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人都给儿子买房了吗?

回答
“上海人都给儿子买房了吗?”这个问题,说实话,真没法给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这就像问“上海人都喜欢吃本帮菜吗?”一样,答案只能是:有,但是不是全部,而且情况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

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他们是上海本地人,父母早些年就在上海买了房子,现在轮到他们自己成家立业,父母确实会帮衬一把,但这“帮衬”的方式和程度,就各有不同了。

第一种情况,是“标准配置”:父母早早准备,直接送一套。

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尤其是在那些家庭经济条件非常殷实的。他们的父母可能是早年就在上海拥有多套房产,或者因为拆迁、房改等原因,手里有不止一套房。到了儿子要结婚,父母就会把其中一套提前过户给儿子,或者在儿子名下再买一套。这在我们上海人的圈子里,不算特别稀奇,大家觉得这是一种“责任”和“传承”。

我有个发小,父母是做生意的,家境一直很好。他结婚的时候,他父母直接在他名下添了一套精装修的两居室,地段也还可以。他说,父母就觉得这是“应该的”,给儿子打个基础,让他少走一些弯路,娶妻生子也能更稳定。父母也说,他们年轻时也受过父辈的帮助,现在也一样。

第二种情况,是“共同努力”:父母出首付,儿子自己还贷。

这种模式在我们这儿更普遍。很多上海家庭,父母手里虽然有积蓄,但也不至于说能直接送一套房。但为了儿子能结婚,他们会拿出大部分积蓄作为房子的首付款,然后贷款的部分,就主要压在儿子身上,当然,有时候也会考虑儿媳妇一起还。

我另一个朋友,父母是事业单位的,收入稳定但没有大笔的额外收入。他结婚时,父母把他们多年的存款加上一些理财的钱,差不多凑齐了首付。他说,他父母给了他很大的支持,但剩下的月供,他自己和妻子就得扛起来。父母会时不时地帮衬一下,比如多给点生活费,但主要的压力还是他们自己承担。他们也觉得这样挺好,毕竟是自己的房子,自己努力也更有成就感。

第三种情况,是“精神支持+能力培养”:父母不直接买房,但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

还有一些家庭,可能经济条件相对一般,或者父母更倾向于让孩子自己独立。他们不会直接给儿子买房,但是会尽他们所能提供其他方面的帮助。比如,在儿子购房时,提供更充裕的“陪同看房”服务,一起分析贷款方案,或者在婚后,提供无微不至的生活照料,分担一些育儿压力,让儿子夫妇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工作和还贷。

我认识一位叔叔,他自己的房子就一套,是他年轻时辛苦买的。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想在上海买房。这位叔叔说,他给不了首付,但他儿子很争气,自己努力工作,加上女朋友家也一起凑了点,最后勉强付了首付。叔叔和婶婶呢,虽然住得不近,但只要儿子儿媳忙,他们就去带孙子,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他们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叔叔说,他儿子自己的房子,他为他骄傲。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也很多。

上海的高房价: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上海的房价,即使对很多上海本地家庭来说,也是一笔巨款。很多父母即使有一定经济基础,也可能需要倾其所有才能帮子女付个首付。
“啃老” vs “帮扶”的界限: 上海的家庭观念里,父母对子女的“帮扶”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婚姻大事。但“啃老”和“帮扶”之间,界限也很微妙。大部分上海父母,还是希望子女能有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而不是完全依赖。
城市发展和观念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也越来越独立,也更看重个人的奋斗。有些年轻人自己就有很强的经济能力,或者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房产,而不是完全依赖父母。
家庭内部的协商: 很多时候,是否买房、怎么买,是整个家庭内部(包括父母、儿子、儿媳)共同商量决定的。有的家庭可能更重视子女的“学习能力”和“事业发展”,而不是仅仅把买房作为“功劳”。

所以,要回答“上海人都给儿子买房了吗?”

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在上海,父母为儿子结婚提供购房支持(包括直接买房、出首付、提供资金周转等)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并非所有家庭都是如此,其形式和程度也因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育儿理念以及子女的自身能力而异。

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潜规则”或“预期”,但具体的执行,每家都有自己的考量和做法。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来衡量。更重要的是,这背后体现的,是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家庭文化和对下一代的期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够早买就早买,能够幼儿园买,就覅等到小学再买。能够买一室,哪怕三十平方,就先上车。

外地人一直不承认一个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供需决定价格。

看看多少外地人想移民到上海?侬晏买一年,又一届外地大学生毕业好了。每毕业一届外地学生,上海的房价的上涨压力,就增加一点。

上海的土地就搿眼。就算周边再划畀上海十个县,再填海造地。市中心也弗会增加。上班近个房子就搿眼。

将来,假使两个一般家庭个上海小囡结婚,两家小房子拼起来,基本面积就有了。再要面积大,让伊拉自家还贷款。

更加差一眼:老夫妻住到小房子去,大房子腾畀倪子结婚。搿至少要有第贰套伐。

没第二套房子,只好中环内一套,调外环外两套,侬相当于乡下头自建养老院。

再差,再差就弗讲了。反正上海人命苦,只好争取覅让自家小人畀外来刚需淹煞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海人都给儿子买房了吗?”这个问题,说实话,真没法给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这就像问“上海人都喜欢吃本帮菜吗?”一样,答案只能是:有,但是不是全部,而且情况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他们是上海本地人,父母早些年就在上海买了房子,现在轮到他们自己成家立业,父母确实会帮衬一把,但这“帮衬.............
  • 回答
    “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儿子孙卓被拐事件,牵扯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暴露了拐卖儿童链条的复杂与残忍。其中,为被拐孩子办理虚假户口的行为,是这条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为孩子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提供了“合法”的掩护。谁为被拐孩子办理了户口?在孙卓的案件中,以及很多类似的被拐卖儿童案件中,为孩子办理虚假.............
  • 回答
    .......
  • 回答
    最近偶然听到一些关于“职高”的讨论,真是让人感慨颇深。有些言论,听着就让人觉得,哎呀,这说话的人,是不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高人一等啊?好像上职高就等同于“没出息”、“技不如人”似的。我倒想问问,这些人凭什么这么看不起上职高的人?是他们自己当年成绩优异,考上了名牌大学,所以就觉得自己人生赢家,可以俯视.............
  •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很多人都疑惑的问题。一方面是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运来的援助物资,另一方面是上海市民在市场上抱怨买菜难、价格高。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绝不是简单的“上海物资不足”就能解释的。首先,我们得明确“支援物资”的性质和作用。 支援物资主要用于保障特殊群体和基本民生。 就像我们生病了,医院会给.............
  • 回答
    上海人对自己祖籍的了解程度,就像这座城市本身一样,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多元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上海人都知道”,也不能简单地说“没人关心”。这背后牵扯到上海特殊的历史、移民文化以及代际差异。首先,咱们得明白上海的“上海人”是怎么形成的。 很多外地朋友可能觉得上海人就该是那种说上海话、从小在上海.............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排外”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观感,而且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细节和原因。要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排外”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标签,而且很多人对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有时候,它可能指的是一种“地域歧视”,有时候可能是一种“文化隔阂”,有时候可能是一种“经济上的优.............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是不是都比较有钱”这个问题,其实是个挺复杂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也绝对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上海整体的经济实力和人均收入水平,在中国是排在前列的。 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经济结构多元,金融、贸易、航运、高科技等产业都比.............
  • 回答
    上海结婚买房,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是说所有上海人都结婚就一定买房,但“结婚=买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绝大多数上海家庭,尤其是年轻一辈,默认甚至是必须迈过的坎。这么说吧,“房子”在上海的婚姻这件事上,早就超越了“居住”的属性,成了一个复杂的符号,承载了太多东西。为什么大家觉得上海结婚要买房.............
  • 回答
    关于“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是不是都很会生活,有非常棒的生活方式”,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绝对的“是”或“否”,不如说是一种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并且这种体现是多层面、多维度的。首先,要理解“会生活”,它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富足,更是指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细节的把握,以及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能.............
  • 回答
    嘿,聊起上海的房子,你问“都不吊顶吗?”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呢,也不是说上海人就不吊顶,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说。首先,咱们得明白,吊顶这玩意儿,它首先是个“功能性”和“装饰性”兼具的。 功能上: 吊顶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把顶部的管线、电线啊什么的给藏起来,让房间看起来更整洁。尤其是那些老房子,管道.............
  • 回答
    挤破头都想落户上海,这背后盘根错节的思绪,绝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它是一个混合了现实考量、理想追求,甚至是对“更好生活”的朴素向往的复杂集合体。首先,最直接、最现实的,是“机会”二字。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汇聚了国内外顶尖企业、最前沿的产业。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里意味着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人在讨论的现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看看上海和移民文化之间的互动是怎么变化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融入的“甜蜜负担”先说说过去,为什么那些从全国各地来上海的人,很快就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这背后其实是有很多现实原因的,而且当时的氛围也挺不一样。 生.............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是不是家里起码都有两到三套房产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并非如此简单的一概而论。说上海人普遍拥有两三套房产,这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但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现实。首先,我们要明白,“上海人”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宽泛。上海是一个拥有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的大都市,其中既有世代居住在上海的“老上海人”,也有改.............
  • 回答
    上海地铁安检,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明显“愁”的人更多点儿。为啥大家伙儿都不太待见,甚至有点儿抵触呢?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说到点子上。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效率问题。上海地铁人流量有多大,您心里有数。早晚高峰期,那简直是人挤人,每个人都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才能挤上地铁。这时候,.............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排外”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坊间流传甚广的标签,很多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经历。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不能一概而论,它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情感认知。要详细说清楚,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理解“排外”这个词的含义在不同人看来可能不一样。 从字面意义上讲,排外可能意味着.............
  • 回答
    关于“来上海发展的人是否都觉得上海人排外”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这其中掺杂了太多个人经历、心理预期、沟通方式以及上海这座城市本身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上海人排外”这个说法确实存在,并且有其一定的群众基础。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历史原因和文化积淀: 上海作为.............
  • 回答
    上海车展事件之后,关于特斯拉的问题确实像爆米花一样一下子炸开了,各种新闻和讨论铺天盖地而来。这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特斯拉,也让一些正在开特斯拉或者准备买特斯拉的人,心理上产生了更复杂的感受。咱们掰开了说,现在开特斯拉的人,他们心里想的,可能主要有这么几个层面:1. “我不是傻子,我当然知道这些问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拥有上海户口、从小在上海长大,但父母不是上海人,自己算不算“上海人”?这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定义“上海人”了。从户籍角度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上海户口,这可是硬通货,也是很多外来人口梦寐以求的。一旦你拥有了上海户口,从法律意义上讲,你就正式成为了上海的居民。这意味着你在享受.............
  • 回答
    这件事儿,问到点子上了。上海大学,这名字听着就大气,坐落在魔都,本身就自带几分光环。按理说,在全国高校排名里,它也算是稳居前列,不少学科还有点拿得出手。可咋就到了上海本地人嘴里,总觉得差点意思呢?这背后,其实是好几层原因,混在一起,挺复杂的。一、 “魔都”的光环与“伪”名校的认知上海这地方,就不用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