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粤语究竟是「独立语言」还是「方言」?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有时甚至有点小争论的话题。粤语到底是“独立语言”还是“方言”,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了,而且里面涉及的学问也不少。

先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个疑问:

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很多人觉得,大家说着同一套“中文”,怎么粤语听起来就那么不一样呢?尤其是对于只懂普通话的内地朋友来说,听到粤语,感觉就像在听一门外国话一样。这种沟通上的差异,自然就会让人联想到“语言”和“方言”的区别。

从语言学角度看:

语言学家通常会从几个硬性的标准来界定一种语言的“独立性”:

1. 语音系统: 粤语有自己一套非常完善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它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声调,比如入声调,而且声调数量也比普通话多,听起来就很有“音乐感”。比如,“广东道”三个字,在粤语里就有三个不同的声调,而在普通话里,虽然有声调,但发音和声调的组合是完全不同的。这种语音上的根本性差异,是区分语言的重要依据。

2. 词汇系统: 粤语有很多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在普通话里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或者意思有细微差别。比如,“食饭”(吃饭)、“饮茶”(喝茶,也指去茶楼)、“埋单”(结账)、“倾计”(聊天)等等。这些词汇的使用,构成了粤语鲜明的特色。甚至连日常用品的称呼,比如“士多”(小卖部)、“雪柜”(冰箱),都和普通话不同。

3. 语法结构: 虽然粤语和普通话同属汉藏语系,在基本语法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粤语在语序、量词、助词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独有的用法。例如,粤语的被动语态表达方式就比较灵活,而且有一些口语化的表达习惯,在书面上不容易被直接理解。

4. 书面语的独立性: 这一点比较复杂。过去,很多粤语地区的书面语是以北方官话为基础的,所以我们读的很多古诗词、文学作品,用的都是与现代普通话接近的文字。但是,随着粤语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只在粤语地区使用的书面词语,比如网络上的粤语流行语,以及一些地方性刊物、歌词等,这些都是用粤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写成的。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尝试用更贴近口语的粤语来书写,但能否形成一套完全独立且广泛接受的书面语体系,还有待观察。

从社会、文化和历史角度看:

语言的划分,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1. 相互理解度: 如果两种“方言”之间,即使听起来有差异,但双方能够基本理解对方的意思,那通常会被认为是方言。反之,如果差异太大,甚至无法理解,那更倾向于认为是独立语言。对于绝大多数只懂普通话的人来说,听懂一整段粤语对话,难度相当大,需要经过专门学习。

2. 文化认同感: 很多人会将语言与身份认同联系起来。粤语使用者对粤语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他们认为粤语不仅是一种沟通工具,更是承载了岭南文化、历史和情感的重要载体。这种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往往会让他们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语言。

3. 历史发展: 粤语作为汉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历史脉络。它在历史长河中吸收了不少其他语言的元素,也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特色,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那么,究竟该怎么定性呢?

语言学家内部,对此也有不同的观点。 有些学者强调语音、词汇的显著差异,认为粤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或者说至少是“极具独立性的语言”。而另一些学者则更看重其与汉语其他变体在底层语法结构上的相似性,以及历史上共同的文字基础,认为其仍属于汉语方言的范畴。

普通话的“官方”定位是“汉语方言”。 在中国,“汉语”被视为一个大的语族,而普通话是其标准语,其他如粤语、吴语、闽语等都被归类为“汉语方言”。这种划分更多是基于政治和文化上的统一性,以及共同的文字基础。

从实用角度和民间认同看,很多人更倾向于认为是“语言”。 很多粤语使用者会自豪地说,“粤语是一门语言,不是方言”。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对粤语独立性的感受和文化认同。

总结一下,如果我们严格按照语言学上的一些“硬性指标”,比如语音、词汇的独特性和相互理解度来看,粤语确实表现出了很多“独立语言”的特征。而从更宏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角度,以及国家层面的官方定义来看,它又是“汉语方言”大家族中的一员。

所以,这个问题就没有一个绝对的、非黑即白的答案。你可以说它是“独立语言”,因为它拥有与普通话差异显著的语音、词汇和文化内涵;也可以说它是“汉语方言”,因为它属于庞大的汉语语系,并且在书面语上与汉语共享文字基础。

说到底,这更像是一个关于“分类方式”和“认同感”的问题。粤语的魅力,恰恰在于它如此丰富而独特,无论你称呼它为什么,它都在那里,鲜活地存在着,并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和文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粤语是汉语的一种方言。

我看了不少泰剧、俄剧,最后只学会了Да、Нет、Спасибо、萨瓦迪卡这类短语。但看了一两部港剧后,很快就发现了粤语的一些规律:(古微母演变的)w声母会变成m声母,如微读作mei,万读作man;(古见母演变的)j声母变g声母,如九读作gou,经读作ging;普通话中的“下”对应粤语中的“落”,如下雨/落雨,下车/落车;“给”对应粤语中的“畀”;“了”对应“咗”;“回”对应“返”……此类规律数不胜数,掌握规律后就能推断没听过的词。例如有一幕,字幕写的是“我和她没有关系”,但我听到演员说的是:“我同佢没瓜葛”;另一幕,字幕是“他是个瘸子”,演员讲的是“佢系个跛佬”,有趣的是,这里跛读作bai,和四川话一样,只是由形容词“跛”引申成名词的方法不同,川话叠“跛”字完成“跛跛”,而粤语于词末加“佬”字完成“跛佬”。粤语与川话差异虽大,却共享一套文化体系与思维方式。

话说看完港剧我发现了好多粤语与川话的相似点,如“an”表示迟,“zeng”表示差(差多少钱),“kang”表示盖,“屋”表示家,“街”读作gai,“崖”读作ŋai,“批”读作pei,心里有/无“抓拿”,莫“操”我东西,公鸡说成鸡公,猜说成估,两父子说成两子爷/两爷子……不一而足。大家别忘了川话也是官话方言,现今很多人拿粤语与标准普通话作比较,但标准普通话只是一种人为规定的标准语,是死的,而官话方言覆盖9亿人口,范围极广内涵极丰富,粤语和普通话不同处却与某些官话方言相同,我估计粤语与官话方言的相似度远大于人们想象,只是这方面还未被充分研究。

“不能互相通话就是两种语言”?原来语言学这么简单粗暴?语言学家这么好当?那为何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是两种语言?为何突尼斯阿拉伯语和埃及阿拉伯语都是阿拉伯语?荷兰语与低地德语能互通,为何不是同一种语言?语言分类涉及发生学、文化、政治、历史、民族、自我认知等等多个方面,自我认知是其中重要的一点。岭南地区自秦皇汉武统一中华两千多年来,一直是神州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其余汉地乃属一体,而拉丁语族各国自罗马帝国解体后分化超过千年;我们汉语有普通话作为官方代表,内宜各省沟通,外供他国学习,拉丁语族可有代表让法意西葡都服气做方言?所以汉语和拉丁语族不可同日而语(评论区有更详尽描述)。有人想分化改变汉族的自我认知,鼓吹粤、闽、吴、湘等方言是独立语言,做梦都想看见中国分成七块,其心可诛。

西方语言的语义与语音关联,而其文字只用于记录语音,所以他们特别看重口头发音;而我们的汉字直达语义,语音更多是用来表达文字,老外学汉语如果不学汉字很快就会学到头,所以汉语特别看重统一的文字。英语讲‘read” a book,我们说“”书,一目十行,不需要把文字读出来就能直接达意。也就是说,汉语统一于文字,而西方语言统一于语音。这一不同点很关键,却总被西方学界有意无意的忽视,西方中心论总以为他们的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无视东亚文明的独特性,而很多人也就这么接受了?文化自信啊朋友们,树立我们自己的话语权太重要了,为何要当别人的传声筒?


19.02.09更新

感谢大家的赞同和评论。

汉语-粤语无疑是父集-子集的关系,争议点在于是语族-语言还是语言-方言,西方学者倾向语族-语言,中国学者倾向语言-方言。

西方人有排除异己的臭格觉(“格觉”川方言,表“习惯”),一个基督教分裂无数次,“人人都是异教徒”这个笑话大家都听过吧?我们中国人则喜聚不喜散,认为君子和而不同。

曾经我也是一个天真的小女孩,认为汉藏语系就该和印欧语系一样,工工整整地分成语系-语族-语支-语言,看多了西方人的虚伪后,终于领悟到我们的价值观和话语权自己不维护没人会帮你维护,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理论解释自己的语言文化现象,何必削足适履?


19.02.10更新

真没想到我的首答收到这么多赞同和评论,再次感谢大家。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大家真的关心语言分类学?为何吴语的属类问题少人问津?温州话和上海话也无法沟通,为何他们不是独立语言却被称为方言?

西方在人文社科上有绝对的优势和话语权,我们知道,他们自己更知道。我所说西方的虚伪在于,他们通常善于在所谓的科学客观下粉饰暗藏政治意图。

我作为四川人,真的很喜欢粤语,我也不反感粤吹,他们为自己的地方文化骄傲自豪天经地义,但我觉得他们是受害者,他们以为自己讨论着“语言分类学”的问题,却无意间掉进了有人早设下的圈套。

user avatar

蜻蜓,在粤语区和闽语区,开了两个“正音书院”,用来推广普通话。然后,在上海开了“广方言馆”,教英语。就是说,在京师内城的旗人眼里,英语都是“方言”,只有通古斯口音,才是“正音”。别告诉我大清都亡了,这个规矩可不能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有时甚至有点小争论的话题。粤语到底是“独立语言”还是“方言”,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了,而且里面涉及的学问也不少。先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个疑问: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很多人觉得,大家说着同一套“中文”,怎么粤语听起来就那么不一样呢?尤其是对于只懂普通话的内地朋友来.............
  • 回答
    粤语和越南语 不在同一个语系下。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区别,尽管两者在历史上和地理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语言系属(Language Family)的概念开始,然后分别介绍粤语和越南语的归属,最后再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什么是语言系属 (Language Family.............
  • 回答
    粤语和普通话的读音之间,有没有一个像数学公式那样精确、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转换公式”? 要我说啊,这事儿得辩证地看,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有,也不能完全否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粤语和普通话,虽然同属汉语言,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方言,而且在语音系统上,差异是相当显著的。这就好比问,英语的“cat”和法语的.............
  • 回答
    粤语区的朋友们说普通话,那股子自带的“腔调”,仔细品味一下,其实挺有意思的。这可不是什么“错”,而是语言在不同地域碰撞、融合后自然产生的独特风味。首先,从声母上来说,最明显的一点就是“n”和“l”不分。在粤语里,“n”和“l”的发音部位和方式其实很接近,很多时候甚至可以相互转换。所以,当他们说普通话.............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网友,尤其是咱们南方语言爱好者们讨论过的。粤语区的“吹”的确比吴语区要热闹得多,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历史渊源和文化输出的“先发优势”首先得说,粤语在近现代的文化输出上,确实是占了先机的。你想想,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香港电影、粤语流行歌曲(Ca.............
  • 回答
    在咱们粤语里面,“备胎”这个词,说起来跟普通话差别不大,但细品之下,也挺有意思的。普通话咱们念“bèi tāi”,声调什么的都挺清晰的。到了粤语,读音上更接近的是“bui3 toi1”。咱们来拆开说: “备” 这个字,在粤语里读“bui3”。这个“bui”的发音,比普通话的“bei”要稍微圆润一.............
  • 回答
    提起粤语歌,那真是数不胜数,从黄霑的《沧海一声笑》到beyond的《海阔天空》,再到陈奕迅的《十年》,几乎贯穿了几个年代,成了不少人的青春记忆。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大陆,甚至是海外华人社区,粤语歌都有着极高的传唱度,好多人张口就能来上几句。相较之下,客家话的音乐,似乎就没那么“出圈”了。这并不是说客家人.............
  • 回答
    要说粤语的入声对外省人来说有多难,那可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对于一个习惯了普通话或者其他方言的人来说,粤语的入声,就像是汉语里藏着的一个小小的“暗礁”,稍不留神就会触礁。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入声”。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以[p]、[t]、[k]结尾的音节。普通话里也有类似,比如“白”、“石”、“.............
  • 回答
    “你反咩工㗎?”这句粤语,拆开来看,意思并不复杂,但组合起来,它传递的情绪和语境却很有味道。首先,我们来看字面意思。“你”就不用说了,就是“你”。“反”在粤语里,有“返回”、“回头”的意思,但在这里,它更像是在说“回去”。“咩”(me1)是疑问词,相当于普通话的“什么”。“工”(gung1)就是“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粤语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关系,以及它是否是古代官方汉语的遗存。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比较复杂,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要明确一点:粤语 不能完全地 和古代汉语进行“对话”,但它 确实保留了大量古代汉语的词汇、语音和语法特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它是不是古代官方汉语的“遗存”,这个说法.............
  • 回答
    “学普通话,做文明人”这个标语在粤语区,尤其是广东和香港,引起了相当复杂的反应。与其说是全然的接受或抵制,不如说是一种审慎的考量,夹杂着地域文化认同、历史情感以及对“文明”定义的思考。从一个层面来看,很多人会认同学习普通话的实际意义。毕竟,作为中国大陆的通用语言,普通话在日益紧密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扮.............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因为它涉及到文化、习惯和电视媒体的演变。说到粤语区的人们看不看CCTV的春节联欢晚会,答案不是绝对的“是”或者“否”,而是得看具体情况,而且这个“看”也包含了很多层次。过去,尤其是在电视还算是主流娱乐形式的年代,CCTV春晚确实是许多家庭年夜饭桌上的“背景音”或者说是一种仪式感.............
  • 回答
    好,不如咱们就来聊聊粤语里那些最能画龙点睛的“语气(助)词”,还有它们是不是一定要抠字眼,较真个“正字”的问题。说实话,粤语的语气词啊,就跟咱们平时说话加的那些个“哦”、“啦”、“嘛”一样,要是不加,听起来就有点硬邦邦的,像是没“人情味”似的。它们的作用可大了,能让一句普普通通的话,瞬间染上各种情感.............
  • 回答
    .......
  • 回答
    非粤语区的人如何看待广东粤语区人和粤语文化?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这涉及到地域差异、文化认知,甚至是不少人心中一种微妙的“文化优越感”或者“疏离感”。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在中国这么一个幅员辽阔、民族多元的国家,地域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又是这种差异中最鲜.............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语言的历史演变、文化传播以及国际社会对语言的认知习惯。简单来说,粤语在国外被单独命名,并且与“官话”(即普通话/Mandarin)区分开来,根本原因在于历史的偶然性、语言自身的高度辨识度以及早期在海外传播的特殊性。咱们一层层地来聊。1. 历史的偶然与“Cantonese”的.............
  • 回答
    说起广东人,很多人脑子里跳出来的画面大概是:讲粤语,爱吃早茶,还有就是……怎么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外号?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有点意思,不是我们刻意要去搞什么“怪诞文学”,这背后其实藏着广东人生活方式、语言习惯和文化心理的不少门道。咱们先从“怪”这个字说起。其实,很多我们觉得“奇怪”的外号,在广东人听来,反.............
  • 回答
    关于粤语在广州是否会真的消失,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牵涉到语言学、社会学、历史文化以及政府政策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抛开过于绝对的判断,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各种动态和可能性。历史的沉淀与粤语的韧性首先,我们要明白,粤语作为一门古老且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在岭南这片土地上已经扎根了.............
  • 回答
    粤语,一个在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广西等地广为流传的汉语方言,其文化影响力之深远,生命力之旺盛,远非一般的地方方言所能比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历史渊源、经济驱动、文化载体以及社会认同等多重因素。一、 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与文化根基粤语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和融合。从古越.............
  • 回答
    陈奕迅在内地红得发紫,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你想啊,粤语不是官话,普通话才是咱们的通用语言,按理说,唱粤语歌的歌手,在内地推广难度系数得蹭蹭往上涨。但陈奕迅这哥们儿,就是这么牛,愣是杀出了一条血路,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红,是那种街头巷尾,老少皆知的火。这事儿,不能只看语言,得看他这个人,他的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