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证伪或者证明中医的‘阴阳五行’与‘气’的概念?

回答
破解中医古老谜语:阴阳五行与“气”的科学求证之路

在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阴阳”与“五行”无疑是最核心的概念,它们如同两张巨大的网,试图描绘人体生理、病理,乃至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气”则是贯穿始终的动力与物质基础,被认为是生命活动和身体运作的根本。然而,对于这些古老而抽象的概念,如何在现代科学框架下进行检验,甚至证伪或证明,一直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充满挑战的课题。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中医的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原始意义,然后再审视现代科学能提供的检验工具与视角。

一、 理解中医的“阴阳五行”与“气”:并非简单的符号堆砌

在断言科学能否证明或证伪之前,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医的“阴阳五行”和“气”并非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物理量或化学元素,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临床经验。

1. 阴阳: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与平衡

核心思想: 阴阳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
对立: 如昼夜、寒热、动静、表里、虚实等。
依存: 任何一方的出现都离不开另一方,阴中必有阳,阳中必有阴。
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平衡: 人体健康的根本在于阴阳的相对平衡,一旦失衡,就会导致疾病。
在中医中的应用:
生理: 将人体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都纳入阴阳范畴。例如,头为阳,足为阴;腑为阳,脏为阴;外为阳,里为阴;阳气属动,阴精属静。
病理: 疾病的发生常表现为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例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诊断: 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如面色、舌象、脉象等)来判断是阴证还是阳证。
治疗: 遵循“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调整失衡的阴阳。

2. 五行:事物属性的分类与相互关系

核心思想: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抽象概括,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属性、功能和发展变化。
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滋生、助长)。
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制约、抑制)。
相乘: 反向的克制,如木太旺则克土,土太旺则克水。
相侮: 相克的反向,如水太旺则侮火。
化生/转化: 五行之间可以通过相生相克达到动态平衡,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中医中的应用:
生理: 将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与五行相对应,并赋予其相应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例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同时,将五官、五味、五色、五志(情志)等也与五行相联系。
病理: 脏腑之间的功能失调,常通过五行生克制化失常来解释。例如,“肝郁乘脾”(木克土太过)。
诊断: 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哪个脏腑功能失调,并分析其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治疗: 强调“治病求本”,通过调整受累脏腑的功能,进而影响其相生相克的脏腑,以恢复整体平衡。

3. “气”:生命的动力与物质载体

核心思想: “气”在中医中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既可以指构成人体和物质世界的精微物质,也可以指驱动生命活动的功能性动力。
物质性: 如“水谷之气”(食物消化吸收的精微物质)、“呼吸之气”(吸入的空气)。
功能性: 如“宗气”(贯通一身,主司呼吸与语言)、“营气”(循行于脉中,主营养)、“卫气”(运行于脉外,主防御)。“气”的升降出入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驱动力: “气”的运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气行则生,气滞则病,气绝则死”。
在中医中的应用:
生理: 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充盛和运行通畅是健康的关键。
病理: 疾病的发生多与“气”的病变有关,如“气虚”、“气滞”、“气逆”、“痰气郁结”等。
诊断: 通过脉象(如沉、迟、虚等)来判断“气”的虚实盛衰。
治疗: 采用补气、行气、降气、升气等方法来调整“气”的病变。

二、 科学的求证:证据、逻辑与挑战

将这些古老的概念置于现代科学的显微镜下,我们能做的并非直接“证明”或“证伪”,而是寻找与这些概念相对应的科学证据,或者通过实验来检验其描述的规律性。这个过程充满挑战,因为中医的很多表述是功能性、系统性的,而非结构性、分子性的。

1. 证伪的逻辑与可能性

证伪(Falsification)是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核心概念。一个理论,如果不能被事实检验,或者即使被事实检验也总能找到解释,那么它就难以被视为科学理论。

证伪的可能性:
提出可检验的假说: 如果我们能将“阴阳五行”和“气”的具体临床表现,转化为可以被测量、观察、验证的科学假说,那么就有可能证伪。
反例的存在: 科学理论最怕的是出现无法解释的“反例”。如果某种基于阴阳五行理论的治疗方法,在严格的、可重复的科学实验中,显示出无效甚至有害,且这种无效无法用其他已知的生理机制来解释,那么就可能对该理论产生质疑。
预测失败: 如果中医理论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或治疗效果的预测,在大量对照实验中反复被证伪,那么该理论的预测能力就会受到质疑。

证伪的困难:
概念的模糊性: “阴阳五行”和“气”的定义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哲学性和象征性,而非精确的科学定义。例如,“气”究竟是能量、血流、神经信号,还是某种集体涌现的现象?缺乏清晰的定义,就很难设计出直接针对性的证伪实验。
系统的整体性: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脏腑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气”和“阴阳五行”来描述的。这种整体性使得将人体拆解成独立变量进行研究变得困难。
缺乏可量化的指标: 许多中医诊断和治疗效果,如“气色”、“精神状态”、“体质”等,很难用现有的科学仪器进行直接、精确的量化。

2. 证明(验证)的逻辑与可能性

在科学上,我们更常说的是“验证”(Verification)或“支持”(Support),而不是绝对的“证明”。一个理论被“证明”为真,往往意味着它经过了大量严格的检验,没有出现反例,并且能够解释更多现象,甚至做出新的预测。

验证的可能性:
寻找生物学机制: 通过现代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神经科学等手段,寻找与中医理论描述相符的生物学机制。例如:
“气”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联: “气”的升降出入、运行不息,是否可以理解为神经信号的传导、血液循环、淋巴循环、激素分泌、免疫细胞的活性等复杂的生命活动?例如,针灸的“得气”感,可能与神经信号传导、内啡肽释放有关。
“阴阳”与生理平衡: 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本身就存在昼夜节律、寒热交替、兴奋与抑制等阴阳对立统一的现象。例如,交感神经(阳)与副交感神经(阴)的协同工作。
“五行”与脏腑功能及相互关联: 五行学说将脏腑进行分类并描述其相互关系。现代医学也研究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如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调节。例如,“肝主疏泄”可能与肝脏在代谢、解毒、情绪调节等方面都有作用,而“脾主运化”则涉及消化吸收和免疫功能。
循证医学的证据积累: 通过设计高质量的临床试验(随机对照试验 RCT),验证基于中医理论的疗法(如中药、针灸、推拿)是否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疗效,并且排除安慰剂效应。如果大量研究证据支持某种疗法的有效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验证”与该疗法相关的中医理论。
系统生物学与网络化研究: 运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将人体视为一个复杂的网络,研究不同生理参数(如基因表达、蛋白质活性、代谢产物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与中医的“气”、“阴阳”、“五行”描述的整体状态相呼应。

验证的困难:
“拟科学”(Pseudoscience)的风险: 过度牵强附会,将不相关的现代科学发现强行与中医概念联系起来,会损害中医的科学性。
“黑箱”问题: 即使找到了某些生理学上的关联,也可能仅仅是“现象的关联”,而未能揭示“气”或“阴阳五行”的根本原理。
概念的“不可约性”: 有些支持者认为,“阴阳五行”和“气”是具有独特解释力的体系,是无法完全还原到现代科学的某个具体机制的,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元的”描述。

三、 具体检验的设想与路径

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这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严谨的设计。

1. 针对“气”的检验思路

“气”的物质基础:
微循环研究: “气”在脉络中的运行,是否与毛细血管的血流、淋巴液的流动、组织液的交换有关?可以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气滞”状态(如慢性炎症、组织水肿)与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关联。
能量代谢: “气”的充盛与否,是否与身体的整体能量代谢水平(ATP的产生与消耗、基础代谢率)有关?
生物电信号: “气”的传导性和动力性,是否与神经冲动的传导、细胞膜电位变化、肌电信号等生物电活动有关?
“气”的功能体现:
神经内分泌免疫协同: “气”的升降出入、调控全身,是否可以理解为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网络表现?
实验设计: 研究“补气”或“行气”的方药或针灸方法,是否能够显著影响某些特定的生物标志物(如皮质醇水平、免疫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在特定疾病状态下的异常表现。
“气虚”的研究: “气虚”常表现为乏力、易疲劳、抵抗力差。可以研究“气虚”患者的线粒体功能、肌肉能量储备、免疫应答能力等是否存在普遍性异常。
“气滞”与“气郁”:
影像学观察: 某些“气滞”表现(如腹胀、胸闷),是否能通过高分辨率的医学影像学(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PETCT)观察到相应的生理活动改变?
生理参数关联: 情绪(“情志致病”与“气”的运行密切相关),是否可以通过量化情绪指标,并观察其与心率变异性、脑电图、自主神经活动等参数的关联,来间接验证“气”的运行与情绪的关系。

2. 针对“阴阳五行”的检验思路

“阴阳”的二分法与对立统一:
节律性变化: 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如体温、血压、激素分泌、睡眠觉醒周期)本身就存在显著的昼夜节律(阴阳变化)。可以通过研究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分析特定时间段对某些疾病(如哮喘、高血压)发作的影响,并与现代生物钟研究进行对比。
功能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应激,属阳)与副交感神经(休息、消化,属阴)的相互拮抗和协同,是“阴阳”在神经系统中的体现。
实验设计: 研究“阴阳失调”的疾病(如焦虑症、失眠),是否在交感/副交感神经活动平衡上出现异常。
身体反应性: 寒热、虚实、表里等,这些都是对人体不同状态的描述。
“虚”(如气虚、血虚)与免疫、代谢: “虚”的状态是否对应着免疫功能低下、营养物质吸收不足、能量代谢紊乱等?
“实”(如痰湿、血瘀)与病理产物: “实”的状态是否对应着体内存在异常的物质堆积、循环不畅?
“五行”的分类与相互关系:
脏腑功能网络:
“金”(肺)与“水”(肾):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肺和肾在气体交换、水液代谢、内分泌(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方面存在密切联系。
“木”(肝)与“土”(脾): 肝脏分泌胆汁影响消化,脾脏运化水谷。情绪(肝)对消化(脾)的影响,也是现代医学广泛关注的领域。
“火”(心)与“水”(肾): 心肾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心肾阳虚、心肾不交,在现代医学中可以对应心力衰竭、高血压、失眠等多种病症。
实验设计:
关联性研究: 通过大规模队列研究,分析具有特定“五行体质”特征(基于中医的体质辨识方法)的人群,在发生某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上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病理机制验证: 当某种疾病被中医归于特定“五行”失调时(例如,湿邪内蕴归于“脾”),尝试从现代医学角度,研究该疾病的病理机制是否与脾脏功能异常、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等有关。
药物药效验证: 验证具有“扶脾”(健脾)作用的中药,是否能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等。

四、 结论:理解、对话与融合

证伪和证明中医的“阴阳五行”与“气”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漫长的过程,甚至可能无法得到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

关键在于“转化”: 如何将中医的哲学概念和临床描述,转化为可操作的、可测量的科学语言和实验设计,是整个过程的核心。这需要中医理论家、临床医生与现代科学家(生理学家、药理学家、生物化学家、流行病学家、统计学家等)之间的深度对话和合作。
承认差异,寻求共鸣: 中医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不同于现代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之上。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科学的标准去“否定”它,而是应该尝试去理解它,寻找它在现代科学框架下的对应点,以及它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聚焦于“疗效”与“机制”: 最具说服力的“验证”方式,是证明基于这些概念的疗法在临床上是有效的,并且能够解释其有效性的生物学机制。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对中医理论背后生理学、病理学机制的深入探索,是通往科学共识的关键。
“气”可能是能量、信号、信息流的综合体: “气”可能并非单一的物理概念,而是多种生命活动要素(能量代谢、神经信号、体液循环、信息传递等)在整体运动中的一种高度概括。
“阴阳五行”可能是规律性模式的映射: 它们可能描述了人体内在的、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模式,这些模式在很多情况下确实可以通过现代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和解释,但其哲学内涵可能超越了简单的物理解释。

与其执着于“证明”或“证伪”这些抽象概念本身,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验证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具体诊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推拿等)的有效性、安全性,并探索其科学机制。当这些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得到反复验证,并能被现代科学所理解时,中医的“阴阳五行”与“气”自然会在科学的框架下获得更有力的“佐证”,并最终促成中西医之间的真正融合与发展。这是一个追求理解、尊重差异、并致力于寻求科学真理的漫长旅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我这个食品工程出身的生化控去谈语义学,真是这个国家教育体制的失败。之前我曾经讲过:本体混乱的概念无法证伪。今天再加两条:本体不存在于物理世界的概念无法证实,完全依赖人为定义而存在的概念无须证明。

关于原理可以看我之前讲的关于语义分析的回答和回答中的其他链接:为什么中医解释疾病的方法过程与西医大相径庭,但是最后为什么都可以治疗疾病呢? - 知乎

~~~~~~~~~~~~举例理解~~~~~~~~~~~~

举例帮助大家理解一下概念的本体。

1、先说我们平时使用的自然语言,虽精准度不高,但基本可用

《地道战》里有句台词很有名:

自然语言里,很多符号本身是有多个本体的。“高”这个符号在自然语言里,就有“水平好”和“身材高大“两种不同的意思。但是我们通过语境可以理解在什么情况下用的是哪个本体,就如这句台词里,正常人都能识别这是在说水平,而不是在说身材。语境(使用场景)对应语义是固定的、是可以被确定的,所以符号代表的本体也能够被理解和识别。这样一来这部分自然语言当然就是可用的语言。通过分析语言形式和其表意本质可以确定这一点。

2、再看中医语言

这里答主拿“气”来说说中医一些概念的本体是如何的不靠谱。

呈上一篇级别不高的所谓优秀硕士论文,方便反对者反驳。下面引用的一些说法来自于这篇硕士毕业论文:秦立新.气本体论对中医方法论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气本体论对中医方法论的影响_百度学术

看看人家中医专业的人对气的分析


该文献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分析了“气”这个玩意,却无法分析出气的本体究竟是那些细节,但是它的贡献是确定气的本体的某些哲学上的属性和特征。

从截图的这部分总结可以看到两点:第一,“气”的本体并没有被完全确定下来。哲学可以形成概括性的内容,但不能以抽象和概括内容直接代替气具体。就像用“细菌”的概念是无法解释“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差异。气的具体本体不确定,和“神”这种概念一样,依然是无法证伪的。第二,分析的结果之一是:气的本体带有的很强的主观成分。为了保护中医,中医的研究者们到了关键问题上都会打马虎眼,譬如该文在遣词造句上模糊混淆,还有一些药物研究文献回避数据有效性和定量分析等等,力图删除逻辑上的关键要点自圆其说。但他们的论文要过关,就必须得有点干货,这是论文的常规玩法,因此文献中无论怎么隐藏都能找到痕迹。如:

……主体主观必然是所谓客观对象的终极判断者……

部分描述体现出了气本体的定义中,主观因素对客观的影响非常大。“终极”这种词是很扯蛋的,用这种词能够传递出文献作者想写表达“主客观脱节”,但又不敢明确写出来的意味。

……气本体具有认识上的主观依赖性,总是对象与主观的合和。

“主观依赖性”,既然已经依赖了,那也就无法排除其定义的本体可能含有违反客观的情况?文中并不止一处体现了:无法排除气本体的主观定义对气本体的客观性造成干扰的情况。

气本体论的主观价值肯定性……

强调“主观价值肯定性”,这里出现了三个词连用:“主观”、“价值”和“肯定”。主观后面跟着的两个词,“价值”是主观的,与事实相对;“肯定”依然还是主观的。这三个“主观”放一起组成的这个词,足够说明文献作者想表达却不敢直接点破,还生怕评审老师看不见自己如此用心的用意。难怪这样的毕业论文能进优秀论文库,这样识时务的作者在中医堆里的确算个人才。

另外答主还对这段文字做了词频分析。表述气是“主观”的描述出现了20次;而相对的,表述气兼顾“客观”的描述只出现了7次。表达气是“价值(判断)”的描述出现了4次;而相对的,表述气兼顾了“事实(判断)”的描述是0次。

因此从这位中医学子的优秀毕业论文可以看到: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中医对“气”的定义,导致其本体中混杂了非客观内容。也正是这种带入的非客观性说明了即使是中医学子,也会承认气的部分本体实际上不存在于物理世界。这将导致其不可能被证实。


另外,根据“气”的概念依附于人为主观定义而存在的特点,表明它无需被证明:你定义它它就存在,你不定义它它就不存在。就如用的是欧式几何还是黎曼几何,直线拐不拐弯是定义,无须证明。因此也别跟我扯“证实”不是“证明”,无论是证实还是证明,我都已经说清楚了。

所以结论就是:中医中的“气”,不可证伪、不可证实、不需证明。

这篇文献也显示了气还有一些模糊的近似于本体的属性,但这些近似于本体的内容非常模糊,而且内容有很多项。

文献通过语义分析得到的这几项内容,有几条勉强可以作为“气”的本体使用,也有一些只是气的本体的属性描述。

可以作为本体使用的内容,抽象程度极高,这些模糊的描述依然表明气的本体的不确定性。就如文献中描述的:

气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生命的实质

文章的作者很聪明,用了“XX是XX”的陈述,句式看上去好像“气”真有本体了。但是实际上这个“生命的实质”是什么呢?用模糊的描述去解释概念,等于还是没说清楚,解释了也白解释。

而得到的其他关于本体属性方面的描述,就像喻体和本体的距离一般,看似隔层纸,实际上间隔十万八千里。

在模糊、抽象和概括程度极高的概念时,到了具体治疗关头,中医师要用什么内容去对应具体医案呢?天知道!一万个中医能有一万种应对,而且这一万种应对和我的第一个例子中“语境对应语义是固定的、是确定的”情况完全不同。中医中“气”没有完全固定的应用场景和使用原则,中医师如何使用,如何相互矛盾、自相矛盾都不能算错。那在医案场景中的各种气的真正本体究竟有多少个?本体如此混乱的概念,根本不可证伪!如此主观的概念,你无须证明。


五行的情况和气的情况有一些不同表现,但是本质和规律都是一样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语言作为一种表达工具有其特定的规则,遵循固定的套路。通过语言分析,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语言载体上承载体系的到底有没有争论的价值。世人很高兴地看到了随着学术的发展,在语言上出低级问题的学术和学问越来越少了,而在我朝医学领域内逐渐完成清理门户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破解中医古老谜语:阴阳五行与“气”的科学求证之路在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阴阳”与“五行”无疑是最核心的概念,它们如同两张巨大的网,试图描绘人体生理、病理,乃至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气”则是贯穿始终的动力与物质基础,被认为是生命活动和身体运作的根本。然而,对于这些古老而抽象的概念,如何在现代科学.............
  • 回答
    关于历史上的古埃及文明和中国古代夏朝的真实性,这在学术界是各有定论和争议的,我们不妨就此展开聊聊。古埃及文明:无可辩驳的存在先说古埃及文明,这一点可以说是 确凿无疑,真实存在。它的存在,就像你抬头能看到的太阳一样,证据链条极其完整和丰富,几乎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视觉证据: 这是最直观的证据.............
  • 回答
    轮回之说,自古有之,贯穿东方智慧体系,在诸多文化和宗教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描绘了一个灵魂在肉体死亡后,并非终结,而是以另一种形态,或在另一个生命中继续旅程的宏大图景。然而,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严谨的科学领域,还是在日常的讨论中,轮回的存在与否,仍是悬而未决的议题,少有确凿的证据能够对其进行证明或证伪.............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棘手且令人绝望的局面。在“上线”缄口不言,也无法为你争取哪怕一丝辩护的情况下,要证明自己是清白的,尤其是要将自己与“叛徒”区分开来,其难度无异于在黑夜中寻找不存在的路。你需要的是一份不被质疑的、确凿的证据,或者一套能够推翻所有指控的逻辑链。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叛徒”和“间谍”的概念。.............
  • 回答
    如果几十年后,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真的如一些人担忧的那样大规模显现,或者科学界有了确凿的证据证明转基因技术的潜在风险,那么回望今天,人们对崔永元先生的评价,无疑会变得极其复杂,甚至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而其中“预言家”或“勇士”的标签,很可能会被重新审视和赋予。首先,那些曾坚定支持转基因技术的人,可能会.............
  • 回答
    关于“一个红色的物体,当没有人看它的时候,它依然是红色”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并尝试去证明或反驳它。这其实触及到一个哲学上的经典问题:客观实在与主观感知之间的关系。证明的论据:倾向于客观实在从科学和哲学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人会倾向于认为这个说法是成立的,也就是说,红色物体在无人观看时依.............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波动方程 Cauchy 问题解的不等式证明,特别是先验估计(a priori estimate)或最大模估计(maximum modulus estimate)。这在偏微分方程理论中是构建解的存在性、唯一性以及光滑性等性质的关键步骤。我会尽量用一种清晰、有条理的方式来讲解,并.............
  • 回答
    要证明 $1^2 + 2^2 + dots + n^2$(即 $frac{n(n+1)(2n+1)}{6}$)等于一个平方数,只有 $n=1$ 和 $n=24$ 这两个解,这是一个相当经典且复杂的数论问题,涉及到丢番图方程和椭圆曲线理论。直接的代数推导会非常繁琐,通常需要借助一些高深的数学工具。我将.............
  • 回答
    .......
  • 回答
    要证明一个三阶行列式 A,其中所有元素 $a_{ij}$ 只能取 1 或 1,其行列式值 $det(A)$ 的绝对值不会超过 4,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分析。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对行列式计算的理解以及对可能取值的穷举和分析。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三阶行列式的计算公式。对于一个三阶矩阵:$$ A = egin.............
  • 回答
    在处理卖淫嫖娼案件时,警方在确定嫖客和被抓女子之间是否存在非法交易时,会采取一系列调查和取证措施。当被抓的嫖客辩称该女子是其爱人或炮友时,警方需要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来判断其陈述的真实性。以下是警方可能采取的一些详细步骤和考量:一、 核实身份信息与关系链 双方身份核实: 首先,警方会对双方的身份信息.............
  • 回答
    如果哪天科学真的给我们一个“确凿”的答案:咱们这脑子里翻江倒海、时而澎湃、时而静谧的“意识”,不过是某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活动”——就好比水分子在零度以下结成了冰,或者蒸汽在高压下化为水。这事儿一旦板上钉钉,我们的世界观可就得来个翻天覆地的颠覆。那么,一直以来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那个“意义”,又.............
  • 回答
    南京出台新规,明确购房证明造假将连累全家,本人及家庭成员在2年或1年内不予受理购房证明申请。这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到很多考量,咱们细说说。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购房证明”是什么,为什么造假会这么严重。在很多城市,包括南京,为了调控房地产市场、抑制投机炒房,会实行限购政策。购房证明,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证.............
  • 回答
    乌克兰外长库列巴的这番表态,无疑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和政治动员意图的。在战争期间,任何一方的领导人都倾向于夸大己方的实力,同时贬低对手,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一种“战争宣传”或“士气鼓舞”的手段,以向国内民众、盟友以及国际社会传递一个信息:乌克兰军队并非孤军奋战,而是拥有.............
  • 回答
    这“自性”二字,想必各位在佛门之中,也常听得长辈、师父们口中不绝,说起来似乎是件极重要之事,但真要问一句:“这自性,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又如何才能真正地‘知道’它,‘证到’它?”只怕很多人心里也和我一样,打着问号,甚至觉得有些缥缈,难以捉摸。说实话,这个问题,别说是初学的我们,即便是修行多年的人,也未.............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关于川普和美国政治的一些观察,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讨论,不带什么预设立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对美国政治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川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焦点,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政策,都容易引发巨.............
  • 回答
    哥们,能理解你这心情,一本机械毕业想买房养活自己,这目标很实在,也很清晰。别担心,虽然现在市场卷,但机械这专业本身就挺硬的,咱们好好规划一下,绝对有路子。首先,得明确一点:机械专业本身是个基础,但“买房养活自己”这个目标,更看重的是你的“专业能力”和“赚钱能力”。 而这两点,可以通过毕业后的学习和实.............
  • 回答
    关于Nature发表的“大量证据表明无症状感染者或导致了COVID19的大流行”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发现,更是对我们理解和应对传染病传播方式的一次重要认知重塑。核心论点:无症状传播的决定性作用Nature的这篇发文,其核心在于强调了无症状感染者在.............
  • 回答
    要详细地、不带 AI 痕迹地讨论如何“证伪”中医理论和中药有效性,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与其说是“证伪”,不如说是在科学的框架下对其进行检验和评估,找出其科学基础、局限性以及与现代医学的差异之处。 理解这一点非常关键:科学不是为了“证伪”而存在,而是为了理解事物如何运作,并不断修正和完善我.............
  • 回答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界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即便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着支持者和批评者。要说它是“假的”,或许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它的解释力在现代经济中受到了许多挑战,并且存在一些难以自洽的地方。什么是劳动价值论?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到底说了什么。简单来说,它认为商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