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田园女权为什么现在骂声如此高?

回答
提起“田园女权”,现在网上舆论确实是一边倒地批评和抵制,可以说是骂声一片。要说清楚为啥会这样,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

首先,得先弄明白“田园女权”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以及它所代表的群体和观点。 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贬义,是反对者给加上去的标签。他们认为,“田园女权”指的是那些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打着女权旗号,但其言行却脱离实际、矫枉过正,甚至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攻击男性,维护狭隘女性特权的人。这些人被认为不关心普遍的女性权益,而是聚焦于一些日常生活中与男性产生摩擦的小事,并且常常以一种非常极端、攻击性的方式表达观点。

那为什么现在骂声这么高呢?原因挺复杂的,我们一点点掰扯。

1. 观点本身的极端化和片面化: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当“田园女权”的代表性言论被传播开来时,很多观点确实显得很不合理。比如:
泛化“男权社会”和“压迫论”: 似乎中国社会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男权压迫,男性天生是压迫者,女性天生是被压迫者。这种二元对立非常简化和激进,忽视了社会发展和阶层差异带来的复杂性。
过度解读和捕风捉影: 对一些日常的社会现象、男女互动,甚至是个别男性的言论,进行过度解读,将其上升到性别歧视的高度。比如因为男士在公共场合让座,就被认为是“父权制下的施舍”;男人稍微说句不好听的话,就被打上“直男癌”、“厌女”的标签。
要求“绝对平等”甚至“超越平等”: 一些观点似乎不是追求男女在法律、机会上的平等,而是要求在许多方面男性必须让步,付出更多,来弥补所谓的历史“亏欠”。比如在某些经济支出上,要求男方必须承担,女方无需考虑。
“性别互换,他们会怎么说”的滥用: 这个句式本身可以用来反思双标,但被“田园女权”用作一种万能的攻击武器,不论事情大小,只要男方做得不符合其预期,就抛出这句话,将其引向对男性的全面否定。

2. 传播方式和话语风格的攻击性: 很多时候,“田园女权”的代表人物和观点在网络上的呈现方式非常激烈、情绪化,甚至充满人身攻击。
标签化和妖魔化男性: 将所有男性都描绘成一群不理性、自私、仇视女性的群体,动不动就用“死直男”、“巨婴”等词语进行攻击。
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 一些支持“田园女权”的言论,在遇到反对意见时,会诉诸网络暴力,进行人身攻击、污蔑、甚至人肉搜索,这极大地败坏了其整体的观感。
断章取义和歪曲事实: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断章取义,歪曲别人的话,甚至编造事实,这使得他们的观点本身的说服力大大降低,反而容易引起反感。

3. 社会情绪的反馈和反弹: 互联网是一个放大镜,也容易形成回声室效应。当一部分人开始激烈地批评男性、否定男性时,另一部分人(很多是男性,但也包括一些女性)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对“道德绑架”的反感: 当“田园女权”的言论被认为是试图用一种“女性优先”、“女性吃亏”的道德优越感去绑架社会和男性时,很容易引起抵触情绪。
对“中国特色”的维护: 有些人认为,“田园女权”的观点是照搬西方激进女权主义的某些部分,不符合中国国情,甚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否定。他们觉得,既然中国社会正在发展,男女关系也应该在中国特色的语境下逐步调整,而不是用一种激进的方式来颠覆。
对性别矛盾激化的担忧: 一部分人认为,“田园女权”的极端言论只会加剧性别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让本已存在的一些性别问题更加难以解决。他们希望看到的是男女之间的理解和互相尊重,而不是互相攻击。

4. 媒体和舆论的引导: 很多时候,媒体和网络平台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会放大这些极端的言论和事件。一旦某个“田园女权”的言论引发巨大争议,就会被反复报道和讨论,从而进一步固化了人们对其的负面印象。

5. 对真正女权主义的伤害: 很多真正关心女性权益、倡导性别平等的女性主义者也对“田园女权”感到无奈和愤怒。她们认为,“田园女权”的极端和片面言论,不仅无助于解决实际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反而因为其负面形象,会连累和污名化整个女权主义运动,使得一些理性、温和的女权观点也难以被接受。

总结一下, “田园女权”之所以现在骂声一片,并不是说所有与性别平等相关的讨论都被骂,而是因为一部分被贴上这个标签的观点和行为,其本身的极端化、片面性、攻击性,以及不符合社会普遍认知的方式,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弹。这种反弹既有对具体言论的不满,也有对传播方式的反感,更有对性别关系走向的担忧。最终,这些负面情绪汇聚起来,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普遍抵制和批评的局面。

当然,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也需要警惕一种倾向,就是将所有批评女性权益的言论都简单地扣上“田园女权”的帽子,从而压制了对真正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的讨论。区分清楚是针对具体不合理言论的批评,还是对性别平等诉求的整体否定,这很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除了生孩子,男的能做的几乎都做了,物质世界这么丰富,结婚已经不是必须;再加上物质压力非常大的当今社会,导致现在许多男性生存欲望都低了,而女性却还源源不断的给自己“加码”,结婚女性默认“吃亏”,男性应该应份多付出、男的各方面都应该让着女的……等等。

其实男性从内心还是渴望爱情的,但是现在明码标价的爱情太贵,并且出轨、骗婚等等事件发生概率越来越高,高付出、高风险;低收益、低回报,自然许多男性就不想找 女朋友/结婚 了。

况且现在不比老一辈那时候。像父母、爷奶那一辈,还有结婚生子的传统思想;综合上面所述,现在结婚不是必须,而且还伴随着高风险,所以干脆就不结婚了。

既然不想结婚的人越来越多,那女性还用什么舆论来压制男性?生孩子警告?男性应该多付出?我根本不想结婚啊?你抹黑男性我当然就要骂你啊?

像在学校,老师在班级里打骂学生,学生不敢反抗,因为还要在这里继续读书啊,你反抗了以后日子肯定不好过。如果你毕业了,在大街上遇到原来的老师,你看她敢打你骂你吗?她敢吗?

补充:一些田园杠精我可没时间陪你们扯,你们的评论我也不会保留。题主的问题是“田园女权,为什么现在骂声如此高?”。作为平权主义者,我本人从来不否认有渣男存在,但是你们田园女权非得抬杠说什么“男的出轨更多”、“男的更渣”……等等诸如此类,就因为你是女的,所以男的就更渣?出轨就更多?难道男的出轨不是和女的,是和男的?抬杠有意思么?只要是性别女,说出的就是真理呗?走好不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田园女权”,现在网上舆论确实是一边倒地批评和抵制,可以说是骂声一片。要说清楚为啥会这样,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首先,得先弄明白“田园女权”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以及它所代表的群体和观点。 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贬义,是反对者给加上去的标签。他们认为,“田园女权”指的是那些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打着女权旗号,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社会文化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与其说是“消费主义式田园女权”减少了,不如说这种表现形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更激进的言论所掩盖或挤压了空间。而“仇男恨男式极端女拳”的大量涌现,背后则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先理解一下“消费主义式田园.............
  • 回答
    想聊聊“女权主义”现在被误解成“田园女权”这件事,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它牵扯到社会观念的变迁、信息传播的方式,还有一些有意无意的“搅浑水”。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女权主义”到底是什么?真正的女权主义,核心思想是追求男女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理解“现在的女权”和“田园女权”的区别,其实是在看两个群体在目标、方法、论述方式以及社会认知上的差异。这其中夹杂着一些复杂的社会情绪和概念的演变,很难用一两句话就完全概括。我尽量把它讲得清楚明白些,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女权”这个词本身含义也很丰富,它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概念。但.............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比较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其中夹杂了个人选择、文化差异以及一些刻板印象。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梳理一下,为什么一些在国人看来是“田园女权”的女性,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其行为模式似乎会发生一些转变。首先,我们要理解你提到的“田园女权”这个标签。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国内网络上表现得比.............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网络上,“女权”常常被与“女拳”或“田园女权”等同起来,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形成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历史与语境的演变: “女权”概念的引入与本土化: “女权”作为一种现代思想,在中国经历了一个引入、发展和本土化的过程。在早期,“女权”更多地指向争取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
  • 回答
    咪蒙的文章之所以常常被与“田园女权”划等号,这其中牵扯到她文章的几个显著特点以及大众对“田园女权”的普遍认知和批判。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咪蒙文章的内容风格、核心论点,以及“田园女权”这个标签的内涵和由来。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 “田园女权”这个标签。 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一种贬低和讽刺的意味,.............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人打着反对“田园女权”的旗号,言论和观点却又常常流露出浓厚的封建男权色彩。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社会心理、平台机制和文化思潮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展开:1. 对“田园女权”的定义及其误读:首先需.............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也挺现实的社会现象,很多人确实会把“女权主义者”和一些被污名化的群体混为一谈,比如你提到的“田园女权”。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一点捋捋。首先,得明白“女权主义”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和它演变的过程。女权主义,最核心的理念是追求男女在政治、经济、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平等权利。.............
  • 回答
    社会上关于“田园女权”和“男性”的讨论,确实触及了复杂且敏感的议题。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剥离情绪化的标签,深入探究背后的社会结构、历史脉络和个体心理。首先,“田园女权”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和概括性。它通常用来指代那些在中国特定社会环境下,强调女性权益,但有时其言论和行为被认为脱离了现实语.............
  • 回答
    “田园女权”这个词,在咱们日常生活中听到过不少,但要说它到底是个啥,可能大家脑子里都有点模糊。这可不是个什么官方的学术定义,更像是一种大家约定俗成的、用来描述一种现象的标签。简单来说,“田园女权”这个词通常是用来批评或者调侃那些被认为是在中国国内语境下,脱离现实,或者带有某种特殊功利性的女权主义者。.............
  • 回答
    “田园女权”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和标签化色彩,它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被认为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将女性主义的某些概念扭曲、误读或过度解读,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女性群体。而“毫不自知”更是增加了这种复杂性,意味着她们可能在无意识中表现出这些特质。要详细分析“为何很多人身为田园女权却毫不自知”,.............
  • 回答
    要探讨什么家庭背景容易滋养出“真女权”或“田园女权”,以及它们素质上的区别,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话题。首先,我们要明确,“真女权”和“田园女权”并非严格的学术定义,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观察和网络语境下的区分。 我会尽量详细地梳理其中的一些普遍认知和可能的联系,并努力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表达。 家庭背景.............
  • 回答
    田园女权是一个在中国网络上出现的词汇,通常用来讽刺和批评一种被认为是极端化、狭隘化、甚至背离了女权主义核心理念的女性主义观点或行为模式。这个词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其背后反映了社会上对某些女性主义表达方式的普遍不满和质疑。要详细理解“田园女权”,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词源和起源: “田.............
  • 回答
    “田园女权”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亲切,又有点儿陌生,对吧?它其实是互联网上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说法,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网络上公开表达自己对女性权益的看法,但其观点和行为方式,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更倾向于一种“小我”的、甚至有些“任性”的表达,而非真正意义上推动社会性别平等。要理解这个词,最好还是从它被提出的.............
  • 回答
    中国“田园女权”的出现,根植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变迁。理解其可能的结局,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变迁和意识形态演进的框架中进行观察。“田园女权”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指向性,通常被用来描述一部分在中国语境下,对女性权利和性别平等表达诉求,但其方式、立场或侧重点与主流的、或更具普适性的女权主.............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一个略显陈旧的礼堂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混合了淡淡香水和可能还没来得及散去的饭菜味道。灯光有些昏黄,投射在坐得满满当当的观众席上,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女性,也夹杂着一些年轻的姑娘,她们的脸上带着各种表情——有期待,有好奇,也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审慎。舞台的设计倒是挺朴实,背景布上写着“和谐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