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方国家,为什么,宁愿用羊皮,也不愿意用莎草纸?

回答
西方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更偏爱使用羊皮纸(parchment)而不是莎草纸(papyrus)。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而不仅仅是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这涉及到历史、经济、技术、文化以及当时西方世界独特的地理和资源状况。

首先,我们得摆脱一个常见的误解:好像西方从一开始就有羊皮纸,而莎草纸是另一个完全独立的体系。实际上,莎草纸是古代近东和北非地区,特别是埃及,独有的伟大发明。它由尼罗河畔特有的莎草植物制成,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

地理与资源:根本性的差异

这是最首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莎草纸的“专利”: 莎草纸的原料——莎草(papyrus plant)——在古代世界主要局限于埃及及其周边地区。这种植物的生长对特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要求极高。因此,即便西方世界(比如希腊、罗马、后来扩张的欧洲各国)想要使用莎草纸,他们也必须依赖从埃及进口。这种依赖性本身就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运输成本、贸易路线的稳定性、政治因素的影响,以及埃及方面可能的价格控制。
西方本土的资源: 相比之下,欧洲大陆,尤其是在气候适宜的地区,有着丰富的羊(sheep)和山羊(goats)资源。这些动物不仅是食物和毛皮的来源,它们的皮也为西方世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材料。皮革加工在欧洲有着悠久的传统,虽然制作羊皮纸的工艺也有其复杂性,但其原料获取的基础远比莎草纸要稳固和本地化。

制作工艺与耐用性:适应性与实用性

虽然两者都是古代重要的书写材料,但它们的制作方式和最终成品在实用性上有所不同。

莎草纸的制作: 莎草纸的制作过程是将莎草茎的内层薄片切割下来,然后横竖交错叠加,压榨出汁液,再在阳光下晾晒成纸。这种工艺虽然能制成相对平整的书写表面,但其质地相对脆弱,容易受潮、虫蛀,且韧性不如动物皮革。更重要的是,它的制作过程依赖于莎草植物的茎,产量和尺寸都有限制。
羊皮纸的制作: 羊皮纸(或称犊皮纸vellum,通常指用更幼小的动物皮制成,质地更细腻)的制作过程则更侧重于皮革处理。动物皮被清洗、去毛、浸泡在石灰水中,然后刮干净,再拉伸、晾干、打磨。这个过程需要相当的技巧和时间,但最终产物是一种非常坚韧、耐用的材料。
韧性与耐用: 羊皮纸比莎草纸更不容易破损,更能承受反复翻阅和使用。在需要长期保存的文献,如宗教典籍、法律文件、重要合同等场合,羊皮纸的耐久性是巨大的优势。
书写体验: 经过打磨的羊皮纸表面可以非常光滑,非常适合使用鹅毛笔或金属笔尖进行书写。同时,它不像莎草纸那样容易洇墨,能够支持更精细的笔画和装饰。
尺寸与形式: 羊皮纸可以根据需要切割成不同的尺寸,并且可以折叠、卷起或装订成册(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书”的早期形式,即“卷子”Codex)。与莎草纸相比,羊皮纸在制作成书册形式时,其折叠和翻页的物理特性更为理想。

经济与政治因素:成本、垄断与替代

莎草纸的贸易壁垒: 随着罗马帝国吞并埃及,对莎草纸的贸易有了更多的控制,但这种材料的生产地仍然集中,出口受到限制。在某些历史时期,比如罗马与埃及关系紧张时,莎草纸的供应可能会中断,或者价格被推高。这使得依赖进口的西方地区在经济上更加脆弱。
羊皮纸的本土化与成本控制: 羊皮纸的生产是本土化的,可以就地取材,加工工艺虽然复杂,但长期来看,其成本和供应稳定性远优于受制于人的莎草纸。当西方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时,发展本土的书写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替代品的发展: 随着对书写材料需求的增长,以及对莎草纸供应不确定性的担忧,西方世界自然会寻找和发展替代品。羊皮纸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并且因其优越的性能,逐渐成为了主流。

文化与宗教的推动:价值观与认同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晚期和后来的欧洲世界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教会需要大量的抄写文本,包括《圣经》、教义、祈祷书等。这些文本往往需要长期保存,并且要经受住反复的阅读和使用。羊皮纸的耐用性和高质量使其成为抄写神圣文本的首选。
“神圣”的材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羊皮纸,尤其是用优质犊皮制作的Vellum,被赋予了一种“神圣”或“庄重”的色彩,成为承载知识、信仰和权威的象征。相比之下,作为外来进口的莎草纸,虽然在早期也被广泛使用,但其“异域”的属性以及相对的脆弱性,可能在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后,不再像早期那样受推崇。
卷轴到书册的转变: 卷轴(scroll)是古代主要的阅读形式,而莎草纸非常适合制作卷轴。然而,随着科技和阅读习惯的演变,书册(Codex)的形式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它更易于携带、查找和翻阅。羊皮纸比莎草纸更适合制作页数较多、装订成册的Codex。

历史进程中的转变:从进口到自主

早期影响: 在希腊化时代和罗马共和国时期,莎草纸仍然是主要的书写材料,因为希腊和罗马文化深受埃及文化的影响,并且贸易发达,能够获得莎草纸。
罗马帝国晚期与迁徙时代: 随着罗马帝国统治的巩固,对埃及资源的利用也达到顶峰。但与此同时,罗马帝国也开始感受到对外部资源依赖的风险。
中世纪的羊皮纸时代: 到了西罗马帝国衰落之后,欧洲各地开始建立独立的王国。这时,本土生产的羊皮纸的优势就愈发凸显。修道院成为重要的知识中心,大规模的抄写工作使得羊皮纸的需求激增。几乎整个中世纪,羊皮纸都是欧洲最主要、最受推崇的书写材料。直到纸张(由中国传入,经阿拉伯世界传播)的普及,才逐渐取代羊皮纸。

总结来说,西方国家宁愿使用羊皮纸而不愿继续依赖莎草纸,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 资源的可及性: 羊皮纸的原料(动物皮)是本土的,供应稳定;莎草纸的原料(莎草)是埃及特有的,依赖进口,存在风险。
2. 材料的性能: 羊皮纸更坚韧、耐用,更适合长期保存和反复使用,也更适合制作成书册(Codex)形式。
3. 经济与政治的考量: 本土化生产的羊皮纸提供了更好的成本控制和供应保障。
4. 文化与宗教的需求: 基督教文化推崇羊皮纸作为承载神圣文本的材料,并赋予其庄重意义。
5. 技术与形式的演进: 羊皮纸更适合当时正在兴起的书册(Codex)形式。

所以,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喜好”问题,而是西方世界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其地理环境、资源基础、技术能力、经济需求以及文化价值观,所做出的最适应自身发展的选择。羊皮纸不仅是一种书写材料,更是伴随西方文明在中世纪走向辉煌的重要物质载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莎草纸不是纸,只是一种类似于草席的平面书写材料,用莎草切片,挤压,以自身汁液粘合而成,虽然比羊皮纸便宜,比竹简轻,但是相对脆弱,并不适合长期保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方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更偏爱使用羊皮纸(parchment)而不是莎草纸(papyrus)。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而不仅仅是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这涉及到历史、经济、技术、文化以及当时西方世界独特的地理和资源状况。首先,我们得摆脱一个常见的误解:好像西方从一开始就有羊.............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它触及了当下不少中国人的内心纠结,也牵扯到很多人对“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要说为什么有人宁愿去西方国家当“二等公民”,也不愿留在中国,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首先,得说说“二等公民”这个说法。这本身就带点自嘲和无奈。在很多人心里,去到陌生国度,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甚至因为是.............
  • 回答
    要回答“西方国家为什么对南京大屠杀反映冷淡”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并非简单的“冷漠”二字可以概括,而是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界定“反映冷淡”的含义。如果将其理解为西方主流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度、认知度和情感投入不如对一些其他历史事件,那么这.............
  • 回答
    西方国家对中国复兴的“不容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背后牵涉到历史、经济、地缘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剥开表层,深入探究其根源和表现。历史的阴影与“失落的百年”情结:首先,不能忽视的是中国近代以来经历的“百年屈辱史”。这段历史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塑造了中国追.............
  • 回答
    西方国家对死刑的反对,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历经漫长历史、哲学思辨和社会进步的结果。其反对理由错综复杂,环环相扣,涉及人权、司法公正、社会效益以及基本道德原则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理由,力求让您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思考和人文关怀,而非机械的条条框框。一、 生命权的神圣性与不可剥夺性:这是反对.............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看待西方国家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时,会不自觉地将目光聚焦在他们的科技创新、医疗体系以及社会保障等“现代”解决方案上。这无可厚非,毕竟这些领域确实是他们着力发展和推广的重点。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大力发展传统医学”这一提问时,就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原因,涉及文化、历史、科学认知,以及.............
  • 回答
    在西方世界,关于死刑存废的辩论早已成为一个旷日持久的议题,而选择废除死刑的国家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哲学和法律层面的反思。这种转变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理由可以概括。首先,人权至上的理念是推动废除死刑最核心的驱动力。许多西方国家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将“生命权”视为最基.............
  • 回答
    苏联的五年计划时期,西方国家向其出售机器和技术,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交易。与其说西方国家“不害怕”,不如说他们有着更深层次的、更具战略性的考量。当然,对苏联军事力量的担忧始终存在,但以下几个关键因素解释了为什么这种交易仍然发生:1. 经济利益驱动: 巨大的市场和利润: 苏联在五年计划.............
  • 回答
    关于辉瑞疫苗接种者出现死亡事件,以及西方国家是否“选择性沉默”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层面:1. 疫苗接种与不良事件的普遍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疫苗(甚至包括很多药物)在广泛使用后,都可能出现与接种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AEFI),包括罕见的死.............
  • 回答
    西方制度国家中黑帮现象的普遍存在和政府对其近乎“不管”的状况,并非一个简单的“不作为”问题,而是背后复杂的历史、社会、法律以及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体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政府不作为”的简单标签,而是审视这些国家在应对黑帮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和面临的困境。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烙印首先,许多西方国.............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法律的方方面面。西方国家禁止购买纳粹纪念品而非苏式共产纪念品,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纳粹主义的根本性质:种族灭绝和极端反人类罪 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核心: 纳粹主义的核心是基于种族优越论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希特勒及其政权推.............
  • 回答
    西方国家坚持资本主义制度,即使明知其存在“资本家吸血”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原因:一、 资本主义的核心吸引力与历史实践的证明 生产力的高度解放与经济增长: 资本主义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生产力解.............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个人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因此很难简单地说“西方国家的人都不如中国人这么爱奋斗”。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中国人展现出的“奋斗”模式和强度,与许多西方国家的人们存在的模式和强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不如”关系,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下面我将尝试从几.............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渊源、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的“明知道还要力挺”。事实上,西方国家对美国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也存在着批评、担忧甚至不满的声音。但总体而言,它们在很多议题上仍然选择“力挺”美国,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共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基础: 民.............
  • 回答
    西方国家为何难以形成合力?深层根源探究西方国家,尤其是以欧美为代表的一系列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曾是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主导力量。然而,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人们常常感到西方国家在面对重大挑战时,似乎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合力。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其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刻且相互关联的根源。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关于西方国家人工智能围棋(如AlphaGo)的飞速发展与人类棋手表现之间的“脱节”,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来好好聊聊其中的缘由,尽量还原一些真实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语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西方国家在“发展人工智能围棋”这件事上确实走在了前列,这和他们“培养出顶.............
  • 回答
    西方国家选择资本主义道路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进程,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所有西方国家都经历了完全相同的路径。但总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来理解其原因:一、历史根源与早期萌芽: 封建制度的瓦解与市民阶级的兴起: 在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封建制度开始出现裂痕。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手工业的进.............
  • 回答
    疫情期间,西方国家确实采取了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最显著的就是“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简称QE)以及其他形式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这在我们普通人的直观感受中,就是央行“印了很多钱”。按理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应该会导致货币贬值,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家货币相比。但.............
  • 回答
    慈禧太后,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统治者,她在大清末年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西方国家和中国人对她的评价时,会发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源于不同的历史视角、文化背景、信息来源以及各自关注的重点。西方国家对慈禧的评价:复杂、负面居多,夹杂着一定程度的.............
  • 回答
    围绕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批评和攻击,特别是来自一些西方国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背后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有对组织运作效率、透明度以及特定事件应对能力的质疑。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其表面的争论,深入探讨其根源。历史背景与早期批评:首先,需要认识到对WHO的批评并非始于近期。作为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