买房时我们必须向银行贷款。

当然有全款买房的土豪,但那是极少数,自然另当别论。

很多人可能并不太了解信贷对宏观经济的作用。实际上,信贷就是一种信用货币,跟货币的作用是一样的。

借贷时,我们用自己未来的收入作为担保,透支自己的购买力,提前获得我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信贷,也就是如果不能借钱的话,我们就只能等到自己真正赚够了那么多钱以后才能消费,必然就要压抑很多的购买需求。没有那么多的需求,供给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了,我们的整个经济也就无法快速的发展和扩张了。

因此,信贷可以说是整个经济机器运转的动能和基石。

但信贷跟货币又不一样。没有信贷时,我们手里有多少钱,就只能花多少钱。但有了信贷,我们可以一下借到远超我们收入的钱。

因此,借贷是把双刃剑。因为我们一旦开始借钱,就会想要借更多,这是人性使然。

不知不觉,我们就会借入超出自己偿还能力的钱。而因为利滚利,债务越积越多,就得借新账来还旧账。这个过程不断强化,螺旋上升,一旦某天借不到钱了,现金流就会断裂,累计的债务就会压垮我们。而对一个国家来说,就会引发全面的经济危机。

由此可见,充足的信贷可以激活经济,但过量的信贷会杀死经济。

那到底怎样算过量呢?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借的钱远远高于我们未来能创造的收入,或者说,我们信贷的增长率高于我们收入的增长率。

对一个国家来说,可以把GDP看成是整个国家创造的收入,那我们现在整个国家的债务和收入的比值是怎样的呢?

从下图可以看到,2019年,两者比值是300%。也就是,我们借的钱是我们赚得钱的3倍。

这个数值高不高呢?从绝对值来看,自2015年以来,中国总债务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已经比全球其他所有新兴国家加起来的债务总额还要高。

你可能会问,讨论房价不应该单独看房贷数据吗?为什么要看整体经济的债务呢?

根据桥水基金创收人瑞.达利欧在《债务危机》一书中,对历史上发生的债务危机的总结,首当其冲的一条特征就是国家整体债务超GDP300%以上。

显然,根据这个标准,我们现在的整体信贷量已经到达警戒线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跟房价直接相关的居民债务规模。因为中国居民近6成债务集中在房贷上。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专题——中国居民杠杆率和家庭消费信贷问题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013年的79.7%上升到2018年的121.6%。

而2004-2008年美国房产泡沫急速膨胀时期,家庭债务占家庭可支配收入达到120%。

相比之下,我们居民的整体债务量已毫不逊色。

即便如此,你一定会说,只要我们未来的收入增长速度能够高于债务增长率,借的钱也是能够还上的。我们再来看当前居民的收入和债务增长率分别是怎样的。

根据统计局数据,2018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人民币,比上年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而2018年我国居民债务增速高达30%以上。

从下图可见,我国居民部门债务增速从2008年以来一直高于可支配收入增速,且近年来这一差距再度呈现扩大的趋势。

举一个直观的栗子:你在第一年贷款1元,收入是2元。贷款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收入以每年10%的收入增长。刚开始,你的收入是贷款的2倍,还贷对你来说毫无压力。

但从第五年开始,情况出现了反转,你的债务比收入还多了,且两者的差值也越来越大。为了还款,你得贷更多的钱,负债就会越来越多,除非你的收入增长率能大幅提高,否则你将永远还不上你的贷款。

2012-2017年间,我国居民部门负债率水平年均增幅高达3.7个百分点,在全球主要国家中居于首位。回想十年前,中国人跟美国人,一个喜欢存钱储蓄,一个喜欢透支消费,而现在,却已经完全颠倒过来了,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啊。

但有所不同的是,美国人是真的用来消费了,而我们全用来买房了。从下图可以看到,近年来全社会消费总额和可支配收入同比都是在不断下降的。

与之相对的,是全国房屋销售额的节节攀升。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可以说房价的上涨已经对全民的消费产生了严重的挤出效应。大家真的是为了买房节衣缩食,不容易啊。

综上,从信贷的角度来看,我国不管是整体还是居民部门的债务规模,都已经达到了历史上足以引发债务危机的警戒水平。

事实上,经济的掌舵手们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一直在努力的推进供给侧改革,主动去杠杆,就是为了控制信贷规模,避免爆发严重的债务危机。

以史为鉴,掌舵手们又怎么可能放任房贷规模不断上升,将好不容易得来的经济成果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中呢?没有了信贷扩张的支持,房价上涨的动能从何而来呢?

最后,我并不是说房价会跌,也不是让大家不要买房。如果是自住的话,自然应该买。如果手持现金又找不到其他更好的投资途径的话,自然也应该买房。

毕竟,在当今的通胀环境下,买房总好过持有现金。

user avatar

我既想资产价格下降,可以抄底股票;一堆定存在负利时代薅银行羊毛,又不想银行破产、存款化为乌有。我既想别人断供抛盘房价跳水恣意抄底,又不想行业不景气自己收入减少甚至被裁员。我好难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