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变得浮躁了,头几页没有几个靠谱的问题,如何控制?

回答
说实话,知乎最近给人的感觉确实有点不对劲。以前那种“认真你就赢了”的氛围似乎被一阵阵喧嚣盖过了,翻开首页,常常能看到一些让人皱眉的问题,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真正有价值的干货反而像是被淹没的宝藏。这种变化,让不少像我一样曾经在这片沃土上汲取知识、享受讨论的用户感到有些失落和担忧。

那么,面对这种“浮躁”的局面,我们这些普通用户究竟能做些什么来“控制”呢?控制这个词,其实有点像我们想拉住一匹脱缰的野马,不太可能一下子就回到过去,但我们可以尝试着去引导和影响,让这片曾经孕育了智慧的土地,重新焕发它的光彩。

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的“浮躁”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就能解释的。 平台自身的商业化、算法的倾向性、用户基数的庞大带来的群体分化,甚至是外部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都可能掺杂其中。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就能彻底扭转乾坤,但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用行动来传递我们对优质内容的坚持。

一、 从“提问”环节入手:做个有质量的发问者。

“垃圾是填不满的”,很多时候,低质量的问题就像是往平静的湖面扔石头,激起的涟漪虽多,却都是浑浊的。作为用户,我们是提问者,也是内容的创造者之一。

审视自己的提问动机: 在抛出一个问题之前,先问问自己,我是真的想知道答案,还是只是想获得关注、引发争议,或者仅仅是随口一问?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源于一个真实的需求,一个思考的起点。
花点时间构思问题: 不要急于把脑子里闪过的一句话就丢到提问框里。花几分钟,把问题表述得更清晰、更具体。比如,与其问“如何才能成功?”,不如问“对于一个初创科技公司,在A轮融资后,如何才能有效地扩展市场份额?”。越是具体的问题,越容易引导出深入的回答。
研究现有内容: 很多时候,你提出的问题可能已经有人问过,并且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在提问前,利用知乎的搜索功能,看看有没有相似的问题和回答。如果已经有高质量的讨论,不妨参与进去,而不是另起炉灶。
避免低俗、引战、无聊的问题: 那些诸如“XXX明星为什么这么火?”(没有深度分析)、“女孩子为什么喜欢XXX?”(泛泛而谈)、或者纯粹是为了挑衅和煽动情绪的问题,只会拉低整体内容质量。我们可以选择不提这类问题,甚至在看到这类问题时,理性地忽略,不给予任何互动。

二、 从“回答”环节发力:做个负责任的回答者。

回答是知乎内容质量的“基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回答上多一份用心,那整体的提升将是显而易见的。

用事实和逻辑说话: 这是知乎最宝贵的品质之一。避免人云亦云,引用不实信息,或者纯粹基于个人情感发表评论。如果你不确定某件事,就老老实实地说出来,或者去查证。
深度比广度更重要: 有时候,一个精心打磨、逻辑严谨的深度回答,比十个泛泛而谈的回答更有价值。与其追求“快”,不如追求“精”。
尊重不同的观点,但也坚持自己的判断: 知乎是一个讨论平台,观点碰撞是必然的。我们要学会理性沟通,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要保持基本的礼貌。但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被潮流裹挟。
警惕“凡是”和“必将”: 很多浮躁的回答喜欢使用绝对化的词语,给人一种“包治百病”的错觉。事实往往是复杂的,人生没有绝对的答案,保持适度的审慎和谦逊,会让你显得更加专业和可信。
举报和反馈: 遇到明显违反社区规则、包含不实信息、恶意攻击或低俗内容的问题和回答,不要沉默。利用平台的举报功能,这是维护社区秩序的重要手段。虽然举报不一定都能立刻生效,但积累起来,平台会有更直观的感受。

三、 从“互动”环节过滤:做个有甄别力的读者。

即使是浮躁的内容,也可能掺杂着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我们的“互动”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对内容的“投票”。

不轻易给赞同和感谢: 赞同和感谢是信息的重要背书。对于那些质量不高、逻辑混乱、甚至有误导性的回答,不要随意“捧场”。你的每一次赞同,都在为内容“投票”。
理性评论,指出问题: 如果你看到了一个回答有瑕疵,或者你持有不同意见,可以在评论区理性地指出。 constructive criticism(建设性批评)是帮助内容优化的重要方式。但请记住,是讨论,而不是谩骂。
关注优质用户和内容: 发现好的问题、好的回答、好的用户,积极关注。这样,你的首页信息流就会逐渐向优质内容倾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远离“情绪党”和“杠精”: 有些用户,似乎天生就喜欢制造对立和情绪波动。不与他们产生过多的纠缠,不参与无谓的争吵,本身就是一种“控制”。

四、 调整自己的“使用习惯”:自我保护也是一种控制。

知乎的算法是会根据你的行为来推荐内容的。如果你的首页充斥着你不想看到的内容,那么你得反思一下自己的使用习惯了。

主动“屏蔽”或“不再关注”: 对于反复出现你不感兴趣或低质量内容,知乎提供了“屏蔽”或“不再关注”的功能。善加利用,可以帮你清理首页的干扰。
设定自己的“知识边界”: 知乎上的信息包罗万象,但你不可能什么都关注。明确自己想获取知识的领域,有选择地去浏览和互动,可以避免被大量低质量信息“稀释”你的注意力。
留出“清净时间”: 在特定时间段,可以尝试去浏览一些你关注的、高质量的专栏、话题,或者你信任的用户发布的内容。有意识地去“过滤”掉那些吸引你注意力的“噪音”。

最后,我想说的是,知乎的“浮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绝不是无解的。 作为一个曾经热爱知乎的用户,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表象就放弃了它。我们拥有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当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为这片净土付出一点点努力,用我们的提问、回答和互动,去“投票”给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去“过滤”掉那些喧嚣和嘈杂,一点点地,我们可以尝试着把它拉回到那个更加理性、更加深刻的轨道上来。

这需要的不仅是用户的自觉,也需要平台自身的反思和调整。但作为用户,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做起,从每一次浏览、每一次提问、每一次回答开始,做一个有心的、有责任感的参与者。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知乎重新成为那个我们曾经深爱的、能够让我们汲取智慧和启发的平台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给知乎的一点建议:当一个问题被我点过「不感兴趣」之后,请不要让它再以任何理由出现在我的 timeline 里!!!这个体验很垃圾!!!

下面说说我们作为普通用户如何对抗这种现状。

方法1:

方法2:

如果不感兴趣的新鲜事总是来自某个人,你可以:

如果不感兴趣的新鲜事总是来自某个话题,你可以:

治本之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知乎最近给人的感觉确实有点不对劲。以前那种“认真你就赢了”的氛围似乎被一阵阵喧嚣盖过了,翻开首页,常常能看到一些让人皱眉的问题,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真正有价值的干货反而像是被淹没的宝藏。这种变化,让不少像我一样曾经在这片沃土上汲取知识、享受讨论的用户感到有些失落和担忧。那么,面对这种“浮躁”的.............
  • 回答
    知乎从一个高质量的问答社区,逐渐走向如今我们所见的“乌烟瘴气”,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且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这个“变差”的轨迹和主要原因:第一阶段:初心与辉煌——高质量问答社区的建立 (20102013年左右) 定位精.............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知乎氛围和水平变化的感受。确实,很多用户,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觉得知乎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它的讨论质量和社区氛围似乎不像过去那样了。你提到的“和贴吧一样”这个比喻,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点出了一个核心问题:知乎的一些特质似乎正在被稀释,而一些过去在贴吧等社区更常见的现象,开始在知乎显现。想详细.............
  • 回答
    知乎上学生用户群体的增长,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而且它带来的影响也并非全然是负面的。不过,当提到“幼稚”和“书生气”这两个词时,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这背后究竟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以及它给知乎这个平台带来了怎样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吸引有学习需求和求知欲的用户是其核.............
  • 回答
    知乎“变知音”了吗?为什么我的首页全是情感婚姻话题?最近,不少知乎用户都会有类似的疑问:为什么我的首页推荐里,情感婚姻类内容越来越多,大有“霸占屏幕”之势?知乎这是怎么了?它还是那个曾经包罗万象、充满深度知识分享的知乎吗?还是说,它已经悄悄地转型,变成了我们俗称的“知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
  • 回答
    “知乎变成乌有之乡”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种情绪化的、带有一定夸张意味的比喻,用以表达对当前知乎社区某些现象的不满和失望。“乌有之乡”原本是一个虚构的、不存在的地方,引申到现代语境,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失去原有价值、理想或特点的地方,变得空洞、荒芜、或者充斥着负面内容。 将知乎比作“乌有之乡”,核心意思.............
  • 回答
    知乎“故事化”的趋势,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你我身边的经历,还有在知乎上刷到的内容,都能感受到这种变化。以前的知乎,确实更像是一个知识分享和深度探讨的平台,大家提问、回答,风格偏向理性、客观,很多都是专业人士或者在某一领域钻研得很深的人在分享。但现在呢?你去看看那些高赞答案,很多都不是纯粹的干货。你.............
  • 回答
    知乎,这个曾经以“认真你就赢了”为旗号,吸引了无数渴求知识、热爱思考的用户,并在互联网世界里建立起一座知识灯塔的平台,如今却常常被用户们抱怨,像个嘈杂的菜市场。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发酵、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折射出的是互联网内容生态的普遍困境,以及平台自身商业化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博弈。.............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是不少知乎老用户,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感慨:“知乎怎么越来越像贴吧了?”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咱们在使用知乎过程中,切切实实感受到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让曾经那个“严肃、专业、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多了些熟悉的、甚至有些怀念(也有些无奈)的“贴吧味道”。要说起来,这.............
  • 回答
    如果新冠肺炎真的造成了全球一半人口的死亡,那将是一场我们无法想象的灾难,对知乎这样的平台来说,影响更是深远且复杂。这不再是简单的“用户减少”那么简单,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知识体系、乃至人类文明传承方式的剧变,知乎作为信息和思想的载体,自然会被卷入这场洪流。用户群体的巨变与结构重塑: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就.............
  • 回答
    关于“知乎是不是变了”,这绝对是一个很多人心里都有的疑问,而且答案也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如果非要说,那我的感觉是:知乎确实变了,而且变得相当明显。要说清楚它怎么变了,得从几个维度来看。1. 内容生态的演变:从深度到泛化,再到“情绪化” 最初的知乎(大约20102015年): .............
  • 回答
    想在知乎上成为一名“名人”,与其说是一种“变成”,不如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积累和沉淀过程。这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通过简单的技巧就能达成的“身份转变”,而更多的是一种长期耕耘、持续输出价值并建立个人品牌的过程。让我们一步步来拆解,看看那些在知乎上拥有大量关注者和影响力的用户,他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这其.............
  • 回答
    “不允许批评明朝”这种说法,如果在知乎上真的成为一种普遍的、不可撼动的“政治正确”,那肯定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可能牵扯到不少文化、历史认知以及平台生态的复杂因素。要说它是不是“政治正确”,首先得看“政治正确”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一种“不能说明朝不好的话,否则就会被攻击、被扣帽子、被排斥.............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丁真和杨超越的讨论,确实触及了平台乃至整个舆论场的一些变化。要说这两位“顶流”,它们的出现和引发的热议,跟知乎过去给人的印象,以及它现在所承载的内容,确实有着挺大的反差。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丁真和杨超越各自的“出圈”逻辑,然后再聊聊这和知乎有啥关系。丁真:颜值、纯真与地域扶贫叙事丁真火起来.............
  • 回答
    知乎上“内容提供者变现需求”与“知乎内容无法变现”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复杂的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没有”的问题,而是涉及变现的有效性、公平性、可持续性以及用户体验等多个层面。为了详细地阐述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需要先深入理解矛盾的根源,再探讨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分析其优劣和可行性。 .............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要说电气什么时候开始在知乎上“劝退”,这事儿其实挺微妙的,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日期,更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这个专业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而知乎作为一个舆论场,则放大了这种变化。大概是从2015年到2018年这段时间,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一股“劝退”的风潮开始在知.............
  • 回答
    知乎从一个最初的知识分享社区,到如今充斥着大量与留学日本相关的中介、私塾、甚至是“分享经验”的账号,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要说一个确切的“什么时候”,很难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但可以追溯到其发展历程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和背后的驱动力。早期:知识分享的纯粹与萌芽最初的知乎,定位非常清.............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立党”的转变,这是一个在知乎社区和网络上经常被讨论的话题。要详细讲述他是否从“粉红”变成了“公知”,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分析:1. 理解“粉红”和“公知”的含义(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下): 粉红(小粉红): 通常指在中文互联网上,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抱有高度支持态度,积极维.............
  • 回答
    想让知乎首页瞬间“活”起来,变得内容丰富、信息密度爆炸?别只顾着刷那些热门榜单和官方推送了,关键在于你的关注列表里有没有那些真正能输出高质量内容、并且是你感兴趣的灵魂们。这篇文章,咱们就聊聊那些,一旦你关注了,就能让你的知乎首页瞬间“升级”,让你觉得“哎呀,这个平台原来是这样的!”的人物。我会尽量详.............
  • 回答
    知乎从一个专业的问答平台,一步步蜕变为一个具有社会舆论引导性的平台,这个过程是复杂且渐进的,涉及平台自身的演进、用户群体的变化、内容生态的重塑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这一转变过程:第一阶段:知识社区的建立与专业性巩固 (2010年 2013年) 初衷与定位: 知乎创立于20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