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西方国家疫情期间大量印钞但是货币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没有大幅贬值?

回答
疫情期间,西方国家确实采取了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最显著的就是“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简称QE)以及其他形式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这在我们普通人的直观感受中,就是央行“印了很多钱”。按理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应该会导致货币贬值,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家货币相比。但现实情况是,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比如美元、欧元,在疫情期间相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并没有出现我们预期的那样大幅贬值,甚至在某些时期还表现出一定的坚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理解“印钞”和“货币贬值”之间的关系。货币贬值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一种货币相对于另一种货币的价值下降。这个价值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货币供应量只是其中之一。

一、 西方国家“印钞”的真实含义与目的

西方国家央行所谓的“印钞”,更准确的说法是“增加货币供应量”。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最常见的包括:

量化宽松(QE): 央行购买国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资产,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央行并不是真的从纸上印钞票,而是通过电子化操作,在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增加数字。这些钱会流向金融市场,降低长期利率,鼓励投资和消费。
降低利率: 将基准利率降至接近零甚至负值,进一步降低借贷成本。
直接财政支持: 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资助大规模的财政支出计划,如失业救济、企业援助、刺激支票等。这些国债最终很多也是由央行购买(虽然理论上是独立操作,但实际操作中联系紧密)。

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应对疫情对经济造成的严重冲击。经济活动停滞,企业倒闭,失业率飙升,金融市场动荡。央行和政府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系统性崩溃,稳定金融市场,并为经济复苏提供资金支持。他们希望通过提供充足的流动性,防止信贷市场冻结,并鼓励经济主体继续活动。

二、 为什么货币没有大幅贬值?

尽管货币供应量增加了,但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西方货币没有出现同步或更剧烈的贬值,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全球避险需求(SafeHaven Demand):
美元的特殊地位: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不确定时期,美元历来是重要的避险资产。疫情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全球性不确定性,使得全球投资者出于风险规避的目的,纷纷涌向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资产,而美元及其相关资产(如美国国债)就是首选。即使美联储大幅“印钞”,但全球对美元资产的强劲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货币供应量增加带来的贬值压力。
其他发达经济体货币: 欧元、日元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一定的避险属性,但美元的优势更为明显。

2. 相对的经济稳定性和制度优势:
发达经济体的韧性: 尽管受到疫情重创,但西方发达国家通常拥有更成熟、更具韧性的经济结构、更完善的金融体系和更强大的政府调控能力。相比之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疫情面前的经济和财政应对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经济动荡和货币贬值压力。
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相对而言): 发达国家的央行和政府有更多、更有效的政策工具来管理经济和金融市场。尽管“印钞”规模巨大,但这些政策在稳定市场、防止系统性风险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使得其货币的“信用背书”在国际上依然受到认可。

3. 低通胀预期(在短期内):
需求冲击的复杂性: 疫情初期,全球经济活动受限,导致许多商品和服务需求锐减,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通胀的作用。虽然后期供应链问题导致部分商品价格上涨,但整体上,货币供应的增加并没有立刻转化为全面的、同步的高通胀,这给了央行一定的政策空间,也减缓了货币贬值的直接压力。
市场消化能力: 发达经济体的市场容量和多元化程度更高,能够吸收更多流动性,而不会立即导致物价全面上涨。

4.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更大:
资本外逃: 在全球风险偏好下降时,国际投资者往往会从新兴市场撤出资金,转向更安全的资产。这种资本外逃会直接导致发展中国家货币的需求下降,从而引发贬值。
外债压力: 许多发展中国家依赖外债融资,本币贬值会加剧其偿还外债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结构性问题: 一些发展中国家本身就存在通胀压力、财政赤字、政治不确定性等结构性问题,疫情的冲击更是放大了这些问题,使得其货币更容易贬值。
出口结构: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高度依赖大宗商品,而疫情初期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也削弱了这些国家的收入和货币支撑。

5. 汇率机制和资本流动管制:
浮动汇率下的市场供需: 在自由浮动的汇率体系下,货币的价值由市场供需决定。虽然西方国家增发货币,但如果全球对这些货币的资产需求(投资、储备等)增长更快或萎缩得慢,汇率就不会大幅贬值。
部分发展中国家可能存在的汇率干预: 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稳定本国货币,可能会动用外汇储备进行干预,或者实施资本管制。但这通常难以长期逆转趋势,而且会消耗其宝贵的外汇储备。

6. 利率差异(相对而言):
发达国家低利率,新兴市场利率相对较高: 尽管西方国家利率降至低位,但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外资和控制通胀,其利率水平可能相对较高。在疫情初期,资本可能还会因为追求相对较高的收益率而流向一些新兴市场(尤其是在早期对经济复苏乐观的时期),但随着风险事件的爆发,避险情绪的上升会迅速扭转这一趋势。在疫情后期,随着全球主要央行开始暗示或实施加息,这种利率差异的影响也发生了变化。

总结来说,西方国家疫情期间大量“印钞”,其意图是稳定经济和金融市场,但其货币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并未出现我们直观感受到的那样大幅贬值,主要原因在于:

全球避险需求极度推高了美元等主要西方货币资产的价值。
西方经济体拥有更强的韧性和更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其货币的信用基础相对更稳固。
与西方国家相比,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资本外逃、债务压力和结构性经济问题,其货币更容易受到冲击而贬值。
疫情初期全球需求疲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胀,缓冲了货币扩张的贬值效应。

这是一种全球资本流动和风险偏好在极端不确定性下的复杂博弈结果,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只是众多影响汇率的因素之一,而且在特殊时期,避险需求和相对的经济稳定性往往成为更关键的驱动力。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国经济基本面的变化,这种相对稳定性的格局也可能发生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同国家不一样

第一种,澳大利亚(铁矿石,煤炭,锂矿),加拿大(原油)这样的国家,外汇收入主要是出售资源,由于疫情期间资源生产受限,而中国这个最大需求国产能不减,所以需求没减多少,于是价格大涨,导致这些国家收入大增,所以美元对澳元大幅贬值最多的时候达到了30%,对加元最多贬值达到了20%

第二种,东南亚国家,因为小国家的汇率不是市场化交易的,所以手头没有数据,只能看到越南盾对美元的走势,由于越南是个加工国,所以它换取美元的主要手段是出口产成品换取美元,而它美元的主要用途则是拿美元向资源国和中国买资源和半成品。因此由于疫情导致越南产能下降,于是越南赚外汇的能力和花外汇的需求一起下降了,所以越南盾兑美元基本上保持稳定。(好像略微升值了一点)

第三种,日本,由于日本政府掩盖疫情真相,导致日本民众对疫情的理解比美国人都要晚,一直遮遮掩掩,一直到了奥运会前后才承认疫情,于是导致日本的经济衰退的高峰晚于全世界大多数国家,自然它恢复的时间也晚于全世界大多数国家,而日本本来是全世界仅次于中国第二能赚外汇的国家,贸易一直是顺差的,结果这两年不但出口能力锐减,同时购买原油,原材料等需要的钱还激增,尤其美国经济复苏走在日本前面,导致日美利差走阔,于是日元对美元反而是贬值了5%左右

第四种,中国,由于全世界疫情,导致全世界制造业产能大幅下降,于是全世界都仰赖中国出口,中国这几年外汇赚到手软,于是人民币持续升值,美元兑离岸RMB汇率本周五最低跌到6.3183,比疫情前累计升值了13%左右,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在汇率两次跌到6.3附近都启动了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意思是不希望RMB继续升值。为什么?跟大多数人以为的印钞一定会贬值,一定会通胀不一样的是,这个世界的汇率从来不是由货币保有量来决定的,而是由实际贸易需求决定的,全世界最大的需求国就是美国,美国在这个地球上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无论你怎么吹中国,只要美国倒了,中国大多数企业都会倒闭,大多数人都会失业,全世界会饥荒等等。

也就是说,美国即使印钞增加几十倍,但是实际上油价也好,中国制造也好最终受众都是美国,所以这些价格没能力同等量的升值,因为那样升值的话,需求会锐减,于是供给就会严重过剩,然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于是抑制它们涨价。

极端点打个比方,比如美国说我破产了,然后全世界几乎除了农产品以外所有商品都会过剩30%左右,于是这些东西价格都会暴跌,于是就会发现美元虽然贬值,但是商品也跌,所以贬值的量并不如货币增长的量。

另外一方面这也说明印钞发出来的美元并不是平等到每一个美国人手里的,大部分还是集中到了有钱人手里,同样,这也说明如果印钞平均发到每个人手里的话,通胀就会跟印钞的量等高来消化掉这个印的钱,所以想通过印钞均贫富就别想了,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胡主编的所有人都发跟没发一样是错的,因为穷人没有资产,通胀的结果就是让穷人的存款贬值,而富人有资产,通胀的含义就是货币贬值,资产增值,所以如果所有中国人都发1000块,那不但不会如网民所言减少贫富差距,还会导致贫富差距极快地扩大。发越多,扩大越厉害

所以也不要再说什么印钞就会有通胀,印钞而不产生通胀的情况多得去了,经济理论没那么朴素

最后,为什么对发展中国家没有大幅贬值,简单来说就是如果现在因为美国印钞10倍就导致RMB升值10倍的话,全世界就不会有人买中国制造了,中国就赚不到美元,RMB又不是国际结算货币,不能换美元的话,既不能买原油,也不能买铁矿石,锂矿,在国际上就变成了废纸,你会发现,这问题很有意思,明明是它乱印钞,为什么反而是咱的钱变废纸?这就是美国的地位,所以才叫霸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疫情期间,西方国家确实采取了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最显著的就是“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简称QE)以及其他形式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这在我们普通人的直观感受中,就是央行“印了很多钱”。按理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应该会导致货币贬值,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家货币相比。但.............
  • 回答
    要探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何能一度在新冠疫情中表现得比许多西方国家更为出色,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并对比它们与“其他西方国家”在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地理环境上的差异。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没有不同”的问题,而是一个多维度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理位置与边境控制是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控制.............
  • 回答
    关于辉瑞疫苗接种者出现死亡事件,以及西方国家是否“选择性沉默”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层面:1. 疫苗接种与不良事件的普遍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疫苗(甚至包括很多药物)在广泛使用后,都可能出现与接种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AEFI),包括罕见的死.............
  • 回答
    疫情结束后,西方国家是否会以疫情为借口集体对中国发难,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地缘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对此进行预测并非易事,因为这取决于许多动态因素,包括疫情的后续影响、各国国内政治格局、国际合作的意愿以及中国自身的应对策略等等。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来探.............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法律的方方面面。西方国家禁止购买纳粹纪念品而非苏式共产纪念品,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纳粹主义的根本性质:种族灭绝和极端反人类罪 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核心: 纳粹主义的核心是基于种族优越论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希特勒及其政权推.............
  • 回答
    西方国家坚持资本主义制度,即使明知其存在“资本家吸血”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原因:一、 资本主义的核心吸引力与历史实践的证明 生产力的高度解放与经济增长: 资本主义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生产力解.............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个人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因此很难简单地说“西方国家的人都不如中国人这么爱奋斗”。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中国人展现出的“奋斗”模式和强度,与许多西方国家的人们存在的模式和强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不如”关系,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下面我将尝试从几.............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渊源、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的“明知道还要力挺”。事实上,西方国家对美国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也存在着批评、担忧甚至不满的声音。但总体而言,它们在很多议题上仍然选择“力挺”美国,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共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基础: 民.............
  • 回答
    西方国家为何难以形成合力?深层根源探究西方国家,尤其是以欧美为代表的一系列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曾是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主导力量。然而,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人们常常感到西方国家在面对重大挑战时,似乎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合力。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其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刻且相互关联的根源。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关于西方国家人工智能围棋(如AlphaGo)的飞速发展与人类棋手表现之间的“脱节”,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来好好聊聊其中的缘由,尽量还原一些真实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语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西方国家在“发展人工智能围棋”这件事上确实走在了前列,这和他们“培养出顶.............
  • 回答
    西方国家选择资本主义道路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进程,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所有西方国家都经历了完全相同的路径。但总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来理解其原因:一、历史根源与早期萌芽: 封建制度的瓦解与市民阶级的兴起: 在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封建制度开始出现裂痕。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手工业的进.............
  • 回答
    慈禧太后,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统治者,她在大清末年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西方国家和中国人对她的评价时,会发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源于不同的历史视角、文化背景、信息来源以及各自关注的重点。西方国家对慈禧的评价:复杂、负面居多,夹杂着一定程度的.............
  • 回答
    围绕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批评和攻击,特别是来自一些西方国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背后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有对组织运作效率、透明度以及特定事件应对能力的质疑。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其表面的争论,深入探讨其根源。历史背景与早期批评:首先,需要认识到对WHO的批评并非始于近期。作为联.............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美,会允许黑人和北非移民大量涌入这个问题。这背后其实是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思潮等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表象,看看它们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很多人认为的“大量涌入”,其实是相对于某些特定时期或.............
  • 回答
    拉丁语虽然在今天的世界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很低,算不上是一门“活”的语言,但它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中依然占据着一席之地,甚至许多中学和大学都保留着拉丁语课程。这背后并非出于怀旧或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上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 拉丁语是西方文明的基石之一。想.............
  • 回答
    1970年前后,西方主要国家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变革交织叠加的产物。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西方社会正在经历的转型。一、女性地位的提升与教育普及: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社会女性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欧美西方国家要不断的抹黑中国”这个问题,与其说是“抹黑”,不如说是对中国发展模式、内外政策以及其在全球扮演角色的观察、批评,甚至有时是带有负面意图的放大和妖魔化。这种现象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并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角度来详细阐述,力求呈现.............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西方国家教育与宗教的早期紧密联系,以及中国在此方面的差异,根植于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脉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西方教育早期与宗教的紧密联系:历史的必然1. 基督教在西方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罗马帝国晚期与基督教的崛.............
  • 回答
    在西方世界,关于死刑存废的辩论早已成为一个旷日持久的议题,而选择废除死刑的国家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哲学和法律层面的反思。这种转变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理由可以概括。首先,人权至上的理念是推动废除死刑最核心的驱动力。许多西方国家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将“生命权”视为最基.............
  • 回答
    要回答“西方国家为什么对南京大屠杀反映冷淡”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并非简单的“冷漠”二字可以概括,而是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界定“反映冷淡”的含义。如果将其理解为西方主流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度、认知度和情感投入不如对一些其他历史事件,那么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