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西方主要国家的生育率在1970年前后快速下降?

回答
1970年前后,西方主要国家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变革交织叠加的产物。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西方社会正在经历的转型。

一、女性地位的提升与教育普及:

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社会女性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这使得她们的职业发展空间大大拓展。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往往拥有更强的经济独立性,对个人价值的实现有了更高的追求,生育不再是她们人生的唯一重心。

职业与生育的权衡: 接受良好教育的女性,在职场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她们渴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生育和抚养孩子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这与她们的事业发展之间形成了潜在的冲突。为了平衡两者,许多女性选择延迟生育,或者生育更少的孩子,甚至选择不生育。
对生育时机的选择: 教育的普及也意味着女性进入婚姻和生育年龄的推迟。她们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学业、积累工作经验、建立职业基础,这自然会推迟她们的生育计划。

二、避孕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1960年代,“口服避孕药”的出现无疑是改变生育格局的一场革命。在此之前,虽然存在各种避孕方法,但其有效性、便利性和安全性都远不及口服避孕药。

生育的“可控性”增强: 口服避孕药的广泛普及,赋予了女性前所未有的控制生育能力的方式。女性能够更有效地规划自己何时怀孕、何时不怀孕,甚至选择不生育。这种“可控性”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于生育的态度,使得生育不再是“顺其自然”或“命中注定”的事件,而是可以主动规划和管理的生活要素。
性解放的催化剂: 避孕技术的进步也与当时的“性解放”思潮相互促进。人们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更加开放,避孕方法的普及使得性行为的后果(怀孕)可以被有效规避,这进一步影响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和生育模式。

三、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也对生育率产生了深远影响。

养育成本的上升: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子女的教育、医疗、生活等方面的期望越来越高。从婴幼儿时期的照料,到后来的教育投入,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这种经济压力促使许多家庭出于理性考虑,选择少生或不生。
城市生活与生育观的改变: 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在农村地区,孩子可能被视为劳动力和养老的依靠,生育意愿相对较高。但在城市中,居住空间有限,生活节奏快,子女更多地被视为情感寄托而非经济支撑,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逐渐淡化,生育的功利性也随之减弱。
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 战后,西方各国普遍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包括医疗、养老、失业救济等。这意味着即使没有很多子女,老年人的生活也能得到基本保障,削弱了“养儿防老”的传统动力。

四、社会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1970年前后的西方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价值观重塑。

个人主义的兴起: 个人主义思潮的兴起,强调个人的自由、幸福和自我实现。人们更倾向于将精力投入到个人发展、兴趣爱好、旅行体验等方面,而非仅仅围绕家庭和生育。
婚姻和家庭观念的改变: 婚姻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离婚率上升,单身、同居等生活方式被更多人接受。家庭的定义也更加多元化,核心家庭之外,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等形式逐渐被社会所认可。
对“孩子气”的看法转变: 过去,生育是人生必经之路。而随着社会发展,许多人开始将生育视为一种“选择”,而非“义务”。人们对“没有孩子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探索和认同,例如“丁克”(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家庭的出现,就是这种观念转变的体现。

五、工业化与农业人口的减少:

虽然直接原因不是1970年前后,但工业化进程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生育率。

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农业社会时期,家庭成员是重要的生产力。工业化后,生产逐渐从家庭转移到工厂,孩子作为劳动力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减小。
童工的限制: 随着社会进步,童工受到法律限制,孩子不再能为家庭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反而成为经济负担。

总结来说,1970年前后西方主要国家生育率的快速下降,是以下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职业发展机会的增加,使得女性对生育的时机和数量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
避孕技术的重大突破(尤其是口服避孕药的普及),极大地增强了生育的“可控性”。
经济发展带来的养育成本上升和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传统的生育观念。
社会价值观向个人主义和多元化转变,人们更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生育不再是人生的唯一重心。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西方主要国家生育率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标志性的下降,并深刻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的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轨迹。这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历史现象,需要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是二战红利被消耗殆尽。

二战摧毁了富人的财富和垄断,社会重新进入一个相对繁荣的发展时期。进入70年代,社会重新进入贫富分化两极化阶段,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的停滞、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穷人由于收入的下降,养不起孩子,生育率下降。

这是西方生育率快速下降的在70年代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以美国为例,每次经济不景气,都伴随着明显的生育率下降。

大萧条时期的1933年,美国生育率快速下降到2.17,年出生人口下降到230.7万。罗斯福实行新政之后,经济得以恢复,出现了一次大的出生高峰,年出生人口增加到1943年的310.4万、1947年的381.7万、1957年的430万。

1989到2007年,美国的生育率一直稳定在2.0-2.1左右,08年金融危机之后,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8。

生育率低下是资本主义的癌症。其本质原因是穷人被剥削严重,无力负担或者不想负担沉重的养育子女的责任。现阶段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还可以靠引进第三世界移民支持一段时间,但是长久来看必将由此自我灭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70年前后,西方主要国家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变革交织叠加的产物。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西方社会正在经历的转型。一、女性地位的提升与教育普及: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社会女性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
  • 回答
    汉唐时期,中国对西域(泛指今中国新疆地区及周边一些区域)的主权体现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并非简单地通过现代意义上的“直接管辖”。同样,国外地图不将其列为中国领土,也根植于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地图绘制的视角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个方面: 汉唐对西域的主权体现:汉唐时期对西域的主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
  • 回答
    在讨论宋、金、辽、西夏、蒙古、大理这几个政权时,确实只有宋朝是以汉人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其他几个政权,虽然在历史上与宋朝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但其统治阶层和主体民族与汉族是不同的。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宋朝(960年-1279年): 主体民族: 毫无疑问,宋朝是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宋朝的开国皇.............
  • 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中国近代落后西方主要甚至全部是满清的责任?”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将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这一宏大历史进程的责任完全或主要归咎于满清,虽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但也确实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解读。这种观点背后,往往是对历史事实的片面强调、对复杂成因的忽视,以及一定程度的民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理解中国社会结构和历史演变的关键。简单地说,中国并非不重视血统,但相对于西方和日韩,文化认同在中国民族凝聚力中扮演了更为核心、更具包容性的角色。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历史、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以及政治文化等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的积淀:从“天下”到“中华民族”.............
  • 回答
    俄罗斯难以获得西方主流社会的接纳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剖析:一、历史遗留问题与战略猜疑: 帝国主义和扩张主义的阴影: 俄罗斯(包括沙皇俄国和苏联)在历史上长期的扩张主义政策,吞并邻国、建立帝国,给周边国家留下了深刻的“帝国阴.............
  • 回答
    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在他的著作《西方将主宰多久?》(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中,确实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在过去15000.............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古希腊到中世纪前,西方确实存在着一套相当成熟的地圆说观点,而且很多人对“为什么我们在球体上不会掉下去”这个问题也进行过思考。但他们的解释方式和我们现代物理学所理解的地心引力大相径庭。古希腊时期对地圆说的认知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地球是球形的想法,他们是基于哲学和美学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触及到了主战坦克设计一个很核心的领域,也确实是很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简单来说,苏/俄坦克倾向于圆形炮塔,而西方和中国的主流第三代坦克则拥抱楔形炮塔,这背后是技术发展路径、作战思想、制造工艺乃至历史传承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超级英雄电影叙事中一个相当普遍且有趣的模式。为什么主角的光环总是来得如此“意外”,而反派的强大却需要漫长的蛰伏与经营?这背后其实隐藏着电影创作者们深思熟虑的叙事选择,以及对观众心理和类型片 conventions 的深刻理解。主角的“意外”超能力:戏剧性的开端与共鸣的源泉首先,从 戏剧.............
  • 回答
    在中国,关于“种族意识教育”的缺失及其对主流舆论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结构、教育体系、媒体环境以及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多元民族的统一国家,其在“种族”概念的理解和处理上,与西方社会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西游记》宏大叙事背后的一些巧妙安排和重点转移。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西游记》开篇这句话的意图。当作者说“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时,这并非是说整个故事都将严格局限于东胜神洲的某个角落。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起头”或“引子”的表述方式,为故事的展开设定了一个地域坐标,也隐含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敏感点。老交大,也就是当年那所辉煌的交通大学,在西迁过程中,确实是将“主脉”迁移到了西安,组建了西安交通大学。然而,论及如今的综合实力,上海交通大学(上交)似乎在很多评价体系中都更胜一筹。这中间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主脉”二字可以概括,而是历史、.............
  • 回答
    西安,这座古老而辉煌的城市,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尤其是秦陇地区的人文核心地位,更是毋庸置疑。然而,当我们谈论西安的“古文化街区”时,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却是那条闻名遐迩的回民街。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何作为秦陇人文中心,西安却未能保留或打造出与之气质更为契合的秦人文化街区,反而以回民街为代.............
  • 回答
    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两支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文明体系,它们在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政治制度、艺术风格、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展现出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并非绝对,而是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和演变,但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主要的区别点。一、 哲学与精神: 西方文明:理性.............
  • 回答
    西方社会所大力倡导和推崇的“自由”,并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核心维度:一、 个人权利的至高无上与不受侵犯这是西方自由观最根本的基石。核心在于,个体拥有与生俱来的、不容剥夺的权利,而政府或集体无权随意干涉。这主要体现在: 人身自由和安全: 这是最基础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抓到了很多历史穿越文的一个经典套路。确实,放眼望去,以“争天下”为主题的穿越小说,东汉末年简直是黄金地段,三国时期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反倒是西汉末年,一个拥有刘秀这样“真命天子”级别的存在,却鲜有人愿意去掺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Исход:1. 东汉末年的“吸引力”.............
  • 回答
    清朝之所以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拒绝接受西方先进科技,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多个层面。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在于维护统治者自身的权威和清朝的统治秩序。 闭关锁国政策的出发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巩固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
  • 回答
    西夏元昊率领十万大军,选择在北宋腹地的好水川地区设下埋伏,而北宋方面竟然毫无察觉,这在军事史上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教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时代,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北宋的盲点。首先,咱们得承认,当时北宋的边防体系,尤其是对西北方向的警戒,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的问题。虽然北宋建立了“京东路”、“.............
  • 回答
    看到你提出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你的困惑。确实,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长期以来,西汉和东汉都是被统称为“汉朝”的,或者说是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刘秀更是理所当然的“中兴之主”,在他手里,汉朝得以复兴,延续了国祚。但是,你观察到的“有些人宣扬西汉东汉是两个朝代”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