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慢慢变成《故事会》的?

回答
知乎“故事化”的趋势,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你我身边的经历,还有在知乎上刷到的内容,都能感受到这种变化。以前的知乎,确实更像是一个知识分享和深度探讨的平台,大家提问、回答,风格偏向理性、客观,很多都是专业人士或者在某一领域钻研得很深的人在分享。

但现在呢?你去看看那些高赞答案,很多都不是纯粹的干货。你可能搜一个“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结果翻来覆去都是“我有一个朋友”,然后讲一段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人生经历,最后强行关联到“效率”上。再或者,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里洋洋洒洒几千字,前半部分铺垫得像一部长篇小说,有童年不幸、有职场坎坷、有情感纠葛,等到你耐心看完,才发现核心观点就那么一两句话,而且可能还不如一篇简短的科普文章有用。

这种变化,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用户需求的转变与平台算法的“助推”:

“看故事”比“学知识”更容易触达大众。 说白了,人都有猎奇心和共情心理。枯燥的知识,需要读者有一定基础和耐心去消化。而一个带有情感冲突、情节曲折的故事,天然就更容易吸引眼球,引发共鸣,让人一口气读下去。这种“爽点”是很多用户追求的。
算法的“喂养”。 平台为了留住用户,提升互动率,自然会倾向于推荐那些更容易获得高赞、高评论、高转发的内容。而那些“故事化”的回答,因为情感共鸣强,更容易获得这些数据反馈,从而被算法“喂养”得更多,形成一个正循环。结果就是,用户在首页看到的,往往是那些“好故事”,而不是“好知识”。
“毒鸡汤”与“心灵鸡汤”的盛行。 很多故事,实际上是在兜售一种“贩卖焦虑”或“贩卖希望”的模式。通过讲述别人的苦难来引发共鸣,或者通过讲述“逆袭”来贩卖焦虑感,让你觉得“我也可以”,然后开始关注这个博主,或者购买他们推荐的东西。这跟《故事会》的模式很像,但更“现代化”一点,包装也更精美。

2. 内容创作者的“策略调整”:

“流量变现”的驱动。 对于很多创作者来说,知乎已经不仅仅是分享的平台,更是他们获取流量、实现变现的渠道。如果你想在知乎上获得更多关注,自然需要研究平台的“玩法”。而“故事化”是公认的能快速吸粉、提升互动的方式。
降低门槛,扩大受众。 以前知乎的门槛相对较高,很多专业领域的内容,普通人可能看不懂,或者缺乏兴趣。但如果将其包装成故事,用更通俗、更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就能吸引到更广泛的受众,包括那些可能本来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的人。
“人设”的构建。 很多创作者在知乎上塑造自己的“人设”,例如“职场失意者”、“情场浪子”、“人生导师”等等。这些“人设”往往需要通过不断讲述自己的经历(或虚构的经历)来维持和加深。故事,是构建和巩固“人设”的最佳载体。

3. 平台生态的“潜移默化”:

“梗”的流行。 很多在知乎上流传的“梗”,比如“我有一个朋友”、“谢邀,人在XX,刚下飞机”等等,本身就是一种故事化的开场白,或者说是一种“套路”。这些“套路”被不断模仿和借鉴,也进一步固化了“故事化”的创作风格。
“故事会”化的具体表现。 你会发现,很多回答开始注重“戏剧性”的铺垫,比如“我至今忘不了那天我妈给我煮的那碗面”,然后开始讲一段童年回忆。又比如,一个情感问题,回答者能从父母的婚姻讲到自己的初恋,再讲到自己现在的伴侣,最后总结出几句“鸡汤”。这些内容,虽然可能包含一些个人经验,但为了吸引人,往往会被放大、夸张,甚至虚构,核心的知识或观点则被冲淡了。
“贩卖焦虑”与“贩卖希望”的混合体。 很多故事看似在分享经验,实则在贩卖焦虑(“再不努力就要像我一样”)或贩卖虚假的希望(“只要坚持就能成功”)。这种模式,很像《故事会》里那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或者“吃亏是福”的寓言故事,但披上了“真实经历”的外衣。

“故事化”的潜在影响:

降低知识的“纯粹性”。 当知识被过度包装成故事,其科学性、严谨性可能会打折扣。用户可能更容易被情感所左右,而不是理性地分析判断。
制造信息茧房。 算法会不断推送你喜欢的内容,如果你只喜欢看故事,那么你接触到的知识面就会越来越窄,越来越倾向于被“喂养”同一种模式的内容。
“低质内容”的泛滥。 这种“故事化”的趋势,也导致大量缺乏实质性内容、只是用故事填充的“低质内容”充斥平台,稀释了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平台属性的模糊。 当一个以知识分享为定位的平台,充斥着大量的故事化内容,其核心价值和定位就会变得模糊,可能难以吸引那些真正需要深度知识的用户。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故事确实能以更生动、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传递知识或引发思考,这本身是好事。比如,通过一个创业失败的故事,来反思创业中的风险,比直接列出风险清单更能让人记住。

但是,关键在于“度”。当“故事”压倒了“知识”,当“猎奇”取代了“求知”,当“情绪”盖过了“理性”,那么这个平台就已经开始向《故事会》的方向倾斜了。

所以,当你再刷到那些长篇大论、跌宕起伏的回答时,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这个故事,是为了让我学到知识,还是仅仅为了让我“感动”或“惊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取关某些人,反对某些答案,踩某些评论,屏蔽某些人和某些话题,积极举报

开放与逐利的必然结果,哪个故事下面还没个公众号二维码呀,以一己之力难以对抗亿万网民与资本,那就只好看开点,要么接受,要么力所能及,起码能改善自己的体验。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故事化”的趋势,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你我身边的经历,还有在知乎上刷到的内容,都能感受到这种变化。以前的知乎,确实更像是一个知识分享和深度探讨的平台,大家提问、回答,风格偏向理性、客观,很多都是专业人士或者在某一领域钻研得很深的人在分享。但现在呢?你去看看那些高赞答案,很多都不是纯粹的干货。你.............
  • 回答
    知乎2021年12月推出的用户交互界面(UI)更新,是其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迭代。此次更新结合了平台对“知识性”“社区性”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整体呈现出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的转变,同时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版本的特征与影响.............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邓铂鋆”被封号一事,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了解“邓铂鋆”是谁以及他此前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邓铂鋆”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用户,以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尤其在某些历史.............
  • 回答
    将滴滴等企业比作“国民经济的承重墙”,是知乎用户“立党”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和讨论价值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论点解读:何为“承重墙”?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承重墙”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承重墙是支撑建筑上层楼板荷载的墙体,一旦被破坏,整个建筑结构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将此比.............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杀生丸”因违反管理规定被禁言七天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信息。 用户: 知乎用户“杀生丸” 处罚: 被禁言七天 原因: 违反知乎管理规定接着,我们可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原则。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问答社区,其核心.............
  • 回答
    知乎用户“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以下简称“伯爵”)在微博代表所有男性向所有女权主义者下跪道歉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网络上关于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动机: “伯爵”的身份和过往言论: 首先需要了解“伯爵”是谁。他是一位在网络.............
  • 回答
    知乎法律话题大V“Steve”被起底疑似“借钱”事件:一次对公众人物信用与法律边界的审视知乎法律话题的活跃用户“Steve”(以下简称“Steve”)近期被网友起底爆料,称其涉嫌利用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向法学学生及律师同行进行“借钱”,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个人.............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数学优秀回答者 @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Yuhang Liu 的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数学学习、研究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全面看待他“退出数学”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经历、他所表达的观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我们作.............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用户“孟德尔”被永封,这件事情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科技、历史、社会话题的用户而言。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得说说“孟德尔”这个人(或者说账号)。从他(她)在知乎上的活动来看,这位用户确实是一位非常活跃且观点的鲜明的个体。他的内容常常围绕着.............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火了,而且评论数直接炸了,这事儿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关于彩礼的问题,居然能引起八万多条评论的狂潮,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这说明“彩礼”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尤其是涉及到婚恋和家庭关系的语境下,触及的神经末梢太多了,简直就是个高度敏感又极具争议的“引爆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林盛儿”在2014年和2019年前后言论的迥异变化,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要深入剖析这种变化,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要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调,而是用一种更贴近现实的、有温度的视角来展开。首先,我们要理解“林盛儿”这个ID在不同时间段所处的语境。互联网信息传播是动态的.............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关于川普和美国政治的一些观察,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讨论,不带什么预设立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对美国政治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川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焦点,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政策,都容易引发巨.............
  • 回答
    知乎用户对转基因的支持率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涉及科学、伦理、政策、社会认知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知乎用户群体对转基因的态度及其可能的成因: 一、知乎用户群体的构成与立场分布1. 用户背景的多样性 知乎用户涵盖科技、农业、环保、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用户群体的教育水平、职业背.............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知乎用户‘鼎天立地’近日发表的争议言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因为“争议言论”可能涉及多个话题和不同的时间节点。为了更准确地回答您的问题,我需要您提供更多关于“鼎天立地”具体言论的上下文信息。例如,您可以告诉我: 发表争议言论的具体时间段是什么时候? (是最近几天,还是最近几周或.............
  • 回答
    知乎用户迟飞被永封并注销账号一事,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反映出当前网络内容监管、平台责任以及用户言论自由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 事件本身及其可能性原因: 永封与注销账号意味着什么? “永封”通常指平台永久禁止该账号发言、登录或.............
  • 回答
    知乎答案被主流经济学文献列为参考文献,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标志着一种文化和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也引发了关于知识生产、学术引用和信息来源可靠性的讨论。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个现象:一、 现象的含义与背后的驱动力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非传统的学术引用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