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金融圈的基金经理或者投资总监,为什么还愿意打工管理别人的资产,而不是管理自己的资产?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金融行业中一个核心的职业选择问题。基金经理和投资总监们之所以选择为他人管理资产,而不是仅仅专注于打理自己的财富,背后其实有着多重、且环环相扣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关于“打工”与“自己做”的简单二选一,而是涉及到专业技能的运用、规模效应的考量、风险的控制、职业声誉的建立以及更广阔的职业发展路径。

首先,让我们从专业技能与规模效应这个角度来审视。基金经理和投资总监的价值,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他们对宏观经济的洞察、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对公司基本面的分析、以及构建和调整投资组合的策略能力。这些技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试错,甚至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磨练出来的。当他们管理的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基金时,他们就能将这些专业技能发挥到极致,并通过规模效应实现“1+1>2”的效果。

试想一下,一个投资总监如果只管理自己的几千万或几个亿的资产,他所能获得的交易佣金、研究资源、信息获取渠道、以及与上市公司高管沟通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一旦他管理的基金规模达到数十亿甚至数百亿,他可以获得顶级的行业研究报告,聘请更专业的分析师团队,甚至拥有比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更强的议价能力和更便捷的交易通道。更重要的是,他能够通过分散投资、精细化管理,为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创造财富,这种成就感和影响力是管理个人资产所难以比拟的。

其次,风险控制与职业操守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基金经理和投资总监的管理行为受到严格的监管,并且需要遵循严格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他们需要为客户的资产负责,这意味着他们不能随意进行高风险的投机,而必须在合规的前提下,以稳健的方式追求收益。这种约束虽然看似限制,但恰恰是专业机构运作的基石,也帮助他们规避了个人投资者可能因为情绪、贪婪或恐惧而犯下的致命错误。

如果仅仅管理自己的资产,理论上可以更加自由,不受限制。然而,个人投资者往往难以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当市场狂跌时,个人投资者可能因为恐慌而止损,错失反弹机会;当市场狂热时,又可能因为贪婪而追高,最终被套牢。而基金经理在管理他人资产时,则必须保持理性和纪律,遵循既定的投资流程,这反而是一种变相的风险管理。此外,将自己的个人资金与客户资金严格分开,也是一种重要的风险隔离机制,避免了潜在的利益冲突。

再者,职业声誉与长期发展也是驱动他们选择这条道路的重要因素。在金融圈,个人声誉是安身立命之本。一位成功的基金经理,其声誉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从而带来更高的管理费和业绩提成,形成良性循环。他们管理的基金如果表现出色,其个人名声也会随之鹊起,成为行业内的明星。这种声誉的积累,是他们长期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管理自己的资产,即使获得了高额回报,也只是个人的财富增长,其社会影响力和职业发展空间是有限的。而管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他们能够与行业内的顶尖人才交流,参与重要的行业会议,甚至影响行业的发展方向。这种高层次的职业平台,能够为他们提供持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保持在行业前沿。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视收入结构和激励机制。虽然个人资产的增值可以直接转化为收益,但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管理费和业绩提成,尤其是在基金规模较大且业绩优异的情况下,能够提供非常可观的收入。很多基金经理和投资总监的个人财富,正是来自于他们成功管理他人资产所获得的丰厚回报。他们并不是“打工”赚取死工资,而是在通过管理他人的资产,实现个人财富的指数级增长,并且这种增长与他们为客户创造的价值直接挂钩。

举个例子,一位基金经理管理着100亿人民币的基金,如果管理费率为1%,每年就能获得1亿元的管理费。即使是0.5%的业绩提成,如果能够取得优于基准的收益,那也是一笔惊人的数字。相比之下,即使有几亿的个人资产,其投资收益的绝对值可能也无法与之匹敌,而且风险承担的比例却更高。

总而言之,基金经理和投资总监选择管理他人资产,并非仅仅是被动地“打工”,而是基于对自身专业能力的充分自信,对规模效应的精准把握,对风险管理的理性认知,对职业声誉的珍视,以及对更广阔职业平台和更高收入潜力的追求。这是一个将个人才华、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的职业选择,也是许多优秀金融人才实现价值和财富双重增长的必由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投资经理真的是天纵奇才,为什么不一脚蹬开其它投资者,自己发横财?

这种「抬杠」,的确有一定道理,从法律和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自己当股神和管理别人的钱相比,前者的确在一些方面存在优势。

一方面,自己管理自己的资产,不必受资产构成比例的限制。

根据证监会《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一只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其市值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百分之十。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哪怕基金经理再喜欢喝茅台、再看好白马行业大龙头,这只基金中茅台股票占比也不能超过 10%,法律禁止基金经理随随便便梭哈。

另外,法律对于持仓的资产种类还有规定,上述《管理办法》还说了,基金名称显示投资方向的,应当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非现金基金资产属于投资方向确定的内容。也就是说,选择了股票型基金这条路,哪怕市场一片愁云惨雾,也要含泪坚持不能怂,不能说走就走另起炉灶投资其他资产,不能挂着股票型基金的羊头,卖货币市场基金狗肉。

相比之下,个人管理自己的资产,路子就可以更「野」了,可以看准了特定行业的机会,选择少数几只个股果断 all in,也可以望见势头不对,立刻调转方向,投资避险资产。

另一方面,个人投资者个人不受绩效考核的约束,一旦认准了,可以不计代价地坚持长期主义、耐得住寂寞。

市场中,总会存在短视、冲动的声音,今天小甜甜,明天牛夫人,「iKun 永相随」和「菜狗」之间的切换总是那么突然。相比之下,完全听从自己的声音,对基金经理而言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既然如此,为什么基金经理还愿意给别人打工呢?其实,依托大机构,相较于当散户或者搞小型私募而言,也有三大明显优势。

首先,基金经理的身份,带来的是规模化的力量。

20% 的投资收益(已经相当于巴菲特水平),和 1.5% 的管理费(实际分到个人名下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哪个更香?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明确一个前提:基数是多少。

前些日子,有个《2021胡润财富自由门槛》,号称在北上广实现财富自由需要 1900 万资产,哪怕达到了这个标准、实现了财富自由,有这笔闲钱用于投资,在公募基金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发行规模面前,都是九牛一毛。当资金体量足够大的时候,通过管理费和业绩奖来「喝汤」,可能比用自己的钱「吃肉」还要香。

其次,基金经理并非单打独斗,背后还有体系化的支持。

为了避免被个股波动和极端黑天鹅事件逼上天台,哪怕是个人投资者,也需要构建资产池,合理配置风险和收益。

构建资产池并非易事,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需要熟悉个股的基本面,看行研报告、拆解财务数据、分析商业模式,很多时候,还要去实地调研,跟管理层对话,才能真正摸清一个企业的情况;另一方面,还要看特定个股和其它资产之间的关系,看看他们之间的风险是否存在关联,到底是在分散风险,还是容易同向波动,增加了整体风险。

这样繁杂的调研分析工作,对于个人而言的确过于沉重。在信息储备全面落后的情况下,个人想要依赖「直觉」和「眼光」战胜市场,存在相当程度的偶然性,有太多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幸存者偏差。

第三,基金经理的自我成就的途径也更加多样,不同类型的、各具优势的基金经理,只要和脾气相投的投资者看对眼了,就有机会施展才华、获得社会认可。

基金经理的风格各异,有的擅长进攻,有的追求稳健,有的追逐白马,有的看中成长。对于个人投资而言,收益率往往就是一切,但对机构中的基金经理而言,不同的投资理念都有可能获得发光的机会。在这一大背景下,基金经理选择当「打工人」,并非因为缺乏信心,恰恰是因为知道在哪里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自我实现。

如果你不希望在追逐热点中迷失自我,不贪求短期内实现翻倍,更看重穿越牛熊周期的持续成长,可以关注一下朱少醒、董承非等基金行业「常青树」的投资理念:持股集中度较低、不在热门行业抱团、重视公司与行业本身的成长性。

这一理念,虽然在人人贪婪的 2020 年有些「不合时宜」,但朱少醒经理能在经受住两轮股灾后,依然能够实现「十年十倍」的辉煌业绩,董承非经理在十余年 A 股沉浮中,维持一贯的回撤控制能力,斩获十座金牛奖,依然证明了长期主义的魅力。

如果想要全面了解不同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和能力侧重,又不希望迷失在网络上零散、碎片化的信息之中,在这里也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供尝试:打开支付宝 App,搜索「金牌经理」,或者直接在应用首页,进入基金板块,选择「金牌经理」,就能看到平台优中选优的经理名录。

为了找到跟自己三观相符、气场协调基金经理,大家也可以通过页面的右上角筛选标签来进行排序,根据管理基金规模、业绩表现、从业时间等维度进行查询。

对我自己而言,经历过 2015 年的股灾,还记得当年的经管学院的班级群聊名称都给改成了「天台面馆」,因而更加关注从业年限,看重经历过牛熊、扛得住市场波动、常常思危思变的基金行业老兵。

当然,人和人的风险偏好不能一概而论,过往业绩也不能代表未来表现,这篇回答,也不构成对任何个人、基金的推荐,还是需要自己运用理性找到方向。不妨通过支付宝搜索「金牌经理」,了解基金经理的真实经历,听听他们的投资理念,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伙伴。

user avatar

这还用问吗,管别人的钱,用别人的钱生钱,你赚是无风险收益。你管个100亿基金,一年稳稳到手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你用自己的一千万去投资,亏了算谁的?

而且,你以为基金经理就不用买房还房贷的吗?1000万是说拿就拿的?

投资圈游行这样一句话:富人买债券,中产买股票,穷人买期货

为啥说穷人买期货呢,因为期货自带10倍杠杆,相当于无利息融资,已经够刺激了吧。

但是如果有一种投资杠杆无数倍,亏了算你的,赢了算我的,是不是更刺激?

这就是管人家的钱。

塔勒布有本书,叫《非对称风险》,里面就说了,银行没事儿的时候,他大把赚钱;银行出事儿的时候,他说这事儿要怪"黑天鹅"。

08年次贷危机时,临危授命的花旗银行董事长罗伯特·鲁宾就不承认他把风险转嫁给了普通纳税人,比如,西班牙语女教师、公立学校的文员、罐头厂的主管、素食营养顾问和地方助理检察官的秘书等等,而事实上确实是这些人替罗伯特·鲁宾承担了本应由他承担的风险和损失。

而《非对称风险》中还提到,古巴比伦王颁布的,刻在黑色的玄武岩上,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的《汉谟拉比法典》至今广为人知的一条法令是这样的:

"如果建筑师建造的房子倒塌了,并导致房屋主人死亡,那么建造房子的建筑师应该被处死"。

但是大家都知道,基金经理可以不用为他的亏损负责。

因此书中给广大韭菜提出了一条振聋发聩的建议:

不要听从那些以咨询谋生的人给你的建议,除非他们会为自己提供的错误咨询接受惩罚。

但是反过来,如果让我们来选择一项职业,自然就是要优先选择不用自己为自己错误买单的职业。

这些职业就是“非对称风险”职业。金融行业当中有很多岗位都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对于金融行业趋之若鹜。

08年金融危机,很多金融公司高管却靠着金色降落伞不但安全降落,还拿走了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纳税人的钱作为补偿金。

其实,凡是非对称风险的行业或岗位,普遍都有着“传销”特性。传销特性的工作,并不代表这类工作就真的是传销,而是不管你的客户是赚还是亏,你都稳赚不赔,有内味儿。

就好像基金一般是2%的管理费加20%的carry,2%的管理费让你即便是在亏钱行情中仍然能够持续不断的享受到小高潮,加上偶尔来一次让你carry全场的大高潮,做这种工作真是高潮一波接着一波,感觉生命实现了大和谐。

所以真正牛逼的,还是别人家的孩子,在用别人(你)的钱买债券,用别人(你)的钱买股票,用别人(你)的钱买期货。

说白了,就是不停地赌,拿着人家的钱当子弹一直扫,就算你是人体描边大师,也总有一天能让你扫中的。

然后你就有了可以吹一辈子的一战封神的案例。

没有枪,没有炮,韭菜给我们造!

因此,在这类行业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你得一直留在赌桌上,每把都可以下注,等到大风一起,就跟着上天就行。

而想要一直留在赌桌上,最好的方式,自然是拿着别人的钱去赌。遇到行情不好了也不用怕,只需要钝刀割肉,不要轻易梭哈,慢慢亏,反正有管理费怕啥。

为了客户不赎回,咱不妨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如果套,就请让你的投资人深套,钝刀割肉最怕净值做在1附近,投资人一看不好玩,就会告诉你,把球还给他,他要回家了。

只需要步子再快一些,办法再多一点,让基金快速亏到清盘线附近你就安全了。

曾经某知名期货公司老总在酒桌上轻描淡写地告诉我,客户在他手上直接亏掉我资金,至少有10个亿。

没错,浪费子弹不一定能喂出神枪手,但神枪手肯定都是子弹喂出来的。

90年代美国长期资产管理公司破产后,把整条华尔街都拖下水,大部分合伙人都离开公司,创办自己的对冲基金或金融机构。

与长期资管的破产同样糟糕的是,大部分合伙人只是将公司破产看成就像做错一笔交易一样,他们很快就准备去创办另一家公司。

当然,等你通过管别人的钱赚了特别多的钱的时候,比方说已经有几十亿、上百亿美金的时候,你也可能会对管别人的钱失去了兴趣,正所谓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

比方说索罗斯,2012年的时候就把量子对冲基金SFM(SorosFund Management)变更为单一家族办公室,主要用来管理他那250亿美元的家族资产。

另一个这么做的是约翰.保尔森,是电影《大空头》的原型之一,在次贷危机中因为大量做空CDO而名声大噪,江湖人称“华尔街空神”。

然而在次贷危机后,他却光环不再,仅在2011年和2012年亏的钱,就比他这辈子给投资人赚的钱加起来还多。

而自从次贷危机封神以后,保尔森跌倒一次比一次狠,而且都是脸朝地的那种,连特朗普都在他那亏了100多万美金。

保尔森的基金就这样一直亏,直到把自己亏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之一,身价超百亿。

于是在2019年保尔森也说我不玩了,我也要学索罗斯,成立自己的家族办公室,打理自己的百亿美元资产,我这么厉害,为什么要帮你们管钱?帮你们管钱虽然可能很有趣,但是——

有钱人的生活,往往就是 这么朴实无华 且枯燥。

同样具有非对称性风险的工作还有卖方研究,和算命。

很多刚入门的愣头青研究员就像是刚开始追女生的直男一样,说什么观点都单刀直入大胆直白。

但是时间长了,被打脸多了,他们在微信群里群发观点的时候,语气也变得像渣男一样,逐渐变得暧昧起来:

“今天大盘继续震荡,明天较大概率会上升,但也可能会下跌,建议投资者继续控制仓位,以观其变,等待买入时机,如果能在合适的买点果断买入,相信会获得不错的收益。但如果市场情绪不高,多方势能衰竭,则买入会存在较大风险。”

说得太棒了,但好像什么也没说。

而研究员因为不直接管钱,口爆起来就更加没有心里负担了,观点对错不重要,关键是要不要脸。

而且你越不要脸,越能吸粉,越吸粉,公司就越不可能开掉你,毕竟公司一时半伙儿也很难再找这么一个不要脸的。

如果猜错了,写的那些陈词滥调本来就没什么人看,自然也没人会记得了。

如果猜对了,嘿嘿,那研究员简直就要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了!

上市公司老板跟小姨子跑了

研究员:正如我们所料!

养猪上市公司猪被饿死

研究员:正如我们所料!

土耳其击落俄战机

研究员:正如我们所料!

尤记得当年长江证券的桃子姐,在牛尾巴上喊出的那句震古烁今的研报标题:《侠之大者,为国接盘》。

不知道当年听信了这一声集结号的股民朋友们,现在坟头草有几米了。

甚至还有美女研究员开始做起了直播,感觉是进了KTV即视感。

“尊敬的客人您好,我是58号技师,很高兴为您服务,我来自XX证券,我会唱,跳,RAP,篮球”

和研究员们一起做爱做的事。

幸好监管部门及时出手,才制止了这样一股歪风邪气,为资本市场正本清源,一系列重拳出击获得了市场和股民们的一致好评。

如今,只剩下李大校还在网红道路上越走越远,大校已经成了英大证券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最近英大证券借壳成功,我觉得李大校应该能撑起英大的一半市值,毕竟没有李大校,根本就没人知道英大证券。

反正在熊市里面你怎么说都会被骂,而在牛市里,一直唱多你会成为股神,而看空也会被视为市场里难得的理性的声音,总之怎么说都对。

因此这种工作,跟娱乐业差不多,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都说做研究很专业,每天要用各种行业和财务分析的模型,这点就跟算命殊途同归了。

算命也用很多模型,什么四柱八卦紫薇斗数九宫飞星,高阶的还有什么梅花易数,奇门遁甲、太乙神数等等。

我曾经认真请教我的一个神棍朋友,怎么算命才能让别人觉得你算得准。

他说算命这东西,就是三分模型,七分经验,听上去像老中医一样,专治各种不服。

他说这个算命啊,跟给人做职业规划差不多,就像你看到一个畏畏缩缩的人,肯定做不了忽悠和给人洗脑的工作,那么像这种人命中肯定就不可能有什么“财运”的。

我上财有个直系大师兄,叫黄燕铭,挺有名,是国泰君安研究所的所长。他有个著名的股价哲学理论,就是“股价心动论”——股票其实不是价格在动,而是人们的心在动。他说投资就是禅定,股票价格就像是你“心里的花”,树上的花没开,人们心里的花开了,股价就涨;等到树上的花终于开了,可是人们心里的花却在谢,股价就跌。显而易见,股票价格不是跟着树上的花走的,是根据人心里的花走。股票价格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反映。正所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无塞无碍”。

确实很有道理。毕竟老韭菜都知道炒股本来就是炒心里预期,就算炒了半天发现树上开的是朵假花,也丝毫不影响大家把这朵花作为赌博的标的。

我当然是非常喜欢这个理论的,年轻的时候每次有美女问我怎么炒股的时候,我就用这个理论去忽悠她,屡试不爽,她们都觉得我很有水平,然后我顺势一个就坡下驴:我心里的花开了,你愿意做我的心动女生吗?

但是呢,你说这个理论对炒股赚钱,确实没有什么卵用。炒股是一门寻找接盘侠的艺术,你心里的花就开了,但是万一人家心里的花早就谢了呢。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投资如棋,全靠运气。

像投资银行一样,管杀不管埋才是最吼滴,而对于基金经理来说,要做的很简单,牌不好,就fold呗,然后静静地等待——

《等一下个牛市》

等下一个牛市 去把上次割肉的股票买回来好吗

有些积雪会自己融化

国家队的入市是我豁达的天堂

等下一个牛市 把熊市里我输的钱还我好吗

我喜欢我飞舞的K线

和熊市里还是盼涨的眼光


公众号:周大爷说

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明确两点:

  1. 同样的投资水平,管的钱越多就越难获得超额收益(阿尔法)
  2. 长期稳定的高收益几乎是个神话


这两点是相互抵消的两个力量。更在乎获得超额收益的人,就更偏好于管的钱少一点,跟客户的合同签的灵活一点,极端就是自己管自己的钱,收入主要靠奖励费(超额收益分成)。更关心收益的持续性的人,就更倾向于多管一点钱,膨胀资产管理规模,收入主要靠管理费。


两种人各有千秋,那么第二种以扩大资产管理规模为目标的人的好处是什么呢?至少有三点:

  1. 资产管理规模大了,虽然单位资产的收益低,但是总体的盈利更高,这些钱可以用来购买更好的设备,聘请更好的工作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分析员、程序员、销售、公关),做更多的市场营销。其中市场营销这点,根据目前学术界的测算(Roussanov, Ruan, and Wei 2017),对投资者的影响力至少与基金本身的投资能力持平 —— 为了拉更多的客户,与其找个更好的基金经理,不如多花点钱在市场营销上
  2. 一部分投资方式,尤其以因子投资为主,具有很好的规模效应。同样的模型,用在一亿美元的规模上和用在十亿美元的规模上,需要额外做的功课很少。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增大管理规模并且多收一些管理费?
  3. 投资者根据基金的表现而撤资这个事情的效率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差,这导致基金只要不要出现明显的糟糕表现,就可以把拉来的投资保留很长时间,管理费也可以收很多年。


关于最后这点我再展开说:

基金表现不及预期之后,投资者实际的撤资并没有理论上的那么多,这种迟钝的反应在股权类基金中尤其明显(Goldstein et al. 2017 )。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是基金表现的随机性,投资者并没有办法准确地分辨出当期的基金表现是基金经理的水平不够还是单纯的运气因素,因而表现迟钝。


基金的存活时间长了之后,很容易积累一部分粘性用户,这类投资者对资金的表现非常的不敏感,把钱投到基金后很不愿意撤资(Christoffersen and Xu 2017)。这是因为对于(非专业)投资者来说,寻找一个新的或者更好的基金的搜索成本太大了,很多时候他们宁愿按习惯办事。


所以,基金要留住投资者的关键不是要获得多高的收益,而是要避免出现连续的或者是极端的糟糕表现。这个管理目标比获得稳定的高收益这个目标简单(靠谱)多了。


综上所述,对于很多不以超额收益为目标的基金管理者投资总监,管理费才是(主要)收入来源,而替别人管理资产是非常划算又有效率的扩大管理规模进而增加管理费的手段。



参考文献:

  • Roussanov, Nikolai, Hongxun Ruan, and Yanhao Wei. "Marketing mutual funds." (2017).
  • Goldstein, Itay, Hao Jiang, and David T. Ng. "Investor flows and fragility in corporate bond fund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26, no. 3 (2017): 592-613.
  • Christoffersen, Susan EK, and Haoyu Xu. "Investor Attrition and Fund Flows in Mutual Funds."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52, no. 3 (2017): 867-893.
user avatar

作为私募基金经理我来回答一下:

1.500万并不是一个大数目,我的目标是让私募基金成长为10亿规模。自己的资金太有限了,巴菲特起步也需要动用外部资源。

2.除了利益,我需要江湖名声。说白了就是可以验证的基金排名,自己默默的做多没意思,做好了也没人认可你。

3.我把自己的资金也放在我的私募里,同时管理自己和别人的钱,并不冲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金融行业中一个核心的职业选择问题。基金经理和投资总监们之所以选择为他人管理资产,而不是仅仅专注于打理自己的财富,背后其实有着多重、且环环相扣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关于“打工”与“自己做”的简单二选一,而是涉及到专业技能的运用、规模效应的考量、风险的控制、职业声誉的建立以及更广阔.............
  • 回答
    物理转金融,这就像是把严谨的科学思维搬到了一个更关注数字和策略的领域。很多人觉得这跨度挺大的,但实际上,物理学深厚的训练能为金融领域带来很多独特的优势,这绝对不只是思维方式或者数学基础那么简单,而是多种能力的组合,并且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首先,我们得聊聊思维方式。物理学训练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是面.............
  • 回答
    在金融投资的广阔领域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衍生品工具,它们为投资者提供了灵活的风险管理和收益增值机会。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其中四个常见的工具:认股权证(Warrant)、认股权(Right)、期权(Option)和期货(Future)。虽然它们都涉及未来某个时点买卖资产的权利或义务,但在设计.............
  • 回答
    那场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的“惊世骇俗”2020年10月24日,在外滩金融峰会上,马云的一番话,至今仍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让人不禁反复回味。那天的上海,秋高气爽,黄浦江畔的百年建筑群在夕阳下闪耀着历史的光辉。而台上的马云,这位中国互联网教父,却用他那标志性的、带着些许江湖气的语调,抛出.............
  • 回答
    供应链金融在中国:潮起云涌,前景广阔在中国经济的宏大叙事中,供应链金融这个词汇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及,它不仅仅是一个金融概念,更是驱动实体经济发展、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抓手。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其前景可以用“潮起云涌,潜力无限”来形容,但与此同时,挑战与机.............
  • 回答
    在中国金融行业,清华、北大这两所国内顶尖高校的毕业生和美国“G5”(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麻省理工)以及“藤校”(常春藤盟校,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生,在求职时往往都被视为“香饽饽”。但要说哪个“更好”,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有意思,也需.............
  • 回答
    金融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它渗透在我们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基石。简单来说,金融的核心在于资源的配置和风险的管理。但它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下面我将从几个核心层面详细阐述金融的价值和意义:一、 促进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这是金融最根本的价值所在。经济活动本质上是资源的流动.............
  • 回答
    在金融领域,我们经常需要衡量一系列投资回报的“平均”表现。这时,你会发现“算术平均”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但“几何平均”却在很多专业场合被推崇,认为它更为“严谨”。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明白这两个平均数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以及它们各自代表了什么。.............
  • 回答
    .......
  • 回答
    高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及其变种,在金融学术界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影响深远的理论。尽管它存在许多与现实不符的地方,但其盛行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理论的“优雅”与学术的追求: 简洁的逻辑和数学框架: E.............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坦白说,在金融这个高度竞争、看重形象和沟通的行业,身高和颜值确实是会时不时被拿来讨论的因素,尤其是对于女生来说。但要说“很大的劣势”,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绝对了,更准确地说,可能是一些需要我们去积极应对的方面。咱们就一点点聊,尽量说得接地气一些。首先,关于“一米.............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中国建设银行某网点在2021年金融活动广告中使用了“歺”这个二简字,并且询问未来是否会恢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不妨来深入聊聊这个“歺”字,以及它背后折射出的汉字改革历史和现实。“歺”字的故事:简化的初心与现实的碰撞首先,我们得明确,“歺”是一个在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二简字”.............
  • 回答
    27岁,金融行业市场部,朝九晚五,年薪60万,在上海买房。这放到任何一个年轻人的身上,听起来都像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甚至让人怀疑这是否真的存在。但事实是,这样的情况并非完全不可能,只是需要一些特定的前提条件和一些我们可能忽略的细节。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不可能”的点: 27岁: 这.............
  • 回答
    说起经济学和金融学,很多人可能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冰冷的数据、复杂的图表、枯燥的公式,还有那些西装革履、谈笑风生的华尔街精英。但说实话,这两种学科真正吸引人的地方,远不止于此。对我来说,它们的乐趣,是一种拨开迷雾、洞悉世界运行规律的深刻满足,是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挑战,更是一种能让你在生活中变得.............
  • 回答
    华尔街金融岗位和硅谷编程岗位在招聘时对大学背景的看重程度存在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行业特性、工作性质、人才培养路径、以及行业生态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行业特性与风险规避: 华尔街: 华尔街是高度资本密集、风险管理极其重要、并且受到严格监管的行业。金融机构处理的是客户的.............
  • 回答
    在美国金融圈摸爬滚打的同胞们,尤其是纽约这片金融沃土上奋斗的大家,心中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国内发展的期许,想必是随着时日推移愈发浓烈。回到那个熟悉又日新月异的中国,这想法究竟有多普遍?又有哪些现实的阻碍与机遇?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回国的“想”:首先,为什么会有回国的念头?这背后可不.............
  • 回答
    嗨,听到你转金融专业后感到有些迷茫和自卑,这我太能理解了。特别是你提到毕业后一直在考证,像是CFA、FRM、CPA这些硬核证书,但又觉得自己在实务经验上有所欠缺,不知道该如何进入职场,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局面。别急,咱们好好聊聊,看看有没有什么路子可以走。首先,我想说,你为了提升自己,花了那么多时间.............
  • 回答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和金融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虽然不像物理学那样直观地体现在宏观的物质创造和技术革新上,但其影响却是深远且渗透到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它们是理解、协调和引导社会经济活动的关键工具,其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绘制社会经济运行的“地图”与“指南”: 经济学:理解资源配置的逻.............
  • 回答
    在中国当下,当“考公考编”“考研深造”成为许多年轻人挤破脑袋也要奔赴的赛道,当金融、计算机、医药等行业以其高薪和稳定性的光环吸引着无数目光时,仍有一部分人,他们不追逐眼前的热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看似遥远却关乎国运的“高端制造”。为什么他们要在“卷”的洪流中,依旧执着地畅谈中国高端制造?这背后,远不止.............
  • 回答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看似冰冷、实则蕴含着金融工程鬼斧神工的复杂产品,如CDS(信用违约互换)、CDO(担保债务凭证)和ABS(资产支持证券),我们很难不被它们背后所展现出的“天才”之处所折服。这并非简单的堆砌数学公式或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深刻洞察市场需求、化解风险、创造流动性,乃至重塑金融格局的智慧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